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小宝宝为什么老是喜欢让抱抱?应该完全满足婴儿的需求吗?

回答
看到自家小宝宝总是黏着自己,不停地要求抱抱,新手爸妈们常常会感到甜蜜又有些困惑:宝宝为什么这么喜欢被抱着?我们是不是应该无条件地满足他们每一次的拥抱需求呢?这背后其实藏着很多大学问呢。

首先,我们得明白,对于刚来到这个世界的小宝贝来说,被抱抱绝不仅仅是一种“喜欢”。这是一种深深的、与生俱来的生存本能和情感需求。

为什么小宝宝离不开怀抱?

1. 安全感的基石: 想象一下,宝宝在妈妈肚子里待了十个月,羊水包裹,心跳相伴,那是多么熟悉和安全的环境啊。出生后,外界的一切都是那么陌生:光线、声音、气味,甚至身体的感知都和在子宫里大不相同。这时候,被爸爸妈妈抱在怀里,感受到温暖的体温、熟悉的味道、有节奏的心跳,就像回到了那个最熟悉、最安心的“老家”。这种身体的亲密接触,是宝宝建立安全感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没有安全感的孩子,长大后可能更容易焦虑、缺乏自信。

2. 重要的沟通方式: 宝宝还没有学会说话,他们表达需求、情感的方式非常有限,而“哭”和“寻求身体接触”是最主要的方式。他们饿了、渴了、困了、不舒服了,或者只是想和你分享他们的喜悦和好奇,都会通过寻求抱抱来传达。抱抱是他们与世界互动、与父母建立连接的纽带。每一次被拥抱,都是一次成功的沟通,这会让他们知道:我能被理解,我的需求会被回应。

3. 促进身心发展: 抱抱不仅仅是情感上的慰藉,对宝宝的身体发育也有积极影响。
触觉刺激: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也是重要的感觉器官。拥抱提供的温柔触碰能够刺激宝宝的皮肤,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增强身体的感知能力。
情绪调节: 拥抱能够帮助宝宝调节情绪。当宝宝感到烦躁、哭闹时,被温柔地抱起、安抚,能够让他们平静下来,缓解压力。研究表明,经常被拥抱的孩子,体内应激激素水平较低,情绪更稳定。
运动和协调: 在被抱的过程中,宝宝也在无意识地调整自己的身体姿势,配合父母的动作,这有助于他们发展身体的协调性和平衡感。

4. 亲子关系的培养: 抱抱是建立深厚亲子关系最直接、最温暖的方式。每一次用力的拥抱,都传递着父母的爱意、关怀和连接。这种早期的亲密互动,能够形成牢固的依恋关系,为孩子未来的人际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一个感到被爱的孩子,更容易学会爱别人,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那我们应该完全满足宝宝每一次抱抱的需求吗?

答案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应该积极、温柔地满足宝宝的抱抱需求,但“完全满足”需要辩证地看待。

我们不应该“无条件”地拒绝宝宝的抱抱,但也不是说要像个“抱抱机器”一样被动响应,而要理解和回应背后的真实需求。

为什么积极回应抱抱需求很重要?

建立信任: 当宝宝的需求得到及时、温暖的回应时,他们会逐渐建立起对父母、对世界的信任。这种信任感对于他们独立探索世界至关重要。一个知道自己可以依靠的宝宝,反而会更有勇气去尝试新事物。
避免“惯坏”的误区: 很多人担心满足宝宝的抱抱需求会“惯坏”他们,让他们变得过于依赖。但研究表明,对于婴儿时期的孩子来说,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婴儿需要的是安全感和爱的连接,而不是“坏习惯”。反而是忽视他们的需求,让他们感到被抛弃,才更容易导致问题,比如焦虑、不安全感,甚至在后期出现行为问题。美国儿科学会等权威机构都强调了满足婴儿情感需求的重要性。

那么,如何“智慧地”满足抱抱的需求?

