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会有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现象?或者说「小时了了」有什么好处和坏处?

回答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句话咱们小时候都听过,特别是家里的长辈,时不时就拿来教育那些早慧的孩子。这话说得挺扎实,也挺现实,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也不仅仅是“了了”这个孩子的问题,更是成长环境、教育方式,乃至我们对“佳”的定义都息息相关。

为什么会有“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现象?

简单来说,这就像种植物,幼苗长得绿油油、生机勃勃,看着就让人欢喜,但要长成参天大树,还得经历风雨、土壤、阳光、养分等种种考验。孩子也一样,小时候的“了了”更多的是一种天赋的早期显现,而长大后的“佳”则需要长期的积累、适应和发展。

细究起来,原因大致有这么几点:

1. 天赋的差异性与可塑性:
早期优势: 有些孩子天生就对某些领域有较高的敏感度和学习能力,比如记忆力超群、逻辑思维敏锐、语言发展迅速等等。在早期,这些天赋就像打了鸡血一样,让他们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显得格外“了了”。
环境的助力: 很多时候,“小时了了”的孩子也受益于更优越或更适合其发展的早期环境。父母的早期引导、良好的教育资源,或者仅仅是孩子对某个领域的热情被及时发现和鼓励,都能加速他们的早期成长。
成长的“高原期”与“平台期”: 随着年龄增长,其他孩子也在不断学习和进步,他们可能会追上来。更重要的是,早期展现的天赋可能会遇到新的瓶颈。比如,一个记忆力极好的孩子,长大后可能需要更强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力,如果这方面的能力没有同步发展,就会显得“大未必佳”。

2. 教育方式的局限性:
“拔苗助长”的风险: 有些家长看到孩子“了了”,就过于兴奋,急于将孩子推到更高的学习阶段,或者过度灌输知识,忽视了孩子的情感、社交和身心发展。这就像给植物施了过量的肥,虽然短期内长得快,但根基不稳,反而不利于长远发展。
单一评价标准的误导: 很多时候,我们对“了了”的评价是基于单一或狭窄的维度,比如考试成绩、识字量、算术能力等。一旦进入更复杂的社会和学习环境,这些评价维度就不再适用,甚至会成为阻碍。
兴趣与压力的权衡: 早期“了了”的孩子,往往对某个领域有着强烈的兴趣。但如果这种兴趣被过度的功利化或压力化,孩子很容易产生厌倦感,甚至失去原有的热情。

3. 社会环境和竞争的演变:
“大浪淘沙”: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早期那些鹤立鸡群的孩子,在长大后可能发现周围同样优秀的竞争者层出不穷,早期的优势变得不再那么明显。
对“佳”的定义在变化: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多元化,不仅仅是智商,情商、逆商、创新能力、协作能力、适应能力等等都成为衡量“佳”的重要标准。早期“了了”的孩子,可能在某些方面表现突出,但在这些更综合的能力上可能存在短板。

4. 心理和人格发展的因素:
自我认知与心智成熟: 孩子长大后,会逐渐形成更复杂的自我认知,也会经历青春期的迷茫和挑战。一些在小时候因为过于“优秀”而承受较大压力、或者过度依赖成人评价的孩子,在心理上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他们独立探索和成长的能力。
兴趣的转移和变化: 人的兴趣是会变化的。一个孩子小时候可能对某个学科特别着迷,但随着年龄增长,可能会发现自己对其他领域更感兴趣。如果强行让孩子继续在旧的轨道上,可能会扼杀他们新的可能性。

“小时了了”有什么好处和坏处?

咱们再来拆解一下“小时了了”本身带来的好与坏。

好处:

1. 早期学习优势的显现:
更快的知识获取: 孩子能够更快地掌握和理解各种知识,这让他们在同龄人中显得更聪明、更有潜力。
培养学习兴趣: 早期成功的学习体验,能够极大地激发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形成积极的学习习惯。
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在某些领域,早期的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可能为孩子未来在该领域的深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例如,从小学习音乐的孩子,在音感和技巧上会更占优势。

2. 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机会:
家长和老师的重点关注: “了了”的孩子更容易获得家长和老师的关注,得到更多的指导和鼓励,这有助于他们进一步发展。
更早接触优质资源: 有些早期表现优秀的孩子,可能会被推荐到一些更优质的教育项目、竞赛或活动中,接触到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资源。
增强自信心: 持续的肯定和成功体验,能够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让他们更愿意尝试和挑战。

3. 家庭和社会的光荣与满足:
满足家长的成就感: 看到自己的孩子早慧、优秀,对家长而言是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骄傲。
社会认可: “神童”之类的称呼,虽然有时候是过度的标签,但也确实会带来一定的社会关注和正面评价。

