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房子会不会在10年20年后一文不值?

回答
这个问题挺实在的,很多人都在琢磨这事儿。房子嘛,作为咱中国人来说,那可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承载了太多东西。说它在十几年二十年后“一文不值”,这个说法嘛,有点绝对,但背后反映的担忧,倒是可以好好掰扯掰扯。

首先,得承认,没有任何一种资产能保证永远只涨不跌,更别说“一文不值”这种极端情况了。 房子也一样。我们要想明白,什么情况下房子才可能大幅贬值,甚至在理论上接近“一文不值”。

影响房子价值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这玩意儿跟人一样,得看“先天条件”和“后天发展”。

1. 地理位置(地段!地段!地段!): 这句老话不是白说的。
核心城市、发达地区 vs. 偏远地区、衰落城市: 显而易见,北京、上海、深圳这些地方的房子,即使经历波动,其核心地段的价值依然坚挺,因为那里有人才、有产业、有配套,需求一直在。而那些人口流失严重、经济发展停滞、缺乏就业机会的小城市或农村地区,房子自然面临贬值压力。
城市内部的区位: 即便在同一个城市,靠近地铁、学校、医院、商业中心、公园的房子,价值肯定比远离这些便利设施的房子要高。这种“便利性溢价”是房子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房屋自身条件:
房龄与维护: 房子不是越老越值钱,除非是那种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新房通常比老房更有吸引力,但如果老房子维护得好,地段优越,依然能卖出不错的价格。关键在于房子的“状态”。房龄大了,如果遇到老旧小区改造困难、物业服务差,那贬值就快了。
户型、采光、通风、朝向: 这些直接关系到居住的舒适度。设计不合理、采光差、通风不好的房子,就算在地段好,也可能比同地段但条件更好的房子贬值快。
建筑质量和材料: 这关乎房子的耐用性和安全感。质量差的房子,即使年轻时看起来没啥,时间长了问题就出来了。

3. 宏观经济与政策环境:
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 经济好,大家收入高,对住房的需求就旺盛,房子价值自然有支撑。反之,经济下行,收入停滞甚至下降,大家买房能力弱,房产市场就会遇冷。
人口结构与流动: 年轻人口多、人口流入多的地区,住房需求就大。人口老龄化加剧、年轻人外流,意味着购房需求萎缩。
金融政策: 利率高低、贷款政策松紧,直接影响购房者的购买力。比如,过去很多年的低利率环境刺激了房产泡沫,现在利率上升则会给市场降温。
房地产政策: 限购、限售、房产税、保障性住房建设等政策,都会对市场产生深远影响。如果国家大力发展租赁市场,或者推出更有效的保障性住房,也可能分流一部分商品房需求。

4. 社会观念与偏好变化:
居住观念的演变: 过去大家倾向于“有房才有家”,但未来年轻人可能更看重生活品质、自由度和移动性。租房的接受度可能会更高,对拥有一套固定房产的执念可能会减弱。
其他投资渠道的吸引力: 如果有其他更安全、回报更高的投资渠道出现,一部分资金可能会从房地产市场流出。

那么,房子在10年20年后会不会“一文不值”?

“一文不值”的可能性,在极端且综合多种不利因素的情况下,理论上存在,但概率非常非常小,尤其对于核心城市、地段优越、维护良好的房产。

我们来分解一下:

城市衰败,人口彻底消失: 这是最极端的情况。如果一个城市因为资源枯竭、产业结构彻底崩溃,导致年轻人全部离开,只剩下少数老人,那么当地的房子价值确实会大幅缩水,甚至可能面临无人接盘的局面。但这种大规模的城市衰败是极其罕见的。
技术进步导致居住模式颠覆: 比如,未来出现了某种全新的、比现有房屋更优越的居住方式(类似科幻电影里的那种),或者城市规划发生了颠覆性变化,导致现有住宅区变得完全不适应。但这在20年的尺度内,可能性较低。
极端灾难: 自然灾害、战争等不可抗力因素,可能导致某些地区房屋被毁,价值归零。但这已经超出了经济范畴的讨论。

更现实的讨论是:房子会不会大幅贬值?

