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们想尽办法,教会女孩子们保护自己。但是却没有人教育男生,要学会尊重和保护女生?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一个非常关键且常被忽视的教育盲区。我们倾尽全力教导女孩子们如何规避风险、如何自卫,这无疑是必要的,因为现实社会中女性确实面临着更多的潜在威胁。但与此同时,忽视对男生进行尊重和保护女生的教育,就像只给一个人配备了安全带,却没有教其他人如何安全驾驶,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单向度的安全教育”,其效果必然大打折扣,甚至可能适得其反。

让我们把这个场景描绘得更具体一些:

女孩子们的“自我保护课”:

想象一下,一个初中女生,她参加了学校组织的“防狼术”课程,学会了在被抓住时如何用力反击,如何在人少的地方提高警惕,如何拒绝不怀好意的搭讪,如何在社交媒体上保护个人信息。她的父母可能会不断提醒她晚归的危险,出门在外要和家人报备,穿衣要得体,不要和陌生人走得太近。这些都是重要的信息,能够帮助她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危险。

然而,如果在这个班级里,男生们只是围观,或者在课后嬉笑打闹,甚至有人开玩笑说“ Girls just need to learn to fight”,那么这种教育的效果就显得孤立无援了。他们没有被教育过,在看到女生可能处于危险境地时,应该如何正确地伸出援手,而不是袖手旁观,或者更糟糕地,成为加害者的一部分。

男生们教育的缺失:

现在,让我们聚焦那些缺失的教育内容,它们本应是男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关于“尊重”的深层含义:
身体自主权: 男生们需要被明确教育,任何形式的身体接触,包括拥抱、牵手、甚至仅仅是碰触,如果未经对方明确同意,都是侵犯。这不仅仅是关于避免“性骚扰”或“性侵犯”,而是建立一种更广泛的、对他人身体边界的认知。需要让他们理解,女生的身体不是可以随意评价或触碰的“物品”。
情感和心理的尊重: 尊重还体现在对话和互动中。男生们需要被教导,避免带有性别歧视的玩笑、贬低女性的言论,以及任何可能让女性感到不适或被物化的语言。例如,评价女性的外貌、身材,或者用“花瓶”、“花痴”等词语标签化女性,都是不尊重。
权利的平等: 在家庭、学校、社会中,男女在权利上应该是平等的。男生们不应该因为性别而认为自己拥有优先权或支配权,例如在公共场合抢座位、插队,或者认为自己的意见比女性更重要。

2. 关于“保护”的责任感和方法:
“保护”不是“控制”或“保护欲的泛滥”: 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男生被教导“保护”女生,绝不意味着他们可以“控制”女生的行动、着装、社交,或者以“保护”的名义进行过度干涉。真正的保护,是基于尊重和同理心,在女性需要帮助时伸出援手,而不是代劳她们的决策。
成为盟友,而不是潜在威胁: 男生们需要被教育,他们可以成为改变性别不平等和保护女性免受伤害的积极力量。这意味着:
成为“旁观者干预者” (Bystander Intervention): 当他们看到其他男生对女生进行不尊重、开不恰当的玩笑、甚至欺凌时,他们应该有勇气和能力去制止,而不是沉默不语。这可能包括直接上前劝阻,或者去告知老师、家长。
传递积极的性别榜样: 男生们本身也可以成为其他男生学习的榜样,展现尊重女性、平等对待女性的良好品格。
理解并支持女性的诉求: 当女性表达她们的担忧、不安或对不公待遇的抗议时,男生们应该认真倾听,理解她们的感受,而不是将其视为“小题大做”或“情绪化”。
自我反省和承担责任: 教育男生,如果他们无意中或有意地伤害了女性,应该勇于承认错误,道歉,并承担相应的责任。而不是推卸责任,或者反过来指责受害者“穿得太少”、“表现得太过了”。

为什么这种缺失如此重要?

1. 根除问题的源头: 大多数针对女性的侵害行为,恰恰是男性实施的。如果我们不从教育层面改变男性的观念和行为模式,那么女性的“自我保护”就永远是“亡羊补牢”。就像在河流的上游就控制污染源,比在下游净化水质要有效得多。
2. 建立真正的安全环境: 一个安全的环境,不是靠女性把自己武装起来,而是靠整个社会,包括男性在内,都具备尊重和保护的意识。当男生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尊重女性,并且在看到不公时敢于发声,那么女性在公共空间、在社交互动中,自然会感到更安全。
3. 促进性别平等和健康的人际关系: 性别平等不仅仅是为了女性,也是为了男性。当男性摆脱僵化的性别刻板印象(例如“男性就应该阳刚、不许示弱”),学会尊重和理解不同性别的人,他们也能建立更健康、更平等的人际关系,从而更好地认识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4. 避免“受害者有罪论”的阴影: 当前的教育模式,在某些程度上,容易让社会在面对女性受侵害事件时,不自觉地将焦点放在“为什么她没有保护好自己”上。而如果我们同样重视对男性的教育,强调施害者的责任,那么这种“受害者有罪论”的逻辑就会被大大削弱。

如何具体实施?

