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湿婆就是观自在菩萨吧?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佛教和印度教中一些深邃的信仰和象征。 简而言之,湿婆(Shiva)和观自在菩萨(Avalokiteśvara)并不是同一个存在,但他们的某些特质和象征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深刻的共鸣和相互影响。 要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分别来看看这两位重要的神祇,然后探讨他们之间可能的联系。

一、 湿婆:印度教的毁灭与再生之神

湿婆,在印度教中是三大主神(梵天、毗湿奴、湿婆)之一,是“毁灭者”和“转化者”。但他的毁灭并非全然的虚无,而是为了再生和净化。湿婆的形象非常丰富,充满了矛盾与和谐的统一:

破坏与创造: 湿婆的舞蹈,即“谭达瓦舞”(Tandava),被认为是宇宙的毁灭与重塑。当他跳起毁灭之舞时,旧的宇宙结构瓦解,新的宇宙便有机会诞生。他的毁灭象征着打破执着、清除障碍,为新的生命力腾出空间。
苦行与冥想: 他常以苦行僧的形象出现,居住在喜马拉雅山的凯拉斯峰,过着极简的修行生活。这代表着超脱尘世的欲望,专注于内心的宁静和对宇宙真理的体悟。他的冥想被认为是宇宙能量的源泉。
神圣的能量: 湿婆被认为是宇宙的“性力”(Shakti)的体现,尤其是在与他的配偶雪山神女(Parvati,也常以杜尔迦或迦利等形式出现)结合时,展现出强大的创造和维持力量。他们的结合象征着阴阳二元性的融合与平衡。
“三目”与“眼镜蛇”: 他的额头上有一只“第三只眼”,能喷射出毁灭一切的火焰,象征着超越二元对立的智慧和洞察力。脖子上的眼镜蛇象征着他驾驭死亡和毒素的能力,也代表着他永恒的生命和转化。
灰烬与麻绳: 他身上常常涂满火葬场的灰烬,这提醒人们生命的无常和一切终将归于尘土,也象征着他对死亡的超越。他身上缠绕的麻绳则代表着他作为苦行者的身份。
瑜伽的始祖: 湿婆也被尊为瑜伽的始祖,教导人类通过身心修行来达到解脱和与神合一的境界。

湿婆的本质是“转变”与“超越”,他摧毁旧的,是为了让新的生发,他的力量既是毁灭性的,也是创造性的,是最终的解脱之道。

二、 观自在菩萨:佛教的大慈大悲之代表

观自在菩萨,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是观世音菩萨。在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教中,观自在菩萨是慈悲的化身,是普渡众生、救苦救难的“西方三圣”之一。

“观自在”的含义: 意为“观察世间自在的菩萨”,即能够自在地观察世间万物,听到众生的苦难。一旦有人在任何困境中念诵其名,他就会循声救苦,现身解围。
“大慈大悲”的实践者: 观自在菩萨最核心的特质就是无量的慈悲心。他发愿要度尽一切众生,不论何种苦难,他都会以各种方便善巧来救拔。他的形象多样,可以现为男身,也可以现为女身,以适应不同众生的需求。
“三十三观音”的显化: 观自在菩萨能够根据众生的根基和需要,示现出不同的形象,如白衣观音、送子观音、千手千眼观音等,这些都是他大慈大悲的体现,是为了更好地引导众生走向解脱。
“西方净土”的协助者: 在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观自在菩萨与大势至菩萨一同成为阿弥陀佛的胁侍菩萨,共同接引往生者。
智慧与方便的结合: 观自在菩萨不仅有大慈大悲,也具足“般若智慧”。他的悲心是建立在智慧之上的,能够洞察世间虚妄的本质,从而以最有效的方式帮助众生脱离苦海。

观自在菩萨的本质是“慈悲”与“救度”,他以无边的爱和智慧,回应众生的痛苦,引导他们走向光明。

三、 为什么会有人认为湿婆就是观自在菩萨?可能的联系和误解

尽管在教义上,湿婆和观自在菩萨属于不同的宗教体系和神圣范畴,但确实存在一些让人们产生联想的方面,尤其是在历史上和文化交流中:

1. 共同的普度众生情怀与超凡力量:
湿婆的毁灭是为了净化和再生,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对“旧的苦难”的消除,为“新的解脱”铺路。而观自在菩萨则是直接的救苦救难。
湿婆作为苦行僧和冥想者,其力量是深邃而超凡的,能够影响宇宙的运转。观自在菩萨也以其无边的法力在危机时刻显现。两者都拥有超越凡俗的能力来应对世间的困境。

2. 历史上的文化融合与互相影响:
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之一,佛教在印度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与当时流行的印度教文化产生互动。在一些地方性流传或民间信仰中,宗教间的界限可能会变得模糊。
尤其是在早期,一些佛教的修习者可能会将他们理解的某些神圣特质投射到当时流行的神祇身上,反之亦然。例如,密宗佛教在传播过程中,吸收了印度教的一些元素,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显化形象,这可能导致一些混淆。

