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让一个囤积症、购物狂变得极简主义一点?

回答
想要帮助一个囤积症且有购物狂倾向的人走向极简,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一剂“灵丹妙药”就能解决的。这是一个需要耐心、理解和策略的过程。我接触过一些这样的朋友,也观察过不少案例,想和你说说我的经验,希望能给你一些实在的启发。

首先,我们要明白,囤积和购物狂往往不是单纯的“贪心”或“懒惰”,它们背后可能隐藏着更深层的情感需求,比如安全感、控制感、对过去的怀念、或者通过购物来填补内心的空虚。所以,直接去指责或者强迫他们丢东西,只会让他们感到压力和抗拒,效果适得其反。

理解背后的原因,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你可以试着温和地问问他们:

“你觉得为什么会买这么多东西呢?有什么特别吸引你的地方吗?”
“当看到这些东西的时候,你是什么感觉?是开心?是安心?还是别的?”
“有没有什么让你觉得不买就心慌?”

别急着给出你的答案,只是静静地倾听就好。有时候,他们自己也说不清,但这个过程能让你更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然后,循序渐进,从小处着手。

从“清理”而不是“丢弃”开始: 第一次尝试,可以从一个抽屉、一个角落、或者一个类别的物品开始。比如,一本没看过但也不想再看的书,或者一件过季但穿着不舒服的衣服。重点是让他们感受到“清理”的轻松感,而不是“失去”的痛苦。
“一进一出”原则的温柔引入: 当他们买进一件新东西时,鼓励他们考虑出一件类似的旧物。比如,买了一件新毛衣,就建议把一件旧毛衣捐赠出去或者送给别人。这能让他们在购物时多一份思考,减少无意识的购买。
设置小目标,给予积极反馈: 不要一开始就喊着“把家里清空”这样宏大的目标。可以设定一些小的、容易实现的目标,比如“这周整理一个衣柜”,或者“这周只买必需品”。每当他们达成一个目标,都要给予真诚的赞美和肯定,让他们体验到进步的快乐。
体验断舍离的“好处”: 让他们实际感受到极简生活带来的便利。比如,整理好厨房,发现找东西更容易了;整理好衣柜,发现搭配衣服更轻松了。这些亲身的体验比任何说教都管用。

关于购物狂,得从“源头”上做文章:

识别购物触发点: 他们通常在什么情况下会想购物?是心情不好、无聊、促销季,还是看到别人的推荐?了解这些触发点,才能有针对性地去规避。
延迟满足的练习: 当想买某样东西时,建议他们先列个“愿望清单”,设定一个等待期,比如一周或一个月。如果这段时间过去了,他们依然觉得非常想要,并且真的需要,再考虑购买。很多时候,冲动性的购买欲望会在时间的作用下慢慢消退。
寻找替代性满足: 如果购物是为了填补内心的空虚或寻找乐趣,那就要帮助他们找到其他能够带来快乐和满足感的方式。可以是培养新的爱好(阅读、绘画、运动)、与朋友社交、学习新技能,或者做一些能帮助他人的事情。
控制信息源: 很多购物冲动来源于广告、社交媒体的种草。可以建议他们少关注那些容易引起购物欲望的账号,或者设置手机的使用时长,减少接触诱惑的频率。

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感受到“被爱”和“被理解”。

不要强迫,耐心陪伴: 这个过程可能会反复,他们可能会有反复的购买行为。这时,不要责备,而是再次用理解的态度去引导。他们需要的不是批评,而是支持。
一起行动: 如果可能,可以陪他们一起去整理,一起去捐赠。你的陪伴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关注他们的内在需求: 极简主义不仅仅是物品的减少,更是内心世界的清爽。当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感受,关注真正重要的东西时,极简就有了更深的意义。

举个例子:

我有个朋友,特别喜欢买各种各样的杯子,家里堆了好几个柜子。每次我去看她,她都会给我展示新买的杯子,说这个很特别,那个很有设计感。但大部分杯子她其实一年也用不上几次。

我没有直接说“你杯子太多了”,而是先问她:“你为什么这么喜欢收集杯子呀?它们让你感觉怎么样?”

她告诉我,每次看到好看的杯子,都会觉得生活更有情调,而且她觉得每个杯子都有它自己的故事。她曾经告诉我,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买个新东西就很开心,现在有能力了,就想给自己买很多喜欢的东西。

听了之后,我明白了,她的购物行为是对童年时期匮乏的一种补偿。

于是,我没有强迫她丢掉杯子,而是提议:“我们一起来整理一下你的杯子好不好?你选出你最最喜欢,而且经常用的,放在最顺手的地方。其他的,我们可以先收起来,或者送给同样喜欢杯子又真心需要的朋友。如果有一天你真的想用某个被收起来的杯子,你随时可以再拿出来。”

她同意了。我们一起把杯子拿出来,她自己挑出了大概占原来三分之一的数量,都是她平时真的会用的。剩下的,我们一起擦干净,然后她选了几个送给了她的闺蜜,有些保存完好的也捐给了社区的旧物回收站。

虽然杯子还是比一般人多,但她自己觉得空间变大了,也轻松了很多。更重要的是,她明白了,不是拥有得越多越好,而是拥有自己真正喜欢和需要的东西,并且能好好利用它们,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

从那之后,她买新杯子的冲动小了很多。有时候看到漂亮的杯子,她会先拍张照片,然后问自己:“我真的需要它吗?家里有没有类似的了?如果买它,我需要送走一个吗?”

