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哪些国内科幻小说适合改编成电影?

回答
国内科幻小说改编电影,这可真是个值得好好说道说道的题目。近些年,国产科幻电影虽然有几部亮眼的出现,但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有着巨大的潜力可以挖掘。我个人觉得,要改编成电影,得有两个关键点:一是故事本身要有够强的吸引力,能抓住观众;二是视觉呈现上要有足够的空间,能让导演和特效团队大展拳脚。

基于这两个原则,我脑子里蹦出不少好故事。下面我就挑几个我觉得特别有潜力的,好好聊聊为什么它们适合搬上大银幕。

1. 刘慈欣的《三体》系列(尤其是第一部《三体》)

我知道,我知道,《三体》已经被Netflix盯上了,而且国内也有电影项目传了好多年。但这并不妨碍我继续把它列出来,因为它真的太适合拍电影了!

故事的史诗感和悬念感: 《三体》第一部讲述了地球文明在面对三体文明入侵时的挣扎与抉择。从文革时期的绝望,到“古筝行动”的震撼,再到面壁计划的铺垫,整个故事的时间跨度大,空间尺度也横跨整个太阳系。这种宏大叙事本身就非常吸引人。电影可以从叶文洁的视角切入,通过回忆和现实交织的方式,一层层揭开三体危机的面纱。观众会随着剧情的发展,从最初的困惑到最后的震惊,这种情感的递进非常有感染力。
极具冲击力的视觉奇观: 电影改编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能够将书中的想象具象化。比如,古筝行动中将“审判日”号战舰切割成意大利面的场景,光是想象一下就足够震撼。还有“智子”的展开,脱水三体人的形象,以及最终地球舰队被“水滴”摧毁的场面,这些都是展现中国特效技术实力,以及创造出令人惊叹的视觉体验的绝佳机会。尤其是在“古筝行动”中,那种精密、冷酷的切割方式,加上紧张的配乐,绝对能让观众肾上腺素飙升。
哲学思辨的深度: 《三体》不仅仅是硬核科幻,它还探讨了人性、文明的生存法则、黑暗森林法则等深刻的哲学问题。电影可以通过对话、人物行为,以及一些象征性的画面来传达这些思想,让观众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也能有所思考,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打打杀杀”的层面。比如,面壁者之间的理念冲突,以及罗辑从玩世不恭到承担起拯救地球责任的转变,这些内心戏的处理好了,会非常有张力。
改编的挑战与机遇: 虽然《三体》内容庞杂,改编难度不小,但正是这种难度,一旦成功,其影响力将是巨大的。国内团队如果能拿出足够的技术和叙事能力,足以证明我们自己也能拍出世界级的科幻巨制。

2. 王晋康的《与龙共舞》

这本书虽然没有《三体》那么大的名气,但它在我看来,是为中国科幻电影量身定做的绝佳素材。

独特而本土化的设定: 故事围绕着一种古老的、生活在地下深处的神龙文明展开。这种设定非常中国风,充满了神秘感和想象力。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的形象,与现代科幻技术结合起来,本身就自带一种“文化自信”的底色,而且也容易引起中国观众的共鸣。想象一下,在大银幕上看到真正的、活着的中国神龙,那该有多么激动人心!
充满悬念和惊险的冒险故事: 主角一行人进入地下神龙文明的旅程,充满了未知和危险。他们要克服各种自然障碍,还要面对神龙文明内部的冲突和神秘力量。这种“探险寻宝”式的叙事结构,非常符合电影的节奏,能够吸引观众一路看下去。可以设计各种机关、陷阱,以及神龙文明独特的生态环境,让观众全程都提心吊胆。
人与自然/文明的对话: 故事不仅仅是简单的冒险,它也探讨了人类文明与另一个未知文明接触后的冲突与融合。神龙文明的生存方式、科技,以及它们对人类的态度,都值得深思。电影可以在视觉上展现神龙文明的奇特建筑、生活方式,以及它们与地下环境的和谐共存,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通过主角与神龙文明的互动,展现不同文明间的理解和碰撞。
视觉特效的巨大潜力: 地下世界的奇观,神龙文明的科技和生物,这些都需要强大的视觉特效来支撑。从幽深的地下洞穴,到神龙栖息的巨大空间,再到它们可能拥有的科技装置,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想象的空间。如果能将神龙的形态设计得既符合中国传统形象,又具有生物学上的合理性,那绝对是颠覆性的视觉体验。