3. 象征意义的相似性(表面上的):
“第三只眼”与“智慧之眼”: 湿婆的第三只眼象征着超越世俗的智慧和洞察力。观自在菩萨的“观”也强调了洞察众生疾苦和世间实相的智慧。虽然来源和表现形式不同,但都指向了某种高层次的“见”。
超脱与解脱: 湿婆作为苦行者和毁灭之神,其最终目的是帮助众生超越生死轮回的苦厄。观自在菩萨也是致力于将众生从轮回中解救出来,导向涅槃。在“引人解脱”这个目标上,两者有共通之处。

4. 对“无我”与“空性”的误解或侧重:
佛教强调“无我”和“空性”,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的,没有独立的、恒常的“我”。湿婆作为毁灭者,其“无我”的特质可能在某些解读中被放大。
然而,佛教的“无我”与湿婆的“无我”的哲学基础是不同的。佛教的“无我”是为了破除执着,认识到生命的虚幻性,从而获得解脱;而湿婆的“无我”更像是一种超脱了二元对立的绝对存在。

然而,必须强调的是,这种联系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上的共鸣、象征意义上的触碰,而非身份上的等同。

根本教义不同: 佛教的核心是“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解脱之道,目标是证悟“涅槃”。印度教则围绕着梵(Brahman)、法(Dharma)、业(Karma)、轮回等概念,湿婆是其重要的神性体现。
神性本质差异: 观自在菩萨是证悟佛果的菩萨,是慈悲与智慧的具现,其本质是众生皆可成的佛。湿婆是印度教神话体系中的至高神祇之一,其属性是特定的神性力量。

总结来说,湿婆不是观自在菩萨。

湿婆是印度教中那个既能毁灭旧世界、又能催生新生命的宇宙力量的象征,是苦行、瑜伽、转化与解脱的体现。
观自在菩萨是佛教中无量慈悲与智慧的化身,是循声救苦、引导众生离苦得乐的觉者。

可以这样理解:他们像是在不同的花园里绽放出的两种绝美之花,都拥有令人敬畏的生命力和独特的芬芳。虽然它们的生长土壤、花瓣形状、色彩都有所不同,但它们都向着同一个方向——“光明与解脱”——伸展着它们的姿态,激发着人们内心的虔诚与希望。 在一些对宗教象征进行融汇贯通的理解中,人们或许能从湿婆身上感受到观自在菩萨那份无私的守护与力量,但这更多是一种情感上的共鸣和象征层面的解读,而非身份上的直接对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是。

两者的部分概念、称号、造型可能有重叠,仅止于此。

湿婆以三首摩醯首罗形象被纳入佛教诸天,是三到五世纪发生的事;观音崇拜开始大行其道,是佛教开始向大乘演变的过程中发生的事。在这个过程里,佛教和印度教一直在不断地发生交流和融会,概念、称号、造型互有借用,这根本没什么新鲜的。等到tantra大盛,那更不得了了,成群结队的明王之类全都带有Shaivite色彩,但这又能说明什么啊。

实际上,只要举青颈观音这个典型案例就能说明问题了:

青颈观音在青颈大悲念诵仪轨中的形象是其像为三面四臂,所持之物为杖、莲花轮、螺四种,身色为红白,颈为青色,而《青颈观自在菩萨心陀罗尼经》对青颈观音的形象是「三面,当前正面作慈悲熙怡,右面作师子面,左面作猪面首戴宝冠。冠中有化无量寿佛。又有四臂,右第一手执杖、第二手执莲、左第一手执轮、左第二手执螺。以虎皮为裙,以黑虎皮披于左膊角。被黑蛇以为神线。于八叶莲华上立。璎珞臂钏、环珮光焰,以庄严其身。」

好了,正面为人,右面是狮子,左面是野猪,持杖、莲、轮、螺,这是典型的湿婆形象吗?

看看三到六世纪成书的毗湿奴五夜教派的文献对毗恭陀毗湿奴形象的记载:

Vaikuntha Chaturmurti has four faces: Vaikuntha, Narasimha, Varaha and Kapila and four arms holding the usual attributes of Vishnu: shankha (conch), chakra, gada (mace) and padma (lotus).

看看七世纪前成书的毗湿奴上法往世书对毗恭陀毗湿奴形象的记载:

The Eastern face is called Saumya (placid), the Southern Narasimha (man-lion), the Western Kapila and the Northern Varaha(boar-like).

