问题

电影《驴得水》,目前知乎一致好评代表了什么?

回答
“驴得水”,这部电影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子质朴和接地气,可它一旦在你脑海里留下印象,那股子挥之不去的力量感,却又常常让你觉得,它远不止是名字里那头沉默的驴。

知乎上,关于《驴得水》的好评如潮,这可不是什么偶然现象。这背后,其实反映了相当一部分观众,特别是那些喜欢思考、追求深度内容,以及对现实有着敏锐洞察力的观众,对这部电影的强烈认同。

首先,是那股子“扎心”的现实主义力量。

电影里,一群看似淳朴的知识分子,为了“解决一个学生吃饭的问题”,创造了一个叫“吕得水”的“人”。这起初是一个善意的谎言,一个为了生存而不得已的权宜之计。然而,随着谎言的层层叠加,这个虚构出来的“驴得水”就像一颗种子,在腐朽的土壤里生根发芽,最终长成了一棵吞噬一切的怪树。

知乎上的观众之所以给它如此高的评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看到了这背后深深的讽刺和对人性的拷问。电影没有回避人性中的复杂和阴暗面,它赤裸裸地展现了当利益、权力、虚伪掺杂进来时,理想主义是如何被一步步腐蚀,甚至被碾碎的。很多人在电影里看到了现实社会中那些“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看到了一些明明是错的、荒唐的事情,却因为所谓的“大局”和“规则”而必须被维持,甚至被赞美。这种“熟悉感”,或者说“共鸣感”,是这部电影最能触动人心的力量。

其次,是电影精巧的叙事结构和人物塑造。

《驴得水》的剧情推进,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展现出更深层的荒诞。一开始,你以为是个关于教育的温情故事,然后发现它是个关于谎言的故事,再然后,它变成了一个关于人性和权力的残酷故事。这种层层递进的叙事方式,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断被颠覆认知,也更容易产生思考。

更值得称道的是它的人物塑造。每个角色,无论是那个曾经怀揣教育理想,最终被现实磨平棱角的周铁男;还是那个精明市侩,却也有一丝可怜之处的校长;甚至是那个看似天真烂漫,却也隐藏着危险的裴魁山,他们都不是简单的“好人”或“坏人”。他们都是在特定环境下的普通人,有着自己的挣扎、欲望和软弱。知乎上的很多讨论,都在深入剖析这些人物的动机,挖掘他们行为背后的逻辑,这种深度解读,本身就是对电影艺术性的肯定。

再者,是那种“小成本,大情怀”的价值体现。

相较于一些动辄投资几亿的商业大片,《驴得水》的制作成本并不算高。然而,它却以一种极为精巧和充满张力的方式,传达了深刻的主题。这让很多观众觉得,中国的电影不应该只追求感官刺激和流量明星,更应该有这样能够引发思考、触动人心的作品。它证明了,好的故事和精良的制作,才是电影的生命线。这种对电影艺术本质的追求,也赢得了知乎用户的高度认可。

最后,是它对“正义”和“真相”的探讨。

电影中,看似荒谬的“驴得水事件”,最终是以一种悲剧性的方式落幕的。但这种落幕,并没有给观众带来简单的宣泄,而是留下了更多的思考。在那个环境下,究竟什么是真正的正义?真相到底有多重要?当善良和理想被扭曲和利用时,我们又该如何自处?这些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而正是这种开放性的结局和引人深思的议题,让《驴得水》在知乎这样的平台上,能够持续引发长久的讨论和共鸣。

总而言之,知乎上对《驴得水》的一致好评,代表着观众对 深刻的现实主义批判、精巧的叙事技巧、复杂且真实的人物刻画、以及对电影艺术本身价值的认可。它是一部让你笑着看完,却又可能在笑声过后,被深深刺痛,并开始反思的作品。这种“后劲”,正是它能够赢得如此赞誉的关键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夏洛特烦恼》在前,我对开心麻花的第二部电影《驴得水》并不抱多少期望。果然,笑料的格调和效果仍然一般,但令人敬佩的是,《驴得水》的价值观有了一个飞跃。


《夏洛特烦恼》的核心价值观反映的是屌丝心态,而《驴得水》说的则是一个理想主义破灭的故事,或曰知识分子现形记。这也是话剧常见的主题。剧情也如很多经典话剧一样从现实出发,在各种巧合之下螺旋滚入荒诞的深渊,最后雪崩式的爆发。在此不对剧情做详细解读,一是不想破坏还未观看这部电影的读者的观感,二是电影的指征用意非常明显,谁都能看得懂。