及时回应: 当宝宝哭闹或者伸出手想要抱抱时,尽量及时地给予回应。这并不意味着要立刻抱起来,但可以先过去,用温和的语气和宝宝说话,看着他的眼睛,让他知道你注意到了他。然后,再根据情况抱起他。
抱抱的质量: 抱抱不只是抱起来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抱的态度。温柔的语调、轻柔的抚摸、注视的眼神,这些都能让抱抱更有“质感”,更能传递爱意。
区分需求: 有时候宝宝想抱抱,可能只是因为他需要安全感,或者想看看周围发生了什么。有时候他可能是不舒服,需要安抚。父母可以通过观察宝宝的肢体语言、表情和哭声来判断背后的具体需求,然后有针对性地回应。
逐步引导独立: 随着宝宝长大,他们会有意识地发展独立性。我们可以在满足他们抱抱需求的同时,也鼓励他们自己玩耍,探索周围的环境。当宝宝能自己玩耍一段时间后,再去回应他寻求抱抱的需求,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耐心。
别忘了“放下”的艺术: 当宝宝在怀里睡着了,或者玩累了自己放松下来时,可以选择将他轻轻地放到小床或游戏垫上,让他有独处的空间。但如果宝宝醒来后再次表现出需要抱抱的迹象,就应该再次给予回应。这个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平衡,不是僵化的规则。
关注自身状态: 父母也不是超人,也会有疲惫的时候。如果实在感到精力不济,可以先简单安抚,然后尝试用其他方式(如摇摇椅、播放轻柔音乐)来帮助宝宝平静下来,同时自己也稍微休息一下,调整好状态后再给予拥抱。重要的是让宝宝感受到“我在,我看见你”,而不是被迫时刻保持“抱抱”的状态。

总而言之,宝宝喜欢抱抱,是因为这关乎他们的生存本能、情感连接和身心发展。作为父母,积极、温柔地回应他们的抱抱需求,是建立安全依恋、培养健康人格的基础。这并非“溺爱”,而是最本能的母爱/父爱传递。 随着宝宝的长大,我们可以在满足需求的同时,巧妙地引导他们发展独立性,最终让他们成为一个既懂得爱与被爱,又能独立探索世界的健康个体。所以,放心地去拥抱你的宝宝吧,这短暂却充满意义的时光,将是他们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别说小婴儿了,就是成年人,得到爱的人的拥抱,那都是快乐的,更何况是刚出生的对未知世界的一切都感到好奇和害怕的小婴儿呢?

小宝宝为什么老是喜欢让抱抱?

宝宝需要一直抱着,其实根本原因还是来自婴儿天生安全感不足导致的。

其实不仅是婴儿,就是成年人,都是通过五感,去获得安全感的,而被拥抱,就是通过接触,让我们的触觉神经得到满足,这也是为什么如果我们被爱的人所拥抱着,那一刻肯定是无比满足及安稳,感到世界是愉快及安全的。

成年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对一切都充满未知的小婴儿呢?

在未出生前,婴儿在妈妈肚子里是多么舒服啊,周围有温暖的羊水环绕,而且还随时能听到妈妈的心跳,待在妈妈的怀抱里尽情撒娇。但当离开母体后,一切都变了,皮肤接触到的是冰冷的空气,当初随时环绕在耳边的妈妈心跳声,赫然没了,世界变得静谧又复杂。

婴儿通过五官去感受世界,但婴儿的五官发育却远远不及大人,未知带来的恐惧使人安全感缺乏,就像世上从来没有鬼,只是因为人的“未知”使人害怕鬼怪,婴儿也一样。但婴儿未知的东西肯定是要比大人多多了,加上从母体出来后的不适应,自然地使婴儿天生就需要更多的安全感。

