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电视剧《安家》有哪些不合理的设定?

回答
电视剧《安家》作为一部聚焦房产中介行业的现实题材作品,虽然赚足了话题和眼泪,但细细咂摸,其中确实有不少为了剧情需要而显得有些“不合理”或者说是“理想化”的设定。这些设定,虽然让故事更具戏剧冲突和情感张力,但在现实操作中,往往会让人觉得“这事儿在哪儿都够呛能碰到”。

1. 房似锦的“超能力”式销售能力:

这是《安家》中最显著,也最被观众诟病的一点。房似锦这个人设,简直就是现实版“开了挂”的销售。

客户情况精准把握: 她能第一次见客户,甚至通过几次短暂的接触,就能摸透对方所有的性格、需求、底线、甚至潜在的家庭矛盾。比如,为了卖出“老洋房”,她能精准抓住客户(宁馨)内心深处对“名校”的执念,而忽略了客户的实际经济能力和家庭情况。这不像一个普通销售,更像是一个读心术大师。
逆天解决问题的能力: 客户遇到的任何难题,她都能“化腐朽为神奇”。无论是客户家庭内部的矛盾(比如帮着儿媳妇劝婆婆),还是房产交易中的各种疑难杂症(比如涉及到拆迁、产权不清、凶宅等),她总有办法,而且往往是那种“你觉得不可能,但她就是做到了”的方式。现实中,一个中介遇到这么多极端复杂的问题,并一一化解,几率实在太小了。
“狼性”营销的过分强化: 她的“宁可拼死也要卖房”的极端工作态度,虽然体现了她的专业和付出,但有时候显得不近人情,甚至有点“油腻”。在现实中,这种不考虑客户感受、只顾自己业绩的做法,反而很容易让客户产生抵触心理,适得其反。

2. 房产中介行业的“妖魔化”和“神化”并存:

剧集在塑造房产中介这个职业时,走向了两个极端。

“黑中介”的普遍性(前期): 在房似锦刚来的时候,静宜门店的众位老员工,被刻画成了一群“不思进取”、“勾心斗角”、“坑蒙拐骗”的典型。他们不培训、不学习、只想着“吃老本”,甚至为了利益不择手段。虽然现实中确实存在一些不良商家,但将整个门店、甚至很多经纪人塑造得如此“不堪”,似乎有点以偏概全,为了衬托房似锦的“正能量”而过于黑化了其他角色。
“神仙中介”的稀缺性(房似锦): 就像前面提到的,房似锦的个人能力被神化了。她不仅懂房产,还懂心理学、法律、甚至社会学。她卖房子,不仅仅是卖一个商品,更像是“救赎”或“人生导师”。这种过于理想化的中介形象,让观众觉得“这样的好中介,只存在于电视剧里”。

3. 客户需求的“戏剧化”和“极端化”:

为了制造矛盾和推动剧情,剧中的客户需求往往被设计得非常极端和复杂。

“蝴蝶效应”般的购房需求: 一个客户的购房原因,可能涉及到家庭代际的恩怨、夫妻之间感情的危机、甚至是孩子的教育问题,而且这些问题都巧妙地与房产挂钩,形成一个“只有买了这套房,问题才能解决”的逻辑链。例如,为了给女儿上学的“宁家”案例,把房子卖得像是个“灵丹妙药”。
“奇葩”客户层出不穷: 诸如“炸厨房”、“宠物乱入”、“恐婚族”、“巨婴男友”等,各种奇葩客户应有尽有,而且这些“奇葩”行为往往都直接影响到房产交易。这固然增加了喜剧效果和看点,但现实中,遇到这么多极端到影响交易的客户,概率也相对较低。

4. 房产交易流程的“过度简化”与“友情客串”:

很多房产交易中的关键环节,在剧中被处理得过于简单。

审批流程的“秒过”: 无论是贷款审批、房产过户,还是产权变更,剧中很多时候都是“一个电话”、“一个章”就能搞定,或者由房似锦出面“打通关节”。现实中的房产交易,涉及的部门多,流程复杂,需要各种证明文件,耗时费力,远非剧中这般“行云流水”。
法律法规的“灵活处理”: 很多交易中的法律风险,比如凶宅的披露、产权纠纷的处理,剧中往往是通过房似锦的“智慧”和“运气”来化解。但在现实中,一旦触及法律红线,后果会很严重,经纪人也承担不起。

5. 门店内部人际关系的“理想化”和“工具化”:

虽然剧集也展现了门店内部的矛盾和竞争,但整体走向还是偏向理想化。

“先辈”对“新人”的“无私”帮助(后期): 随着剧情发展,原本对房似锦“敌视”的众位老员工,在房似锦的“感化”下,纷纷“幡然醒悟”,开始无私地帮助她,甚至为了她的业绩而牺牲自己的利益。这种集体性的“觉醒”和“团结”,在现实职场中,尤其是竞争激烈的行业,显得有些过于“鸡汤”了。
人际关系为剧情服务的“工具化”: 许多角色的关系转折,显得有些突兀,是为了推动剧情发展而服务的。例如,原本被描绘成“反派”的老油条,突然就变得“通情达理”,这可能是为了展现房似锦的人格魅力,但同时也让角色的塑造略显单薄。

6. 房似锦的“亲情”与“工作”的界限模糊:

房似锦为了工作,几乎可以牺牲一切,包括自己的生活和健康。

“妈宝女”的极端表现: 她对待原生家庭,特别是她母亲的“榨取”,可以说是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但她似乎也以此为借口,将自己完全投入到工作中,模糊了个人生活与工作的界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她的“逃避”,但为了卖房而过度透支自己,甚至忽略基本生活需求,作为常人会觉得难以理解。
“工作狂”的“高尚化”: 剧集似乎在有意无意地将她的“工作狂”倾向“高尚化”,认为她是为了“卖更多房子,帮助更多客户”,从而忽略了她背后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对自身的忽视。

当然,《安家》作为一部电视剧,它要承担的不仅仅是真实还原,更需要有戏剧性、有感染力。这些“不合理”的设定,也正是它能够引起观众共鸣,产生话题的原因之一。观众们看的是故事,是情感,是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难以企及的“完美”或“传奇”。只是,当我们将这些设定放到现实的显微镜下审视时,便会发现,这个充满烟火气的行业,在剧里,也被描绘得“五彩斑斓”了一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房屋中介行业内就不说了,毕竟不是业内人士。

不合理的地方就是人性太过单纯,好的人特别好,坏的人特别坏,就像那种俗气的童话一样。

几个主角在受委屈的时候,那张嘴巴就是用来吃屎的吗。说真话呀!辩解呀!骂娘呀!

刚开始看的时候还觉得挺热血的,可是越到后面越觉得编剧把观众当成傻子。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