几个人物的代表性和功能性都是非常鲜明的,为了表达主题,他们变脸都是瞬间完成,并且非常剧烈夸张。这样的公式化的人物发展,使得各种矛盾爆发的动机有些牵强,也令本片的结局变成了“意料之中,情理之外”。这在话剧里还情有可原,因为话剧本身就是一种高度提炼于现实的艺术方式,这样的夸张放大戏剧冲突,反而能突出主题,拉近与台下的观众的距离,增强情感交流。但对于电影来说,这样的处理就有些唐突了,这也是为什么这部电影“剧场感”很强,而“电影感”偏弱的原因。


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呢?就当在大荧幕上看一场话剧不行么?这里从理论角度谈几点话剧(舞台剧)和电影的区别。


首先是时间。电影的时间比舞台时间有弹性,舞台的表演单位是场景,而电影的基本单位是镜头。电影的叙事通常是向流水一样前进的,而《驴得水》可以很清楚的感觉到分为四幕–督察员来的前夜,督察员来的那天,美国人来的前夜,美国人来的那天。在每一幕的范围内,镜头的切换和对时间的暗示并不明显,似有沦为舞台录影机的感觉。


其次是空间。空间上剧场表演也被舞台框架所限,观众的视野也固定,而电影可以组合不同空间的片段,甚至同一空间中特殊部位的不同关照,例如特写和远景。《驴得水》在空间处理上做的还不错,尽可能的利用了外景,也用了特写来着力表达人物,比如张一曼剥蒜皮唱歌那一幕就非常美好。


第三是表演。剧场中观众的视野,与演员的距离,是固定且比较远的。观众关注哪个细节,是观众决定的。这也是为什么话剧演员都字正腔圆,动作表情都非常夸张的缘故,因为这样才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而电影则可以各种方向伸缩自如,让观众的视野可以随镜头自由移动。与舞台剧观众相比,电影观众是被动的,经由特写和剪辑,一切都被导演牵着鼻子走,很多细节都能轻易的从环境中独立出来。所以话剧演员的表演方式直接在带着“指导性”电影镜头里展现的话,观众往往会觉得过于夸张而有些假。《驴得水》的电影化的最大问题就在这里,这几位都是优秀的话剧演员,但没做好电影演员的身份转换。


第四是故事。舞台上的故事永远是风格化、浓缩化的,舞台的空间无法做到写实的呈现。这也是这个无比荒诞夸张的故事在舞台上无比抓人,而到电影里却显得刻意,到尾声甚至令人出戏的原因。

第五是与观众的互动。剧场是三维写实的,舞台剧演员和观众的互动是电影无法做到的。电影只是二维画面,但舞台演员则直面观众,双方只隔着空气,较会激起争议。所以张一曼的一些行为举止,在舞台上肯定能比在电影中给观众更大的冲击。


这五点区别,说明了为什么“在大荧幕上看一场话剧”是失败的体现,因为这浪费的电影里时间和空间的灵活度,让演员的表演和故事本身都显得过于夸张,同时还阻断了舞台剧对观众的直接冲击力。假如这部电影能在荒诞程度上适可而止,而更着力于借古讽今来敲打现实,而非一门心思高举理想主义破灭的大旗,可能会让它的“电影感”更强一些。


当然,站着说话不腰疼,话剧改编电影一直有各种难题。就冲中国荧幕能有这样的“毒草”,给它鼓掌。


肥嘟嘟看电影 - 知乎专栏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user avatar

说真的,我觉得国人的基础阅读量确实太匮乏了,这导致人们的阅读水平低下,理解能力不敏感。

在我看来。吕得水只能算一部合格级别的电影。

知乎上大多数人长篇阔论,事实上只要不是傻子,接受过本科教育,我想那些细节和桥段没人看不懂。

我想说的,是这个电影根本上的问题。

1942年,河南饥荒,同盟国成立,延安整风,人与1942年的时代背景是有矛盾的,这种潜藏的矛盾和情绪本来应该是更高明的,更深刻的,有更多的表现途径的。而不是简单的 狭隘的讲了一个和利益有关的故事, 片中的许多矛盾点陷入窠臼,根本不值得卖这么大力气来回应,各种矛盾来的突兀,人物转变之快,集体骗人与其说是荒诞的升级,其实彻底变成了一出儿戏。看的我尴尬癌都犯了,表演严重过火,过犹不及。

