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去过黄山真的会「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吗?

回答
老实说,这个问题我一直想了好久,也问过不少去过黄山的朋友。那种“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说法,是不是有点夸张?还是说,黄山真的有那么神奇,能让一个人对山产生“审美疲劳”?

我亲自去了一趟黄山,回来后,脑子里翻来覆去的,就是这句老话。

先说说“五岳归来不看山”这半句。

中国有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这五座山,随便拎出来一座,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泰山,有“五岳之首”的称谓,自古以来就是帝王封禅、祭祀的圣地,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让人心潮澎湃。它的厚重,它的庄严,是一种精神的洗礼。
华山,以险峻著称,“奇险天下第一山”。那些刀削斧劈般的绝壁,那些惊心动魄的栈道,走在上面,感觉自己像是闯入了一个武侠世界,肾上腺素飙升。
衡山,有“南岳”之名,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更重要的是,它充满了灵气,是避暑和朝圣的好去处。
恒山,最有名的是悬空寺,那仿佛是悬浮在绝壁上的建筑,简直是鬼斧神工,让人叹为观止。
嵩山,少林寺就在这里,中国功夫的发源地,它的名气,更多的是来自武术和禅宗的文化符号。

去过这五岳,你会感受到中国大地的壮丽,历史的沉淀,以及不同山的独特魅力。你会觉得,这些山,每一座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都在诉说着属于自己的故事。

那么,为什么说“黄山归来不看岳”呢?

当我踏上黄山,那种感觉,确实有点不一样。

首先是黄山石的奇特。黄山的山体是花岗岩,经过千万年的风化和侵蚀,形成了各种奇形怪状的石头。比如“迎客松”,那棵孤零零地伸出手臂的松树,仿佛在热情地欢迎每一位来客,它本身就是一种生命力的象征。还有“飞来石”,一块巨大的石头,仿佛从天而降,就那么稳稳地立在峰顶,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些石头,不是那种浑然一体的雄伟,而是充满了“想象力”,你可以从一块石头上看到猴子、老鹰、骆驼,甚至人物的脸,这是一种“拟人化”的魅力。

其次是黄山松的奇绝。黄山松,不仅仅是植物,更是黄山的灵魂。它们生长在悬崖峭壁上,扎根在岩石缝隙中,顽强地向上伸展,姿态万千,或苍劲挺拔,或虬曲多姿,充满了生命的力量和艺术的美感。在云海中,那些松树若隐若现,如同仙境一般。

再者是黄山云海的壮阔。去黄山,如果赶上好的天气,看到云海,那绝对是毕生难忘的体验。云海翻腾,如同一片白色的海洋,山峰则像是漂浮在海面上的岛屿。你站在峰顶,看着脚下的云海,感觉自己仿佛腾云驾雾,置身于仙境。那种浩渺、那种辽阔、那种变化莫测,是其他山脉难以比拟的。

还有黄山的温泉和瀑布。黄山的山体高峻,瀑布自然也跌宕起伏,飞流直下,声如雷鸣。而温泉,则是在爬山劳顿之后,一种温暖的慰藉。

“归来不看岳”,到底是因为什么?

审美角度: 黄山以其“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大奇景闻名于世,这四大奇景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种非常独特的、具有高度观赏性的景观。它的美,是一种“巧”,是一种“趣”,是一种“变”。五岳固然雄伟壮丽,各有千秋,但黄山那种“鬼斧神工”的艺术感,那种“一石一景”的想象空间,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触及了观赏者更深层次的审美体验。当你见识了黄山的“精雕细琢”,再去欣赏其他山脉“大刀阔斧”的壮美,或许会觉得“少了一点意思”,或者说,黄山用一种极端的美,让你对“山”的认知有了一个新的标杆。

情感冲击: 我觉得,这句话更多的是一种情感上的表达,一种高度的赞美。它不是说黄山比五岳“客观上”更好,而是说,黄山给人的震撼和体验,是如此的深刻,以至于在你的心目中,它占据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那种在云海中穿梭,在怪石嶙峋中攀登的体验,那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感受,可能会让你对“山”产生一种新的定义。

