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2020 多地出生人口大幅度减少,具体哪些数据值得关注?如何挽救「低生育率危机」?

回答
2020年中国多地出生人口大幅减少的现象,确实是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社会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的人口结构、经济发展和社会可持续性。为了更全面地理解和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分析:

2020年多地出生人口大幅减少,具体哪些数据值得关注?

要评估出生人口减少的严重程度,我们需要关注一系列关键数据点,它们能从不同维度揭示问题的本质:

1. 总和生育率(TFR Total Fertility Rate):
定义: 指的是育龄妇女(通常是1549岁)一生平均生育的子女数。
关注点: 这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生育水平的最核心指标。
2020年的情况: 如果2020年全国或多地的总和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通常为2.1),那么就意味着人口出生数量不足以维持下一代的规模,长远来看会导致人口负增长。需要关注的是,即使总和生育率略高于2.1,如果其持续下降,也预示着未来生育率下降的趋势。关注其具体数值,并与前几年进行对比,是判断趋势的关键。

2. 出生人口数量(Number of Births):
关注点: 直接反映了当年新生儿的数量。
2020年的情况: 关注全国范围以及各省市的出生人口数量的绝对值和同比变化率。例如,某个省份出生人口从20万下降到15万,下降了25%,这是一个非常显著的下降。

3. 出生率(Crude Birth Rate CBR):
定义: 指的是每千名育龄人口(或总人口)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一年)的出生人数。
关注点: 相对于出生人口数量,出生率更能反映生育活动的活跃程度,剔除了人口基数的影响。
2020年的情况: 关注全国和各省市的出生率。如果出生率持续走低,即使人口基数庞大,出生人口数量也会随之减少。

4. 生育年龄结构变化(AgeSpecific Fertility Rates ASFRs):
定义: 指的是在某个特定年龄段的妇女在一定时期内平均生育的子女数。
关注点: 了解不同年龄段的生育意愿和能力变化。
2020年的情况: 观察2529岁、3034岁等传统生育旺盛年龄段的生育率变化。如果这些年龄段的生育率下降明显,则表明生育意愿普遍降低。同时也要关注35岁以上的高龄生育率,虽然高龄生育的比例可能增加,但其生育率通常低于适龄生育,并且风险更高。

5. 育龄妇女人数(Number of Women of Childbearing Age):
关注点: 虽然生育率下降是主要原因,但育龄妇女人数的减少也会直接影响出生人口总量。
2020年的情况: 关注2034岁等关键年龄段的女性人口数量是否也在减少。这与过去几十年出生人口的波动有关。

6. 宏观生育政策影响数据:
关注点: 例如“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二孩出生数量的比例以及其随后的变化。
2020年的情况: 观察“全面二孩”政策的生育红利是否正在消退,或者是否因为其他因素(如疫情)导致了短期内的生育抑制。同时,也要关注“三孩”政策(尽管在2021年推出,但其前奏和讨论可能在2020年就有影响)的出台是否会带来预期。

7. 宏观经济和社会因素数据:
关注点:
经济压力: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房价收入比、教育支出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例等。
育儿成本: 托育服务可及性、儿童医疗费用、教育费用等。
女性就业与职业发展: 女性劳动参与率、职业晋升机会、生育对女性职业生涯的影响等。
社会观念: “丁克”家庭比例、晚婚晚育意愿、对多子女家庭的看法等。
疫情影响: 疫情期间的经济不确定性、健康担忧、生育计划推迟等。
2020年的情况: 这些数据虽然不是直接的出生人口数据,但它们是导致出生人口减少的重要驱动因素,需要结合分析,才能更准确地理解低生育率的原因。

特别值得关注的“多地”:

在关注上述数据时,需要特别关注以下几种类型的地区:

经济发达地区: 如东部沿海省份和一线城市,虽然经济发达,但育儿成本高、竞争激烈,对生育意愿的影响可能更大。
曾经生育率较低的地区: 这些地区可能已经积累了较低的生育基础。
出现明显生育率下滑迹象的地区: 例如,部分省份在2019年已经出现出生人口负增长或大幅下降的苗头。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细致分析,我们才能更清晰地认识到“低生育率危机”的严峻程度以及其背后的复杂原因。

如何挽救“低生育率危机”?

