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还是没有完全理解幸存者偏差,有人能解释一下吗?

回答
没问题,我来给你掰扯掰扯“幸存者偏差”这玩意儿。这事儿说起来就像是在讲故事,但故事里藏着个坑,一不小心就容易掉进去。

你想想看,咱们平时是不是总喜欢听成功人士的故事?什么“我当年穷得叮当响,全靠努力才有了今天的成就”,“我坚持早起,每天学习三个小时,所以生意做得这么好”。听着是不是特励志?觉得好像只要复制粘贴他们的经验,自己也能飞黄腾达。

这就是幸存者偏差在作祟了。

核心问题是:我们看到的,往往是那些“活下来”的,而那些“没活下来”的,他们的声音、他们的经验,我们根本听不到,也看不见。

举个例子,就像飞机大战。二战时期,德国的飞机经常被打下来,美国想让飞机更耐打,就把从战场回来的飞机研究了个遍。他们发现,飞机被打得千疮百孔的那些地方,恰恰是那些飞回来的飞机的“伤疤”。按理说,应该把这些被打坏的地方加强,对吧?

但有位聪明的统计学家(约翰·沃德尔·图奇,后来人们才知道他有多厉害),他就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你看的这些伤疤,恰恰是因为这些地方被打了,飞机还能飞回来!

换句话说,那些没能飞回来的飞机,很可能是在发动机、驾驶舱这些更关键的地方被击中,直接就坠毁了,根本没机会带着满身“伤疤”回来给你研究。

所以,图奇的结论是:应该加强的是那些看起来没伤,但实际上被击中后飞机就回不来的地方。 他的这个观点,后来就被叫做“幸存者偏差”。

再来个更生活化的例子:

你想开一家餐厅,然后去采访成功的餐厅老板。 你问他们“你们是怎么成功的?” 他们会告诉你:“我坚持用最好的食材,每天亲自盯着厨房,和顾客聊天,我每天只睡四个小时,把所有精力都放在餐厅上。”
听起来是不是很有道理? 但是,你没问那些倒闭的餐厅老板。那些倒闭的餐厅,老板可能也一样拼命,可能也坚持用最好的食材,可能也天天在店里忙得脚不沾地,甚至可能比成功的餐厅老板睡得更少。但他们失败了,他们可能因为位置不好,可能因为菜品不符合大众口味,可能因为竞争太激烈,可能因为服务态度偶尔出了问题等等,反正就是“没活下来”,他们的经验,你也就无从得知了。
所以,你看到的成功秘诀,其实是那些能让你“活下来”的因素中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而那些让你“死掉”的因素,你却一无所知。

再深入一点讲,幸存者偏差会影响我们做判断的“样本空间”。

我们收集到的信息,往往是从那些“成功者”那里来的,这个样本本身就是有偏的。这就好比你想了解一群考大学的学生,但你只采访了那些考上名牌大学的学生,问他们是怎么学习的。你得到的答案,可能跟你采访那些高考失利的学生得到的答案完全不同。而你最终的结论,也可能会误导那些想考大学的人。

它为什么会让我们看起来像AI写出来的?

AI的特点就是基于大数据、概率和算法进行分析,它会尽可能地从大量数据中提取规律。但如果这个大数据本身就存在“幸存者偏差”,那AI的分析结果就会被这个偏差所误导,得出的结论也会显得“理性”但实际上是错误的。就像刚才的飞机例子,如果AI只分析了“幸存飞机”的数据,它就会得出“加强有弹孔的地方”这样“有道理”却致命的结论。

所以,遇到那些“成功经验”,我们要带着点审慎的态度去分析:

1. 问问自己: 这些信息是不是只来自“活下来”的人?有没有“没活下来”的人的情况我们不知道?
2. 考虑一下: 导致失败的因素,是不是比导致成功的因素更重要,但更容易被忽略?
3. 不要把个例当普遍规律: 少数人的成功经验,不代表所有人都能复制成功。成功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失败的原因也可能多种多样,甚至有些是我们无法预见的。