坏处:

1. 被过度拔高和压力过大:
“温室里的花朵”: 很多“小时了了”的孩子,由于一直被呵护和过度栽培,缺乏应对挫折和困难的经验。一旦遇到挑战,就容易崩溃。
巨大的心理压力: 来自家长、老师、甚至社会的期望,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可能害怕失败,不敢尝试新事物,担心辜负别人的期望。
失去童年的乐趣: 过早地承担过重的学业负担,剥夺了孩子玩耍、探索和自由成长的权利,影响了他们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2. 可能导致学习的“早衰”或停滞:
“吃老本”: 有些孩子习惯了依赖早期的天赋,而不愿意投入更多的努力去深入学习和探索。他们可能认为自己已经很“了了”,不需要再学习了。
兴趣的衰退: 当学习变成了一种任务或负担,而非源于内在兴趣时,孩子很容易失去学习的热情。
知识结构的单一: 如果早期教育过于偏重某些学科,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发展,孩子的知识结构就可能出现失衡。

3. 人际交往和情商发展可能受限:
与同龄人脱节: 智力或知识上的超前,可能导致孩子在与同龄人沟通时存在障碍,难以融入集体。
情商发展滞后: 很多时候,孩子在早期“了了”的表现,主要体现在智力层面,而情商、社交能力、情绪管理等方面的培养,可能被忽视了。
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不足: 过于以自我为中心,或者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也可能成为长大后发展的阻碍。

4. 对“佳”的定义产生误解:
过度关注智力: “小时了了”的成功,可能让家长和社会过于强调智力在成功中的作用,而忽略了其他同样重要的品质。
自我认知的偏差: 孩子可能会错误地认为,自己小时候的“了了”就代表了长大后的“优秀”,而忽略了持续学习和自我完善的重要性。

总而言之,“小时了了”并不是一种必然的诅咒,也不是完美的保证。 它更像是一个起点,一个早期展现出的潜能信号。一个孩子能否真正成为“大器”,关键在于后续的培养、环境的适应、自身的努力以及对“佳”的正确理解。

对于家长而言,看到孩子“了了”,固然值得欣慰,但更重要的是要理性看待,既要抓住机会好好引导,也要避免拔苗助长,更要关注孩子身心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持续学习、独立思考、适应变化的能力,这才是帮助孩子走向真正“佳”的根本。而对于孩子本身,如果能保持那份早期的热情,并将其转化为持续学习的动力,同时不被过度的光环所累,那么“小时了了”就有可能成为“大器”的良好开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朋友那儿看到一个故事:

前两天软件工程课的老师发了篇有意思的“争论”给我们,是两个大牛之间发的一系列电子邮件,内容是Linux项目发起人Linus TorvaldsEric Steven Raymond(“开放源代码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并且是最为大众所知道<并最具争议性>的黑客”)关于“common code helps”这个观点对不对的争论,其中Linux之父Linus支持这个观点,而黑客大牛Raymond反对。
老师介绍说Raymond "is just soooo smart",写代码或者做项目的时候“*所有*东西都在脑子里、并且可以只在脑子里——包括*所有*东西之间的联系、以及该怎么运用。脑子里想好,写出来就能是对的”。这神级大牛基本上能一个人handle所有任务,无论在常人看来有多复杂,而且还都完成的很好。于是他认为“让任何人都能来参与开发”(common code)是“wrong thing”。
以上为背景。


Linus的整篇反驳都谦逊而不失立场,而其中有一段类比特别引起了我的注意:
“When you were in college, did you ever meet bright kids who graduated top of their class in high-school and then floundered freshmen year in college because they had never learned how to study? It's a common trap. A friend of mine calls it 'the curse of the gifted' -- a tendency to lean on you native ability too much, because you've always been rewarded for doing that and self-discipline would take actual work...

...the scale of the problems always increases to a point where your native talent alone doesn't cut it any more. The smarter you are, the longer it takes to hit that crunch point -- and the harder the adjustment when you finally do.”
大致意思是,就像在大学里看到的一些学生一样,他们在高中是尖子,但是到了大一却表现得不尽如人意,因为他们之前(不自觉地)太多依赖于自己天生的聪明才智,而其实没有学会怎么学习。而你遇到的问题的规模总会增长到一定程度,使得你单凭自己天生的才能已经不能应付。你天资越高,就会越晚遇到这个问题,而当你遇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也越难调整好。


里面提到的“native talent”,正面的说法是“天资聪颖”,但这种聪颖如果一旦阻碍了你探索系统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就变成了贬义的“小聪明”。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