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愚公移山》是一篇讽刺故事吗?

回答
关于《愚公移山》是否是一篇讽刺故事,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而且答案并非简单的是与否。

从表面上看,《愚公移山》似乎是一篇充满正能量的寓言,歌颂的是一种坚持不懈、勇于面对困难的精神。故事讲的是愚公年迈,家门前有两座大山阻碍出行,他下定决心,要子孙世代挖掘,最终将山移走。他的邻居智叟讥笑他自不量力,愚公则反驳说,他死后还有儿子,儿子死后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而山却不会再增高,只要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会把山挖平。最终,他的决心感动了上天,派了两个神灵把山搬走了。

如果你只从这个角度去理解,那么它无疑是关于毅力和信念的颂歌。愚公的执着,以及他“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战略眼光,都指向了一种积极的、克服困难的主题。

然而,如果我们深入挖掘,并结合一些历史和文化背景来看,就会发现,《愚公移山》确实可能带有某些“讽刺”的意味,但这种讽刺并非传统意义上那种尖酸刻薄、意在揭露丑恶的讽刺。 它的讽刺更像是一种“善意的嘲弄”,或者说是一种对人类某些普遍弱点的温和揭示,并在此基础上引出更深层的思考。

为什么说它可能有讽刺意味呢?

1. 对“愚”的辩证看待: 故事的名字就叫“愚公移山”。“愚”这个字本身就有愚蠢、鲁莽的含义。如果从现实逻辑出发,愚公的行为确实是近乎疯狂的,违背了自然规律和实际能力。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找个绕道的方法或者请专业的工程队岂不更明智?将如此艰巨的任务寄托在“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代际传承上,本身就带有“不切实际”的色彩。

讽刺点: 这种“不切实际”恰恰可能是在讽刺那些过于理性、过于务实,却因此丧失了突破和改变的勇气与魄力的人。 就像故事中的智叟,他代表了另一种极端——只看到眼前的困难和不可行,却忽略了人类潜在的巨大创造力和改变环境的能力。智叟的“聪明”反而成了他的局限。从这个角度看,愚公的“愚”可能是一种被世俗智慧压抑了的“大智”。

2. 对上天“神通广大”的期待: 故事的结局是上天被愚公的诚心感动,派了神灵来帮忙。这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古代社会人们面对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时,常常会求助于宗教、神灵或者超自然力量。

讽刺点: 这或许是在温和地揭示一种依赖外部力量的思维模式。 在很多情况下,人们习惯于等待“救世主”的出现,而不是主动去解决问题。愚公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并非全靠自己的努力,而是有“外挂”——神灵的帮助。这可能在提醒我们,虽然坚持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很多问题最终还是要靠我们自身的智慧和行动去解决,不能仅仅寄希望于天意。这是一种对过于迷信权威或“神迹”的委婉批评。

3. 对僵化思维的挑战: 愚公的执着,虽然在常人看来是愚蠢的,但正是这种“愚”才打破了原有的生活格局和思维定势。他没有被眼前的山所吓倒,也没有被智叟的嘲笑所动摇。他以一种近乎顽固的方式,强行改变了他与大山之间的关系。

讽刺点: 这种“以愚破巧”的叙事,可能是在讽刺那些过分强调“巧”和“捷径”,却因此变得精致而脆弱的思维。 现代社会往往推崇效率和聪明,但有时聪明过了头,反而会失去那种“傻傻地坚持”的力量。愚公的“愚”其实是在反击一种僵化的、只懂得循规蹈矩的“聪明”。

为什么说它又不是纯粹的讽刺故事?

