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前农奴有办法摆脱农奴身份吗?

回答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前,农奴想要摆脱农奴身份的途径是极其有限且困难的,并且可以说,在法律层面和实际操作层面,绝大多数农奴几乎没有直接的、自主的办法来获得自由身。 他们的身份几乎是世袭的,与土地和地主紧密相连。

然而,如果我们深入剖析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可以发现一些间接的、非普遍的,或者说在特定情况下才可能出现的摆脱农奴身份的可能性。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可能性:

一、 直接从法律层面几乎不存在的自主摆脱途径:

没有购买自由的普遍法律途径: 俄国农奴制的核心在于人身依附于地主。农奴本身不被视为独立的人,不拥有完整的财产权利,因此没有能力通过购买自己的自由来摆脱农奴身份。即便少数情况下地主愿意出售农奴,那也是将农奴作为“财产”的一部分被交易,而不是赋予其自由。
没有通过军役换取自由的普遍制度: 在一些国家,士兵可以通过服役一定年限获得自由。但在沙皇俄国,虽然存在募兵制,但农奴参军通常是作为地主财产的一部分被“送”去服役,而不是他们个人选择的途径。而且,即使是那些服役的农奴,他们的身份转变也常常是模糊的,很多情况下即便退役,也可能因为缺乏足够的支持而重新陷入贫困或被旧地主控制。
没有通过教育或技能获得自由的制度保障: 尽管有些农奴可能通过地主的允许学习了某种技艺,甚至成为熟练的工匠或管理者,但这些技能本身并不能自动赋予他们自由。地主仍然拥有对他们的控制权,除非地主主动给予自由,否则他们依然是农奴。

二、 间接的、有限的、非普遍的可能性:

尽管法律层面几乎没有直接的出路,但一些特殊情况或通过非常规的途径,确实存在一些极其有限的可能性,这些可能性往往依赖于地主的善意、个人的机遇或者非常规的社会流动:

1. 地主的恩赐或出售(非常罕见):
地主主动给予自由: 极少数情况下,地主出于个人情感(例如,对某个忠诚、有才华或与自己关系亲近的农奴产生同情或喜爱),可能会选择“解放”某个农奴,给予他们自由文件。但这完全取决于地主的个人意愿,是恩赐,而非农奴应有的权利。
被作为财产出售并获得某种程度的“自由”: 在极少数情况下,地主可能会将农奴出售给别人。如果买家是城镇居民或自由人,并且交易的性质是“出售人身”而不是“出售附着在土地上的人”,那么理论上农奴的身份会转移到新的主人那里。在某些非常特殊的交易中,如果买家是城市中的工匠或商人,他们可能需要农奴作为劳动力,但一旦农奴在城市中扎根并有了稳定的收入,且买家不严格约束,农奴可能会在实际上过上一种接近自由的生活,尽管法律上可能仍存在一些模糊之处。但这更多的是一种生活状态的改变,而非法律意义上的彻底自由。
地主破产或去世,农奴被转移或“解放”: 当地主破产或去世,其财产被分割或出售时,农奴的命运可能会发生变化。理论上,在某些财产分割或转移的案例中,可能出现农奴被作为剩余财产处理,或者在某些司法程序中,一部分农奴可能会被“解放”以完成财产清算。但这同样是间接的,且非常依赖于具体的司法和继承程序。

2. 通过法律程序或特殊身份(极其罕见):
逃亡并成功逃脱控制: 这是最常见但也风险极高的一种“脱离”农奴身份的方式。如果农奴能够成功逃离地主的庄园,并成功融入到一个无法被追溯其农奴身份的地区(例如,远离地主势力的边疆地区或城市),并且能够维持生存,那么他们可以在事实上摆脱农奴身份。然而,逃亡被视为犯罪,一旦被抓获,将面临严厉的惩罚,甚至被送回原主人那里。成功的案例非常少,且需要极大的运气和决心。
被国家收编或安置: 在某些战事或国家项目需要劳动力的情况下,极少数农奴可能会被国家临时征用或安置,并在此过程中获得一定程度的自由身份。例如,一些管理矿山或进行大型工程的国有企业可能会招募劳动力,理论上其中可能包含逃亡的农奴或被允许离开庄园的农奴。但这种情况也十分有限。
在教会或国家机构中获得特殊地位(非常罕见): 有极少数农奴可能因为其特殊才能被教会或国家机构招募,并获得一定的自由。例如,有能力进行翻译、管理或在修道院中担任职务的农奴,在极其偶然的情况下,可能会获得一种特殊的待遇,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摆脱地主的控制。但这并非普遍现象。