挽救“低生育率危机”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从多维度入手,解决育龄夫妇生育子女的后顾之忧,同时也要引导社会形成积极的生育观念。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挽救措施:

一、 减轻经济和养育负担:

这是当前影响生育意愿的最直接因素。

生育补贴与现金奖励:
生育津贴: 提高生育津贴水平,覆盖更长的产假和护理假,并确保生育津贴等于或高于正常工资。
一次性生育补贴: 在孩子出生时提供一次性现金补贴,可以根据孩子的数量和家庭收入水平设定不同标准。
育儿补贴: 对03岁或06岁的婴幼儿家庭提供每月或每年的育儿补贴,减轻养育初期的高额支出。
税收优惠:
育儿专项附加扣除: 进一步提高或放宽育儿相关的专项附加扣除额度,并允许更广泛的家庭成员共同抵扣。
生育相关税收减免: 对多子女家庭在房产税、所得税等方面给予一定比例的减免。
降低教育和医疗成本:
普惠性托育服务: 大力发展政府主导或补贴的普惠性托育机构,降低“入托难、入托贵”的问题,缓解“三岁断崖”的养育压力。
学前教育免费化: 逐步实现幼儿园的免费或低收费,减轻家庭在学前教育上的负担。
义务教育阶段的成本控制: 严格控制课外辅导费用,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减轻家庭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经济压力。
医疗保障: 将更多与婴幼儿相关的医疗服务纳入医保报销范围,降低儿童医疗费用。
住房支持:
多孩家庭优先购房或租房: 在公租房、人才房等政策性住房分配中,对生育二孩、三孩的家庭给予倾斜。
住房公积金支持: 提高多孩家庭的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和期限。

二、 完善生育支持和保障制度:

提供更人性化、更全面的生育和育儿支持。

延长和优化产假、陪产假、育儿假:
延长产假: 普遍延长产假至158天或更长,并鼓励地方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延长。
增加男性陪产假和育儿假: 增加男性陪产假和育儿假,鼓励男性更多参与育儿,分担女性的育儿压力,也促进性别平等。
灵活育儿假: 探索建立更灵活的育儿假制度,允许父母双方轮流休假或根据需要灵活安排休假时间。
保障女性就业权益:
反就业歧视: 严厉打击招聘过程中对育龄女性的就业歧视,确保女性在生育后能够顺利重返工作岗位。
建立生育友好型工作场所: 鼓励企业设立母婴室、提供弹性工作制、远程办公等,帮助女性平衡工作与家庭。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加强对困难家庭的生育支持: 对低收入、失业等困难家庭在生育和养育方面提供更有力的社会保障和援助。
完善生育保险制度: 确保生育保险能够覆盖更广泛的群体,并提供更全面的生育医疗和生育津贴保障。

三、 调整社会观念和文化环境:

生育意愿的形成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

倡导积极生育文化:
宣传多子女家庭的益处: 通过媒体宣传,展示多子女家庭的温情、幸福和积极意义,重塑社会对多子女家庭的正面认知。
鼓励男性承担更多育儿责任: 宣传“父职育儿”,营造家庭责任共担的良好氛围。
破除“母职陷阱”: 鼓励女性在生育后继续发展职业,打破生育与事业发展的对立关系。
提供科学的生育指导和咨询:
生育健康知识普及: 加强对适龄青年男女的生育健康知识普及,包括生育能力、孕期保健、避孕知识等。
心理支持和咨询: 为备孕、孕期和产后夫妇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他们应对生育和养育的压力。
营造生育友好的社会环境:
增加公共服务设施: 增加母婴室、儿童游乐区等公共设施的数量和质量,让带孩子出行更方便。
媒体正面引导: 媒体应多报道生育政策的积极影响,少传播焦虑和负面信息。

四、 优化生育政策的顶层设计和实施:

政策的有效性在于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建立长期生育政策评估和调整机制: 定期评估各项生育支持政策的效果,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结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和优化。
加强部门协同: 涉及生育、妇幼健康、教育、民政、人社、税务等多个部门,需要建立高效的协同机制,形成政策合力。
鼓励地方因地制宜创新: 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习俗不同,在国家大政方针框架下,鼓励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地出台更具针对性和操作性的生育支持政策。例如,某些经济发达地区可以率先实现更全面的普惠性托育服务。
关注新出现的生育障碍: 例如,高科技辅助生殖技术的普及和费用问题,可以考虑将其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五、 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居民收入:

虽然不是直接的生育政策,但一个稳定、高增长的经济环境是生育意愿回升的重要基础。

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 通过发展经济、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整体收入水平,增强家庭的生育能力。
稳定就业市场: 减少经济波动对就业的影响,让人们对未来有更稳定的预期,从而更敢于生育。

重要提示:

政策的有效性需要时间: 生育意愿的恢复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政策的见效可能需要510年甚至更长时间。
避免“一刀切”: 各项政策需要考虑地区差异和家庭差异,做到精准施策。
尊重个人生育选择: 政策的出发点是支持和鼓励生育,但最终的生育决策权在于个人和家庭。

总而言之,挽救“低生育率危机”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拿出更大的决心和更有效的措施,构建一个对生育友好的社会环境,让年轻人生得起、养得好、育得优,才有可能扭转人口发展趋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周一公众号就写了:


反正看各路数据,保守打个85折,新生儿20年大概要比19年少200万左右,全年出生人口估计在1200万水平。

16年还是1786万。

我觉得某些文件里以后就别写什么“老龄化少子化近在眼前”。这就跟你已经四十岁了,还去抠“青年”一词的具体定义,纯属自欺欺人。

当年靠开放二胎冲了了一波数据,山东16年的百万新生儿里,63.3%是二胎。19年1465万的新生儿在数据上已经有点难看了,但更难看的是其中仍高达57%的二胎占比。

说白了,已经不好看的数字,还是靠二胎的开放刺激托起来的。等到能生二胎的都生完了,90后00后的数据只会更加难看。

所以我说嘛,跌破千万指日可待。


咋办?我也不知道咋办。

不愿意生育,原因千千万,归根结底一句话:

家庭的积累不足以支持人的再生产。

有点冰冷哈,但能领悟意思就好。

母公司在什么情况下会主动搞出一堆子公司?

一,母公司实在缺钱,于是大力扩展加盟商,用低成本增加赚钱的机会;二,母公司有钱,于是做点多元化布局,顺手开几家。

我们尴尬就在这:前面那个阶段,已经过去了;后面那个阶段,还没来。


生育率很难看,但要解决可能更难。

因为你本质上要增加家庭的积累,或者降低社会成本以帮助家庭进行积累。

前者,是做大蛋糕。现在下一场科技革命还没来,东南亚也没全拿下,增量市场只会被一点点挤出来。

来不及。

后者,是改善分配,例如国家供给大量廉价的生育教育相关公共产品。大量廉价的幼儿园、医院、中学如果能投入市场,那就像投放国有储备粮一样,高昂的市场化生育成本一定会被拉下来。

但,没钱,而且教育医疗市场化走到今天也回不了头。

从近两年的医药改革来看,政府的思路还是坚持加深市场化程度,由市场为重要补充供给公共产品。等产业到了一定的成熟,再利用大规模政府订单来压低采购价,进而降低成本。

这个方向有一定的道理。但在模式成熟前,生育成本肯定居高不下。

现有的道路在很长时间内都不会有波动,这几年生育率只会越来越吓人。


我能想到的,还是分房。

分地也行,咱不挑。

没有新蛋糕也没法快速增加公共产品的供给,那就划出政府手上的一部分资产来做替代嘛。总得有人来背这个阶段下的高生育成本,这钱没人出,口号喊破天也是白搭。

中国最深入人心的资产是啥?房地产呀。

房票、免费或廉价公租房、移民土地使用权,什么形式都可以,把土地资产和新生儿挂钩起来。

要么是不可转让出售的使用权,要么设计一个交付时长和明晰的产权归属。这些资产最终大部分归属子女,想刷子宫来致富也不容易。

一线城市担心土地供给增加导致房价下跌?没事,东京的生育率就没指望扭回来的。增加的供给肯定在人口衰落地区,甚至是农垦城市。

说到底,以反城市化的资产调配手段来孵化新世界,而不是让年轻人只能涌去一线,再被一线的成本锤平生育率。


当然,敲键盘而已,图个爽。

不过总得做点啥吧?我把屋顶都掀了,您也开个窗嘛。

生育率不是GDP,用点狠手段一年就能拉回来。现在不到5年就消失了近500万新生儿,要补回来,恐怕20年也打不住。

很可能就再也补不回来了。

照这个趋势,到全面实现现代化的2050年,中国垂垂老矣。如果在那之前没有实现对美帝真正的弯道超车,那面对持续收割全球优质年轻人的美帝,我们拿啥基本盘和对方拉锯?

