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视界宇宙半径是465亿光年,为什么现在天文学观测到的宇宙都不超过138亿光年?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理解宇宙膨胀和可观测宇宙边界的核心概念。简单来说,我们现在观测到的宇宙“不超过138亿光年”是基于光从宇宙大爆炸发生至今传播的时间长度来定义的,而你提到的“视界宇宙半径465亿光年”则是描述当前我们能够观测到的、被大爆炸后宇宙膨胀推离到我们视线之外的最遥远区域的距离。

让我来详细解释一下这其中的联系和区别,尽量用平实的语言来沟通,就像朋友间聊天一样。

为什么我们观测到的宇宙不超过138亿光年?

首先,要明白我们是如何“看到”宇宙的。我们看到的最远的物体,实际上是它们在很久很久以前发出的光线,这些光线经过漫长的时间才到达我们的眼睛或望远镜。

想象一下,宇宙大爆炸发生在大约138亿年前。在那一刻,整个宇宙,包括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最遥远的星系,都挤在一个非常小的空间里。然后,就像一个正在充气的气球,宇宙开始膨胀。

光速是有限的: 光跑得再快,也需要时间。宇宙大爆炸发生后,最先发出的光,经过138亿年的传播,刚好在今天到达我们这里。这些光告诉我们,在138亿年前,宇宙是什么样子的。
138亿光年是一个“时间尺度”: 所以,当我们说“我们观测到的宇宙不超过138亿光年”,这是指我们能接收到来自那里的光的最远距离。这是“可观测宇宙”的半径,它实际上是从大爆炸开始至今,光线能够传播的最大距离。

那么,465亿光年是怎么回事?它和138亿光年有什么关系?

这里就涉及到宇宙膨胀的奇妙之处了。宇宙并不是静止不动的,它一直在膨胀,而且膨胀的速度在早期可能比光速还要快(这个“快于光速”的说法,我们稍后会细说,它并非违反相对论)。

让我们回到那个正在充气的气球的比喻:

宇宙膨胀不是物体在空间里移动: 空间本身在膨胀,就像气球的表面在变大。气球表面上的点(代表星系)并没有自己在“跑”,而是气球表面在伸展,把它们推得越来越远。
“原初”的距离 vs. “现在”的距离:
在138亿年前,那些发出我们现在看到的、来自“138亿光年远”的光的物体,它们其实离我们并没有138亿光年远。它们可能比现在近得多。
但是,从那时起到现在,它们和我们之间的空间一直在膨胀。所以,尽管它们发出的光只跑了138亿光年,但由于这期间空间本身的伸展,它们现在离我们的实际距离已经远远超过了138亿光年。
这个“现在”的距离,就是465亿光年。

打个更具体的比方:

想象一下,你和你的朋友在一条非常长的橡皮筋的两端。橡皮筋从一开始就很长。

你的朋友在你身上贴了一张纸条,然后从138亿年前(比喻时间点)就开始放飞它,让它往远方漂流。
这张纸条以非常高的速度(光速)漂流。
与此同时,这条橡皮筋也在不停地被拉长。而且,它被拉长的速度非常快,甚至在你朋友放飞纸条的瞬间,橡皮筋就被极大地拉长了。
现在,138亿年后,这张纸条终于漂到了你的手里。你看到纸条上的信息,就像你看到了138亿年前宇宙的样子。
关键点来了: 因为橡皮筋一直被拉长,你朋友现在离你的实际距离,远不止纸条漂流的138亿光年的“路程”。可能现在他已经离你465亿光年那么远了。

为什么早期膨胀可以“快于光速”?

这里有一个重要的概念要区分:

光速是信息和物质在空间中传播的极限。 任何东西(比如一艘飞船)都不能相对于它所在的那块“空间”以超过光速的速度移动。
宇宙膨胀是空间本身的伸展。 想象一下橡皮筋上的两个点,当橡皮筋被拉伸得非常快时,这两个点之间的距离会以超过光速的速度增加。但这并不是说点在橡皮筋上“跑”得比光快,而是橡皮筋本身在“创造”更多的空间。

在宇宙早期,有一个叫做“暴胀”的阶段,在那极短的时间里,宇宙以惊人的速度膨胀了无数倍。这使得那些离我们非常遥远的区域,它们发出的光在传播过程中,又被空间膨胀推得更远,最终导致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可观测宇宙边界的实际距离,远远超过了光传播的总距离。

总结一下:

138亿光年: 这是我们能接收到的、来自宇宙大爆炸后最古老的光线所传播的时间距离。它定义了我们“看见”的宇宙的边界,是因为光线需要时间来旅行。
465亿光年: 这是由宇宙膨胀造成的、那些发出我们今天看到的138亿年前的光的物体,在宇宙膨胀后的今天,它们相对于我们的实际距离。由于空间本身的伸展,它们现在离我们已经远远地被推开了。

