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人口数目稳定了,而房子数量在不断建造增加,会不会有一天房价跟白菜一个价?

回答
你说的情况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经济学推演,涉及到供需关系的最基本原理。要探讨人口稳定、房子不断增加是否会导致房价跌落到“白菜价”,我们需要详细剖析其中的逻辑,并加入一些现实世界的考量。

首先,让我们来拆解一下你的核心假设:

1. 人口数目稳定: 这意味着新增的购房需求基本消失,或者与自然淘汰(例如去世、搬离)的需求持平。简单来说,不是越来越多的人需要买房,而是需要买房的人数大致固定了。
2. 房子数量不断建造增加: 这个假设是关键,它直接指向了“供给”端。我们假设即使人口稳定,但建筑业的生产力、资金投入等因素,使得房屋的总量还在持续扩张。

理论上的供需平衡与“白菜价”的可能性

在最纯粹的经济学模型里,价格是由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的。当需求保持不变(或缓慢下降),而供给持续增长时,价格通常会下跌,直到达到新的供需平衡点。

想象一下,如果现在市场上有一万套房子,住着一万户家庭,他们是房子的需求者。这时,房子的价格可以理解为满足这“一万份需求”所需的平均成本加上一定的利润。

现在,如果人口稳定了,但市场上突然又建成了十万套房子。这意味着:

供给大幅增加: 房子的总量从一万套变成了十一万套。
需求相对不变: 即使有置换需求(比如换大房子、换学区房),但整体上没有新增的“第一次购房者”来消化这十万套新增房屋。一部分人可能因为价格下跌而升级住房,但这不足以完全填补新增的供应量。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卖掉这些房子,房主或开发商不得不降低价格。如果供给的增长速度远超需求的增长速度,价格就会被不断向下压。如果这个趋势持续下去,理论上,房价可能会跌至建造这些房子的“边际成本”(包括土地、建材、人工、审批、营销等所有费用)附近,甚至更低,就像“白菜”一样,其价格基本就是其生产成本加上微薄的利润,因为白菜的需求相对弹性较低,但供给很容易(在一定程度上)快速增加,从而抑制价格过高。

然而,现实世界远比理论模型复杂。我们必须考虑以下几个关键因素,它们会让“房价如白菜价”的图景变得非常复杂,甚至不太可能纯粹发生:

1. 土地的稀缺性与成本:
即使人口稳定,土地依然是有限的资源,尤其是在热门地区。
地理位置的价值: 好的地段(靠近市中心、交通便利、配套成熟、风景优美)土地永远是稀缺的。即使房子过剩,但如果建在核心地段,其土地价值依然会支撑起一定的价格。白菜可以在哪里种都可以,但好地段的房子是不可复制的。
土地成本的波动: 即使房屋总数增加,但新增土地的获取成本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政策、规划、开发商竞争)而保持在高位,这直接推高了新房的建造成本。

2. 房屋的功能与价值:
房子不仅仅是居住的“容器”,它还承载了多重价值:
居住功能: 这是最基本的需求,人口稳定意味着基本居住需求依然存在。
投资属性: 在很多市场中,房产被视为重要的投资工具。即使人口不增加,但如果资本依然认为房产是保值增值的手段,那么即使居住需求饱和,投资需求也会支撑一部分价格。如果房价下跌,人们可能会选择持有房产,而不是卖出,这又会减少市场上的“有效供给”。
身份象征与社会地位: 在某些文化或社会结构中,拥有房产与个人身份、社会地位挂钩,这会产生一种非理性但真实的需求。
资产保值: 在通货膨胀或货币贬值的背景下,房产往往被视为一种对冲手段。即使其他需求不强,人们也可能为了保值而持有房产。

3. 建造速度与市场消化能力:
“房子数量不断建造增加”这个前提,需要与市场的“消化能力”相匹配。
建设周期: 房子不是一天就能建成的,有漫长的建设周期。如果开发商看到市场过剩迹象,他们会放缓开发速度,甚至停工,而不是“无限”地建造下去。没有人会傻到在市场已经饱和的情况下还疯狂盖楼。
城镇化进程的潜在影响: 即使全国人口稳定,但如果人们还在从农村向城市迁移,城市区域的住房需求依然可能存在,并推高城市中心区域的房价。
存量房的“质量”问题: 新建房屋的质量、设计、配套往往优于老旧房屋。但如果新增房屋的品质没有显著提升,或者配套跟不上,即使总量增加,也不能完全挤兑老旧房屋的市场。

