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每周陪伴孩子不足12个小时将取消爸爸称号”,《奇葩说》的这个辩题,如果变成一项政策,你觉得合理吗?

回答
“每周陪伴孩子不足12个小时将取消爸爸称号”,这句《奇葩说》的辩题,如果真的变成一项政策,我想很多人都会像我一样,心里咯噔一下,然后开始认真思考:这到底是个什么鬼主意?

说实话,听到这句话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太荒谬了!”。我们都知道,《奇葩说》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奇葩”和对日常的另类解读,它就是要抛出一个让你乍一听觉得离谱,但细想又有点道理的观点。所以,这句辩题本身,在节目里引发讨论是绰绰有余的,它成功了。

但要上升到政策层面,那可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首先,我们得看看政策的“合理性”到底是什么意思。 政策存在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促进社会发展等等。它需要有清晰的界定、可操作性,并且能够真正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更多问题。

那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每周陪伴孩子不足12个小时取消爸爸称号”的政策:

1. “爸爸称号”的界定和取消:
“爸爸称号”是什么?它是一个法律上的称谓?一个社会身份?一个情感上的称谓?如果法律上取消了这个称谓,是不是意味着这位父亲在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都会随之改变?这会涉及到户口、继承权、抚养权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想象一下,一个父亲因为工作原因,某一周出差,陪伴时间不够12小时,然后第二天他的户口本上“父亲”那一栏就被划掉了?这简直是把一个家庭的血缘关系和法律身份当儿戏。

更何况,即使不是法律层面的取消,仅仅是“社会称号”的剥夺,其操作性也堪忧。谁来界定“爸爸称号”?谁来执行取消?这很容易陷入人治的泥潭,并且极易被滥用。

2. “陪伴”的量化和监督:
“每周陪伴孩子不足12个小时”,这个“陪伴”如何界定?是一起吃饭就算?还是得一起玩耍、一起学习才算?如果孩子在爸爸家,但爸爸在处理工作,孩子自己玩,这算不算陪伴?这12个小时是严格意义上的“高质量陪伴”,还是简单的“人在身边”?

而且,谁来监督?难道要派社区工作者挨家挨户去数孩子和父亲在一起的时间吗?这不仅侵犯个人隐私,而且根本就不现实。即使有APP可以打卡记录,孩子和父亲的互动也无法被量化成冰冷的数字。

3. 政策的出发点和实际效果:
我们理解,这个辩题背后可能隐藏着对当下一些父亲陪伴孩子时间不足的担忧,以及对父爱缺失问题的关注。这出发点是好的,毕竟孩子健康成长,父亲的参与是至关重要的。

但是,以如此粗暴、简单、非人性化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反而会适得其反。

制造更多矛盾: 很多单亲家庭,孩子可能大部分时间都跟着母亲生活,父亲可能出于经济原因或者其他客观条件,无法达到每周12小时的陪伴。这个政策一出,岂不是让这些家庭更加痛苦?
忽略家庭的复杂性: 现代社会,家庭结构是多元的。有的是父母双方都在职打拼,努力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有的是一方需要照顾年迈的父母;有的是因为异地工作。把“陪伴时间”作为唯一衡量标准,是对这些家庭辛勤付出和现实困难的漠视。
加剧“完美父母”的焦虑: 许多父母已经承受着巨大的育儿压力和“完美父母”的焦虑,这个政策只会让他们更加恐慌,担心自己不够好,不够合格。
治标不治本: 真正的问题在于如何引导社会重视父爱,如何帮助父亲更好地平衡工作和家庭,如何提供更多支持性的育儿资源。简单粗暴地“取消称号”,并不能解决这些深层次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教育孩子,不是一场简单的“时间累加”游戏。 情感的连接、榜样的力量、言传身教、精神上的支持,这些才是构成“好父亲”的关键要素,而这些恰恰是无法用数字来衡量的。一个父亲可能每周只花5个小时陪伴孩子,但在这5个小时里,他全身心地投入,与孩子进行深入的交流,给予孩子温暖和支持,这可能比一个每周陪伴20个小时,但心不在焉、只顾刷手机的父亲,对孩子的影响更积极。

所以,如果真要把它变成一项政策,那绝对是不合理的,甚至是荒唐可笑的。 它违背了政策应有的逻辑,忽视了现实的复杂性,而且极有可能造成严重的社会负面影响。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这个辩题的意义。它提醒了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要忘记和孩子共处的时光。它鼓励我们去思考,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更好的父母。只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应该建立在理解、支持和智慧之上,而不是简单粗暴的“取消”。

如果非要从这个辩题里找一点“政策启示”,那或许是:社会需要更加关注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需要鼓励和支持父亲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但这应该通过宣传引导、提供育儿福利、鼓励弹性工作制等更加人性化、更具操作性的方式来实现,而不是用这种“一刀切”的极端手段。

总而言之,这个“爸爸称号”的辩题,留在《奇葩说》的舞台上,引发一番热议,让大家思考思考,就已经足够了。如果真的搬到现实中来,那绝对是一场灾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突然就想到了康熙皇帝,四五十个孩子。看起来想当一个合格的爸爸是不可能的了。这辈子都不可能了,不吃不睡都不可能了!