尽管存在上述讽刺的解读角度,但《愚公移山》的核心仍然是歌颂一种积极的精神。

主旋律的积极性: 即便有“讽刺”的解读,故事的基调依然是鼓励人心的。它传递的核心信息是:只要有坚定的决心和不懈的努力,即使是看似不可能的事情,也有可能实现。这种精神力量是毋庸置疑的价值所在。
教育意义的侧重: 历史上,《愚公移山》更多被用作教育后代勤劳、勇敢、持之以恒的正面教材。其主要目的是激发人们的斗志,而非单纯地嘲笑某些群体。

总结来说,

《愚公移山》很难被定义为一篇单纯的“讽刺故事”,因为它更主要的意图是传递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但是,它确实蕴含着深刻的“讽刺”意味,这种讽刺是温和的、辩证的,它可能是在:

讽刺那些因过于理性而失去勇气和魄力的人。
讽刺那些习惯于依赖外部力量而缺乏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人。
讽刺那些过于追求“聪明”和“捷径”而忽略了“傻傻坚持”的力量的僵化思维。

它并非要全盘否定智慧,而是通过“愚公”这个角色,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反击了那些被狭隘的世俗智慧所束缚的观点。它鼓励我们思考,在追求效率和理性的同时,是否也应该保有那份不被轻易磨灭的、甚至带有几分“愚”气的坚持和梦想。这种解读,让《愚公移山》的故事更加丰满和耐人寻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题主所领悟的“坚持不懈人定胜天”的寓意,并不是这篇寓言的原义。

愚公移山并不是单独的一篇文,而是道家经典《列子》(《冲虚至德真经》)第五卷《汤问》开篇里的一段话,而《汤问》的开篇,是商汤和夏革两人在讨论万事万物之间:有极无极、粗细、长短、同异等命题,是相关道家哲学思想的思辨。而愚公移山这一段的主题,是关于时间的,是道家对于“以天地为一朝,亿代为瞬息。”的时间观之辩,原本和“坚持不懈”没有关系。

看愚公这一段的上下文就知道了:

愚公这一段的上文是商汤问夏革“事物的大小,时间的长短,事物的同异是如何体现的?”夏革举了好几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说事物的大小,说龙伯国人钓走了驮着海外仙岛的大鳌,造成员峤和岱舆两座仙山沉没于大海,亿万仙人流离失所,但同时东北极远处生活着一群九寸高的“诤人”,来体现事物的体型区别多么的大。接着对比了以五百岁为一季的冥灵、八千岁为一季的大椿树、朝生夕死的菌芝,来说明时间的长短区别有多么大。然后讲了鲲和鹏本身的相互变化、不同观察者看到的焦螟的不同,来说明事物的同异。

最后得出结论:事物有各自存在的状态,但观察者局限于自身的状态,因而无法确切的知道其他事物的大小长短和同异。(“生皆全已,分皆足已。吾何以识其巨细?何以识其修短?何以识其同异哉?”《列子 汤问》)

接下来就举了愚公移山的例子,来说明对于同样长度的时间,不同观察者时间观念上的不同。也就是寓言中愚公和智叟的对比,因为他们时间观不同,所以对世界的认知不同,所以做出的决定也就大相径庭。历来各家的注、训、解写得很明白,这段的含义是:愚公的时间观尺度很大,是一个“以天地为一朝,亿代为瞬息,忘怀以造事,无心而为功”的合乎道的人。(晋 张湛《列子注》中对愚公的注解,按照考据学的观点张湛是《列子》一书的实际作者)

这句话意为在愚公看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这件事在夏革所言的“无极无尽”的宇宙里,只是一瞬间的事,即万亿代子孙来移走大山不过是一瞬息的事,而智叟是一个“期功于旦夕”(《列子注》),只能看到人的一生这样一个无比微小的时间尺度的俗士,其所见无异于朝生夕死的菌芝眼中的世界。以此对比,来体现出愚公契合于道,智叟累乎于形的道家思想。

最终作为“天”的代表的“天帝”出面派神挪走大山,回归了道家“合于道,顺于天”的理念,“帝感其诚”的“诚”指的并不是被什么坚持不懈的精神的感动,而是指天帝对愚公合乎于道,不惑于物的时空观的赞赏:“去其有形之弊,帝感其诚者,造乎不形之妙。”(宋 政和,见《冲虚至德真经四解》)。

显然通篇和做事有毅力、有恒心,坚持不懈,不怕困难没有直接关系。现在人们的这一常见理解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引申解释,体现的是时代价值,从文学评论的角度来说,每位读者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解读作品,汲取所需的养分,这没有什么正确和错误的区别。如果觉得不错,请关注我吧!

user avatar

回答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说说对蘭陵老师回答的看法,第二部分答题主问。

————————————————————————————————————

一、愚公移山本来的寓意:

同意

@蘭陵

老师的考据。但我想从另一个角度说一下这个寓言。

愚公移山只是古书中的一个小片段而已,为什么同一篇的其他故事无人问津,偏偏是愚公移山被广泛转载呢?