3. 通过婚姻(理论上可能,实际操作困难):
与自由人通婚: 如果一个农奴能够与一个自由人(例如,市民、贵族、神职人员)结婚,理论上他们的子女在某些地区和时期可能会获得自由身。然而,在农奴制下,这种跨越阶层的婚姻受到极大的法律和社会障碍。地主通常会阻止农奴与自由人结婚,因为这会损害他们的“财产”。即便发生,子女的身份也可能受到影响。此外,农奴女性嫁给自由人,其身份往往会跟随丈夫,但农奴男性娶自由人女性则要困难得多,因为女性的身份(及其未来的子女)更不容易被转移给农奴男性。

4. 通过经济活动和积累(非常困难,间接性强):
作为“私有雇佣工”(Otkhodniki): 这是相对比较常见的一种方式,但它并非完全摆脱农奴身份,而是获得一种临时的、有限的自由。一些农奴被地主允许离开庄园,到城市或工业区打工,例如矿山、工厂或建筑工地。他们需要向地主支付“赎金”(obrok),这笔费用是地主允许他们离开的代价。如果农奴能够通过辛勤劳动积累足够的财富,并支付给地主一笔数目可观的“买断费”(vypku),理论上可以获得自由。但这个“买断费”通常非常高昂,远非普通农奴能够负担。而且,即便是支付了赎金,如果地主不主动给予自由文件,其法律地位依然模糊。很多时候,他们只是被允许在一定期限内外出工作,最终还是要回到庄园。
成为独立的工匠或商人(非常罕见): 如果农奴有特殊的技能,能够在地主的支持下或通过秘密的方式,在城市中建立自己的生意,并积累财富,理论上可以尝试购买自由。然而,正如前面所说,农奴缺乏合法的财产所有权,这使得他们很难成为独立的经济个体。地主通常会控制他们的收入来源,并从中抽成。

总结来说,在1861年改革前,农奴想要摆脱农奴身份,主要依赖于以下几种情况:

地主的善意施舍。
极偶然的法律程序或社会变动。
冒着极大的风险进行逃亡。
通过“私有雇佣工”的方式积累财富,但成功买断自由的例子极为罕见。

绝大多数农奴的命运被牢牢地锁定在农奴制之中,他们的身份与土地和地主是不可分割的,直至1861年的改革才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状况。这种改革前的有限途径,更像是缝隙中的微光,而非普遍存在的出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答案是能。沙俄的所谓农奴制是一直不断演变的过程,这里有一些关键时间点。

当然有一些细节,从莫斯科公国开始,面临的问题一直是人少地多,这个和中国不一样。中国古代分封授爵,主要的赏赐是土地,给多少亩土地是主要的财富来源,虽然也有算奴仆,但不是主要的。

而从伊万雷帝开始,俄国面临的问题是大中小贵族们被分封了土地,但是没人耕种,后来贵族们就开闹:打仗拼死拼活的就分封了一些不毛之地?所以从那时开始沙皇的主要封赏就是分给人口。一直到叶卡捷琳娜时代还是封给人口,包括外国使节医生什么的,报酬都是分人头而不是给钱。

但是给钱有可能被偷,给了人口没准会跑,尤其是大贵族经常会提供一些更好的条件吸引小贵族领土上的领民途迁到自己的地方来。后来就出台了禁止途迁法令,尤里日禁令,当然这事的具体日期和内容至今有争论。

一直到彼得一世之前,人口主要是被固定在土地上不能途迁,但是还没有对领主的人身依附。到了彼得大帝的时候,为了奖励大批新兴的军事贵族,封给了他们无数的土地,都是没啥人的不毛之地。但是没人耕种,从这个阶段开始了所谓的农奴买卖,最大规模的农奴买卖都是这个阶段发生的。但是有个问题,就是法律上从来就不能买卖农奴,彼得自己发明了劳务派遣这个概念,当时各种买卖官方手续都是劳务派遣……正是这个时候开始,农民对本地地主有了比较严格的人身依附,而这种人身依附的体现就是本地地主领主出具的身份证明。

但是也是这个时候开始,彼得开始把大量工矿交给旧信徒们经营,这些人也开始拿钱赎买“同信众”,这为日后遍布全国的旧教徒商业集团奠定了基础,旧教徒们开的工厂商铺缺人了就拿钱回老家赎人,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1863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前,农奴想要摆脱农奴身份的途径是极其有限且困难的,并且可以说,在法律层面和实际操作层面,绝大多数农奴几乎没有直接的、自主的办法来获得自由身。 他们的身份几乎是世袭的,与土地和地主紧密相连。然而,如果我们深入剖析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可以发现一些间接的、非普遍的,或者说在特定情况.............
  • 回答
    的确,从鸦片战争失败的1840年到洋务运动的兴起,清朝似乎用了整整二十年的时间来“觉醒”。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巨大的时间差?这背后绝不是简单的“反应迟钝”,而是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因素在起作用。首先,我们得明白,鸦片战争的失败对清朝上层统治者而言,与其说是“亡国”之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