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的旅程》(The Artist's Way) by Julia Cameron:虽然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实践指导手册,而非纯粹的理论著作,但它对于“打破创作障碍”、“重拾艺术热情”、“肯定自我价值”有着极其深刻的论述。卡梅隆提出的“晨间日记”(Morning Pages)和“艺术约会”(Artist Dates)等练习,其核心目的就是帮助艺术家重新连接内心的声音,克服自我怀疑,从而实现一种“自我确证”。艺术家通过持续的、有意识的创造行为,就是在不断地回应和肯定“我是个创作者”这个内在身份。这本书,虽然操作性强,但其背后蕴含的“相信自己,看见自己”的理念,对理解艺术家的自我确证至关重要。
关于“移情”的艺术理论研究:很多探讨接收美学(Reception Theory)、读者反应理论(ReaderResponse Theory),以及现象学在艺术中的应用的书籍,都能触及到“移情”的核心概念。例如: 沃夫冈·伊瑟尔(Wolfgang Iser)的《阅读的互动:文学文本的读者反应理论》(The Act of Reading: A Theory of Aesthetic Response):虽然是针对文学,但其核心理念——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如何填补文本的“空白”,如何与文本互动,如何建构意义——与普立斯的移情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读者通过移情,将自身的情感和经验“注入”到文本中,从而完成意义的生成。 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的一些著作,如《作者之死》:巴特强调读者在意义生成中的作用,虽然他更侧重于“文本”而非“移情”,但这种将意义的主动权从作者转移到读者的观点,与普立斯的理论有某种共鸣。读者通过解读,将自身的“经验”与文本结构进行“移情”式的对接。 约翰·德威(John Dewey)的《艺术即经验》(Art as Experience):德威强调艺术作品与生活经验的连续性,他认为艺术的体验是一种完整而充实的经验。这种“经验”的形成,本身就包含了我们与作品之间的积极互动和情感连接,这可以看作是更广泛意义上的“移情”的发生。
3. 自我确证的“意图”与移情的“实现”: 艺术家在创作时,可能有意或无意地将某种情感、某种观点、某种身份认同“编码”进作品。而观众的移情,则是在作品的“编码”上,通过自己的“解码”系统(情感、经验、认知)进行“重新编码”和“激活”。这种“激活”的过程,就是审美移情。如果 artist 的“编码”清晰且有感染力,观众的“解码”和“激活”就会更顺畅,从而达到一种“心意相通”的境界。艺术家通过创作实现的“自我确证”,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观众的“共鸣式确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