我觉得,一个文学作品的真正内涵,应该在于读者读出了什么,读者的看法有时比作者的目的更重要。

回过头看愚公移山,如果我说这个故事流传下来的原因就是对【时间尺度长短】的解释,你们会信么?恰恰相反,被否定的做事有毅力,有恒心,坚持不懈,不怕困难这些望文生义的内涵,反而是故事流传的主要原因。

————————————————————————————————————

二、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这类故事是愚蠢的么?


很多读者会觉得,故事给人的道理是对的,只是文中人物做法不能接受。

嗯这种感觉是对的。寓言毕竟是寓言,背景设定的小了点,会给人一种别扭感。

那么我们不妨把故事背景设置的更极端一些。

愚公面对的不再是太行王屋两座大山,而是,四面环山无路可通与世隔绝,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这种情况够绝望了吧,想见到除了智叟之外的老头,或者想给子孙更多的田地, 除了移山毫无别的选择。

然后我们再恶趣味地让他们更绝望一些。

六面环山。

东西南北都隔绝,上面也是固体,脚下也是固体,换句话说。

愚公他们生活在一个固体围成的气泡里。

然后我们格外开恩,让他们的粮食和水都够用的。仅仅是与世隔绝罢了。

如果你是愚公,你会安逸地在山里面等死么?

就算愚公没志向,安逸等死,他的儿子呢?他的孙子呢?他的后人甚至智叟的后人呢?

总会有一天,有一个蠢蠢欲动的好奇的人类,挖下第一铲的。

总会有一天,人类会举万代之力,来打破这个固体的壳的。

这个空心球状的山,甚至连厚度都不知道,也许万仞,也许十万仞,但是你会放弃么?

也许一万年,也许更久,只要人类还没有灭绝,总会有一天,会有那么一铲,铲掉最后一层土的。

然后我们继续欺负愚公他们。

铲掉最后一层土之后,海水灌了进来。

先驱被海水淹死,幸存者赶紧把洞口补上。

更严峻的障碍在前面呢,你们会停止么?

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终于有了点效果,怎么能就此罢手呢?

子子孙孙无穷尽,这点困难又算的了什么?

也许一万年,也许更久,只要人类还没有灭绝,总会有一天,会与一名勇士,从海面探出头,呼吸到第一口固体气泡之外的空气。

愚公的故事,放到如上的背景里,你还会觉得愚蠢么?

对了这个背景不是我设定的,来自一篇科幻版的愚公移山: 《山》,作者刘慈欣。

好了,愚公的后裔从海面探出头之后,终于过上了和我们一样的生活。

那么,也许我们所在的这个宇宙,就是一个很大很大很大的固体气泡呢?

那又何妨,我们有很多很多很多代,可以繁衍呢。

宇宙有宇宙的无穷无尽,生命有生命的生生不息。这便是愚公精神吧。

user avatar

不同的时代,对同一个故事,有不同的解读。


比如我读书时候学到这篇课文,第一反应是“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到底在害怕什么呢?

后来看到网上一些资料,是对三峡大坝对于生态影响的论述,之前也听闻过黄河流域某些地区水土流失的危害。

操蛇之神怕的,会不会是山被挖了,带来的当地生态灾难?