是的,部分房产在未来10年20年内大幅贬值是完全有可能的,甚至已经发生。

中国当前面临的情况:
人口结构变化: 我国人口增长放缓甚至负增长,老龄化加速。这意味着未来购房需求的总量可能会下降。
城镇化速度放缓: 过去几十年是中国城镇化的黄金时期,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支撑了房地产需求。未来城镇化进程会放缓,新增购房需求减少。
“房住不炒”的基调: 国家希望抑制房地产的金融属性,回归居住属性。这意味着过度炒作的空间会大大减小。
供给端: 过去几十年,我们建了很多房子,很多城市存在房屋过剩的现象。

具体到不同类型的房子:

一线、强二线城市的核心区域房产: 这些地方因为就业机会、教育、医疗、文化资源的集中,人口持续流入,需求依然旺盛。虽然增速可能放缓,但“一文不值”是几乎不可能的。它们更可能进入一个“稳定期”甚至小幅波动,但作为稀缺资源的价值不会消失。
三四线城市及以下,特别是人口流出的区域: 这些地方的房子,尤其是那些地段偏远、配套差、品相不佳的,面临的贬值压力会比较大。一些“鬼城”的房子,即使地段不算差,但如果城市本身缺乏活力,也可能价值大幅缩水。
老旧小区,尤其是那些没有改造潜力、物业差的: 即使在地段不错的地方,如果房子老旧,业主不愿意出钱改造,或者小区环境管理混乱,也会导致其价值跑输大盘,甚至贬值。
投资性强、脱离实际居住需求的房产: 过去很多为了投资而购买的、远离市中心但交通不便、没有生活配套的房子,如果未来缺乏新的接盘者,价值会受到很大考验。

总结一下:

在未来10年、20年,说所有的房子都“一文不值”,这个说法太极端了,不符合常理和经济规律。但部分房产大幅贬值,甚至变得非常不值钱,这是完全有可能发生的。 关键在于你手中的房子是否具备核心的、稀缺的价值,以及它所处的城市和区域的整体发展前景。

所以,与其担心房子“一文不值”,不如关注你的房子值不值钱?为什么值钱?未来还会值钱吗? 这才是更实际的思考。拥有好地段、好配套、好维护的房子,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至少在居住价值上,依然是稳固的。而那些缺乏这些支撑的房产,则需要提前做好心理准备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国现在有14亿人口,到2041年会有超过6亿人自然老去死亡!但是最多也就只有1.5亿新生人口补充进来。所以二十年后中国人口下降到10亿左右。

二十年后房子可能多到没人要了,十年后房子今天一百、两百万买的房子,可能标价20万都不可能有人买了!

因为6亿人死亡,按照绝大多数4口人拥有一套房算,会有1.5亿套房子被闲置、空置,总之从现在开始越来越多的房子会被空着,别说卖,就是免费送都不一定有人要了!

据说现在八线小县城房价过万的数不清,房产商还在鼓吹地段多么好,未来人气多么高,发展潜力多么大,买了不住可以投资,房价上涨潜力大,肯定不亏!问题是唬人话,还真有信的!对人口发展趋势和城镇化进城一点都不懂得房产商/销售公司,为了卖房啥话都敢说!

事实会证明:房价绝不会如你所望那样涨,有可能会持续下降,最终回归理性!

user avatar

看是哪里的房子,实际欧美日都早就出现了这个问题,包括国内部分人口转移的小县城和农村,我记得之前在B站看过一个日本拍的纪录片,就是好多日本农村出现无人村,很多房子已经十几二十年没人住,直接荒废了,根本就没人买,部分日本人口稀少地区甚至是送房子送钱让人回去,美国铁锈带很多房子也是1美元出售,欧洲有些村落整村出售给中东老爷,还有什么白送的城堡之类的,我的东北老家也开始出现无人村了,有些乡镇也基本就是养老院状态,长白山里好多以林场为核心的小镇也快消失了,这些地方的房子未来10年20年注定是“一文不值”。

题主说的人工智能,互联网发达是否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还真不好说,其实你说北上广深和国内二三四线城市的差别在哪里?除了工作机会之外,主要是医疗和教育资源的巨大差距,尤其是医疗资源!就生活本身来说,北上广并不那么舒服。何况还有高房价和交通困扰,近期北京成都沈阳南京等地方的疫情流调所展示的生活场景就很能说明一些问题。