3. 韩松的《驱魔人》

韩松的作品风格独特,他的“现实批判”和“黑色幽默”往往与科幻元素结合得非常巧妙。

强烈的社会现实隐喻: 《驱魔人》表面上是一个关于“驱魔师”拯救被“魔障”困扰的世界的故事,但实际上,他笔下的“魔障”往往是社会问题的具象化,比如环境污染、信息爆炸、精神内耗等等。这种将现实的痛点用科幻的语境来表达的方式,既有警示意义,又带有黑色幽默的讽刺意味。电影可以非常巧妙地运用视觉意象来表现这些“魔障”,比如用扭曲的形态、压抑的色彩来象征社会问题,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产生共鸣和反思。
颠覆性的叙事和惊悚元素: 韩松的叙事往往充满跳跃性和出人意料的转折。他擅长营造一种压抑、诡异的氛围,让观众时刻处于一种不安的情绪中。改编成电影,可以充分利用这种特性,通过镜头语言和音效设计,放大这种惊悚感和不安感。比如,驱魔过程中的超现实场景,或者“魔障”侵蚀的细节描绘,都能够带来强烈的感官刺激。
独特的世界观和角色设定: 电影可以着力塑造一个充满诡异氛围的现代都市,在这个城市里,人们被各种看不见的“魔障”折磨着。驱魔师这个角色本身就充满了神秘感,可以赋予他一些特殊的技能和内心挣扎。这种带有悬疑、惊悚和一点点末世感的设定,非常适合拍成一部风格化的电影。
现实意义的探讨: 除了视觉上的刺激,电影还可以通过驱魔师与被困者的对话,以及“魔障”的产生原因,来引发观众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困境的思考。这部作品不是那种纯粹的娱乐片,它能让观众在看完电影后,对自己的生活和社会环境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4. 夏笳的《山海经密码》(如果可以算作科幻的话)

我知道夏笳的作品更偏向奇幻和神话,但她对于中国古典神话的想象力和现代科技的结合,非常有潜力。如果能将其中的某些设定,用更硬核的科幻逻辑去解释,或许会是一部非常独特的作品。

中国古典神话的现代重塑: 《山海经》本身就是一部充满了奇思妙想的宝库。如果能从中选取一些经典的神话生物和场景,比如穷奇、饕餮,或者是奇特的地理环境,然后用科学的手段去解释它们的存在,比如某种基因突变、外星文明的早期实验,或者是一种古老的生态系统。这样既能保留中国文化的根基,又能赋予其科幻的内核。
神秘的东方美学与科幻相结合: 如果能将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古代建筑风格,以及一些东方哲学思想融入到电影的视觉设计和叙事中,那么这部电影就会拥有独特的东方美学气质。想象一下,一个被远古科技改造过的“山海世界”,那些神话生物在其中活动,配合着东方古典的韵味,那将是多么迷人的景象。
冒险与解谜的结合: 故事可以围绕着一群科学家或探险家,深入到一个被古代科技力量所笼罩的区域,去寻找传说中的“山海经”背后的真相。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破解古老的谜题,克服各种未知的危险,最终揭开一个关于远古文明或者外星文明的惊天秘密。
“东方赛博朋克”的可能性: 在某些故事线中,如果能加入一些信息科技、生物科技等元素,将古老的传说与未来的科技混搭,或许能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东方赛博朋克”风格,在视觉和叙事上都可能带来惊喜。

总的来说,国内科幻小说的改编潜力巨大,关键在于能否找到真正理解这些故事内核,并且拥有足够技术和艺术功底的团队。我特别期待看到更多这样的作品能够搬上大银幕,让中国科幻电影走向世界舞台。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几点想法,还有很多优秀的科幻小说也同样适合改编。比如陈楸帆的《荒潮》、宝树的《时间之墟》等等,它们都有各自独特的魅力和改编的价值。希望未来能看到更多精彩的国产科幻电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中国2185》

如果无视泡累忒克斯因素,《中国2185》将是极其适合拍成电影的片子。即使在今天,这个80年代的科幻依旧畅快精彩。

20亿像素代表20亿国民的可视化数字国土全国投票系统,横跨两大洲的白令海峡跨海大桥,女执政官和普通小男孩在最高权力机关的体验。一带而过的月面战争,将交通运力发展到极致的北京超级交通,不知什么朋克风格的老龄化社会,以及在地壳中蓬勃坚强发展的年轻力量。