比如床戏,完全可以从“我来睡服他”直接跳到魁山在窗外矗立,窗内传出呻吟声。

感情戏桥段完全可以缩减,交代主线即可,这几个支线对于主线的发展毫无帮助且显得拖沓。

同样是人物迫于强权背信弃义,看看张丰毅在霸王别姬中出卖巩俐的表演,再看看此片中铁蓝的表演,简直令人尴尬。

即使是荒诞风格的电影,故事可以荒诞化,但人物动机必须合理,不要强行洗地,这是好电影的基本要求,此片中,女主乱睡动机牵强,恶语中伤铁匠动机牵强,铁匠魁山报复女主动机牵强,每一个矛盾都刻意制造,推动剧情发展的节点都十分肤浅过火。

在推动电影的剧情发展中,动机是非常重要的原因。表面上恶意中伤铁匠就是为了让他快走,看似合理,但这是牵强的过火的肤浅的。人类的社交心理活动是首先权衡利弊,然后试探性发起,最后视情况做出回应。恶语中伤铁匠并不能保证一定会达到目的,并且加重社交危机,这是不合理的。恰恰此片为了推动剧情,全程都在刻意加重社交危机,因此整个剧情发展是建立在连续的不合理动机之上。而一个好的故事,二八定律,合理的因素范围应该控制在80%,而能够产生趣味,能够推动剧情曲折的不合理因素应该在20%

说真的,这个水平的主旋律电影,可能要被大家喷为垃圾。

我只所以写下不同的声音,是因为我觉得此片很危险。

这个水平的电影,仅仅是因为低端的讽刺,就被网友赞美歌颂,我觉得这种把批评讽刺当作智慧的风气很不好,我不是看不到社会的阴暗面,而是因为我以发现美为荣。

批评讽刺他人来展现自己的高明,本身就是低劣的手法。

最后我看到有人说“片尾出现的去延安只是为了过审”

我觉得能说出这话的人特别愚昧,历史学的太差。42年延安整风,电影只不是继续讽刺罢了。

电影表面上已经是在讽刺民国,能过审加上最后一句话也没多大帮助。

42年延安整风,要是真审查严格,加上最后一句话才更加不容易过审。

说出这种话的人,你把现在政府的审查部门想的是多么不堪?

要探索人性,你可以去看水浒传,要黑色幽默的表现手法,你可以去看低俗小说。

还有一个也是民国背景,展现小人物对时代力不从心,演员表演张弛有度的,你可以去看曹禺的话剧日出。

这片子的题材和角度本来是不错的,但是表现手法真的很一般很一般,抓了幅好牌,打的太差。

我很担心的是,大家赞美题材的时候,忘了真正从电影的表现技法上而言,这个片子真心很一般很一般。真的不要以为讽刺一个大家都明白的对象就是高明,其实讽刺是最低劣的表现方法。

---------------------------------------------------------------------------------------------------------------------

挑几个有意义的回复。

1“不关评论简直作死”:诸如拉黑/关评其实是很狭隘,井底之蛙的做法,陷入加拉帕戈斯化早晚被淘汰。

2“床戏那段是为了后面恶意中伤做铺垫”:床戏这段确实多余,仅仅是作为噱头博眼球而已。床上亲吻的那个镜头完全可以剪掉,前面有校长铁男引入剧情,后面有一曼对铁匠青丝相赠。从校长说晒豆子的镜头结束,直接到魁山失落的在窗外伫立的镜头开始,后面女主和铜匠在告别时青丝相赠,明显是更好的感情铺垫。

3“鲁迅卓别林狄更斯莫泊桑也是讽刺小说家”:这个问题非常好,打了我脸,卓别林完全不了解,狄更斯看过双城记和大卫科波菲尔,勉强有些批判色彩。鲁迅和莫泊桑这种写短片当然更熟悉些。这个问题我仔细想了想,这些大师到底高在哪里?我觉得这些大师通过批判讽刺,展现的是一个时代的特征,在历史滚滚车轮下小人物的命运,那个时代的悲情和光芒。视角非常宏观,思想非常深刻。这个电影全篇是在狭隘的讽刺几个人争夺利益,先刻意进行不合理的丑化,人性本是如此,人性没有错,讽刺人性没什么意义。

4“你看看爵迹夏有乔木XXX之类”

平均水平线以下的烂片就不要讨论了,交流这些糟粕没有任何意义,还降低审美能力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