4. 政策与金融杠杆:
政府政策和金融体系对房地产市场有着巨大的影响。
税收政策、信贷政策: 政府可以通过税收、贷款利率、首付比例等政策来调控房地产市场。如果房价过低,政府可能会出台刺激政策;如果过高,则会收紧。
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 银行是否愿意为开发商提供贷款,以及银行的风险评估,都会影响新房的供应速度。
遗产继承与财富分配: 如果很多房子是父辈传给子辈的,而子辈并不需要那么多房子,这些房产可能进入市场,但如果继承人也打算持有,或者将其出租,那么供给的增加就不是直接的销售压力。

5. “白菜价”的定义与心理预期:
“白菜价”是一个相对概念。我们平常吃的白菜,其价格可能就几块钱一斤。将一个大宗商品、高价值的资产——房子,与白菜相提并论,本身就包含了一种极端化的比喻。
交易成本: 买卖房子涉及大量的交易成本(税费、中介费、装修费、搬家费等),即使房屋本身的标价很低,这些附带成本也使得其难以达到“白菜价”的绝对低廉程度。
心理锚定: 人们对房子的价值预期已经被长期的高房价所锚定,要让大家接受一个极低的房价,需要漫长的时间和巨大的认知转变。

举个例子来具体说明:

假设一个城市,过去有100万套住房,人口也正好是100万户家庭,平均每户一套,市场供需基本平衡,房价中等。
现在,人口依然是100万户家庭,但因为大量开发商看到一些“机会”(比如土地成本低、城市扩张预期),在城市里建了200万套新房。

理论上: 现在总共有300万套房子,而只需要100万套。即使每户家庭都想换更大的房子,或者人均居住面积提升,也消化不了200万套新增的房子。为了卖掉多余的200万套,开发商或房主不得不大幅降价。如果建造成本是每平方米5000元,而市场价跌到每平方米3000元,那显然是亏本的,开发商会停建。但如果跌到每平方米6000元,虽然利润很薄,但至少不亏本,并且有人愿意购买。
现实中:
地段问题: 这200万套新房可能分布在城市郊区、交通不便的地方,其价值本身就比市中心低。
质量与配套: 如果这些新房的质量不如现有住房,或者周边配套设施(学校、医院、商业)跟不上,那么即使价格低廉,也未必受欢迎。
开发商的策略: 开发商不会傻到全部建完后一起抛售。他们会根据市场反馈,放缓开发节奏。一旦发现价格跌破成本,他们会停止新的建设项目。
持有成本: 即使房价跌了,但持有成本(物业费、维修费、持有期间的房产税)依然存在。如果房价跌到极低,很多人可能宁愿把房子空着,也不愿意支付持有成本。
政策干预: 政府可能会担心市场崩溃,出台一些稳定措施,比如限制房屋买卖,或者提供补贴。

结论:

人口稳定而房屋数量持续增加,在理论模型下,确实会向下压力房价。但是,将房价推到“白菜价”的程度,在现实世界中可能性极低。

原因在于:

土地稀缺性: 地理位置的价值无法被无限复制,核心地段的房子永远有其基础价值。
房产的多重属性: 除了居住,房产还具备投资、保值、社会地位等多重属性,这些都会支撑其价格。
市场自我调节: 开发商并非“不知疲倦”的机器,他们会根据市场情况调整开发节奏。
交易成本与心理因素: 实际的交易成本以及人们的心理预期,也构成了房价下跌的障碍。
政策与金融因素: 政府和金融机构的调控能力,也会影响市场的最终走向。

更现实的情况是,如果出现你所说的局面,我们可能会看到:

区域分化加剧: 核心城市、优质地段的房价依然坚挺,甚至小幅上涨;而郊区、配套差的地区,房价可能会出现明显下跌,甚至出现一些“白菜房”(比如一些老旧、面积小的公寓,或者位置偏远的房子)。
房屋空置率上升: 尤其是在那些过度开发的区域,未被使用的房屋会越来越多。
租金市场承压: 如果房子太多,但购买力不足,租金也可能受到挤压。
市场进入“存量房时代”: 房屋交易的重点可能从新房开发转向二手房市场的流通和升级换代。

