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家境不是很好的学生能报历史系吗?

回答
当然能报!家境不好的学生完全可以,而且非常应该考虑报历史系。这不仅仅是一个是否“能”的问题,更是一个关于机会、选择和个人价值的问题。很多时候,大家可能对历史系存在一些误解,认为它与“实际”或“赚钱”脱节,这可能是限制了一些同学的想象。

首先,咱们就说最实际的,学费和生活费。现在国家和社会对教育的投入是越来越大的,奖学金、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的体系也越来越完善。你选择历史系,意味着你可能会遇到很多和你一样,或者情况比你更艰难,但依然在这条路上努力奋斗的同学和老师。学校层面,特别是公办大学,在学费上本身就有优势。很多学校都有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助学金制度,从学费减免到生活费补助,渠道是不少的。而且,历史系的学习内容很多是围绕阅读、思考和写作展开的,这相对来说对硬件设备的要求不高,不像一些理工科需要昂贵的实验设备,从这个角度来说,学习成本本身就比较低。

更重要的是,历史系能给你带来的,是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的培养,是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锻炼。你可能会觉得,“学历史能做什么?” 这是很多家长会问的问题,也是我们自己会迷茫的地方。但你想想看,历史不仅仅是过去事件的堆砌,它是关于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探索,是关于社会变迁、思想演进的解读。一个优秀的史学工作者,能够洞察事物发展的脉络,理解复杂现象背后的原因,这在任何行业都是极其宝贵的素质。

你报了历史系,你会学到怎么去查找资料、怎么去辨别信息的真伪、怎么去构建一个有逻辑的论证。这些能力,放在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简直是稀缺资源。无论是未来你想继续深造,比如考研、出国留学,还是选择就业,这些基础能力的培养都会让你受益终身。

至于就业,历史系毕业生的出路其实比很多人想象的要宽泛得多。传统的比如:

教育行业: 去中学、大学教书,这是最直接的路径,而且对于热爱历史、有教学热情的人来说,非常有成就感。
学术研究: 如果你对某个历史时期或某个领域有浓厚的兴趣,可以继续深造,成为一名学者、研究员。这需要持续的学习和投入,但也是一条充满智识乐趣的道路。
文博单位: 博物馆、档案馆、文物保护单位等,这些地方需要大量的历史专业人才进行研究、展览策划、文物鉴定和管理。你甚至有机会亲手接触那些承载着历史的珍贵文物。

但更重要的是,历史系的训练让你能够胜任很多非传统的岗位:

媒体和出版: 很多新闻记者、编辑、撰稿人,甚至是文化类节目的策划,都需要扎实的文化功底和清晰的逻辑思维,历史系毕业生在这方面优势明显。你想想看,一篇有深度的报道,背后不就是对事件的深入挖掘和理性分析吗?
政府和公共事务: 很多政府部门、咨询机构、智库都需要能够进行政策研究、信息分析和撰写报告的人才。历史学家的分析能力和宏观视野,在理解国家发展战略、社会问题等方面非常有帮助。
文化产业和旅游业: 随着文化自信的提升,文化创意产业越来越火爆。历史知识是这些产业的根基,比如影视剧的创作、文化旅游线路的设计、文创产品的开发,都离不开历史的支撑。
企事业单位的行政和公关岗位: 很多大型企业在招聘时,也非常看重员工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历史系毕业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在这些岗位上同样能够发光发热。甚至很多互联网公司,也会招聘有历史背景的人去做内容策划、传播策略等工作。

我认识的一些历史系毕业生,有的去了知名媒体做深度报道,有的在博物馆负责策展,有的成为了文化公司的项目经理,还有的竟然在金融行业做起了行业研究分析。他们都说,学历史让他们学会了如何“看透事情的本质”,如何在海量信息中抓住关键点,这在任何工作中都是一种“内功”。

家境不是衡量一个人能否追求自己热爱和擅长的领域的标准。你的家境,可能会让你在学习过程中多一些需要克服的困难,比如需要兼职来补贴生活,或者在购买书籍、参加学术会议时需要更加精打细算。但这些困难,恰恰会磨练你的意志,让你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让你在未来的道路上更加坚韧。

