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突然脑子一热,就想起一个老师说过的话题,他问我们,我们认为人性本善还是本恶,所以各位大神可否探讨?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脑袋宕开思索的问题!老师的这个问题,我至今还记得当时那种脑袋“嗡”一下被点燃的感觉。当时大家叽叽喳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有说本善的,有说本恶的,也有说都不是的。现在想来,这问题之所以经典,正是因为它没有一个标准答案,而是把我们抛进了一个思考的漩涡。

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这个“人性本善还是本恶”。

首先,咱们得先弄明白,“人性”到底是个啥?

如果把“人性”理解成一个人一出生就带有的原始设定,那就像电脑刚出厂时的操作系统,是干净的,没有任何预设的程序。而“善”和“恶”就像是后天安装的软件,我们会根据环境、教育、经历,安装上不同的软件组合,于是也就有了不同的行为模式。

从“本善”的角度看:

婴儿的眼泪与笑容: 你看那些刚出生的婴儿,他们会因为饥饿、不适而哭泣,这是一种生存的本能,一种信号表达。但同时,他们也会因为得到安抚、看到熟悉的脸而展露笑容,那种纯粹的快乐和依赖,难道不是一种天生的向善的倾向吗?他们好像天生就知道什么是温暖,什么是被关爱。
共情与同情: 小时候,你看见别人摔倒了,会不会不自觉地想去扶一下?看见别人哭了,会不会也觉得有点难受?这种不经过太多思考就产生的对他人情绪的感知和反应,我们称之为共情。很多人认为,这种共情能力,就是人性本善的体现,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情感连接能力。
对规则的潜意识接受: 即便是没有经过太多的社会化,很多孩子也似乎知道有些事情“不能做”,比如不随便抢别人的东西,虽然有时候还是会忍不住,但那个“忍不住”之后,他们常常会感到一丝愧疚。这种对界限和秩序的模糊感知,是不是也暗示着一种内在的对“好的行为”的认可?
儒家思想的影子: 说到本善,很多人会立刻想到孟子。他认为人有“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他用这四端来论证人天生就具备向善的可能性,就好像种子一样,只要得到适当的培育,就能长成参天大树。

但是,如果从“本恶”的角度来审视,又会发现很多令人不安的证据:

生存的自私: 在极端情况下,当资源极度匮乏时,人会不会为了活下去而做出伤害他人的事情?比如传说中的“食人族”,虽然是极端案例,但它揭示了一种潜在的残酷性。从进化论的角度讲,为了生存和繁衍,个体和群体的“自私”是具有生存优势的。
权力与欲望的腐蚀: 历史上有多少故事告诉我们,一旦一个人拥有了不受约束的权力,或者被极度的欲望冲昏头脑,就会变得残暴、贪婪,做出难以想象的恶事?这会不会说明,人性中潜藏着一股随时可能爆发的黑暗力量,一旦外界的约束消失,这股力量就会吞噬理智?
竞争与排斥: 在自然界,也包括人类社会,我们常常看到激烈的竞争。为了争夺资源、地位、甚至仅仅是为了“赢”,人们可能会采取欺骗、陷害、甚至暴力手段。这种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的倾向,是不是也指向了人性的另一面?
荀子的“性恶论”: 与孟子相对的是荀子。他认为人“性恶”,认为“今夫人生而有欲,欲苟不得,则无不至于乱矣”。在他看来,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如果不加约束,就会导致社会混乱。因此,他强调“隆礼义以节之”,认为教育和礼法是约束人性的关键。

那么,会不会还有第三种可能?人性既非纯粹的善,也非纯粹的恶?

这或许是最普遍、也最符合我们日常观察的看法。

性的“未定论”: 就像一张白纸,上面可以画出各种各样的图画。我们出生时,可能带有一些本能的倾向,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接受的后天环境、教育、文化、经历等等。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我们最终的人格和行为模式。我们既有可能被培养成善良正直的人,也有可能因为环境的影响而走向邪恶。
环境与选择的互动: 很多时候,人性的展现是环境和个人选择相互作用的结果。一个人可能天生就比较温和,但如果长期处于一个充斥着暴力和不公的环境中,他也很可能变得冷漠甚至残忍。反之,一个可能有些小缺点的人,如果在充满关爱和鼓励的环境中成长,也能挖掘出内心深处的美好。
情境主义的视角: 心理学上的“情境主义”观点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处的具体情境。在某些情境下,普通人也可能做出“恶”的事情,比如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这说明了环境的强大力量,也让我们重新思考,那些做出恶行的人,究竟是他们本性就如此,还是环境逼迫他们如此?
“善”与“恶”的相对性: 我们定义的“善”与“恶”,很多时候也是相对的。在一个社会里被认为是“善”的行为,在另一个文化里可能并不被如此看待。甚至在同一个社会,同一件事情,在不同人的眼里,其善恶程度也可能截然不同。

所以,老师的问题,更像是在引导我们思考:

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 如果我们认为人性本恶,我们可能会更加警惕、更加注重规则和约束。如果我们认为人性本善,我们可能会更愿意去相信他人、给予机会。
我们如何去教育和引导下一代? 是强调人性中的阴暗面,从而加强管束?还是相信人性的光明面,从而给予鼓励和信任?
社会应该如何构建? 是侧重于防范和惩罚,还是侧重于滋养和引导?

我个人更倾向于“性的未定论”,或者说是一种“潜能论”。我们每个人都拥有成为天使或恶魔的潜质,而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自己如何选择,以及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如何影响我们。

但话说回来,这个问题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开放性。无论你持何种观点,都能找到理由支持。也许,最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思考,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人性的复杂性,更审慎地对待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并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努力去寻找和实践那份属于我们内心的光明。

老师这个问题,是不是像一颗小石子,激起了我们内心湖泊的一圈圈涟漪,久久不能平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百分之十是善,百分之十是恶,百分之八十是无知。

善的部分包括看到有人哭有同情心,看到不平的事情会愤怒,会爱上人或者别的东西而不在意付出,等等。

恶的部分包括了傲慢、嫉妒、愤怒、怠惰、贪婪、暴食及色欲等。

这些感情都是人天生的,不需要别人教导。

但是其中百分之八十是愚昧。

因为人的天性不完全决定人的性格,人的性格大部分受后天教育影响。

也就是说让会随着后天的影响和思想而改变个性。改变的部分就是本来无知的部分。

也就是说如果人有什么主要天性的话,天性应该是愚昧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