一岁之前,婴儿在高速发育,他们的五感也在不同的月龄进展到不同的阶段。

  • 视力:刚出生几天的宝宝仅能看到18厘米到38厘米远的东西,视野仅45度;一直到三个月左右,才能看到3到4米远的东西,并开始调节自己的焦距
  • 味觉:胎儿其实在出生前,味觉已经发育完全了;1个月以内的宝宝能辨别香、甜、柠檬汁和奎宁等不同味道。当把甜的液体放到婴儿嘴里时,他们表现出很轻松愉快的表情,并满意的吸吮起来,但对咸、酸或苦味液体则做出皱鼻子、噘嘴和不规则的呼吸等拒绝性的反应。4-5个月的宝贝对食物的微小改变已很敏感。6个月到1岁,宝贝在这一阶段味觉发展最灵敏。
  • 听觉:尚在妈妈肚子里时,胎儿的听力就已经初步发育,能够对妈妈肚子外面的声音作出不同程度的反应。在出生一周之后,宝宝的听觉开始逐渐形成,对于周围的声音十分敏感。当大人说话的时候,宝宝会不自觉地寻找声音的来源。
  • 嗅觉:胎儿的鼻子早在妊娠第2个月就开始发育,到了第7个月,他的鼻孔就能与外界相互沟通。胎儿的嗅觉一出生就能派上用场。新生儿在吃奶时能闻出母体的气味,而且以后只要他一接近母体就能辨别出来,所以新生儿在辨识母亲时不一定需要睁眼,光凭嗅觉就能敏感地加以分别。
  • 触觉:触觉是人体发展最早、最基本的感觉,也是人体分布最广、最复杂的感觉系统。宝宝从出生后就需要持续的触觉刺激,通过爸爸妈妈的拥抱与抚摸,宝宝可以获得满足感和舒适感,产生被爱和安全的感觉。

婴儿之所以喜欢抱着就是因为有妈妈温暖的身躯环绕以及轻轻的抚摸,所以当放下宝宝时,宝宝会突然感受到身躯离开了最熟悉的温暖怀抱,同时又未从其他地方获得足够的安全感,所以就会有哭泣的情况。

应该完全满足婴儿被抱着的需求吗?

作为一个过来人,我的意见是,需要满足婴儿安全感的需求,但不一定完全通过抱着来满足。

总的来说,就是一个为婴儿构建舒适安全的环境及场景,来满足他们的需求,可以分清醒和睡眠两个阶段。

清醒阶段。

着重高质量陪伴,与宝宝建立更深的感情联系。

  • 首先,观察了解宝宝的个人作息时间表,“读懂”宝宝的需求。

家长可以通过观察宝宝饿了、拉了、想睡了的信号,归纳总结他们在不同时间的需求,不要让宝宝觉得“哎呀,我都哭这么久了,你还不知道我想干嘛”的想法。当宝宝哭了,家长们可能都会围着一起去“出谋献策”,有的说宝宝饿了,有的说宝宝拉了,总之各有各想法。遇到这种情况,不妨一个人抱着哄来按自己的意见“满足”宝宝,另一个人在旁边录视频,这样多次观察,加上“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星期左右就能总结宝宝的作息规律。

我还推荐新手父母可以做一个《宝宝作息记录表》,把每次喂养、换片、哄睡等的工作,都在上面进行记录,慢慢地规律就能被摸索出来。

我两胎都是在月子中心坐月子的,月子中心医护团队是轮班制的,在婴儿车旁边,会有一个宝宝作息记录表,医护人员给宝宝护理的细节,包括时间、事项、经手人等,都会有详细的记录,家长就可以对宝宝的作息一目了然。在家坐月子的妈妈也可以参考同样做法。

有人说,小月龄宝宝不是“按需喂养”吗?即便是按需喂养,这样的记录也是同样有效的。按需喂养是因为小婴儿的各器官发育都尚未成熟,体内的“生物钟”也尚未建立完整的体系,但尽管如此,婴儿也是人,也会在发育中慢慢成长,并趋向规律作息的,所以,记录宝宝的喂养作息,对于护理者都是有用的。

  • 适当地进行游戏陪伴。

小婴儿虽然睡眠时间长,但是仍然会有清醒的时候,在这个时候,家长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为他们构建愉快的家庭氛围,这样既有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也能帮助他们的身体得到更好的刺激发育。

推荐以下早教游戏,适合小月龄宝宝。

  1. 俯卧抬头(大运动发育);
  2. 做抚触操(大运动发育及触觉刺激);
  3. 看黑白卡(视觉刺激);
  4. 听摇铃让宝宝追声(听觉刺激);
  5. 给宝宝小手摸不同材质的物料(触觉刺激);