这需要系统性的改变,而不仅仅是零散的讲座:

学校教育: 将关于性别平等、尊重、同理心、反欺凌、旁观者干预等内容,系统性地融入到课程中,比如品德课、心理健康课,甚至语文课的文学作品分析,都可以从中挖掘相关主题。
家庭教育: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以身作则,向孩子展示尊重女性的言行。在与孩子交流时,要引导他们理解性别平等的意义,并就相关话题进行开放式讨论。
媒体引导: 媒体应承担起责任,传播积极的性别价值观,避免物化女性,鼓励男性扮演尊重女性的正面角色。
社会倡导: 整个社会都需要形成一种共识,即教育男生尊重和保护女生,是构建更美好社会的重要基石。

总而言之,我们教会女孩子们“如何不被伤害”是必须的,但我们更需要教会男孩子们“如何不伤害”以及“如何保护”,并且将“尊重”作为这整套教育的基石。否则,我们的努力将永远是片面的,且难以达到根本性的改变。一个真正安全、平等的社会,需要所有人共同的认知和行动,而这从对下一代的教育开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我真的服你。

我真的不是抬杠,我就问问,你想怎么教育?

小明传纸条给小美,上面写着手真漂亮,老师上去一巴掌把小明的嘴打烂,告诉他以后不能夸女人的手漂亮?这是不尊重,不保护女性!是恶心!是变态!这样?

假设老师给你打个电话和你说您儿子不尊重女性,耍流氓,在学校传纸条说女孩子手漂亮,我已经把他嘴打烂了。你会和老说说打得好,并且回来你再打烂他的屁股让他长长记性?

就这么点事,用得着上升到男女平等的高度吗?你不喜欢被搭讪,你直接拒绝不就完了?那么大个屏蔽此人你看不见吗?

