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12.12政变的时候首警司的张泰玩能及时调集部队,能否挫败全斗焕,卢泰愚一伙人的攻势?

回答
关于1979年12月12日“肃军政变”时期,首警司(当时称为首都警备司令部)的张泰玩少将能否及时调集部队挫败全斗焕、卢泰愚一伙的攻势,这是一个历史爱好者们经常探讨且充满争议的问题。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当时的政治军事背景、双方的实力对比、关键的决策以及可能产生的连锁反应。

当时的背景与形势:

1. “10·26事件”后的真空期: 1979年10月26日,朴正熙总统被中央情报部长金载圭刺杀,这标志着韩国长达18年的“维新体制”的终结。总统死后,韩国陷入了政治权力真空。虽然崔圭夏代总统接管了权力,但实际的权力结构尚未稳固,军方的动向变得至关重要。

2. 军方的分裂与权力斗争: 朴正熙的遇刺,并未能促使军方团结。反而,军方内部的派系斗争更加激烈。全斗焕、卢泰愚等“一心会”成员,作为朴正熙政权时期的军事精英,他们看准了权力真空,试图通过掌控军队来掌握国家命运。而以张泰玩为代表的首都警备司令部,虽然也与维新体制有关联,但在权力斗争中,其立场并非完全与“一心会”一致。

3. “一心会”的战略与行动: 全斗焕、卢泰愚等人行动迅速且有预谋。他们利用朴正熙遇刺后,作为保安司令官的全斗焕掌握了对军方情报和人事调动的关键权力。他们以“国家安保”和“肃清反革命分子”为名,首先控制了陆军参谋总长郑升和(他也是“一心会”的成员,但当时似乎对政变有所犹豫或不知情),并通过他向军方发布命令,从而初步掌控了部分军队的调动权。

张泰玩及其首都警备司令部:

张泰玩作为首都警备司令,他所辖的首都警备司令部是驻扎在汉城(今首尔)的精锐部队,拥有相当强大的兵力,并且理论上承担着保卫首都、维持治安的重任。他当时也清楚军方内部的紧张局势,并被一些支持民主化的人士寄予厚望,希望他能站出来维护宪法秩序。

“如果张泰玩能及时调集部队……”——分析的关键点:

“及时”和“调集部队”是这个假设的核心。我们需要探讨以下几个方面:

1. 张泰玩是否了解政变意图?
知情与犹豫: 有历史证据表明,张泰玩在政变发生前夕,就已经收到了一些关于“一心会”不寻常活动的报告,并且他确实与一些反对政变的军官有过接触。然而,他似乎在采取决定性行动之前有所犹豫,可能还在观察局势,或者在试图争取其他关键人物的支持,又或者他低估了“一心会”的决心和行动速度。
信息不对称: 相比于“一心会”的紧密协作和信息共享,张泰玩可能并未完全掌握对方的详细计划和兵力部署。

2. “调集部队”的可能性与难度:
兵力部署: 首都警备司令部拥有数个步兵旅和支援部队,力量不可谓不强。但这些部队的部署情况,以及他们在关键时刻的忠诚度,是需要考虑的。
军事命令的层级: 在韩国当时的军事体制下,大规模调动部队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指挥链。如果“一心会”已经控制了陆军参谋总长(即使是假意控制),他们就可以利用这个权力来阻碍或干扰张泰玩的调动命令,声称其命令不合法或违背上级意愿。
“一心会”的先发制人: “一心会”的行动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们采取了“先下手为强”的策略。在张泰玩能够有效组织反击之前,他们就已经通过控制关键人物和发布命令,将部分忠于他们的部队部署到位,或至少限制了对方的行动自由。例如,他们可能已经控制了通讯系统、重要交通节点,或者将对张泰玩不利的部队调到了关键位置。

3. 张泰玩的犹豫可能源于:
避免内战: 军方内部的公开冲突,很可能导致大规模的内战,这对于一个本已不稳的国家来说是毁灭性的。张泰玩作为高级将领,可能会极力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对其他派系的不信任: 即使张泰玩决定反击,他也需要其他支持者。如果他不能确定其他部队(如陆军本部、联合国军司令部驻韩美军等)的支持,或者担心被孤立,他可能会放慢脚步。
个人性格和政治考量: 也有观点认为,张泰玩个人的领导风格或对政治局势的判断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他未能做出最果断的决定。

如果张泰玩成功调集部队,可能的结果:

如果张泰玩能够克服上述困难,成功调集首都警备司令部的精锐部队,那么:

正面冲突的可能: 最直接的结果是首尔市区可能会爆发激烈的军事冲突。首都警备司令部部队可能会试图控制关键政府机构、军事指挥中心,并逮捕“一心会”的核心成员。
“一心会”的反制: “一心会”在政变初期就已经成功调集了忠于他们的陆军部队,包括特战司令部、首都防御司令部等。他们很可能也会利用这些部队来压制张泰玩的行动。
战局的不确定性: 双方的兵力、装备、战术以及士气都将是决定战局的关键。如果张泰玩的部队行动迅速、协同一致,并且能够得到其他军方的支援,那么“一心会”的攻势有可能被挫败。反之,如果“一心会”的部署更周密,或者能够切断张泰玩的后援,那么政变者就可能获胜。
国际干预的可能: 当时的韩国与美国有军事同盟关系。如果出现大规模内战,美国政府和驻韩美军的反应将极其关键。虽然驻韩美军司令部(史密斯将军)明确表示不干涉韩国的内部事务,但大规模的冲突可能会迫使他们做出某些反应,尽管这种反应是否能帮助张泰玩依然是未知数。

