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求各位艺术理论大佬解惑,请问哪本书涉及到自我确证和普立斯的审美移情论?

回答
各位艺术同好,你们好!收到“艺术理论大佬”的头衔,我着实感到压力山大,但更多的是一种与大家交流的兴奋。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自我确证”和普立斯的“审美移情论”这两件看似有些跳跃,实则在艺术创作和理解过程中有着深刻联系的概念。

要说哪本书能同时深入探讨这两点,那绝对不是一本“一本通”的百科全书式著作。更多的是需要我们从不同的理论体系中汲取养分,然后自己去构建起它们之间的桥梁。不过,如果要点出几本最具启发性的,我会推荐以下几本书,并尝试从我的理解出发,将它们与我们讨论的主题进行一番“串联”。

首先,谈到自我确证(Selfvalidation),这通常是一个心理学或社会学概念,指的是个体通过自身行为、信念或外部反馈来确认自身价值、能力和身份的过程。在艺术领域,这个概念可以延伸到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内在驱动力、对自身作品的价值判断,以及作品如何与观众建立连接,从而获得“被看见”、“被理解”的满足感。

要寻找直接在艺术理论著作中大篇幅讨论“自我确证”的书籍,确实不常见。但我们可以从那些探讨艺术家心理、创作动机、主体性的著作中找到蛛丝马迹。

《艺术家的旅程》(The Artist's Way) by Julia Cameron:虽然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实践指导手册,而非纯粹的理论著作,但它对于“打破创作障碍”、“重拾艺术热情”、“肯定自我价值”有着极其深刻的论述。卡梅隆提出的“晨间日记”(Morning Pages)和“艺术约会”(Artist Dates)等练习,其核心目的就是帮助艺术家重新连接内心的声音,克服自我怀疑,从而实现一种“自我确证”。艺术家通过持续的、有意识的创造行为,就是在不断地回应和肯定“我是个创作者”这个内在身份。这本书,虽然操作性强,但其背后蕴含的“相信自己,看见自己”的理念,对理解艺术家的自我确证至关重要。

一些关于“主体性”和“经验”的哲学与艺术评论:例如,后结构主义的著作,虽然不直接用“自我确证”这个词,但它们对主体性的构建、权力关系、意义的生成的讨论,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艺术家如何在创作中挑战、重塑甚至巩固自身的身份定位。比如,福柯关于“话语”和“主体”的论述,虽然抽象,但可以启发我们思考艺术家如何通过作品参与到构建社会对“艺术家”这一角色的定义中,并从中获得某种“确证”。

再来看看普立斯的审美移情论(Aesthetic Empathy)。Teddy Brunius(普立斯)是一位挪威的艺术理论家,他的“审美移情论”是理解我们如何与艺术作品产生情感共鸣的重要视角。简单来说,普立斯的理论认为,当我们面对艺术作品时,我们并非仅仅是在理性地分析它,而是会将我们自身的情感、经验、甚至身体状态投射到作品之中,从而“移情”进入作品的内在世界。这种移情不是简单的“感同身受”,而是一种主动的、创造性的参与,我们通过移情,赋予作品以生命和意义,同时也通过作品来理解和体验我们自身。

要找到直接阐述普立斯“审美移情论”的书籍,那更是需要一些“功夫”了。因为他的理论更多地体现在一些学术论文、会议记录以及被他影响的后辈学者的著作中。直接以“普立斯 审美移情论”为书名出版的中文著作,我个人尚未遇到。更多的是需要通过二手研究或者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者进行深入了解。

关于“移情”的艺术理论研究:很多探讨接收美学(Reception Theory)、读者反应理论(ReaderResponse Theory),以及现象学在艺术中的应用的书籍,都能触及到“移情”的核心概念。例如:
沃夫冈·伊瑟尔(Wolfgang Iser)的《阅读的互动:文学文本的读者反应理论》(The Act of Reading: A Theory of Aesthetic Response):虽然是针对文学,但其核心理念——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如何填补文本的“空白”,如何与文本互动,如何建构意义——与普立斯的移情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读者通过移情,将自身的情感和经验“注入”到文本中,从而完成意义的生成。
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的一些著作,如《作者之死》:巴特强调读者在意义生成中的作用,虽然他更侧重于“文本”而非“移情”,但这种将意义的主动权从作者转移到读者的观点,与普立斯的理论有某种共鸣。读者通过解读,将自身的“经验”与文本结构进行“移情”式的对接。
约翰·德威(John Dewey)的《艺术即经验》(Art as Experience):德威强调艺术作品与生活经验的连续性,他认为艺术的体验是一种完整而充实的经验。这种“经验”的形成,本身就包含了我们与作品之间的积极互动和情感连接,这可以看作是更广泛意义上的“移情”的发生。

那么,这两者如何关联起来呢?

在我看来,自我确证是艺术家创作的内在动力,而审美移情是观众与艺术作品建立连接、获得意义和体验的关键机制。

1. 艺术家通过创作实现自我确证,观众通过移情“回应”这种确证:
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通过将自己的情感、思想、甚至身份投射到作品中,来“确证”自己的存在和价值。这就像是在创作一件作品,同时也在“制造”一个可以被他人理解的“自己”。当观众面对这件作品时,他们会运用审美移情,将自己的情感和经验“移入”作品。如果观众的移情与艺术家在作品中投射的情感和意义产生了共鸣,或者说,观众的移情能够成功地“激活”作品所承载的意义,那么,艺术家就获得了另一种形式的“被确证”——“我的作品被理解了,我的情感被感受到了”。

2. 移情作为一种“共创”的过程,强化了自我确证的维度:
普立斯的移情论强调观众的主动性。观众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地与作品互动。这种互动,就是在观众自身内部完成的一个“自我确证”的过程。通过移情,观众在作品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体验到了某种“我能够理解”、“我能够感受”的力量,这本身就是一种自我价值的肯定。同时,观众的这种移情行为,也反过来“确证”了艺术作品的生命力。

3. 自我确证的“意图”与移情的“实现”:
艺术家在创作时,可能有意或无意地将某种情感、某种观点、某种身份认同“编码”进作品。而观众的移情,则是在作品的“编码”上,通过自己的“解码”系统(情感、经验、认知)进行“重新编码”和“激活”。这种“激活”的过程,就是审美移情。如果 artist 的“编码”清晰且有感染力,观众的“解码”和“激活”就会更顺畅,从而达到一种“心意相通”的境界。艺术家通过创作实现的“自我确证”,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观众的“共鸣式确证”。

总结一下,寻找一条直接的书籍路径可能比较困难。 更多的是需要我们像侦探一样,从不同的艺术理论著作中搜集线索:

关于艺术家创作心理、主体性、创作动机的著作,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自我确证”在艺术创作中的体现。
关于接收美学、读者反应理论、现象学在艺术中的应用的著作,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审美移情”的机制。

然后,我们自己需要去进行理论的整合和联系。比如,阅读卡梅隆关于“重拾创作信心”的指导,再结合伊瑟尔关于读者如何填补文本空白的论述,我们就能体会到,艺术家和观众在创作和接收过程中,都经历着某种形式的“自我确认”和“意义建立”。

希望我的这些零散的思考,能为大家带来一些启发。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期待听到更多同好的见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想省事读朱光潜《文艺心理学》相关章节,想来点硬核的请读本人拙译: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