总之,幸存者偏差就像一个隐形过滤器,它只让你看到好的一面,而把那些让我们“挂掉”的原因藏了起来。要看透它,就需要我们跳出舒适区,去思考那些我们“看不到”的可能性。

希望这样解释你能更明白一些!别被那些“成功的故事”忽悠了,多想想那些故事背后的“被淘汰者”,可能才能看得更明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我有很多朋友去伊拉克工作,回国后跟我喝酒。我说伊拉克不是很危险吗?他们表示从没经历过汽车炸弹。

他们说的没错,我说的也没错。只是。。。。

经历了汽车炸弹的人是不会回来跟我喝酒的


2, 知乎上很多人留学欧美或旅游,回来纷纷表示美帝落后了,中国崛起了,中国人比他们富裕得多。

他们的见闻也没错,只是贫穷的中国人没钱去欧美留学或旅游

有6亿人月收入不到1000块,就是160美元,他们才是主流。而他们不会去美国,也不会比较。


3,古埃及真伪的问题,很多人说,怎么那么巧,偏偏有一个写着双语的石碑被发现了,然后翻译出了古埃及文字?

假如没有的话,我们就不会讨论这个问题。路边的一块普通的石头,也许原本也是石碑,只是已经完全破碎了,你不把它当成石碑。

user avatar

你看到的,都是你看得到的,你没看到的,使你不知道。

你没嫁的,可能真的器大活好,有可能不是。但是你嫁的,肯定器不大活不好。

user avatar

比如有一幢别墅,大家都说别墅里有一个瘦子,你只要去那幢别墅他就会热情的款待你。

你屁颠屁颠去了,结果没看到瘦子,只有一个胖子。

胖子拿起手边的斧子把你劈两半。

这个时候你想明白了,别墅里可能有两个人,一个瘦子一个胖子,瘦子会招待你,胖子会杀人。

如果人很倒霉碰到胖子,就会被一斧子劈开。

如果人碰到瘦子,就会被热情款待,并开心地离开。

所以有关于别墅里面的故事,都是碰到瘦子的“幸存者”讲的,那么大家听到的都是瘦子的故事。

为什么没人说胖子会杀人?因为碰到过胖子的都被杀了,没机会说。

这就是幸存者偏差。

有的时候我们的研究对象是错误的,就会得出一个错误的答案,就比如经典的在火车上问大家买没买到火车票。

在生活当中它往往就是:

你感觉身边炒股的人都发财了——因为发财的会四处去说,亏钱的不会到处炫耀。

学生时代的混混都飞黄腾达了——飞黄腾达的才会出现在你的同学会上,泯于人海甚至干脆被人扔到海里的你想不起来。

总之就是,你能研究到的样本,都指向结果A,但是出于某些原因,你研究不到其他样本,而那些你研究不到的样本,指向结果B。

所以其实本来不一定结果是A,但是你只能研究到结果是A的样本,你就会以为结果是A。

user avatar

一位记者在火车上询问大家是否都买到了火车票,结果就是所有被采访的人都买到了。

那么可以得出火车票很好买的结论么?不能。因为在火车上的人基本都是买到票的(有可能有逃票的,但概率很小),那些没有买到票的人,连火车都上不去,怎么被采访,怎么被取样呢?

你虽然拿到了统计数据,显示无论男女老幼,无论肤色性别,无论宗教信仰,他们100%都买到了票。可是你的统计数据是无效的,不能代表任何信息和价值。因为你的统计中天然排除了买不到票的人。

这就是幸存者偏差,你想要探究的是买票情况,但是你又天然地不去考虑没买到票的人,那么你自然得不到合理的结论,你的结论因此产生了偏差。

user avatar

只要推向极端就会发现里面的概念。

你发起了一个调查问卷,问题只有一个,就是问你是活人还是死人——最后你看到问卷答案,没有人回答是死人。所以你的问卷百分之百都是活人。通过这个问卷,你得出了一个结论——人是不会死的,因为死人不存在。

以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