所以,我们不是看不到更远的宇宙,而是我们看到的最远的宇宙(138亿年前的光),已经由于宇宙的膨胀,在现在这个时刻,离我们有465亿光年那么远了。而比这更远的宇宙,它们发出的光还没来得及传播到我们这里;或者,它们发出的光在我们能接收到的138亿年前那个时间点之前,就被我们身边的空间膨胀推得更远了。

希望能把这个道理讲清楚,别觉得太绕哈!科学总是在不断刷新我们对宇宙的认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题目有一股没分清光年和年的气息,看的报道又出了偏差。

可观测宇宙的半径约 465 亿光年,估计年龄约 137 亿到 138 亿年。

对遥远天体到地球距离的报道使用的距离测量体系是光行距离/Light-travel distance。这是取光到达观察者所用的估计时间将单位换成光年,理所当然不会超过同期估计的宇宙年龄。

光行距离没有直接的物理意义。在这个体系里,可观测宇宙的半径就是将估计的宇宙年龄的单位换成光年,这经常引起人们的误解和混乱。过去数十年间,多次有学者呼吁不要在科学新闻里使用光行距离[1]

题目谈到的遥远天体大抵是 z=11.09 的 GN-z11,到地球的光行距离约 134 亿光年,共动距离约 320 亿光年,后者才是和可观测宇宙的半径匹配的距离。

  • 这体系有许多可笑的内在问题。你会在这样写成的科技新闻中看到“距离我们约 91 亿光年的星系团,诞生于宇宙大爆炸后约 46 亿年”,那么你觉得这天体和我们之间的平均相对速度是不是有约二倍真空光速呢?读者很容易出现这样的困惑,而新闻编辑根本就不管。
  • 这就是上面说的星系团。