这些设定即使在今天的科幻界也并没有被用烂,有一些则是从未有过。即使剧情一般,做好这些创意也足够带来一场特效盛宴,何况剧情也并不弱。

先说特效,一个国家电影产业要想完善,cg工业体系必须发达。2185可以给出很多机会去锻炼cg工业。比如说刚才提到的可视化数字投票系统,如果真的能实现,将带来难以估量的变化,单就信息学上讲它都是首个能全民参与且直观展现在眼前的信息系统。

那么,无论是快乐幸福的森林,还是滔天愤怒的火海,还是空白的迷茫,置身在在这基础单色和复色像素组成的国民数字化国土,都能感受到什么是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而特效想完成这一点,技术上并不难。反正200万个特效点和20亿个特效点,在4k屏幕上差别不大。

而小说开始提到的全息扫描系统,可以给几个微观层面的描写,效果也差不了。

然后小男孩参观光亮派风格的执政官办公室,本来随意的让一个小男孩作出最高权力裁决这个事情就够让人恍若隔世了,何况那紫禁城旁的科幻建筑呢?

更不用说后面的飞蝗群——儿童空中摩托的盛宴,和电子世界的战争,无论是艺术化还是写实化处理,都将给特效发展史上留下经典的场景。

再说剧情,家庭的消失,社会的剧变,两代执政官跨越200年的对话,虚实两个世界的碰撞,纪念碑上被碰掉的一角,核战争下老人伟大的牺牲,每一段剧情单独拿出来都是深刻的主体,前提是能过审——我相信就是在欧美也过不了审,他们政治正确的狂热比起我们的十年有过之无不及。

列位,谁有信心描绘一下这个小说拍出来后的样子呢?

一个大家都没有信心拍出来的电影,一旦拍出来,要么烂片,要么经典。

2,还没想好未完待续

user avatar

咦?现在讨论这个问题有点晚啊。早在王晋康九十年代成名的时候,国内科幻读者就讨论“老王的作品很适合改编为电影”:戏剧性强,场面宏大(利于塑造视觉奇观),具有动作/惊悚要素。当时大家认为中国科幻改编电影的门槛是没钱和没技术。但现在看来,国内电影工业的落后不仅体现在钱和技术这些硬件实力,而是整体上的落后。人家好莱坞等能改编《你一生的故事》了——一部很难影像化的作品,影像化效果也算不上好,但勇气可嘉——国内则......唉不说了。

另外,科幻电影并非砸大钱、用视觉特效轰炸观众眼珠的代名词,也有很多小成本精品,比如我个人很推崇的《彗星来的那一夜》,别嫌它没钱,光剧本就足足打磨了一年。还有《死亡幻觉》,还有《K星来客》...不一定非要“星辰大海”才是科幻小说;同样,谁规定科幻电影必须有视觉奇观呢?

没有不能改编为电影的科幻小说,但有难易之分——比如你说要改编韩松的作品,未免太挑战自我了吧!?我挑选一些知名度不高、当年曾经YY过的作品——啊,仿佛又回到中二的少年时代...

奠定王晋康“中国科幻小说九十年代第一人”地位的短篇《生命之歌》。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以地位(注意,不是水平)论,《亚当回归》相当于《带上她的眼睛》,《天火》相当于《流浪地球》,《生命之歌》相当于《乡村教师》。女主角的父亲是生物学家,曾被寄予厚望,但迟迟未取得突破进展,成为脾气乖戾的老头儿。女主角的丈夫是韩国人(为什么如此设定?只能说是老王的民族主义又发作了),也是极具天赋的生物学家,在岳父的研究所工作。翁婿俩都有相同的目标:破解生命的秘密,但父亲放弃了。父亲制造了一个小机器人作为家庭成员,外表为儿童,虽然已23岁,但心智停止成长,仅相当于5岁。在故事开始,丈夫十多年的艰苦研究获得突破,但父亲阻止他发表成果。女主角被夹在中间左右为难。随后她逐渐发现父亲隐藏多年的秘密...

