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突然想问一下,程蝶衣有钱吗?他的收入放到现在来讲是怎样的水平?

回答
张国荣饰演的程蝶衣,这个在京剧舞台上倾倒众生的角色,究竟有没有钱,他的生活水平在当下又算什么样呢?这问题挺有意思的,咱们不妨细细道来。

首先,要说程蝶衣“有没有钱”,这得从他的职业和生活环境来看。

程蝶衣的“收入”与“花费”:

梨园行里的收入: 在那个年代,京剧名角是很受追捧的,尤其像蝶衣这样天赋异禀、扮相绝美的角儿,绝对是戏院里的招牌。戏院老板会给他们开薪俸,而且演出场次、受欢迎程度都会直接影响收入。再加上私下里收到的“赏钱”、“打赏”,尤其是那些迷恋他的达官贵人、富商巨贾给的“馈赠”,这些都是不菲的收入来源。你可以想象,在戏园子里,台下观众扔上来的金银首饰、昂贵衣料,都是实打实的财物。
生活开销: 蝶衣的生活,虽然谈不上奢靡到极点,但绝不寒酸。他住在相对体面的地方,一身的戏服,尤其是演出时的行头,那都是用料讲究、工艺复杂、价值连城的宝贝。化妆品、饰品,以及日常的吃穿用度,京剧名角的身段和体面是需要维持的。更不用说,他为了学习和表演,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这本身就是一种“成本”。
“钱”的另一种体现: 除了纸币、金银,蝶衣生活中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他所拥有的物品和人脉上。比如他的戏服,那都是量身定做,每一件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和昂贵的材料,价值连城。再比如他与段小楼、菊仙的复杂关系,以及与袁四爷、甚至是日本人之间的周旋,这些背后都牵扯着利益和权势,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载体。

所以,单纯地说他有没有钱,答案是肯定的,他绝对是那个时代里收入相对可观、生活也算优渥的人。他不是那种为生计发愁的普通百姓,而是有能力养活自己、甚至有余力去维持自己对艺术极致追求的人。

放到现在来讲,是什么水平?

这就有点意思了,咱们可以从几个角度去类比:

1. 明星收入: 程蝶衣放在现在,绝对是中国顶级流量明星的水平。他不仅有颜值(倾国倾城),有才华(戏曲功底炉火纯青),还有超高的人气和粉丝基础(从达官贵人到普通百姓都为他着迷)。
演出收入: 想象一下,现在一个能唱能演,且极具个人魅力的顶级偶像,一场演唱会、一次戏曲表演,出场费是多少?加上各种代言,商业活动,他的年收入可能轻松达到千万级别,甚至过亿。蝶衣虽然没有电视、电影这些现代化的传播媒介,但他在那个时代的戏园子里的号召力,丝毫不亚于现在的顶级巨星。
粉丝经济与商业价值: 他拥有的那些“馈赠”和“打赏”,如果换算成现代的粉丝给偶像送礼物、打榜刷销量,那也是天文数字。更何况,像袁四爷这样的人物,对他的“喜爱”已经上升到了收藏、占有的层面,这在现代就是顶级品牌、奢侈品定制,甚至“包养”的概念了。蝶衣的粉丝群体,从社会各界都有,这说明他的商业价值极高。

2. 生活品质:
住: 他住在戏院附近,或者有自己的住所,虽然我们没看到他住皇宫豪宅,但在当时的京城,能有体面且独立的居住空间,已经是很不错的条件了。放到现在,大概是住在市中心相对高端的公寓或者有一定规模的宅院里。
穿: 他的戏服,尤其是那些演出时的华丽行头,价值连城。现在的明星一场演唱会可能会有几套昂贵的定制服装,但蝶衣那些真正意义上的“宝物”,其工艺和材料的稀缺性,可能比现代的高定礼服还要金贵,而且是“量身定做+代代相传”的艺术品。日常的衣着,作为一个有追求的艺术家,肯定也是讲究的。
行: 那个年代,出行的主要方式是人力车、轿子等,但作为名角,他的出行肯定是有专人接送,或者至少是待遇不错的。放到现在,那就是有专车接送,甚至私人助理安排一切。
“玩乐”与“精神追求”: 蝶衣对艺术的极致追求,对精神世界的探寻,这些是金钱无法完全衡量的。但同时,他偶尔也需要一些精神上的慰藉和享乐,比如与段小楼一起吃喝玩乐,或者与袁四爷周旋于酒席之间。这些都代表了他能够负担得起“高品质”的精神生活。