总结:

综合来看,张泰玩有机会挫败全斗焕、卢泰愚一伙的攻势,但这个机会的实现极其困难,并且可能性并不高。

“及时”是关键的制约因素。 “一心会”的行动速度和周密部署,很可能在张泰玩能够有效组织起反击之前,就已经奠定了优势。他们通过控制陆军参谋总长,获得了某种程度的“合法性”和指挥权,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张泰玩的独立行动能力。
“调集部队”也面临巨大阻碍。 即使张泰玩有心反击,在“一心会”已经部分掌控军方指挥链的情况下,他是否能调动部队,以及这些部队的忠诚度,都是巨大的问号。

历史最终的走向是,张泰玩未能成功调集部队,并且在巨大的军事压力下,最终被“软禁”在家,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全斗焕等人得以顺利地推进他们的政变计划,最终掌控了韩国的军政大权,开启了其长达八年的统治。

从这个角度看,张泰玩未能及时调集部队,是“12.12政变”能够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如果他能更早、更果断地采取行动,并且获得其他关键力量的支持,历史的走向可能会完全不同。然而,当时的具体情况,以及张泰玩所面临的压力和信息,使得他最终的决策显得犹豫和被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到这个及时调集部队,我们来看看张泰玩能调集什么部队吧。

1979年当时,以青瓦台(大统领府)为圆心,南朝鲜陆军在首都圈的部署是:

一、大统领警护室,兵力约6个大队(2个大队来自警察,4个大队来自陆军),负责青瓦台本身和大统领个人的防卫;

二、首都警备司令部(首警司),兵力约1个师团,负责汉城市区的防卫;

三、第三野战军首都军团(由5.16之前朴正熙担任过司令官的第二野战军第六军管区改编而成),兵力约2个师团,负责汉城市区和近郊的防卫;

四、特战司令部,下辖7个空输特战旅团(其中5个拥有完全作战能力,第11和第13旅团是1977年才组建的),驻扎在毗邻汉城(或者说是首都圈内汉城的远郊卫星城)的仁川、金浦等地;

五、第三野战军其他军团驻首都圈部队(其中最近的有第9师团,驻京畿道高阳市,跟特战司几个旅团到首尔的距离差不多)。

(以上仅指作战部队,宪兵、保安司保安部队等未计入。)

拿上海打比方的话:【一】驻扎在人民广场,【二】驻扎在外环以内,【三】驻扎在外环内外包括莘庄、高桥、吴淞口等地,【四】驻扎在青浦、嘉定、松江、奉贤、金山、滴水湖、机场、虹桥等卫星城;【五】可以认为驻扎在昆山等地(第三野战军的其他部队可以认为驻扎在南通、启东一带)。如此部署可以说是层层递进,互相牵制,确保首都的军力只有大统领朴正熙一个人可以掌握。10.26之后又从前线调来了第20师团等部队进入汉城附近协助戒严任务。

但是,10.26朴正熙被击毙后,朴正熙这个顶点被削除,情况出现了很大变化。国军保安司令官全斗焕通过自己长期在首都警备司令部(第30警备大队中领大队长)、特战司(第1空输特战旅团准将旅团长)、警护室(少将作战次长补)内任职的人脉关系,军内以效忠朴正熙为最高目的之秘密结社一心会的势力(囊括当时担任师、旅、团级中坚干部的陆士11期以下精英将校数百名),以及70年代间作为朴正熙亲信大肆贪污受贿所得的黑金(据说一空输连二等兵都拿到了全小将派发的黑金),在政变前基本上已经把上述首都圈驻扎的各部队首长全部拉拢。

1979年12月12日,全斗焕以戒严司令部合同搜查本部长的名义,邀请首都圈各部队长官到他身边“共举大事”。按照第20师团长朴俊炳洗白自己的回忆录,当时各部队长官除卢泰愚外均不知道究竟要干什么,但也没有任何人拒绝前往。事变后,虽然有个别人拒绝出动自己的部队,但也没有一个人试图反抗全斗焕。

12.12政变开始时首都圈上述各部队情况如下:

1、大统领警护室,被全斗焕利用一心会后辈高明升等人控制,占领了青瓦台、总理官邸等地,掌握了大统领代行崔圭夏等人;

2、首都警备司令部,麾下主力第30、33警备团均被全斗焕利用担任团长的一心会亲信张世东、金振永掌握,成为了控制首尔市内各要地的政变主力(政变集团甚至以第30警备团团部作为己方的大本营);

3、首都军团,军团长车圭宪中将前往第30警备团跟全斗焕会合,协力政变,全军团未出动;