这部小说背景设置于当代,没有宏大场面,没有动作场面(炸弹爆炸算吗?),花不了多少钱;主要以人物对话和争论构成。翁婿俩的理念之争是主要戏剧冲突,父亲保守多年的秘密则是题眼。如果编剧愿意,还可以打乱时间线进行插叙倒叙,抽丝剥茧交代事件来龙去脉。以及,《生命之歌》是老王生物伦理题材代表作,如今又赶上人工智能热潮,它解释了“为什么下棋很厉害的人工智能对人类不构成威胁”——你看多么具有时效性!

大刘适合改编电影的小说一抓一大把,就不多说了。我最想看到的是...《朝闻道》。如果评选“我最喜爱的大刘短篇”,我选这一篇。

绿杨已被年轻读者遗忘。他的作品节奏明快,人物生动(对于科幻小说,这是多么难得!),悬念抓人,而且时不时有视觉奇观。由于短篇居多,所以我认为“鲁文基教授系列”适合改编为电视剧,每集一个科学推理案件,以《天演》为例:实验室为何惊显80亿年前岩石标本?小行星岩石如何流落太阳系?再次出山的鲁文基教授有何奇遇?这一切背后究竟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欢迎收看《走近....——哎不对串频道了....鲁文基教授系列真的是科幻版《走近科学》。

关于何夕。我知道我知道,《六道众生》在读者中人气很高,如果评选何夕最适合改编电影的小说,我也会选这一篇——十字架上钉死郝南村一幕多他妈富有视觉冲击力!!还有《异域》,发表于《六道众生》之前,典型的动作/惊悚风格,我从这篇小说意识到何夕的转型。从九十年代开始看何夕作品的人应注意到,何夕复出后,作品中的动作/惊悚要素明显增多,通俗文学风格增强,简单地说“特别适合改编电影”。这一转型好坏难说,比如《审判日》,就是一部失衡的作品,非常刻意,我很不喜欢。何夕早年风格集大成之作是《盘古》——连两男一女梗都有!(雾。但我认为改编难度很大,它的意象太模糊,一个四十米的巨婴成为盘古?进而拯救宇宙?光是向观众传达这个世界观设定就得费不少劲儿,哪有《六道众生》和《异域》直入主题来得方便。

潘海天成名作《克隆之城》,现在被人提到的不多。它很适合改编为,呃...B级动作片。有一部电影叫《兵人》,还记得吧?科特-近年重焕第二春-拉塞尔主演,我看到电影就想到《克隆之城》。其实以时间论,《兵人》在《克隆之城》之后。《克隆之城》的美术设定得费不少劲儿,一个被毁灭、试图重建的世界。但整个故事的格局很小,是一个在大背景下的爱情故事,改编电影得做不少扩展,比如把克隆帝国的覆灭作为最终幕的高潮。

而我最想看到影像化的小说是这一部,《黑暗中归来》,潘海天最好的科幻短篇。整个故事发生在一艘巨型宇宙飞船中。最大的难度不是布景,而是——从哪找一帮种族各异、年龄在十四岁左右、演技靠谱的演员呢?考虑到国内薄弱的选角(貌似国内没有正规的选角导演吧?),电影可能卡在选角一关。不过《黑暗中归来》是我看过的最好的青少年科幻小说,比《拆船工》强,甚至不弱于《安德的游戏》——不不不,三者没有可比性。《黑暗中归来》的母题完全无关拯救世界——《拆船工》和《安德的游戏》都隐含“拯救世界”的母题——集中于青少年的成长。男主角性格自厌自弃,这种角色很容易招致读者反感,但塑造效果居然不差,读者也能对角色的痛苦感同身受。十数年来,《黑暗中归来》位列我最希望改编为电影的科幻小说第一位。

星河的《决斗在网络》的影视改编权貌似已经售出,它是公认星河最适合改编为电影的小说——拜托别改编成《微微一笑很倾城》那种风格就行。不过还有一部适合改编电影的短篇小说,《潮啸如枪》,具有突出的视觉效果,最经典的是这段:

就在“眼镜”扶起部落长的那一瞬间,半躺着的部落长突然仰头望天。

天哪,他看到了怎样的一种景色——

一根巨大的水柱蛇扭着冲天而起,仿佛平地筑起的一座巨大烟囱。但是没有人能够看到它的顶部,它的顶部仿佛在无尽的天边!

巨大的潮汐力正在使两颗星球的潮柱相接近着,它们就要连起来了!