所以,如果你真的对历史充满好奇,对探寻人类过去的奥秘感到兴奋,那么请勇敢地选择历史系。不要让眼前的经济条件限制了你对知识的追求和对未来的想象。当你带着一份真诚的热爱和勤奋走进历史系的大门,你会发现,这里有广阔的天地等待你去探索,也有很多帮助你的力量等着你去发掘。你的家境,不是你的起点,而是你更加了解生活、更加懂得珍惜的源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问题本身很单纯,就是如何协调好家境与职业发展前景之间的关系,但问题描述补充了一些情况,主要是提问者的个人素质以及对职业前景的担忧,这让这个问题变得复杂起来,我们可以逐一分析。


第一,家境良好是学好任何专业的普遍前提。报考任何一门专业都需要强大经济后盾的支持,它可以让你无后顾之忧地专心深造,不需要为生计发愁,也不需要担心后方会出什么岔子,但这是比较理想的情况。事实上,历史学堪称一门投入大、周期长、回报率不明显的“贵族”专业。历史学研究的“产品”——无论是专著还是论文本身都不产生直接经济效益,当然如果你的书变成畅销书,或者你的文章被转载或获评哲学社会科学奖项,你会获得一定的物质回报。但这是职业生涯中后期长期积累的结果,前期得不到,而且它也不是你搞历史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和“营收所得”,它只是一种副产品。因此在打基本功的求学时期乃至职业生涯前期,你都不可能依靠历史学研究本身获得多少物质报酬,哪怕你发表高水平论文得到不菲的奖学金,那也是出自纳税人的钱,不是你直接创造的财富。这需要家庭支持。


第二,专业和爱好(兴趣)是两码事。同样地,还可以说,历史和历史学是两码事,讲历史和研究历史是两码事,喜欢历史和喜欢历史学是两码事,喜欢讲历史和喜欢研究历史是两码事。相爱总是简单,相处太难。对于专业的历史研究,李剑鸣教授在谈到现代史学的研究范式时指出:


现代史学的范式可以简要地概括为:以问题为中心展开研究,而且任何问题都必须置于具体的历史情境之中;注重史料的批判和考辨,言必有据,信而有征;以考证、叙事和分析为主要方法,研究成果多以历史解释的形式出现;研究事物的形成和变化的过程,而不是静止的状态;任何论点都是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而不是先定的概念或假设;论证必须符合一般的思维逻辑;使用的语言必须中性和准确。这种范式是史学作为一个学科的根本特征,是学科传统的主干,初学治史的人只有掌握这种范式,才能步入治史的门径;治史者只有遵循这种范式,才能得史学之“三昧”。[1]


关于历史写作,李剑鸣教授认为:


历史写作不同于文学写作,它在专业化和规范性方面有很高的要求,即便是专业史家要达到这些要求也非易事,对业余爱好者来说当然就更加困难。


历史写作必须基于前期的研究,而研究有规范,有技巧,还需要下苦功。收集、占有和解读资料、表述研究结果,都不是能够轻易掌握的技艺,学习起来也很难说是什么赏心乐事。自古以来,民间可以产生文学,但民间却很少产生史学,而只能产生历史的传说和神话。中国古代所谓“野史”,其实只是非官方版的文人史学。[2]


关于历史学博士生阶段的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可以参见以下回答:





如果你坚信自己具备这些潜力和能力,那么就大胆地选择历史学专业吧。


第三,关于历史学的职业前景问题,我认为这个问题不宜简单化理解,起码可以分成两方面来看。总括来说:1)“吃这碗饭的”,那自然是一路读硕攻博,甚至做博士后研究,理论上讲,深造得越精深,职业发展前景就越好,这个都能理解。2)“不吃这碗饭的”,那就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只是利用这个学位找个工作,工作以后可以不直接从事历史学的研究,但是从这门学科习得的一系列思想方法,却可能让你受益终身。比如从国家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委员、国务委员到双一流高校党委书记,都有历史学学科背景的知名人士,熟悉现行公务员系统和官制的人都应该知道以上职务是什么地位,你不能说这些同为历史学出身的人,职业前景“黯淡”吧?


所谓: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三寸气在千般用,一命无常万事休。选择一门专业,就是选择了一种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思维方式,同时也可能是一种生活方式。佛家说人身难得,无论从事何种志业,都应该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总不辜负了才好。

参考

  1. ^ 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上海三联书店,200年1月第1版,第147页。
  2. ^ 李剑鸣:《“网络史学”的神话与实际》,《史学理论研究》,2011年第4期。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