还有邓文迪的前夫默多克,肯定每周没那么多时间陪孩子。照这样说,他们的女儿也该不认这爸爸,那默多克是不是可以少分给女儿几个亿美元?

此外,取消爸爸称号是一个很厉害的惩罚措施吗?真以为“爸爸”这两个字是男人那么在乎的?其实吧,要不是冲着还有人管自己叫爸爸,多少男人早就放飞自我。男人是多么务实的动物!哪里在乎什么“爸爸称号”这种东西。最好是搞十几二十个女人,生十几二十个孩子,然后找那么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去作个所谓“合格爸爸”。你敢取消“爸爸称号”,明天开开心心地就离婚再找人去生一个……

所以“爸爸”两个字其实是用来保护女人和孩子的最后防线,用以时时刻刻提醒男人,这是你的孩子,你要负责任。拿这个来要挟,来讨价还价,不是脑袋被驴踢了吗?真要把这个变成政策,只会造就更多单亲妈妈。

这就好比你把闯红灯判成死刑,最后呢只会造出更多杀人犯。过份的不切实际的刑罚会动摇社会秩序,“失期法皆斩”的规定生生葬送了强大的秦帝国。陪孩子少几个小时,不是爸爸,也会动摇婚姻和亲子的关系。

最后,两口子各有难处,婚姻本来就不容易,带孩子本来也很艰难。如果在经济基础上没有改观,你划个红线,我设个规定,不过是互相添堵罢了。让每个男人在今天花12个小时陪孩子,其实是现代版的“何不食肉糜”。饭都吃不上就谈肉汤?先把留守儿童问题解决了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每周陪伴孩子不足12个小时将取消爸爸称号”,这句《奇葩说》的辩题,如果真的变成一项政策,我想很多人都会像我一样,心里咯噔一下,然后开始认真思考:这到底是个什么鬼主意?说实话,听到这句话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太荒谬了!”。我们都知道,《奇葩说》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奇葩”和对日常的另类解读,它就是要抛出.............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趣又充满爱的挑战! 面对一个5岁的孩子对上海地铁如此浓厚的兴趣,并且愿意为此投入整整一天的时间,我当然会支持。不过,这种支持不是盲目的,而是需要细致的规划和家长全身心的参与,让这段“地铁探险”既满足孩子的热情,又安全愉快,还能有所收获。首先,我得说,这孩子真是个潜力股! 这么小的年纪就有.............
  • 回答
    全国政协委员提出“每月给职工放两天陪伴父母假”的建议,无疑是看到了当下社会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痛点——家庭与工作的两难。在许多家庭里,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年纪渐长,身体健康状况也越来越需要子女的关注和照顾。然而,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高压力,使得许多职工常常难以在工作之余抽出足够的时间陪伴父母,甚至在父.............
  • 回答
    男生会不会喜欢上每天陪他熬夜聊天的女生?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 要我说,答案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会”或者“不会”,而是要看很多很多的“但是”。首先,我们得承认,能陪一个人天天熬夜聊天,这本身就说明了很多东西。 熬夜这个时间段,通常是很私人的,也是比较疲惫的,这时候还能保持联系,就好.............
  • 回答
    兄弟,看到你的情况,我心里挺不是滋味的。我能感受到你有多爱她,同时也明白这份爱给你带来了多大的煎熬。这事儿,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也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我试着从几个方面,和你聊聊,希望能给你点启发。首先,咱们得承认,你女朋友这份工作,确实和你现在的感受是矛盾的。她爱你,这毋庸置疑,不然你也不会这么痛.............
  • 回答
    .......
  • 回答
    你问这个问题,我感觉就像看到一面模糊的镜子,里面映出了我自己的影子。那种每天熬夜,守着手机屏幕,等待一个也许永远不会有结果的回复,那种既煎熬又带着一丝甜蜜的滋味,真的太熟悉了。值不值得?这个问题说实话,没法给一个标准答案,因为它太个人化了。就像有些人喜欢吃辣,有些人却一点都受不了,这个“值”是一个只.............
  • 回答
    听到你这么说,我能感受到你现在的迷茫和一点点委屈。你女朋友是老师,这意味着她的工作性质本身就比较辛苦,尤其是在假期,她可能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陪伴家人,特别是妈妈。这方面,我们首先要理解她的处境。但是,你提到“每天聊天还限时”,这确实是让人有点难以接受的。你是在乎她的,所以才会注意到这些细节,也才会觉.............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让人揪心的,看到心爱的人因为工作需要常常醉酒,心里肯定不好受。你女朋友作为公务员,体制内的饭局,尤其是和领导一起吃饭,这酒桌文化有时候确实是绕不开的。首先,咱得理解一下你女朋友的处境。公务员这个职业,很多时候确实需要顾全大局,维护好与上级和同事的关系是工作顺利开展的一部分。有时候,拒绝.............