等对面拉丁裔人口爆炸然后自爆?

也行吧。

user avatar

加班费领到了吗?

房贷还上了吗?

孩子教育好了吗?

离婚摇上号了吗?

不担心被开除了吗?

老人养老有着落了吗?

所以,出生人口减少和你有什么关系呢?

低生育危机轮到你操心了吗?亲~

user avatar

数据基本和预测的一样,没什么可关注的。

低生育率危机的挽救太过复杂,既要让中层生(底层连婚都结不起),又不能放开土地供应配合公交部署让房价降下来,更不能调整财富分配机制广范围内缩小财富差距,依照劳动法打击无加班费的996更没指望。

晓是知乎理论界藏龙卧虎,也没人能想出解决方案。

还是研究好如何在人口塌方严重的情况下,社会不至于出现太大退步更现实。

观网有位教授昨天提出个想法,在全球建设100个千万人口的工业城市,中国人30万担任领导与技术岗位,然后300万印度人,300万巴基斯坦或孟加拉人,300万其他人,用各种手段让这些都说中国话。这些城市负责全球制造业中下游,中国自身只负责投资与制造业上游。

想法挺好,就是得先有30艘超级航母才有希望实现。

user avatar

根据香港政府的统计,2019年平均每位适龄妇女生育1.051名子女,2000年为1.032名。

而香港身价千亿的大地产商刘銮雄,曾经与两任妻子及一任女友共生育有7位子女,平均每任女伴生育2.33名子女。

不难计算,如果大刘的两位女朋友不是因为跟了大刘,大概率只会生一名子女。

所以我认为可以鼓励富人多交男女朋友,这样女生就可以多生孩子,从而提高生育率。

此外,因为大刘生育了六名子女,所以大刘的资产要分成六份,这无疑降低了财富集中度也就是贫富差距。

富人多找女朋友多生小孩,还可以达到共同富裕,这是双赢,因此我们要从舆论,道德和法律上逐渐接纳并提倡非婚生,打造良好的生育环境。

user avatar

生育率一旦下降,除非经历重大社会变故导致社会发展水平倒退,否则几乎不可能再有明显恢复,不以你的后续应对手段为转移,这是人类社会基本规律。

另外看到有人抨击计划生育政策,对此我只能感叹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要知道,80,90年代的社会公众对待计划生育政策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当时社会舆论普遍对这一政策持正面态度,那时候充斥舆论的是什么?是资源匮乏,生态枯竭,人口爆炸,就业困难,那时候的人谈起计划生育,不是认为它太严厉,而是认为它不够严酷,那时候对于超生家庭,社会舆论是激烈抨击,丑化,羞辱的,社会机制是严厉惩戒,限制,打压的。

为啥?因为这么做在当时有着相当的民意基础,特别是在城市里,当时城镇居民对于超生游击队的鄙夷和人口爆炸的恐惧是深彻入骨的,超生游击队这个典故的出处是1990年宋丹丹和黄宏的春晚小品《超生游击队》,当时这个小品获得了极好的口碑,特别是超生家庭在城市里躲避查处的窘迫和丑态,在当时是成为了全国人民的集体笑料的,还有姜昆和李文华的相声,1982年的《祖爷爷的烦恼》,1983年的《错走了这一步》,都是讲计划生育的,这俩相声对超生现象进行了讽刺,对人口爆炸进行了警示,在当时非常受欢迎。

计划生育定为基本国策是在1982年,也就是《祖爷爷的烦恼》首演的那一年,当时中国人口是10.09亿,宋丹丹和黄宏演出《超生游击队》的1990年,中国人口是11.35亿,8年增长了1亿多,那么下一次中国人口再增长1亿是什么时候呢?是1998年,12.42亿,还是8年。