所以,虽然“房价如白菜价”是一个引人遐想的场景,但因为房产作为一种特殊商品所承载的复杂价值和现实市场的多重制约,它不太可能成为普遍现象。我们更可能看到的是市场出现结构性调整和价格的分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麻烦老是提“白菜价”的人都有点逻辑行吗?房子永远不可能白菜价。

咱们不说房子还是个基本不可再生的东西,就说可再生的。

人口基本定了,汽车越造越多,且人均汽车保有量远超人均住房,汽车会白菜价吗?

人口基本定了,手机没几天就出新的,手机比人都多了快,手机有白菜价吗?

你别说这些了,连猪肉都不会白菜价,出了白菜啥都没有白菜价,为什么就有这么多人相信房子会白菜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说的情况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经济学推演,涉及到供需关系的最基本原理。要探讨人口稳定、房子不断增加是否会导致房价跌落到“白菜价”,我们需要详细剖析其中的逻辑,并加入一些现实世界的考量。首先,让我们来拆解一下你的核心假设:1. 人口数目稳定: 这意味着新增的购房需求基本消失,或者与自然淘汰(例如去世.............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颠覆性的设想,它触及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逻辑。如果中国人口真的按现有数量、结构和地区各减少一半,那么我们面对的将是一个截然不同的国家,其能否成为发达国家,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的剖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发达国家”的定义。通常而言,发达国家具备以下几个关键特征:人均GDP高(通常高于1..............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认真聊聊如果中国的计划生育比实际提前很多年并且导致人口减半,可能会发生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会触及社会、经济、文化、乃至每个人生活方方面面的巨变。首先,我们得先明确一下“提前数年”和“减至一半”这个假设的背景。假设计划生育政策早在几代人之前就开始实施,并且效.............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如果我们人类进化出了反刍的能力,就像牛羊一样,这确实会引发一系列关于健康,特别是胃部健康的连锁反应。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弄明白反刍动物的消化系统和我们人类有什么本质区别,以及这种区别可能带来的健康影响。反刍动物的消化系统:一个高效的“预处理”工厂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反刍动物.............
  • 回答
    灵魂,这个人类自古以来就着迷的议题,一旦我们跳出唯物主义的框架去审视,它与人口爆炸式增长的关系,便会显现出更多有趣的解读角度。与其说灵魂是决定人口数量的唯一变量,不如说它为理解这一现象提供了另一层更为深邃的视角。首先,从“灵魂是生命本源”的传统观念出发。古往今来,许多文化都相信灵魂是生命不灭的火种,.............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触及了科技进步的本质与人类认知能力的边界。如果一项科技的技术含量确实“爆炸式”地超越了单一个人一生所能掌握的范畴,那么这并不意味着发展会立刻停滞,但它的演进方式和节奏必然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甚至可能走向我们今天难以想象的路径。首先,让我们明确“技术含量超过一个人一生所能掌握”.............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到了生命、存在乃至宇宙最深邃的角落。它引人深思,也确实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不过,我们可以一起展开这场思维的旅程。人,是否是宇宙的细胞?“数亿细胞组成一个人”这个比喻非常生动,它描绘了一种由微小单元汇聚成更宏大整体的生命形态。将人比作“宇宙的细胞”,这个想法极具哲学意味.............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但也很极端,直接涉及到“改变历史”的假设。要详细分析一个人被“抹除”对整个网络风气的影响,尤其是中日两国,那简直是个浩瀚的工程,因为网络风气是一个极其复杂、多因素交织的产物,牵扯到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甚至国际关系等方方面面。不过,咱们可以围绕这个假设,聊聊一些可能产生的联动效.............
  • 回答
    想象一下,澳大利亚突然来了个大变动:4500万袋鼠和2400万人,身份对调。这可不是一场简单的“大迁徙”,而是一次翻天覆地的社会和生态重塑,想想都觉得脑壳疼,但也着实有趣。首先,最直观的就是那些突然“失业”的2400万人。他们曾经是司机、医生、老师、会计,现在呢?他们的新工作是什么?也许是啃树皮,或.............
  • 回答