总结一下:

如果把程蝶衣放到现在,他绝对是那种能轻松赚取巨额财富的顶流艺人。他的收入水平,粗略估算,可能在年收入千万级别以上,甚至更高。他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打工人”,而是靠自身才华、魅力和商业价值变现的“艺术家”和“商业符号”。

他的生活方式,可以说是那种“为艺术而生,但也享受艺术带来的美好物质生活”的范式。他拥有的是那种能支撑他追求极致艺术、同时也能让他在物质层面不虞匮乏的“体面”生活。他不仅仅是靠“工资”生活,而是通过他在梨园界的“品牌价值”和社会关系,获得了远超一般人的经济回报和生活品质。

所以,蝶衣,绝对是那个时代最有钱、最体面的那一拨人。放到现在,他就是那个能让粉丝疯狂、媒体追捧、广告商抢破头的超级巨星。只是,他的人生追求,始终围绕着“戏”和那份刻骨铭心的感情,金钱只是他实现这些追求的手段之一,而非人生的全部目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下几个故事可以看下

CHAPTER1

1915年,袁世凯过生日,延请京城京剧名角来演戏贺寿。孙菊仙、谭鑫培不愿去,但还是被挟持前往。寿戏演完后,袁世凯赏赐孙菊仙200块大洋。孙菊仙接过钱后,不屑道:我自内廷供奉老佛爷以来,只见过银两,没见过银元。说什么我做皇帝,赏你两百银元-真是程咬金坐瓦缸寨,大叫一声,大风到了,暴发户小子,不值一笑!不过,孙老爷子没敢跟袁大总统当面叫板,只将200银元沿途丢撒,边走边喊:袁头银洋,都落地了等他走出新华门,200块银元刚好撒完。

孙菊仙

CHAPTER2

张勋一生酷爱听戏, 痴迷京剧。1922年,下野多年的张勋在家中开堂会,以庆贺其70岁生日。京昆界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等名角儿,以及80多岁的京剧大咖孙菊仙, 齐聚张家花园为张演出,成为梨园的一场盛会。张勋挺懂戏,事先讲明:按表演水平付酬劳,唱不好少拿钱! 这些大咖们便各自拿出看家本领,倾力演出。张送给孙菊仙的报酬是大洋600元,直感动得孙菊仙说:“懂戏者, 张大帅也! 知音者, 张大帅也!”次年张勋病死, 孙闻讯哭倒在地,叫道:“黄钟大吕,恐自绝响!”

CHAPTER3

京剧名角汪笑侬鸦片瘾极重,每天需吸食鸦片2两。民国初年烟土价格一般在每两2块大洋左右,顶级的云土每两约四五块钱。汪笑侬仅吸毒这一项,每月便需要至少大洋400元。每天早晨,汪的小妾都要朝他的脸上喷几口大烟,汪笑侬闻着烟味儿,受用之后,身子才能蠕动。小妾递上参汤,伺候汪喝下,再将点好的烟枪递上去,汪笑侬闭着眼睛狂吸十几口,才可以睁开眼睛说话,吸完一个泡后,才能有劲起床洗漱,然后再躺下来吸烟。直到10筒烟吸完,汪才可以吃早点。每当戏馆有演出,园主都要提前给汪的小妾塞钱,让她将汪伺候得舒服一点,好让汪有精神把戏唱好。