也就是说,那时候中国差不多每8年新增1亿人口。

当然,你可以玩百分比的数字把戏,但现实情况是当绝对数量达到亿级时,谈论百分比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一亿个人就是一亿张嘴,不是统计数字,人在成为生产者之前首先是消费者,另外生产不是虚空生产,不是读条搓法术,你得有岗位有工具有物资有材料,这些都是问题,解决这每8年的1亿人口的吃饭和就业问题是一个极度困难的事情,这种困难程度不是当下的中国所能想象的,当下的中国是世界第一贸易大国,实现了工业化,马尔萨斯被挡在门外,而当时的中国一直悬于马尔萨斯的镰刀下,了解新中国政策史的人都清楚,解放后的国内政策实际上基本上都是在给爆炸的人口擦屁股,为了解决爆炸人口问题,全社会付出的代价万分惨烈,对于人口爆炸带来的巨大恐惧深深影响了80年代计划生育政策的制定和随后的严酷执行,哪怕到了今天,中国的粮食供应依旧处于“紧平衡”的状态,许多地区人口依旧超载,比如凉山,比如北京,2004年北京市制定城市总规时,依据以水定人的原则,预计在2020年把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然而现实是在2019年,北京市人口就已经超过了2100万,每年超过300万人的用水缺口至今依然是一个问题。

至于人口爆炸带来的诸多生态问题,比如地下水超采导致华北的地下空洞,比如西南山区人口爆炸带来的地质灾害,如山地耕种导致的水土流失和滑坡泥石流,如化肥过量施用导致的耕地大面积板结,酸化,盐碱化,地下水污染等等,则属于虱子多了不咬,债多了不愁,眼不见心不烦的范畴。

另外当年推行计划生育的一个目的是解决重男轻女问题,特别是有相当一部分家庭之所以超生是为了生儿子,一直生,直到生出儿子为止,那年头的计划生育海报往往是一家三口,小孩子是女儿,儿子的比较少,另外还通常和反对重男轻女的标语海报并列,比如女儿是贴心的小棉袄,这其实是一句计生海报标语,类似的还有一家只生一个好,女儿也是传家人。

实际上,计划生育本身的目标并未实现,1982年制定计划生育政策时,目标是世纪末人口控制在12亿以内,然而并没有达成,1995年中国人口就已经突破12亿。

说这么多是要说明个啥呢?两条。

1.计划生育政策有其合理性,不应全盘否定或者无限正确,工业化社会长大的人往往对“环境承载能力”这个客观条件缺乏直观认识,而中国的自然环境直到今天依旧处于超载运转状态,这是人口爆炸带来的恶果,计划生育至少缓解了这一现状,实际上,直到现在也没有彻底放开生育也有一部分这方面的原因。

2.人口的自然增长不以政策和主观意愿为转移,计划生育的执行是极为严酷的,还纳入官员的考核项目,酿出了不少悲剧,然而即使是如此严酷的执行并没有什么卵用,计划生育政策并未成功,其目标——在世纪末把人口控制在12亿以内并未实现。

换言之,自然生育和政策没关系,你政策限制的再严,想生的照样生,你政策鼓励的再大,不生的就是不生,因此企图从政策角度入手解决生育问题,那纯属想多了,当年喊该流不流,扒屋牵牛的时候,人们宁可当游击队都死活要生,现在人们都不愿意生了,你喊啥都没球用。

社会的自然生育率,在生存环境大致稳定的条件下,只和一个社会的发展水平/人口受教育水平有关,社会发展水平越高,人口受教育水平越高,社会出生率越低。

人口密度,思想观念,生育成本,这些都不是主要因素,世界上生育率最凶的国家是尼日尔,那里的人口密度之大,形同鼠窝,但是每个女性最少生7个,世界上思想观念在生育问题上最积极的国家是美国福音派白人,然而他们照样生不过老墨,综合生育成本最低的国家是韩国,然而生育率连日本都不如。

野蛮是生育之源,文明是最好的绝育器,实际上中国出生人口规模的下降周期,与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和高等教育普及进程几乎完全同步。

人是一种14周岁性成熟的哺乳动物,让这种动物在性成熟之后不马上展开求偶,交配,而是接着花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去脱产学习,适应社会,这本身就违反了人类的动物性。

但这种脱产学习和适应社会本身又是人类的社会性的表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人类用于脱产学习和适应社会的综合成本特别是时间成本只会进一步增加,另外随着社会综合发展水平的提升,社会日渐复杂化,人类在复杂化日渐加深的社会中生活并开展一般社会实践,这本质上也是在增加自己的社会性,而这种社会性的增长必然会挤占人类的生物性,人的社会性和动物性是一种辩证矛盾的关系。