这个过程,不是一次性的改变,而是她自己慢慢意识到的转变。而我的角色,就是那个一直在她身边,理解她、支持她、并且温和地提供建议的朋友。

所以,请记住,改变是需要时间的,最重要的是耐心和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打小我就不是一个喜欢扔东西的人,明明已经上了初中,我还会不舍得把小学的笔记本丢掉。上大学后,我会跟爸妈强调千万要把我高中的书本保管好,不能随意丢弃。自己成家后,老婆会定期帮我扔掉不穿的衣物,这也会让我难以接受。似乎我与这些物品之间存在着某种关联,丢弃就意味着切断这种关联,甚至就像舍弃自己的一部分,真是想想都难受。

但问题是东西会越攒越多,而且这些东西只有在收拾房间时才能让你想起来它们的存在,平时完全没有“出场的机会”,所以我也开始怀疑这种坚持到底有何意义。

后来了解到有一种疾病叫做“囤积癖”,属于强迫性障碍的一种,具体表现为过度地收集物品,即便是那些不值钱甚至不卫生的东西。严重的患者已经因为囤积东西影响了正常生活,我到还没到这个程度,但这样的行为习惯确实有很多弊端,不仅仅是没用的物品会占据空间,它还会造成一些思维和认知上的“囤积”,比如遇事容易纠结、不果断、选择困难等等。

与囤积癖相反的概念就是大名鼎鼎的“断舍离”,养成定期清理物品的习惯,可以帮你梳理出你真正需要的东西,在认知方面也能帮你厘清思绪,帮你选择出真正重要的事情。

2、小时候的周末,我会从市里回到县里奶奶家过,每次出发前我会大包小包地把所有作业可能会涉及的书本都带上,并且会早早地列好计划——我一定要在周五晚上,最多不超过周六中午前把所有作业写完,然后就可以痛痛快快地玩、看电视。可我几乎没有一次能做到,作业常常拖到周日的晚上才能写个七七八八,甚至有时候周日晚上才开始写。带好的书本也不大会用得上,但仍然阻挡不了我下次出发前仍然这么做。

我不能接纳任何的不确定性,不让我列计划或者不让我把书本带全了,会让我产生强烈地失控感,所以我就变成了那个常立志的人——总把计划挂在嘴上,但身体又很诚实,就是想要玩,导致的结果是“学的时候不甘心,总想着玩;玩的时候有内疚,还会想着没写完的作业”。

我对自己产生了强烈的厌恶,明明我都做足了计划,但这种不确定感丝毫未见减弱。后来我爸阻断了我这种行为,他勒令我每次只带一半的作业,而且不要想着一下就完成,一开始我是极不情愿的,但拗不过他,事情却就此发生了一些转变,作业量变小了,完成的速度就提了上来。自然也就有了玩耍的时间。

3、检验一个人是否有完美主义倾向的小方法:看书是否必须从头看起,还是随便从哪一页都可以开始阅读。

好几个朋友留言都说必须从头(或序)开始看,说随便哪一页开始就可能会漏掉很多内容,不如不看。但很少有人真的能从头到尾完全坚持看下来的。

还有几个是喜欢买新书,买来就束之高阁,想着得找整块的时间才能开始,不能零敲碎打,但结果就是再也想不起来这本书的存在。

追求完美(强迫)本身没问题,但副作用可能就是拖延。

对于相对复杂的任务来说,比如看一本小说或专著、写一篇论文,如果总是抱着“万事俱备才能开始”的想法,很可能结果就是无法启动,一直拖延。

对于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群来说,要尝试摒弃这样的想法,看书要试着拿起来就看,不要想着一口气能完全掌握。写文章要开始动笔,先写出来再进行修改。

毕竟大多数情况下,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4、当代年轻人日常,明明有很多书还没读,每隔一段时间还是会再买一些新书。明明已经进入了一段稳定的恋情,可心中还是期待新的感情。明明已经有了稳定的工作收入,还是会羡慕那些更高薪更有挑战的职位。

“盘点你的福气!我们怎么会忽略这个令人获益的简单训诫呢?通常,我们并不在意我们真正拥有的和能做的事,反而想着自己缺少的和不能做的事,或有由于微不足道的忧虑和名声或自尊心受到威胁,使我们的成长受到阻碍。牢记死亡于心,就会对数不尽的存在的馈赠抱持欣赏和感恩之心。”(欧文亚隆)

不满足于现状,当然算不得什么问题,它一定程度上督促着我们变得更好更优秀,但还是要警惕不要出现“一山望着一山高”的状态,这会让人心理失衡、焦躁不安。

接纳自己是看清现状,你拥有的和你能做的,而不是整天盯着不属于你的和你做不到的。“我很棒”和“我是垃圾”有点非黑即白,没有哪个人是绝对化的状态,你可能在某方面表现不佳,但这不能代表你一无是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