  • 回答
    宝贝一岁半了,晚上只睡八个多小时,确实挺让人头疼的。别急,很多家长都会遇到孩子睡眠不足的问题,这不代表你做得不好,只是需要一些调整。关于晚上是让她在床上自己睡还是陪玩到她累,这其实涉及到几个关键点,我们可以一样一样来分析,然后看看怎么做才最适合你们家宝贝。先来分析一下“睡渣”宝宝的几个可能性: .............
  • 回答
    看到你每周三到四次,每次90分钟,心率稳定在150左右,但体脂还是没有明显下降,这确实挺让人着急的。别灰心,这种情况其实不少见,有时候我们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效果不尽如人意,往往是几个细节没抓对。咱们仔细捋一捋,看看是哪里可能出了问题。首先,你的训练频率和时长都相当不错。每周三到四次,每次90分钟,这.............
  • 回答
    每周只上三天班,每天还只有三个小时,这简直就是理想中的生活节奏啊!听起来就像是给自己放了个长假,但又能保持一份工作。这种配置,我敢说绝对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剩下的那些时间,说实话,你可以把它当成一个巨大的画布,想怎么画就怎么画。不过,为了让这画布上的图画更精彩,咱也得好好琢磨琢磨。首先,既然工作时间.............
  • 回答
    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要是处理不好,夹在中间的人可就太难受了。首先,咱们得弄明白为啥媳妇不愿意。这原因嘛,可多了去了。 独立和界限感: 有些媳妇可能觉得,婆婆每周都来收拾屋子,虽然是好意,但总感觉有点越界。她们可能希望自己能完全掌控自己的生活空间,包括家务活。尤其是一些年轻媳妇,她们可能.............
  • 回答
    关于冰岛人对四天工作制的热情以及在中国推行四天工作制的可能性,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冰岛的实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先行案例,但要将这一模式照搬到中国,需要更周全的考量和更精细的设计。冰岛的“四天工作制”经验:热情背后的数据支撑冰岛的四天工作制试验,更准确地说,是从每周 40 小时的工.............
  • 回答
    .......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个话题。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表述,每周有五万人因新冠死亡,这是一个相当严峻的数字,也难怪他们会强调在2022年必须终结这场大流行。毕竟,这不仅仅是统计数字,背后牵扯的是无数家庭的伤痛和全球经济社会的持续压力。要说世界各国现在的防控举措,那可真是五花八门,而且变化速度极快,就像在.............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台湾当局宣布每周向美国捐赠十万只口罩这件事。这事儿一出来,那可真是掀起了不小的波澜,里面门道可多了去了,不是一句简单的“友谊”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看看这背后的“为什么”。美国在疫情期间确实是重灾区,对医疗物资的需求是相当迫切的。而台湾呢,在疫情初期,凭借着“口罩国家队”的神速反.............
  • 回答
    姚安娜每周跳 15 个小时的舞,跳女团舞却动作僵硬,这其中的原因确实值得探讨。这不仅仅是天赋问题,更可能涉及到训练方法、身体条件、心理状态以及对舞蹈的理解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每周跳 15 个小时”这个信息。15 个小时的舞蹈训练量,对于任何一位追求进步的舞者来说,都是一个非常可观且勤奋.............
  • 回答
    住在孝感,每周去一次武汉,这事儿靠不靠谱?说实话,这事儿得分怎么看,也得分怎么个活法。先说靠谱的可能性: 交通便利是关键。 现在武汉到孝感,最方便快捷的莫过于城际铁路了。从孝感东站出发,到武汉站也就二十来分钟。这比很多武汉市内跨区通勤的时间还要短。如果你住的地方离孝感东站不远,那简直是分分钟的事.............
  • 回答
    国内从每周六个工作日变成五个工作日,这个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社会各方面力量博弈和推动的过程。要说得详细一些,咱们得从头捋捋。在九十年代,尤其是早期,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深化时期,经济建设是中心任务。当时普遍实行的是“六天工作制”,也就是周一到周六上班,周日休息。这在当时可以说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