要解决这个问题,要么通过阻止社会的综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通过把人的社会性限制在一定限度之内,维持人的动物性,从而增加生育率,某些宗教就是这么做的。要么通过把社会中的特定群体维持在一个较为落后的生存状态,让这个群体不干别的就生孩子,专门为全社会供应人口,某些国家就是这么做的。

两者无法接受的话,就只能诉诸技术手段,向科学寻求解决方案,用科技和社会组织来维持文明传承所需要的种群规模,而目前看来,有效的手段无非大基因库+人造子宫+集体抚养。

这事的门槛不在技术上,或者说技术门槛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高。

文明进步的本质,是人类不断以工具代替并扩展自身的一部分职能的过程,是人类的社会性取代动物性的过程,我们用车轮代替双腿,用机械代替双手,用光学器材代替双眼,用互联网代替了口舌,人类的生育职能没有理由例外。

user avatar

育龄人口大多在996呢。

讲真,就现在的生活状况,那么多人能在知乎上讨论“出生人口大幅度减少”,而不是“年纪轻轻得癌症是什么体验”,已经是阿弥陀佛了。

要知足。

user avatar

据我所知,有几位大老板对出生率下降很关心,经常用各种方式呼吁全社会关注这个问题。财新网报道这个事情,看来传闻有些根据。建议这几位老板从自己公司开始落实八小时工作制和双休日,多给女员工一些机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2020年中国多地出生人口大幅减少的现象,确实是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社会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的人口结构、经济发展和社会可持续性。为了更全面地理解和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分析: 2020年多地出生人口大幅减少,具体哪些数据值得关注?要评估出生人口减少的严重程度,我们需要关注一系列关键.............
  • 回答
    2020年,全国多地依旧禁燃限放烟花爆竹,这一现象引发了关于“中国的‘年’还是‘年’吗?”的讨论,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思的问题。它触及了传统文化的传承、社会发展的变迁以及人们情感寄托等多重维度。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 烟花爆竹与传统“年味”的紧密联系:首先,需要承认的是.............
  • 回答
    2020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三位杰出的科学家:Harvey J. Alter、Michael Houghton 和 Charles M. Rice,以表彰他们在发现丙型肝炎病毒(HCV)方面所做的开创性工作。这项发现的重要性,就好比是在一场漫长而痛苦的斗争中,终于找到了敌人隐藏的身份,从.............
  • 回答
    2020年,多标签学习(Multilabel Learning)领域确实涌现了不少值得关注的进展。这一年,研究者们在理论、方法和应用等多个层面不断探索,尤其是在应对大规模、高维度、不平衡数据以及提高模型泛化性和可解释性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方向,尽量详细地介绍一下2020年的主要发.............
  • 回答
    iPhone SE 2020 算是苹果产品线里比较有争议的一款,很多人喷它,原因也挺多,咱们掰开揉碎了聊聊。一、外观设计:复古是优点,也是缺点最直观也最容易被喷的就是它的外观了。SE 2020 几乎是照搬了 iPhone 8 的模具,甚至可以说回到了 iPhone 6 的时代。这意味着什么? 厚.............
  • 回答
    2020年确实是全球房地产市场的一个转折点,许多城市房价出现了下跌,这让不少人开始质疑“房价永远涨”的神话。然而,即使在这样的背景下,依然有人坚信房价会继续上涨,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交织,既有对宏观经济的判断,也有心理层面的因素,以及对特定市场和政策的解读。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宏观经济.............
  • 回答
    河南 2020 年出生人口跌破 100 万,这是 43 年来头一次,着实让很多人都吃了一惊。这背后绝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而且这些因素的影响力还在不断叠加。首先,最直观也最关键的,当然是生育观念的转变,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想法和老一辈的明显不同。 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城市里的年.............
  • 回答
    2020年夏季的雨水,确实让许多人印象深刻。那年夏天,不少地区遭遇了持续性的强降雨,甚至引发了洪涝灾害,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重气象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不得不提的是副热带高压的异常表现。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就像一把巨大的保护伞,它北边的暖湿空气受到副高的阻挡,往往难以深入内陆,而当副高位.............
