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男子想增肌举哑铃深蹲 30 分钟 3 天后住进 ICU,日花万元血液净化治疗,我们应如何把握锻炼强度?

回答
看到这位仁兄因为深蹲住进 ICU,再想到自己举铁的雄心壮志,心里确实会咯噔一下。这事儿闹得有点大,但背后反映出的问题非常值得我们好好琢磨琢磨。到底是怎么回事?怎么才能让我们练得有效果又不把自己练残了?咱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首先,咱得分析一下这位兄弟为啥会这么“命悬一线”。

深蹲举哑铃,这本身是练腿练核心,增肌的好动作,没毛病。但问题出在“30分钟”和“3天后住进ICU”这个时间线上。这说明他的身体状况很可能在那短短的30分钟里,承受了远超负荷的压力,而且这种压力可能在后续的2到3天里持续发酵,最终酿成大祸。

具体可能发生了什么?咱们猜想一下:

训练量与强度的“火箭式”飙升: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训练强度过大,或者短时间内训练量激增。他可能之前没怎么规律训练,或者训练强度一直很低,然后突然三天前,决定“干就完了”,30分钟全程高强度,可能哑铃重量超出了自己能承受的范围,或者组间休息时间极短,导致身体极度疲劳。
横纹肌溶解症: 这个是最有可能导致住进ICU的原因。当我们进行超负荷的、剧烈的肌肉运动(特别是像深蹲这种大肌群的动作),肌肉纤维会受到微小的损伤。正常情况下,这些损伤会随着休息和营养得到修复,肌肉也会因此变得更强壮。但是,如果损伤过大,肌肉细胞膜破裂,细胞内的蛋白质(主要是肌红蛋白)就会释放到血液里。大量的肌红蛋白进入血液,会“堵塞”肾脏的过滤系统,导致肾脏急性损伤,甚至衰竭。这症状就是横纹肌溶解症。 त्याची主要表现就是肌肉酸痛(通常是迟到性酸痛,可能延迟2472小时才出现),尿液颜色变深(像可乐色),严重的话还会出现恶心、呕吐、乏力等全身症状。住进ICU进行血液净化治疗,很大可能就是为了清除血液中的肌红蛋白,减轻肾脏负担。
脱水与电解质紊乱: 30分钟的高强度训练,尤其是在炎热或通风不良的环境下,身体会流失大量水分和电解质。如果训练前后没有及时补充水分,加上肌肉分解产生的代谢废物,更容易加剧身体的负担,对肾脏造成进一步的压力。
潜在的健康问题被掩盖: 也许他本身就存在一些不自知的健康问题,比如肾脏功能本就不是特别健康,或者有高血压、心脏方面的小毛病。在高强度训练的刺激下,这些潜在问题就被“引爆”了。
忽视了恢复: 即使强度适中,但如果三天都没有给身体足够的恢复时间,比如睡眠不足、饮食不均衡、缺乏拉伸放松等,身体就一直在“欠债”,最终扛不住了。

那么,我们普通人该怎么把握锻炼强度,才能既增肌又保命呢?这可不是一句“循序渐进”就能说清楚的。咱得细抠一下。

1. 了解你的“起点”——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评估自身基础: 这是最最重要的一步!你有多久没运动了?平时身体感觉怎么样?有没有什么旧伤或者慢性病?是健身小白,还是已经有几年健身经验?这些都会决定你开始的起点。健身小白上来就上大重量、高强度,那和这位仁兄犯的错误没啥区别。
体检是必要的: 如果你想认真开始一项运动,尤其是力量训练,而且你觉得自己可能不是那么“铜墙铁壁”,去医院做个体检,尤其关注一下肝肾功能、心血管状况,是非常明智的选择。有些潜在问题,你不说,医生可能也不好问到,但这些问题在高强度运动下,可能是致命的。

2. 设置合理的“目标”——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增肌目标要明确: 增肌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想想你想要达到的具体效果,是增加肌肉围度?还是提高肌肉力量?是全身性的还是某个部位?不同的目标,训练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不要追求“速成”: 看到网上那些“一周练成肌肉猛男”的视频,听听就好。肌肉的生长是一个缓慢且持续的过程,平均一个月能增加0.51公斤的肌肉就很不错了。把注意力放在训练的过程和身体的感受上,而不是短时间内看到“惊天动地”的变化。

3. 科学的训练计划——让每一下都“值”