以上早教游戏用到的道具都不贵,100元以内就能入手,文末有链接直达。

注意时间不易过长,因为小宝宝的专注时间会相对短,而且精力有限。当宝宝沉浸在游戏当中享受,就能有一个愉快的情绪,为下一步的睡眠、进食提供良好的基础。同时,宝宝也会感受到,除了抱着外,妈妈还有其他方式可以陪伴他。

睡眠阶段。

根据我过来人的经验,其实睡眠习惯是可以培养的。带大宝姐姐的时候不太懂,有过好一些时间都是需要抱睡后一段时间,再放下的;到了弟弟,几乎都没有发生过抱睡,甚至我抱着的时候他还不太愿意睡,大部分时间,弟弟都是自主入睡的。

锻炼弟弟良好睡眠习惯,我是这样做的。

  • 练习让他坐餐椅;

注意了,一定要是可以调节角度的餐椅,最好带轮子的款式。当六个月前,白天的小睡我都是让弟弟睡在餐椅上,把餐椅的角度调节到150度或以上,然后像摇篮那样轻轻地摇晃他,当他眼睛稍微垂下时,就停止摇动,并让他的餐椅放在我身边。这时候我的手会一直搭在他的小心脏上,待15分钟或以上后,才松开手。但他睡了后我会一直让他睡在上面,等他醒了就能随时看到我。到弟弟三个月后,基本在餐椅上,他都会够时间就自己睡,我都不用摇他。这时候他主要还是浅睡。

  • 晚上是深睡时间,虽然知道奶睡不好,但奶睡确实睡得沉。

有的妈妈会担心一直奶睡对宝宝牙齿发育不好,而且难戒掉,但弟弟是自然就戒掉了奶睡了,现在快一岁了,晚上进睡前我会让他吃一顿亲喂的母乳,然后他吃完了会自己坐起来跟姐姐在床上玩个5分钟,关上灯后就会自己睡。

  • 妈妈要注意锻炼宝宝知道晚上是深睡时间。

要有睡前关灯仪式:我是抱着弟弟一起按下关灯键,他会意识到身边突然黑了。晚上睡觉不要抱,也不要放摇篮,最好是放在平坦的床上,周围环绕足够的床品或襁褓,保证温暖。

  • 引入襁褓。

使用防惊跳襁褓,来包裹宝宝,这种类型的睡袋能够有效模仿被子宫包裹的姿势,使婴儿惊跳情况减低。在使用襁褓包裹后,妈妈在宝宝身边躺着,轻轻地哼一些歌来安抚宝宝的情绪,让宝宝感受到妈妈在自己身边,同时要用手轻轻拍宝宝小心脏的位置,注意不要拍肚子哦。此外,也可以把手或者一些稍微有一点重量的东西,压在宝宝小心脏处,注意力度不能过大。

一直抱着就放不下了?

不同的宝宝有不同的性格,并不能一概而论。有的宝宝确实是比较粘人的,但也有的宝宝在回自己爬或者走路后,就更愿意自己支配自己的身体,觉得被抱着反而会影响到自己的发挥。

比如我们家的姐姐和弟弟,在会走路后,当带他们到外面玩或者在家里,他们就不太愿意被抱着了。当然,每个宝宝会爬会走的时间都不一样,毕竟每个宝宝的生长发育都有自己的一套规律,如果说确实有一个时间终点关于“一直抱着”何时是尽头的话,一般是一年左右。

在此之前,还是建议当宝宝需要的时候,尽量陪伴在旁,甚至给予适当的拥抱哦。

最后,附上专家建议的一岁内宝宝睡眠时间建议科普视频,有兴趣的妈妈可以看看~



我是 @鱼头妈咪Zoe,知乎认证【母婴家庭领域答主】,家有调皮姐弟的二胎妈妈。

推荐我的其他优质内容:
· 【知乎日报收录】顺产疼还是剖腹产疼?
· 【知乎亲子赞同】孕期可以运动吗?
· 【知乎圆桌收录】有哪些过来人的育儿经验分享?

还有更多你感兴趣的话题都在我的主页 @鱼头妈咪Zoe,你一定要来关注我哦,不要错过了啦~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