如果这里的文明来得及发展起航天事业并发射有气象观测卫星,如果这时有远方的观察者正在朝这一星系驶近,那么他们会记录和看到一个怎样壮观的场景呀!

在两颗正在接近的天体之间,分别伸展出一条晶莹的锥体,并缓慢地接近着。

近了!

更近了!

非常近了!

终于连接起来了!

但是也有气象卫星和远方来客看不到的东西。他们看不到,那从远方看似平静的锥体,是多么的汹涌澎湃,是多么的肆无忌惮!而那组成锥体的材料,本来又是多么的柔弱乏力毫无刚性的液体!

这是不可能的。令部落长百思不解的是,为什么两颗天体上的物质已经进行得以自由地交换,而星球本身却没有被巨大的潮汐力撕裂。

我有理由怀疑星河写《潮啸如枪》就是奔着大场面去的。小说节奏明快,矛盾突出,还有震慑人心的视觉奇观。难点在于——故事发生于外星球,人物皆为人类的外星殖民后代,异星背景设定得花不少功夫。

柳文扬最适合改编的作品不是《一日囚》。我说过很多遍,《一日囚》的亮点是设定,它甚至不能代表柳文扬的风格。把它改编为电影,估计和改编特德-姜的作品一样麻烦。柳文扬的短篇大多篇幅短小,更适合微电影,若改为标准长度电影得做大幅扩展。早年四川师范大学学生曾将《闪光的生命》改编为十六分钟微电影——当然一看就特别简陋特别没钱,而且女主角不够漂亮!(蛤?如果改编电影,我选这一篇,《去告诉她们》:双线索,有不少发挥空间;激烈的戏剧冲突;故事背景涉及宇宙(一群宇宙建筑工),可以满足视觉奇观;最关键的是——死了很多人!富有想象力的各种死法!简直是太空版《死神来了》!——等等这样过审是不是有难度....《去告诉她们》讲述一群小人物投身于建设太空城市这个宏大的目标,却如蝼蚁般牺牲。它是柳文扬立意最深刻的作品。

《偶遇》则是柳文扬创作生涯末期最佳科幻爱情小说,和早年《闪光的生命》堪称镜像。不能拍成小鸡电影或者爱情喜剧,绝对不行;得照文艺路线来,类似吉姆-贾木许那股“淡淡的忧伤”文艺氛围,你用心感受一下。

杨平的两部小说都适合改编为电影,《MUD——黑客事件》和《千年虫》。《MUD——黑客事件》是标准的赛博朋克小说,需要建构整个虚拟空间——美术设定有的忙了。当然,以现在的眼光看,《MUD——黑客事件》中的虚拟空间类似于...《网络创世纪》,未免太古旧了,毕竟小说写于1999年。不过这不是问题!虚拟空间只是小说背景,现在网络游戏什么不能干,甚至能徒手撕僵尸(何?《MUD——黑客事件》的故事重点是描述虚拟空间在黑客攻击下逐渐崩溃的过程,有不少编剧发挥空间。

《千年虫》——“被忽视的神作”——则是“我最希望改编为电影的科幻小说第二位”。故事发生于世纪之交的北京,不需要作太复杂的年代化处理——那时人们开的车是捷达和桑塔纳,奥迪就是豪车了。它有关网络,但没有虚拟空间,除了最后一幕,不需太复杂的布景。但要精确表达它的精神气质却非易事:它的气质继承自《猜火车》,表达当代青年的迷茫。这也是我极为推崇《千年虫》的原因:它不仅是科幻小说,而是具有Slipstream特点的小说——我估计杨平写《千年虫》的时候都没听说过Slipstream这个词儿——就是既具超现实元素又具现代性的小说。一部具有《猜火车》气质的科幻电影.... 想想两者嫁接,是不是很有意思?

如果想表达爱国情操,不仅大刘、王晋康的作品可供选择——两人的民族主义倾向遭受不少诟病,还可以选择《泪洒鄱阳湖》(更写实)或者《历史与未来》(更戏剧性)。

凌晨也是被现在读者遗忘的作者,她是九十年代最早成名的女作者。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作品是《潜入贵阳》,你可以把它视为...科幻游记——哈!这是玩笑。凌晨是贵阳人,她借这篇小说描写家乡。一个...外星人或者未来人(小说没有明说),穿越时空来到现在的贵阳执行刺杀任务。有一种推理小说类别叫“旅情推理”,就是...“发生在旅途中的案件,并兼述各地名胜游览情报以及描绘旅途中各种异地风光”。《潜入贵阳》也是同样风格:杀手一边寻找刺杀目标,一边在贵阳城跑来跑去,饱览风光,遍尝美食,谈个恋爱,结尾还有反转——这样拍下来,到底是科幻片还是城市宣传片啊!