汪笑侬

CHAPTER4

坤伶(女戏曲演员)同样也身价不菲。民初著名京剧花旦王克琴出身旗籍,长得艳丽大方,扮相极美,出道后便迅速风靡京津沪汉。1914年,袁世凯的干儿子段芝贵任湖北督军,“太子”袁克定到武汉,在怡园看戏时见到了王克琴,立即爱了个七荦八素。擅长送美女的段芝贵看在眼里,心领神会,他两次微服私访王克琴,送上8000大洋,为王克琴购买家具用品,欲将王克琴献给袁克定。消息走漏后,怡园变得更加热闹,很多人专门来看王克琴。有一次,段芝贵也在场看戏,王克琴便借梅龙镇凤姐之口宣言:军爷有钱,买不得凤姐不卖之物!”边说边怒视段督军。可惜污浊恶世,王克琴保不住清白,最终成为辫帅张勋的小老婆。

王克琴

CHAPTER5

天津盐业银行巨头王绍斋喜欢听戏捧角。1931年,出身八大胡同的美女陆素娟唱梅派走红,一时之间与雪艳琴齐名,人称“谈艺首推雪艳琴,论色唯有陆素娟。”王绍斋对陆极为欣赏,不惜花费重金。王每月供给陆银元一两万元,作为日常开支之用,另特拨专款8万银元,作为陆的演艺基金。

陆素娟

结语

据当时《京报》报道,一个“角儿”的戏份儿包银绝非一般工薪阶层能望其项背。且不说一线大“角儿”,就是二三线搭班子的唱一出戏也要10-20块现大洋。最底下跑龙套的出来露一小脸也能拿到两三块钱。当时戏份儿最高的当数谭鑫培,老谭的堂会戏份在清末是纹银500两,比清政府一品大员的年俸还多出两到三倍。进入民国后,谭鑫培的身价也继续看涨。1912年谭第五次到上海唱堂会,一个月包银高达1万块,1915年再到上海演出10天,报酬为8000元,秒杀当时所有的北洋政府部长和各大名校教授。当然戏院方才是大赢家,1915年谭鑫培上海之行,为戏院带来3万银元的纯收入。

可以参考下,估算下他的收入了

----------------------------------------------------------------------------------------------

来谈谈戏子社会地位的问题,大家看“戏子”那么有钱,到底社会地位高不高哪?这事儿啊,分人。

到了民国世俗化,经济化社会逐步形成,也意味着经济获得的地位越来越高,因此他们有钱,社会地位确实也提高了不少,比一般的农民、贩夫走卒、车船店脚牙云云也高了。这些人跟戏子组成家庭,他们肯定乐意。

然而,富和贵毕竟不同,请大家对富和贵进行一定的深入理解,有些人有钱不一定有地位,也有人有地位,能指挥人,自己不富的“清贵”。

戏子地位低主要是体现在婚配观念上,但凡在那个时代社会“贵的人”譬如书香世家,学者教授、官员府邸、功勋将领、哪怕是《大宅门》那种家庭的子女,白玉婷的悲剧正是源于此。(郭宝昌先生说过,万筱菊的原型正是梅兰芳)

嫁给戏子,或者娶戏子作正室长房是万万不能的。在有一定社会地位的老一辈人眼里,找了个商人一家人多少瞧不起,如果是戏子就算再有钱,甚至自己是没落的读书人,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子女婚配于梨园行,或是干这一行。

五六十年代时,答题人祖母甚为喜欢越剧,痴迷尹桂芳,追星热情不亚于当下对肖战、鹿晗的迷恋,跟到后台,跟到食堂,跟到商店······尹师甚为喜爱,也愿意收作弟子。奈何祖母父亲自己为民主党派,多与读书人打交道,闻之大怒,称自家绝不能出戏子,动用自己在文化界的关系。尹师不敢收徒,祖母只得响应祖国号召,上山下乡········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