人工智能未来是否可以对地区差距造成降维打击,还真是值得探讨的,就像之前的无数科幻片没有一部预言出智能手机的出现一样,没有一部预言人类可以用一部手机解决大部分问题,而大多数科幻作品都展现的汽车在天上飞,也没实现,预测未来是困难的,但现实一定会突破你的想象!5G能带来什么,6G能带来什么,谁知道呢,意识上传?虚拟实境?赛博朋克?哈哈

多说一句,三个孩儿没用,不解决我说的第一段的问题。日韩俄罗斯西方奖励生都不生,别说我们还没奖励呢。

user avatar

如果房子只是房子,按现在这种财富分化趋势和建筑业供给能力,真会。

但房子真是房子吗?

房子背后绑的是教育!是医疗!小年轻们没孩子也没上年纪,眼里看不见很正常。

记住中国教育的选拔性质很强,PVP活动是没有及格线或者上限这种概念的,教育军备竞赛可以把中产家庭拉进疯狂财政模式。

记住人都是想活的,特别是富人,一个90岁的富人有能力占有N个不那么有钱人的医疗资源,医疗资源的循环是会被老富人拖慢而变得愈发稀缺,为了活命,富人不惜金钱,拉高市场均价是很自然的。

现在不发达地区招教授,那个不是百十万安家费送专家楼,可一群40到60的高知就非要挤在北京上海拥挤的出租楼里写论文,这些人就是蠢么?

user avatar

预测:

二十年后,茅台酒将一文不值。

因为中国喝酒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现在的年轻人在家不喝酒,在外开车不能喝。整个中国酒市场将无限萎缩,直到这一批喝酒的中年人都因为身体原因不喝酒了。那么酒的将一文不值。

白给都不要,拿来和泥土做叫花鸡还差不多。

那些家里储存的酒,到时候贬值很厉害,再叠加酒自身的损耗,剩下就是个空瓶。


转眼,二十年后。

这酒还是挺贵,贵到感觉就是一瓶水卖出了天价。我委屈地想,我又不喝,我身边的朋友,我认识的人都不喝这酒,怎么还这么贵呢。说好的需求决定价值呢?

这二十年来,我一直关心着它的价格。每天我都预测它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第二天一看却还涨了好多。我一直以来的知识都让我判断市场会崩,现实却每天都打我的脸。

我开始反思,是什么让我二十年来一直错。

我处于信息的孤岛,而且选择性接受我期望的的信息,让我陷入偏执。像一辆偏离的车轮,每天偏一点,岁月流逝,我偏离了本来的路很远。

我没有接受新的知识,所以会将个别因素作为作出判断的唯一变量。我认为房子只依靠人口,茅台只依靠年轻人。殊不知,玩房子和茅台的,从来不是我们。至于哪些因素决定了房价和酒价,我们所获取的信息从来很少。

房子就像封建社会的农田,王朝后期都是土地兼并严重,“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并没有因为地主拥有太多而被抛售,也没有因为农民穷到人口减少而贬值。后期都是依靠暴力才得以调整地租,怎能幻想依靠市场规律?依靠人性自觉?

吃饭,住宿,都是人的基本需求,甚至人三餐有量,住房改善却无穷。追求楼梯换电梯,追求更好物业,追求生活便利,追求核心地段。甚至,楼塌有地,换房有证,永生有序。

你问地主,你从城东走到城东,不会走到别人家的地,穷人都租不起了,快饿死了,你为何不减少地租?你问房东,你绕省一圈,都不用住宾馆,穷人都住桥洞,快冻僵了,你为何不降价卖?为何不减少租金?

所有人都有住房的时候,那么走楼梯没物业的老楼房就是起点,终点却无止境。抬高了整体物价,并不会达到财富均衡。多少人类先驱,为着防止两极分化这个命题穷尽一生。

我们忽略了曾经的日元汇率,我们也没体验过手里多套房的惜售。当我们手里有二十套房子,也不会无底线抛售。而我们一套房子都没有,只能想着房子跌。

人活一世,看不透来世的事。只能多看书,让我们的判断不那么绝对。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