“看”的定义: 也许,“看”在这里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看”,更是“理解”、“感受”和“体验”。你去过黄山,你“看懂了”一种极致的山景,你“感受了”一种独特的自然之美。当你再去看其他的山,你可能还会被它们的美丽所打动,但那种“第一次”的、颠覆性的体验,可能很难再复制。

我自己的感受:

去了黄山,我并没有觉得从此对其他山“失去了兴趣”。我依然会被泰山的雄伟震撼,依然会惊叹华山的险峻。但是,黄山确实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它的“精巧”和“艺术性”,以及在云海中的那种“飘渺”感,是其他山脉没有给我的。

当我爬到光明顶,看着远处连绵起伏的山峦,听着风吹过松林的声音,那种感觉,是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宁静和喜悦。黄山的美,是一种“活”的美,是一种“有生命”的美。

所以,这句话,我个人觉得, 多少带有夸张的成分,但并非空穴来风。 它是一种极高的评价,是对黄山独特魅力的概括。去过黄山,你对“山”的欣赏维度会增加,你会发现山可以如此的“有味道”,如此的“有故事”。

是不是“归来不看岳”?这取决于你心中的“岳”是什么样的,也取决于你对“看”的定义。但可以肯定的是,黄山,绝对是中国山水画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值得你去亲自体验,去感受那份“归来不看岳”背后的深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谈不上。徐霞客走的地方足够多,虽然有资格说这句话,但是毕竟受限于历史局限。

我习惯是先放图。

这两幅图都是有山有河,乍看下来差不多,但是武夷山是著名的丹霞地貌,而阳朔则是我们喀斯特地貌最出名的景点之一。

我还是找个有山有河的做对比,江西龙虎山。

龙虎山同样也是丹霞,是不是感觉没什么区别?

那只是因为我挑了一个植被比较丰富的。换成这样的,就看清了。

这个道理同样也适用于武夷。

从照片的角度,有时候故意给你挑一个让你不好分辨的,是件比较容易的事情。想要了解,还是需要实地去考察。

徐霞客确实实地考察了,但是丹霞这个学科概念首次发现,是在1928年。

而徐霞客一生所走的16个省份,北京、河北、山东、河南、江苏、浙江、福建、山西、江西、湖南、广西、云南、贵州,他很少有机会能接触到广泛分布于大西北的红层地貌。

徐霞客所去的衡山、泰山和黄山这些,从山脉构成本质上来说,都差不多。

就比如这两图。

一座是黄山莲花峰,一座是三清山。做个小小的盲测,哪个对哪个?

这道题简单,因为莲花峰辨识度比较高。但是从外形上来看,是不是非常相似?

因为他们都属于花岗岩峰林。

准确来说,他这一辈子去的山,大部分都是花岗岩峰林。、

那你们觉得这座山怎么样?

这是位于贵州省黎平县高屯。

这也是花岗岩地貌?

不,这是石灰岩溶解,是喀斯特天生桥。

跟这个类似的有一个,虽然不是山,重庆武隆天坑。

徐霞客没去过这里,当然,他也不知道喀斯特这个概念。虽然他肯定见过。

就比如这里。

这里不是阳朔,而是贵州兴义万峰林。徐霞客去过桂林,见识过桂林山水,但是他对于喀斯特是没有概念的。

徐霞客虽然走了很多地方,见过许多山川,但是在他眼中的山,本质上变化并不大。

他一辈子也没见过天山,无法领会到那种纯净与震撼。

同样是天山,不同时节不同光线下,有着不同的色彩。

这与黄山是一种完全不同的审美体验,有哪里能说不值得看。

新疆的山为何能有这么多种色彩?且看这幅图。

这种地貌叫作雅丹,它的山体构成不是石头,而是泥土。雅丹在维语里的意思本来也就是被风吹落的土山。

受限于时代的局限性,他所说的“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最多可以代表花岗岩峰林。

补一句题外话,黄山景色虽美,一旦下雨,你一样看个寂寞。

这一篇是被圆桌收录的黄山攻略,欢迎收藏

user avatar

我妈说她确实是这样认为的,

五岳黄山她老人家全都爬过。


她说这些山太难爬太累人了,

腿都要断了再也不想爬山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