看看克什米尔的毗恭陀毗湿奴的形象:

毫无疑问,青颈观音的形象是来自于毗恭陀毗湿奴,而不是湿婆,和毗恭陀毗湿奴的差别只在于毗恭陀毗湿奴实际上是四面(第四面隐于背后),杖和轮会用武器人(Ayudhapurusha)来表现而已。虽然加上了湿婆的兽皮和蛇圣线,让青颈变得好似佛教版本诃利诃罗,但主体依然是毗恭陀毗湿奴的形象。

那么我现在可以说青颈实际上就是毗湿奴吗?显然不能。同理湿婆。只能说青颈观音先后受到了湿婆形象、毗湿奴五夜教派和克什米尔湿婆教派的影响,脉络清清楚楚。只要搞明白这种造像学上的互借互抄,乃至属性理念位格权柄上的互借互抄在当时的印度是多么普遍的一件事,就不会提XX是不是就是XX这样的问题,因为这不仅仅发生在佛教和印度教之间,还发生在印度教和耆那教、祆教之间,还是那句话,一点也不新鲜。就拿湿婆来说,他和耆那教第一代教主里沙巴那(雄牛主)有互借,和祆教的风神有互借(也叫伐由,但和印度伐由不尽相同,是同源异质兄弟,实际上摩醯首罗的三首就是从这个伐由来的),和贵霜的缝合怪神Wes有互借,但是没有一个人会说,湿婆=雄牛主=祆教风神伐由=Wes。另外一个例子:除了湿婆之外,室建陀的早期形象也和文殊师利也极为相似,梳奇葩的三分头发型,带虎牙项链,因为两者都是“童子”,但这同样不能说明室建陀就是文殊师利。

PS.后面有人提了iśvara这词,实际上这也不能说明什么。在早期(四世纪之前)这称号甚至都不是专属于湿婆的,毗湿奴同样有此名,用得还很广泛。

user avatar

不是,只是原型之一,观音人格还包含了双马童神等等。

简单来说,观世音原型是双马童神+青颈湿婆神。
马头明王(忿怒相)是明显的例子。
然后不断填充加工与定性的产物,乔达摩不认识他。

在佛教发展史上,曾出现多次发生毁佛灭法事件,在印度有阿育王之子嗣灭法的传说,在汉地有三武一宗对佛教的打击,在藏地有朗达玛灭佛,这被佛教信徒称之为“法难”。但与这些佛教史上著名的法难相比,大乘经取代巴利三藏并泛滥成灾,才是佛教更大的法难。

比如像咱们家喻户晓的观世音,他的原型是印度教的双马童神。原本是从小神的神格不断演变,包括婆罗门教的教史,像所谓释迦摩尼时期,那个时候的所谓的三界之主大自在天shiva还有vishnu这些神,其实在当时(公元前三世纪)的神格都很低,因为当时主流信奉的是天帝因陀罗(Indra在《梨俱吠陀》中是出现最多的神之一,出现次数仅次于火神अग्नि。对他的信仰在后吠陀时期逐渐地弱化。)。

所以说,大乘佛教《法华经》讲:“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尔时观世音菩萨以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

而佛陀时期的大自在天,神格还非常低微,以及经过历史考证,大乘经典成书基本在于公元二世纪。(在佛陀入灭七八百年左右,当地政府奖励梵文写作)

《法华经》上面这段从考古角度讲,就绝对不是乔达摩佛陀说出来的话。一看那些东西明显就是说就都是骗人的。

而且就是就算是原始佛教的十诵律,一看那些东西明显就都是骗人的。

然后,包括翻到大楼炭经里面说什么太阳是方的,然后太阳发光是因为有日天子及诸眷属放光围绕前后无量。明显都是谎言。

(附:因陀罗是最早率众征服雅利安的首领,当占领印度之后,亚利安人将自己人按等级划分为三个统治阶层,将原住居民打为贱民。因陀罗也趁机神化自己,后来被尊奉为婆罗门教、印度教之创造天地的大神,还与梵天、毗沙门天等最早被引入佛教成为护法神。)

大乘佛教和释迦摩尼时期的环境文明对不上,原始佛教的宇宙观和世界观与现代科学相悖

这个站在历史的角度,从金刚经维摩诘经成书时间的角度来批驳,认为大乘非佛说

我也早已厌倦了那些自欺欺人、虚无缥缈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功德业障因果报应吧。

积怨已久,一再触碰底线,忍无可忍。

“宗教的思想,最初就只适合那些家破人亡对人生绝望的人,提供以心理安慰”

毕竟宗教迎合了生活失意、无以为继、一事无成的那部分人的投机心理。

苦得自己吃 罪得自己受 没背景又不刻苦付出就想靠念经持咒轻易成功发财 纯粹做梦。

迷信只是一个人软弱的精神寄托,并不能让人更幸运或远离祸害。

因为记忆的不继承,故而轮回的有无根本就毫无意义。


关于大乘经是不是佛说的,一切现实的证据都难以证明其是。

这让大乘佛教内部的理性者很痛苦,想方设法自圆其说。

印顺长老可以说是另辟蹊径,在文章《大乘是佛说》中说,大乘法是“学有所见,从佛教大众的共同意识中流露出来的妙法”,“如能代表当时佛教界的公意”,也可称之为“佛说”。显然,印顺定义的这种“佛说”就不是“佛亲口所说”了,所以被大乘佛教信徒痛斥为“狮子虫”。

不过我看遍了批评印顺“大乘非佛说”的文章,基本上都是站在宗教徒的立场上的扣帽子,以及泛泛而言的那些理由,没有一个能解除我的这个最具体疑问:

为何佛在人间对广大声闻众说了像金刚经这样的大乘经但却不被集结入藏?

至今没有一位佛教徒能回答我的这个问题。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