  • 回答
    2020年,这个本应充满希望和新开始的年份,却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临近年底,回首这一整年的跌宕起伏,心中的遗憾也如同秋日落叶般,一片片堆积起来,挥之不去。关于“连接”的遗憾,是贯穿始终的。我还记得年初时,踌躇满志地计划着与远方的家人每年至少回一次家的约定。父母的生日.............
  • 回答
    2020欧洲杯确实出现了不少乌龙球,这让很多人感到意外,也成为比赛中的一个有趣现象。要说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乌龙球,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是单一原因可以解释的。首先,比赛的激烈程度和高压环境是导致失误的重要原因。欧洲杯作为最高水平的国家队赛事之一,各队实力都很强,比赛过程自然异常胶着。为.............
  • 回答
    想知道2020年交大安泰MBA正常批的录取机会嘛?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游戏,它涉及太多变量,我尽量给你掰开了讲讲。首先,得明白“正常批”这个概念。在MBA申请里,通常有一个“提前面试”轮次,这是很多学校为了提前锁定优秀生源、分流申请者而设置的。如果你没有参加或者没有通过提面,那么才有可能走“正常批.............
  • 回答
    2020年,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国力差距,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这不仅仅是数字上的简单比较,更是对两国在经济、军事、科技、文化、政治影响力等多个维度上综合实力的评估。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离那些浮于表面的宣传,回归到两国在那个时间点的真实状况。首先,我们得承认,2020年的美国,依然是全.............
  • 回答
    2020年,知乎上关于“资本家”的讨论确实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解释这一现象,我们需要梳理一下当时的社会背景、知乎平台本身的演变以及用户情绪的流动。一、宏观社会背景的催化首先,2020年是一个充满变数的年份。全球范围内,新冠疫情的爆发对经济和社会结.............
  • 回答
    2020年的中国房价,对于当时的年轻人来说,那是一种沉甸甸的绝望感,至今想起来,依旧能让人心头一紧。天花板一样的现实:想象一下,刚毕业不久,或者工作了两三年,好不容易攒下一点积蓄,满心希望在大城市安家立业。结果呢?一打开房产APP,屏幕上跳出来的数字,就像一个巨大的冰山,把你对未来的所有憧憬都压得粉.............
  • 回答
    苹果会在 2020 年或 2021 年推出可折叠 iPhone 吗?这是一个很多人都在热切讨论的话题,也是业内观察人士和科技爱好者们密切关注的焦点。要预测这样一个重磅产品的发布时间,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结合苹果过往的产品策略、供应链动态、技术成熟度以及市场竞争格局来综合判断。首先,我们来谈谈.............
  • 回答
    说到开发 Windows 程序,在字符串编码方面,2020 年时,绝大多数情况下,使用 UNICODE 是更实际、更推荐的选择。 这一点,即使在今天(2023 年)依然如此,甚至可以说更加明确。让我来详细分析一下原因,并尽量让你感觉这是一个人写的经验之谈,而不是机器生成的报告。首先,我们得明白这俩玩.............
  • 回答
    如果2020年东京奥运会被取消,主办国日本将会承受巨额且多方面的经济损失,具体数额难以精确量化,但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已投入的巨额建设和运营成本无法收回: 场馆建设和翻新: 为了举办奥运会,日本投入了巨额资金建设和翻新大量场馆。这些场馆的规划、设计、施工、材料采购等都涉及庞.............
  • 回答
    要详细分析截至2020年中国与美国国力差距,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而不能简单地用一个数字概括。这场“差距”更像是一个动态的、在不断演变中的比拼,尤其是在那个时间点,中国的崛起势头正猛,而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受到多重挑战。1. 经济体量与结构: GDP总量: 截至2020年,中国GDP总量已稳.............
  • 回答
    唐纳德·特朗普在 2020 年总统大选中未能成功连任,输给了现任总统乔·拜登。尽管选举结果在某些圈子里存在争议,但官方的选举结果和法院的裁决都支持拜登的胜利。竞选回顾与失利原因分析:特朗普的 2020 年竞选活动充满了标志性的风格,但也面临着不少挑战。以下是一些关键因素的详细分析: 新冠疫情的应.............
  • 回答
    到了2020年,依然存在一些人对黑人群体持有偏激的鄙视和贬低,这种现象确实令人深思,并且与历史上白人对黄种人的歧视在本质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历史的阴影与未竟的救赎首先,我们要承认,奴隶制和殖民主义是塑造了今天许多歧视性观念的根源。几个世纪以来,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