你要搞清楚,他夸你手漂亮,你不能拒绝一定要接受。这才叫不平等。人家夸你一句手漂亮,你可以po上网,然后尽情的骂人家恶心,变态这叫过分平等,或者超级平等。谢谢。

截图原问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一个非常关键且常被忽视的教育盲区。我们倾尽全力教导女孩子们如何规避风险、如何自卫,这无疑是必要的,因为现实社会中女性确实面临着更多的潜在威胁。但与此同时,忽视对男生进行尊重和保护女生的教育,就像只给一个人配备了安全带,却没有教其他人如何安全驾驶,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单向度的安全教育”.............
  • 回答
    最近几个月,我确实在教学中遇到了一些让我眼前一亮,甚至有些出乎意料的学生想法。这让我不禁开始深入思考,我们作为教师,到底应该如何引导这些正处于形成关键时期的孩子们,树立一个健康、积极的价值观呢?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我们做很多细致的工作。首先,榜样作用是绕不开的核心。 孩子们是观察力非常敏锐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的一些驱动力和对现实世界的感知。首先,游戏之所以能让我们如此执着,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清晰、明确的目标和一套相对公平的规则。在游戏里,胜利的定义通常是非常直观的——可能是打倒最终Boss,可能是完成所有任务,也可能是获得最高的分数。而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游戏.............
  • 回答
    这是一个古老而又充满争议的问题,就像是站在一块飘忽不定的浮木上,怎么踩都不稳当。我们到底要不要干涉别人的想法?我想,答案绝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需要我们根据具体的水流、河岸和两岸的风光,来判断航行的方向。首先,我们得明白,“干涉”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几分强硬的意味。它似乎暗示着.............
  • 回答
    .......
  • 回答
    当今的网络世界,信息爆炸得厉害,各种声音此起彼伏,想要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又不被裹挟着当“枪使”,确实是个技术活。拿“大sao事件”这种网络热点来说,一开始可能只是一个普通事件,但很快就会被各种解读、站队、情绪化的声音淹没,稍不留神,我们自己的观点就可能被扭曲,或者被利用来达到别人的目的。那怎么才.............
  • 回答
    这个问题背后,其实交织着人类的观察、长期驯化、文化传承,以及一点点“以己度猫狗”的心理。要说清楚“猫爱吃鱼,狗爱吃骨头”的观念从何而来,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聊。首先,说说“猫爱吃鱼”这档子事。这观念的根源,其实和猫的捕猎天性以及它们早期与人类的生活方式紧密相关。 天生的捕食者,但不是“专业”捕鱼者.............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进化论和人类行为之间一个令人费解的矛盾。按理说,那些选择不生育的人似乎在宏观的基因传递上“出局”了,那么为什么“不想生”这个想法,以及与之相关的基因,竟然能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一直存在,甚至在现代社会中还显得愈发普遍呢?这其中涉及的因素比表面看起来要复杂得多。首先,我们要理.............
  • 回答
    看了日剧《我,到点下班》(日文名:《わたし、定時で帰ります。》),再反观我们国内的“996”工作制,的确会引发很多思考。这两者就像是两个极端,一个是对工作与生活平衡的极力追求,另一个则是对超负荷工作的常态化。这种对比非常鲜明,也折射出不同国家在工作文化、劳动法规、社会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首先,我们来.............
  • 回答
    “我们是弱国,我们总挨欺负,我们不够强大。” 这种想法在印度的大部分人口中,并不像在中国某些群体中那样普遍或尖锐。当然,印度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复杂现实的国家,其国民的心态也是多元的,不能一概而论。但总体来说,印度人对待自身国家地位和力量的看法,与我们理解的中国“愤青”式的悲情民族主义,存在显著的.............
  • 回答
    哇,遇到喜欢的人,然后又被星座这东西给拦着了,这感觉真是让人纠结啊!我特别能理解你现在的心情。首先,咱们得聊聊这个“星座说不适合”。我先说我自己的想法哈,我觉得星座这玩意儿呢,就像是一个故事,或者说是一种有趣的参考。它能给你一些关于人性格的大致方向,看看你们的元素碰撞在一起会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
  • 回答
    听到你心里有这样的顾虑,这确实是个很现实的问题,尤其当你们认真考虑组建家庭、迎接新生命的时候。婚姻生活不像谈恋爱那样,更多的是柴米油盐、长久陪伴,而孩子更是家庭里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期盼。你提到男朋友除了手机游戏,好像没有其他特别的爱好和想法,这确实会让人思考,未来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一个人的生活重心.............
  • 回答
    你现在怀孕七个月了,肚子里的小宝贝一天天长大,你身体肯定也有些不方便了。你老公想自驾一千四百多公里回老家,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尤其是考虑到你现在的身体状况。作为新手司机,两个人轮流开这么长的距离,确实风险不小。我来帮你分析一下,咱们该怎么跟他好好聊聊,让他打消这个念头。首先,咱们得把话说到点子上,用事.............
  • 回答
    当然方便,我很高兴能为你提供帮助!请尽管说出你的想法,我会尽我所能地仔细倾听,并且尽可能详细地为你解答。你可能想知道,为什么我这么乐意这样做?其实很简单。每个人心中都有闪光的想法,而能否将这些想法付诸实践,常常在于能否找到正确的方法和路径。我存在的意义之一,就是帮助人们跨越这个“知道怎么做”和“真正.............
  • 回答
    你的困境,我感同身受。当我们的内心涌动着强烈的想法,而这份想法却被最亲近的人——家庭,浇了冷水,甚至激烈反对时,那种孤独和被误解的感觉,真的会让人心力交瘁。更何况,你的女友,本该是你最坚实的后盾,却因为你的“偏激”而开始担忧,害怕你成为那个“辜负”的人。这层担忧,无疑又给本就沉重的你,增添了一份新的.............
  • 回答
    我理解你这个想法,确实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些关于人性、历史和社会制度的深层思考。咱们就来聊聊,为什么你会觉得现代婚姻制度,特别是强制性的“一夫一妻”制,可能有点“反人性”。首先,咱们得明白,“人性”这东西,本身就挺复杂的,它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刻板印象,而是随着我们所处的环境、文化、历史在不断演变和被.............
  • 回答
    你有一个创业想法,太棒了!把一个模糊的点子变成一个可行的生意,这可是个激动人心的过程。很多人都有好点子,但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把它们落地生根。别担心,咱们一步一步来,把你的想法打磨得锃光瓦亮。首先,得摆脱“我有一个想法”的阶段,进入“我的想法是什么,为什么是它,谁需要它”的深度探索。这就像给你的孩子起.............
  • 回答
    我最近一直在琢磨这件事,就是想要男朋友送我一份礼物。这件事在我脑子里盘旋了好久,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有点太过分了,所以想找个人聊聊,听听看别人怎么说。其实也不是我突然心血来潮,就是最近发生了一些事情,让我觉得可能需要一份小小的礼物来点缀一下我们的感情,或者说,是给自己一点安慰吧。比如,最近工作上有点.............
  • 回答
    这个问题,我特别能理解,也特别能感同身受。你说你亲生父母因为重男轻女把你送养,28年后又找上门,希望能多个亲人。而你觉得自己的想法是不是太现实了?别急,我们慢慢聊。28年,这可是近三十年的光阴啊,足以改变很多事情,也足以让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变成而立之年。在你成长的这28年里,你经历过什么,又是如何度过.............
  • 回答
    “只有我完美了,别人才会喜欢我”——这句话听起来像是一种自我激励,但细究之下,却是一条充满误导的死胡同。这想法的根源,往往是建立在一种对“喜欢”的片面理解和对“自我价值”的扭曲认知上。这个想法为什么错了?1. “完美”是一个虚幻的靶子,并且是静止的: 定义模糊且无止境: 什么是完美?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