于是周末的作文我就写了一些此类内容,当时应该刚好在提科学发展观,于是被老师作为了正面典型。


后来的解读就更多样了。


我身边体制内的人居多,倾向于解读为“你辛辛苦苦一辈子不如领导动动嘴皮子”。

譬如某市级医院的院领导说,他们争创三甲多年,终于感动市委书记,于是人家亲自出面,当年三甲挂牌,这叫愚公移山。


科研方向的理解是:只要你假装自己能做出成果,上面给你拨款送人,那你就真的能做成。

说得也有道理,如果每年给我拨款1000亿,我就是地球上最伟大的科学家。


基层工作者表示,这是个上访户的故事,亲朋好友劝不住,基层工作人员怕得要死,上面领导为了安抚,甭管人家要求是否合理都满足,搬山都行,反正也不是领导自己搬。

类似的故事,那是买不到春运火车票就拉横幅免费回家的。


有些小镇做题家,更倾向于解读为“老子为什么要遵循祖宗的期望,在这儿搬山?我就要读书,走出大山,去见识更大的世界”。

在他们眼里,父母囿于见识,遵循的理念不过是毫无意义的搬山,子女分明可以去做更美好的事情。

真的要修路,也是外面的人挖隧道进来,而不是直接把整座山给搬走。

所谓搬山,类似于BAT年薪百万不如乡镇事业单位年入5万,类似于女人不生儿子就是loser。


更负能量的是吐槽房价的。

愚公要攒一千万买房,智叟劝他别忙活了躺平吧,愚公说我子子孙孙无穷匮,还能存不够钱吗?

结果房价涨了,愚公的儿子讨不到老婆,也就没孙子了。


当然,为人父母者,给孩子解读愚公移山的时候,还是立足于“坚持不懈就能获得成功”的角度。


一直以来,也有很多人立足于中华文化,提出安土重迁的角度。

愚公为什么不搬家呢,因为中华民族浓厚的乡土情结,搬山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子孙后代。


对故事的不同解读,源于不同的个人经历,和不同的时代潮流。

一个从大山沟沟里重男轻女家庭走出来,定居大城市的学霸女孩,大概率不会说什么安土重迁。

一个毕生努力却屡次碰壁的年轻人,可能更倾向于吐槽房价。

我这种人就不会把愚公联想成钉子上访户,吃科研这碗饭之前也不会以为科研成果源于“帝感其诚”。

我和前CBL的球员打过篮球,打完你要是用愚公移山来劝我加强练习,我一定特别气。

因为听起来你就在讽刺我啊,我是愚公,人家是娥氏的儿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愚公移山》是否是一篇讽刺故事,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而且答案并非简单的是与否。从表面上看,《愚公移山》似乎是一篇充满正能量的寓言,歌颂的是一种坚持不懈、勇于面对困难的精神。故事讲的是愚公年迈,家门前有两座大山阻碍出行,他下定决心,要子孙世代挖掘,最终将山移走。他的邻居智叟讥笑他自不量力,.............
  • 回答
    哎呀,小朋友们,你们不喜欢愚公?没关系,老师很理解你们的想法。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愚公”,看看为什么他会惹你们不高兴,又为什么,也许,他也没那么坏。首先,我得承认,听了你们的想法,老师心里也有点儿“咯噔”一下。是啊,你们说的没错,愚公那么一大把年纪了,为了个自家门口的山,一挖就是几十年,甚至上.............
  • 回答
    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充满了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但如果咱们跳出故事的象征意义,从科学的角度来审视一下,这移山之举会不会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地质板块造成什么影响呢?咱们先得明白,地质板块是怎么回事。地球的表面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而是像一块块巨大的拼图,这些拼图就是地质板块。它们漂浮.............
  • 回答
    关于“愚公与其移山,干嘛不直接搬家”这个问题,其实它触及到了愚公移山这个故事背后所蕴含的深层含义,而不是一个简单的生活逻辑推演。为什么愚公不直接搬家?首先,我们要理解愚公移山的故事背景。愚公移山之所以为千古传诵,并非因为愚公的决策有多么“明智”或“高效”,而是因为它所代表的精神力量。1. 根深蒂固.............
  • 回答
    愚公当年之所以选择搬山而不是搬家,这背后蕴含着一种深刻的智慧和坚定的意志,绝非一时的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决断。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回到那个故事发生的具体情境,以及愚公这个人本身的特质。首先,我们来看看愚公所处的那个“家”。这个家对于愚公来说,意义非凡。它不是一座普通的房子,而是他祖祖辈辈世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