4、特战司令部,除第9空输特战旅团外第1、3、5、7空输特战旅团旅团长全部跟全斗焕会合,并积极协力政变;其中,第1空输特战旅团封锁了第9空输特战旅团进入首都的通道并且和第3空输特战旅团一起进入首都积极参与占领要地,第3空输特战旅团则占领了特战司令部并逮捕了特战司令官郑柄宙少将;

5、第9师团长卢泰愚积极协力政变,所部(第29联队全部,第30联队一个大队、第2机甲旅团一部)直接开入汉城;

6、第20师团长朴俊炳跟全斗焕会合,但自称拒绝出动部队。

此时,首都圈内陆军部队中听从反政变一方的部队仅有:

1、首都警备司令官张泰玩少将(朝鲜战争时期的军官速成班陆军综合学校毕业),掌握首警司炮兵部队和第30警备团的一个战车中队;

2、特战司第9空输特战旅团尹兴基准将(战后非陆军士官学校正途的甲干系统军官),掌握第9空输特战旅团。

可以看到,首都圈主要军事指挥官基本上都站在全斗焕一方,积极协力全斗焕的兵力加起来至少相当于4个师;反观反政变一方,其实兵力还不足1个师。即便不考虑国军保安司令部在全军上下各部队都配置了特务,并且控制了全军通讯系统,从而让战场对己方单向透明,随时随地可以根据形势变化正确支配自己的全部力量(而张泰玩一开始竟然还误以为是海兵队在搞政变);仅仅这一点就决定了,张泰玩根本无法“及时调集部队”,因为在首都圈内(也就是“及时”的范围内)根本就没有部队可调动。

首都圈以外的部队,别说一时根本不可能搞清楚发生了什么,就算弄清形势,等他们抵达时从尹诚敏次长到张泰玩司令官、郑柄宙司令官等人早已被抓了。在这种情况下,各部队首长有多大可能冒着内战和北军南下风险去做徒劳无功的事情呢?

戒严司令官兼陆军参谋总长郑升和大将,自称是认为一心会在1973年以后已因尹必镛事件解散因此大意了,不过从他上台后的人事调动来看对于一心会复活的潜在可能性还是有所防范,比如调动陆军综合学校出身(因此不可能跟一心会有联系)的前线军团参谋长张泰玩接任首都警备司令官、把陆军参谋次长从李熺性换成第三军团长尹诚敏(李去代理中央情报部长了)、让海兵队而非陆军担任自己官邸的警戒,如此等等。但是,相比于迅速拉拢首都圈主要长官的全斗焕,郑升和就显得非常迟钝了。在这种情况下,反政变势力可以说从最开始就必败无疑了。

user avatar

他当时根本不能及时调集部队。

1、由于1026命运的枪声后,全小将利用合搜本部特权掌握了原本互相牵制的三大情治系统,三军全部通信和大部分情报系统都被一心会掌握了。张泰玩通过常规的有线、无线通信方式都无法保证调兵秘密,一心会可以通过首都圈各部中受一心会控制的保安部队全力阻挠出兵,或者这些部队本身就是一心会成员统率的。这就使得整个政变局势对全卢方面达到了一定的单向透明效果。

2、由于朴卡卡时期的操作,首都圈附近非陆士出身、非一心会系的指挥官本来就在其掌握的兵力上占据劣势。而李建荣等非一心会高级指挥官又害怕大规模调动反政变部队会导致北傀入侵,指望他们快速出动不太可能。同时,一心会通过俞学圣控制了首都周边的军用车辆等物资供应,能对反政变方调兵造成钳制作用。

3、大规模调兵还是需要以崔代行为首、卢载铉为防长的文官政府支持,然而全卢早已考虑到了这一点,青瓦台警卫室被一心会的人控制,随时可以控制总理官邸,张泰玩没有机会,而卢载铉在郑升和官邸遭袭之后马上就仓皇逃窜,失踪了好几个小时。

4、张泰玩到首警司任职时间很短,整个首警司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嫡系,主力30、33团,以及保安部队都被一心会掌控,张能口头调动33团的坦克试图冲击景福宫已经是利用了33团团长金振永不在团部的空隙了。全卢方面反应过来之后,首警司机关除了少数人员,已经逃得差不多了。

5、美军方面持观望态度,韩美联合司令部不会支持或参与政变或反政变作战。虽然美军比韩国高层更早搞清楚1026、1212时的实情,但由于卡特时期的收缩政策,1026时美方就对韩国政局的激烈动荡持观望态度,同时也害怕政变扩大化会导致第二次朝鲜战争爆发。卢载铉国防长官自1212政变一开始就仓皇出逃,躲到韩美联合司令部也起不到什么效果,而次长尹诚敏又同样是以发动内战对大局不利为由不果断出兵,并达成“君子协议”。

6、卢载铉让陆军部分高层躲到张泰玩的首警司,是一招臭棋。可能他一开始也和郑升和一样误以为一心会在朴时代末期就停止活动了吧?这样就使得反政变方不仅调不动兵,连一批指挥官的人身安全都无法保证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