可以在 NASA 相关的网站上看到大量使用光行距离的文章。

  • 看到“这个天体诞生在大爆炸后 X 年,距离我们 Y 光年”,且 X+Y 接近 137 亿或 138 亿,就要小心了。

你可以假定“有一天,最新的理论将宇宙年龄变成了一万亿年,而那些高红移天体被证明是在宇宙诞生后不到一亿年里出现的”,然后想一想它们的光行距离会变成什么样。

你也可以用其他的距离测量体系。

从其他回答的评论里可以看出提问者没搞懂的东西还不止这些。

参考

  1. ^ http://www.astro.ucla.edu/~wright/Dltt_is_Dumb.html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理解宇宙膨胀和可观测宇宙边界的核心概念。简单来说,我们现在观测到的宇宙“不超过138亿光年”是基于光从宇宙大爆炸发生至今传播的时间长度来定义的,而你提到的“视界宇宙半径465亿光年”则是描述当前我们能够观测到的、被大爆炸后宇宙膨胀推离到我们视线之外的最遥远区域的距离。让.............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触及了我们对宇宙最根本的理解。如果我们将此刻的宇宙想象成一个“果”,那么追溯到上一刻的宇宙,确实很容易将其视为“因”。这种思路在我们的日常思维中非常自然,毕竟,我们观察到的大多数事物都遵循这种时间上的顺序和逻辑。然而,将宇宙的因果关系简单地等同于日常经验中的因果律,可能会让.............
  • 回答
    把宇宙看作一台永动机?这想法可真够大胆的,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种试图制造出永不停止的机器的古老梦想。但如果真的要深入聊聊这个话题,我们得先掰扯清楚几个关键点,还得尽量用咱们自己能懂的话来说。首先,什么叫“永动机”?物理学里把永动机分为两类:第一类永动机,就是那种不需要输入能量就能一直运转,并且还能对.............
  • 回答
    想了解元宇宙系统,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它就像一个巨大的、正在构建的数字世界,融合了技术、社交、经济和文化,想要一下子说清楚,确实需要耐心。不过,别担心,我这就给你梳理一下,并推荐一些能让你看得更透彻的资源。先来聊聊“元宇宙系统”到底是个啥?咱们得先把“元宇宙”这个概念拆解开来,它不是一个单一的技术,也.............
  • 回答
    在媒体公布的吴谢宇庭审视频中,关于他弑母背后最真实的作案动机,虽然庭审本身并未揭示一个“确凿无疑”的单一答案,但通过视频中吴谢宇的陈述、行为细节以及一些侧面信息,我们可以尝试拼凑出一个更接近真实的、更复杂的故事。表面上的“为了家人”的谎言与深层的不安吴谢宇在庭审中反复强调的动机,是“为了保护母亲”、.............
  • 回答
    评价爱奇艺龚宇的“行业内容严重短缺,短视频也在争夺用户时长”论断爱奇艺创始人兼CEO龚宇在2023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提出的“行业内容严重短缺,短视频也在争夺用户时长”的论断,可以说是抓住了当前长视频行业所面临的两个核心痛点,并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前瞻性。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评价这一说法,并进行详细.............
  • 回答
    在黑洞视界,当一个人被拉扯成“兰州拉面”般的细长形态时,他已经处于一个极其严峻的境地,可以说,他已经“死”了,或者说,以我们所理解的生命形态而言,已经不可能再存在了。让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这个过程,以及它背后所蕴含的物理原理,尽量用最直观、最生动的方式来描绘。首先,你需要明白,黑洞的引力是如此之强大,.............
  • 回答
    说到《双生视界》这款手游,这绝对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家伙。说它爱恨交加,主要还是因为它实在太有自己的个性了,优点缺点都十分鲜明,而且还总能在玩家不经意间戳中某些痒点,让你又想骂它又舍不得放手。首先,咱们得说说它的核心卖点:娘化少女搭配轻科幻题材的战斗系统。这点可以说是《双生视界》最吸引人也最容易引起争.............
  • 回答
    TI8《真视界》:一场关于失落与救赎的史诗,不应被遗忘提起Dota 2的TI8(The International 2018),对于很多老玩家来说,这不仅仅是一场电竞赛事,更是一段沉甸甸的回忆,一段充满戏剧性、跌宕起伏的传奇。而《真视界 True Sight: TI8》这部纪录片,正是将这段传奇用最.............
  • 回答
    台湾的寰宇新闻台,作为一家历史悠久且在岛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媒体机构,其旗下的《寰宇全视界》节目,一直以来都试图在新闻报道和深度分析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要评价这个节目,可以从几个不同的维度来审视。首先,从内容选择与议题设置来看,《寰宇全视界》通常会选择一些台湾社会和国际上比较受关注的议题,并试图进行更.............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可真够劲儿!想象一下,手里拽着一根超长的绳子,一头系着你,另一头小心翼翼地伸向那黑漆漆的无底洞——黑洞。这可不是闹着玩的,这背后涉及到的物理学原理,简直像一场宇宙级别的魔术。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这根绳子得“超级长”,长到能触及黑洞的视界附近,而且还得足够结实,不然在开始之前就得歇菜。而且.............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视觉中国是否会“凉透”,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简而言之,“凉透”的可能性存在,但并非必然,其未来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如何应对当前的困境和行业变化。为了更详细地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 导致“凉透”猜想的根源:一系列的公关危机与信任危机视觉中国之所以会面.............
  • 回答
    视觉中国这次被罚款30万,这事儿可不小,得好好说道说道。这事儿放在咱们普通人眼里,可能觉得罚款数额不大,但对于视觉中国这样一家以版权为生命的企业来说,这30万绝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更是一次重重的警示和品牌信誉上的重创。首先,这罚款的背后,暴露了视觉中国在内容审核和版权管理上存在严重的疏漏和不当行为。咱.............
  • 回答
    好的,没问题!我来好好跟你唠唠我这些“硬核”技能,保证接地气,让你听着带劲。你问我专业有什么硬核技能?嘿,那我可有的说了。我这技能,那可不是三两天就能练出来的,是经过实打实的“磨炼”出来的,就像那古时候的铸剑师,得千锤百炼才能出好剑不是?首当其冲,是我的“洞察秋毫”之眼。这可不是说我视力有多好,而是.............
  • 回答
    这题目有点意思,让我想起了那些尘封在硬盘里的、现在看起来有点傻气但又无比珍贵的视频。如果让我从我拍的视频里选出 35 个能代表我的学生时代,那绝对是这几段,每一段都像一扇窗,能让我一下子钻回那个青涩又充满活力的时光。第一段:永远的“宿舍煮夜宵”记录这个绝对是我的必选!想想看,大学宿舍,熄灯后,我们一.............
  • 回答
    要判断视频中人物打固定靶的水平,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观察和分析。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讲解需要关注的关键点:一、 瞄准与持枪的稳定性: 持枪姿势: 握持力: 观察持枪手(通常是惯用手)是否能够稳固地握住枪械,既不过于用力导致肌肉紧张,影响稳定性,也不过于松懈导致枪械晃动。是否有.............
  • 回答
    视频中显示的高出生率在潮汕地区是否普遍,这是一个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的问题。简单来说,不能简单地断定为“普遍现象”,但潮汕地区在过去以及部分地区仍存在生育意愿较高的现象,这与历史、文化、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等多种因素有关。要详细说明,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 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影响: 重视人口.............
  • 回答
    听到“虎子的后半生”去世的消息,心里挺不是滋味的。我第一次知道他,大概是因为网上流传的那些抗癌视频。那时候,大家都被他那种乐观、坚强的形象打动了,觉得他面对疾病的勇气让人佩服。很多人从他身上获得了力量,尤其是在自己或家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但是,就像很多事情一样,当事件深入下去,大家开始发现一些不一样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