《灰色的忧伤》是00年代被忽视的佳品,某种程度上,它是《寄生之魔》的悲剧版——一个是纳米分子机器,一个是转基因植物,都失控将毁灭世界。《寄生之魔》大受欢迎,更灰暗的《灰色的忧伤》却被忽视...它太灰暗沉重,格局也不大(类似于“大背景下的个人故事”),甚至没法拍成一部中规中矩的商业片;拍成走氛围流的文艺电影却有可能。

看了《降临》,我对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佩服不已,他的氛围营造能力带有作者导演特点。《降临》最为人称道的,也是其氛围感。我们不一定要拍“BOOM BOOM BOOM”轰炸眼球的视觉奇观商业片;成本不高的文艺片也是一条路线,但是考虑到国内的环境:要考虑演员,要考虑成本,要考虑票房,还要考虑审查制度,掣肘太他妈多了。

由小说《使女的故事》改编的美剧本月底将由Hulu播出。原作者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代表作是《盲刺客》,获布克奖。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甚至不算正式的科幻作者,而更偏向于...纯文学作家。《少数派报告》美剧扑街,《高堡奇人》口碑不上不下,但至少比PKD改编电影强。从美国那边情况看,电视剧比电影发挥更佳。这几年国内上马了一堆奇幻小说改编电视剧——老妈就在乐此不疲的看这些,什么时候能上科幻改编电视剧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国内科幻小说改编电影,这可真是个值得好好说道说道的题目。近些年,国产科幻电影虽然有几部亮眼的出现,但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有着巨大的潜力可以挖掘。我个人觉得,要改编成电影,得有两个关键点:一是故事本身要有够强的吸引力,能抓住观众;二是视觉呈现上要有足够的空间,能让导演和特效团队大展拳脚。基于这两个原.............
  • 回答
    说起国内让我印象最深刻,读后不忘的科幻小说,我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绝对是刘慈欣的《三体》。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场宏大的宇宙史诗,我第一次感觉到,科幻小说可以如此厚重,可以探讨如此深刻的哲学命题,并且将人类文明的渺小和伟大,在宇宙尺度上展现得淋漓尽致。为什么《三体》让我念念不忘?首先,是它颠覆性.............
  • 回答
    谈论刘慈欣的《三体》与国外科幻小说进行“水准”上的比较,其实是一个颇有意思的切入点,但也确实需要小心处理,因为“水准”这个词本身就包含了很多主观评价的维度。刘慈欣的《三体》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和赞誉,很大程度上在于它宏大的宇宙观、对物理学和宇宙社会学等硬核科学的深入探讨、深刻的思想性以及独特的.............
  • 回答
    《流浪地球》系列确实是中国科幻电影迈向新高度的标志性作品,它以宏大的叙事、精良的制作和深刻的哲学思考,赢得了国内外观众的广泛赞誉。当我们将目光从好莱坞之外的全球视角投向那些同样在科幻领域大放异彩的作品时,会发现许多国家都贡献了值得称道的“硬核”或“概念先行”的科幻电影,它们在各自的文化土壤中孕育出独.............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能问出这个问题,说明你对科幻文学的深度已经触及到相当的水平了。刘慈欣的《三体》确实是中国科幻迈向世界的一个里程碑,它那种宏大叙事、硬核科幻设定以及对文明和宇宙深邃的思考,在全球范围内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要说“相当或高于”这个标准其实挺主观的,因为科幻文学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多样性,不同.............
  • 回答
    高考结束,终于卸下肩上沉重的书包,可以好好喘口气,来一场属于自己的毕业旅行了!国内地大物博,好玩的地方数不胜数,到底去哪儿才能玩得开心,又不留遗憾呢?别急,我这就给你盘点几处超赞的国内目的地,让你的人生新篇章,从一场精彩的旅途开启!一、 不想走寻常路?那就去川西,来一场“眼睛在天堂,身体在地狱”的洗.............
  • 回答
    咱们聊聊国内那些既能让你玩得开心,钱包又不会太受伤的好去处!说实话,旅行这事儿,除了看风景,还得吃好喝好,还得住得舒服,这综合下来才叫性价比高,对吧?我这人吧,就爱琢磨这些,发现了不少宝藏地方,跟你们唠唠。1. 云南 · 丽江/大理 (当然,如果你避开旺季和人潮,这里的性价比会更高) 为什么推荐.............
  • 回答