    2020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8.52‰,这个数字可能乍一看有些抽象,但它背后却承载着关于我们社会肌理和未来走向的重要信息。简单来说,这个8.52‰,意味着在2020年这一年里,平均每1000个人中,大约有8.52个新生儿呱呱坠地。这个数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首先,它直接反映了生育水平。一个持续走低的出生.............
  • 回答
    听到美国学者对中国人口数据的质疑,尤其是那种“少九千万,出生率高估近50%”的说法,我首先会觉得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但也得往深里扒一扒,不能随随便便就信了。毕竟,人口是个大问题,牵扯面太广,从国家政策到老百姓生活,哪一样不跟人口挂钩?首先,咱们得看看是谁在说话。 既然是“美国学者”,那得先弄明白这学者.............
  • 回答
    2019年出生人口跌破1200万,即便不考虑数据的绝对可靠性,仅从这一数字本身来分析,也足以引发深刻的思考和担忧。这背后牵涉到人口结构、社会经济发展、家庭观念、生育政策等多个层面,是一个复杂且影响深远的问题。一、 从数据本身解读潜在含义: 生育水平的显著下降: 出生人口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生育水.............
  • 回答
    韩国8月份新生儿数量再创新低,人口连续22个月减少,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趋势,反映了韩国社会面临的严峻人口挑战。理解这一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数据背后的严峻现实: 连续下降的新生儿数量: 韩国统计厅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份新生儿数量不仅创下当月新低,也继续加剧了全年新生儿数量的下降趋.............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微积分的辉煌并非诞生于牛顿和莱布尼茨的手中,而是从中华大地上源远流长,那么今日数学的符号体系,或许会呈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令人着迷的样貌。这并非是简单地将现有符号替换,而是一个基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文化哲学以及书写习惯的深刻重塑。从象形到抽象:数字与运算的根源中国古代的数学,虽然在算术.............
  • 回答
    2017年山东省出生人口175万人,这个数字本身就足以说明山东作为人口大省的体量。但关键在于,在这175万人里,一孩出生数量居然还不到二孩的一半,这个情况相当耐人寻味,也折射出一些深层次的社会现象和政策影响。要理解这个现象,咱们得一层一层剥开来看。一、 “一孩出生数量不到二孩一半”的直接解读:首先,.............
  • 回答
    看待长江、杰青、万人、优青、青长等人才计划获得者的真实学术水平,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简单地说,这些计划的设立初衷都是为了吸引和培养顶尖的学术人才,其获得者在统计学意义上,确实代表了当前国内学术界的优秀群体。然而,如果我们要细致地审视他们的“真实学术水平”,就需要剥离掉光环,深入到学.............
  • 回答
    2020年,我国的出生人口数据定格在1200万,这个数字,放在过去,甚至不足以填满一座大城市的人口缺口,而如今,它代表着我国生育水平跌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低谷。这1200万人,不仅仅是一个统计数字,它背后蕴含的是深刻的社会变迁、家庭观念的转变,以及对我们未来发展路径的严峻拷问。首先,让我们深入理解一下.............
  • 回答
    2020年中国多地出生人口大幅减少的现象,确实是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社会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的人口结构、经济发展和社会可持续性。为了更全面地理解和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分析: 2020年多地出生人口大幅减少,具体哪些数据值得关注?要评估出生人口减少的严重程度,我们需要关注一系列关键.............
  • 回答
    将“爱狗人士”与“圣母”划等号,这是一种非常片面的概括,并且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现实情况远比这复杂得多。“爱狗人士”涵盖了非常广泛的群体,从真心疼爱自己的宠物,到关心流浪动物,再到倡导动物福利,甚至反对食用狗肉的各种人群。将他们简单地标签化,忽略了他们行为背后可能存在的各种动机和情感,这是不公平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涉及到一些生物学和医学常识。简单来说,如果不是携带病毒的蚊子叮咬,单凭数量众多的蚊子叮咬一个人,这个人极大概率不会被“咬死”。但是,这背后有一些值得深究的原因,而且在极端情况下,理论上是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我们先从蚊子叮咬的本质说起。蚊子之所以叮咬我们,是因为它们需要吸食血液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