    日本涌现出无数才华横溢的建筑师,其中许多人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但也有一些低调而极具影响力的国内设计大师,他们的作品虽然不一定广为人知,却深刻地影响了日本的建筑景观和设计理念。以下介绍几位这样的建筑设计大师,并尽可能详细地讲述: 1. 田中敏溥 (Toshihiro Tanaka)田中敏溥(1943年-.............
  • 回答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一系列深刻而广泛的变革,其中许多变革的规模和影响力巨大,但却未能在国内(此处理解为中国国内)获得应有的、与变革重要性相匹配的关注度。这些变革往往是多维度、相互关联的,并深刻影响着全球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和环境等各个层面。以下我将从几个主要领域详细阐述这些重要变革:一、 地缘政.............
  • 回答
    老实说,刚出国那会儿,心里多少有点“境外看月亮圆”的心态,总觉得什么都新鲜、什么都好。但时间久了,接触得越多,和国内的朋友家人聊得越多,一些曾经习以为常的事情,反倒成了心头挥之不去、越发觉得值得骄傲的印记。要说最让我有这种感受的,首当其冲的绝对是 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和广度。我举个例子吧,我第一.............
  • 回答
    中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多样,有很多城市都非常适合老年人居住,尤其是在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方面表现突出。选择适合老人定居的城市,通常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核心要素: 空气质量优良: 这是最直接的需求,直接关系到老人的呼吸系统健康。 环境宜人: 包括绿化覆盖率高、噪音污染少、气候温和、水质干净等方面。 .............
  • 回答
    在中国,一个能够被称为“经济学家”的人,通常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和条件,而且这些条件往往是相互印证、相辅相成的:一、 深厚的理论功底与学术造诣: 扎实的理论基础: 这是成为经济学家的基石。他们需要对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等核心经济学分支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这不仅仅是.............
  • 回答
    国内人工智能领域,各大公司在深度学习框架的选择上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既有广泛拥抱主流开源框架的,也有深耕自研框架的。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介绍一些代表性的公司及其框架使用情况: 一、 主流开源框架(Caffe, Torch, TensorFlow, PyTorch, PaddlePaddle)的使用情.............
  • 回答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那些曾经被列宁格勒式的宏伟规划和工业至上的理念所塑造的城镇,依然在向我们诉说着计划经济时代的故事。这些痕迹并非总是显眼的,它们隐藏在城市的肌理之中,藏匿在历史的角落,需要我们细心去发现和体会。一、 钢铁与水泥的巨人:苏式工业建筑群要说计划经济时代最鲜明的建筑印记,那非苏式工业建筑.............
  • 回答
    要说国内哪些城市能让你瞬间穿越,仿佛踏上了异国土地,那可真有几处,它们各自带着独特的印记,让你在熟悉的国度里,也能捕捉到远方的气息。1. 哈尔滨:俄式风情,冰雪之外的浪漫一提到哈尔滨,人们总会想到冰雕、雪博会,但如果你漫步在中央大街,尤其是那些古老的俄式建筑群中,你会发现,这座城市藏着另一番截然不同.............
  • 回答
    说到国内那些充满生活气息、未被过度商业化侵蚀的古城或老城,脑海里首先跳出来的,确实是潮州和泉州。它们就像两颗遗珠,沉淀着岁月的味道,也鲜活地跳动着当代生活的脉搏。但其实,除了这两座名声在外之外,咱们国内还有不少藏在角落里的“老味道”,值得我们细细品味。1. 扬州:淮左名都的温婉诗意很多人提到扬州,会.............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在中国,有许多产品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但它们在国际市场上却因特定原因受到追捧。以下是一些具体例子及其背后的原因分析: 1. 电子产品:性价比与技术优势 (1)华为(Huawei) 国内情况:华为是中国领先的通信设备和智能手机制造商,其手机在2010年代因高性价比和5G技术而广受欢迎。 国际追捧原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