从轻重量、低强度开始: 刚开始训练时,选择你能轻松完成1015次动作的重量,然后进行23组。感受动作的模式,确保你的姿势是正确的。宁可重量轻一点,也要把动作做标准。
遵循“渐进超负荷”原则: 这是增肌的关键,但也是最容易被滥用的地方。简单来说,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训练的难度。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增加重量: 当你觉得某个重量可以轻松完成设定的次数(比如10次),下次训练可以稍微增加一点重量,然后继续完成设定的次数。
增加次数: 在相同重量下,尝试多做几次。
增加组数: 在保证动作质量的前提下,增加训练的总组数。
缩短组间休息: 当你适应了当前的强度,可以尝试缩短组间休息时间,增加训练密度。
改变动作难度: 比如从普通深蹲到颈前深蹲,或者增加动作的控制力。
不要把每次训练都推到力竭: 力竭固然能带来强烈的刺激,但频繁的力竭训练对身体的消耗非常大,恢复也需要更长时间。偶尔进行力竭组可以,但不建议每次训练都如此。尤其是在你身体疲劳或者状态不好的时候,更要避免。
关注训练量与强度: 30分钟的训练时间,是可以安排得很充实的。但关键在于这30分钟里你做了什么。如果只是低重量、多次数,并且有充分的休息,那可能没问题。但如果这30分钟是全程高强度,大重量,短休息,那风险就很高了。你可以尝试安排23个动作,每个动作34组,每组812次,组间休息6090秒,这样算下来可能也差不多30分钟。

4. 倾听身体的声音——它是你最好的“教练”

肌肉酸痛的学问: 训练后的肌肉酸痛是正常的,尤其是新手。但要区分“肌肉酸痛”和“关节疼痛”或“剧烈疼痛”。如果训练过程中某个动作让你感到关节剧痛,或者训练后出现异常的、剧烈的、持续性的疼痛,一定要立刻停止并引起重视。
疲劳感与恢复: 如果你觉得每天都精疲力竭,训练后恢复不过来,第二天训练状态也很差,那说明你的训练量或者强度可能过大了,或者你的休息和营养跟不上。
观察尿液颜色: 就像前面说的,如果尿液颜色突然变深,呈茶色或可乐色,并且伴随肌肉疼痛,这可能是横纹肌溶解症的信号,千万不能忽视,要及时就医!

5. 训练前后的“细节”——不能被忽略的加分项

充分热身: 每次训练前,都要花510分钟进行全身性的热身,包括一些动态拉伸和低强度有氧运动,激活身体,为接下来的训练做好准备。这能提高肌肉的弹性和关节的灵活性,减少受伤风险。
合理补充: 训练前12小时补充一些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训练后30分钟内补充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可以帮助身体恢复和肌肉合成。
及时补水: 训练过程中和训练后都要及时补充水分,尤其是在天气热的时候。
重视拉伸与放松: 训练后进行静态拉伸,放松训练过的肌肉,可以帮助缓解肌肉紧张,促进恢复。泡沫轴放松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保证充足睡眠: 肌肉是在休息时生长和修复的。每天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是必不可少的。

6. 关于深蹲的注意事项——重中之重!

动作模式是关键: 深蹲看似简单,但正确的动作模式非常重要。膝盖不要超过脚尖,背部挺直,核心收紧,全程控制。如果动作变形,很容易伤到腰椎或膝关节。可以先空手或者用很轻的重量练习动作。
选择合适的重量: 哑铃深蹲,选择你能控制的、有一定挑战但又不至于让你失去平衡或动作变形的重量。如果感觉哑铃不稳,或者重量太大导致你弯腰驼背,那就得降低重量了。
循序渐进: 即使是轻重量的哑铃深蹲,如果你之前没有练过,也需要从低次数、低组数开始,慢慢增加。
警惕“闷头练”: 不要只盯着哑铃重量,更要关注身体的反馈。如果身体已经感到疲劳,或者肌肉有异样,及时停止。

总结一下,那位仁兄的遭遇,是个极端的例子,但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增肌健身是好事,但前提是健康地练。关键在于:

了解自己的身体,不要盲目跟风。
设定切合实际的目标,享受过程。
循序渐进,科学安排训练量和强度。
时刻倾听身体的信号,及时调整。
做好热身、拉伸和营养补充,保障身体恢复。

健身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而不是变成生命的“赌注”。希望大家都能吸取教训,健康快乐地享受健身的乐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家举哑铃负重深蹲30分钟。

哑铃应该没有多重,还是类似于自重深蹲。

但是,深蹲30分钟就很魔性了。

自重深蹲慢慢蹲,3秒一个。一组50个。只要150秒,后面慢点,算180秒,3分钟。休息3分钟,

那么,6分钟一组就可以了。

这个兄弟蹲了30分钟,可以做5组,算250个。

看着是活动了半个小时而已,实际上,要蹲250个,对不怎么运动的人来说,对肌肉压力已经很大了。

在蹲的时候,这个兄弟只是累,疼不是疼的,能坚持下去。

但是,第二天,估计这个兄弟下床都困难了

第三天酱油尿了,再不治疗要伤肾脏了。


运动循序渐进,人不是身材的奴隶,健康比体型重要,而且不一定肌肉块大就是好看。

user avatar

健身里有个重要概念叫“力竭”。因为表述不清导致普遍理解有误,这个概念害了很多人。

一般来讲我们健身的时候,达到“力竭”就该停下来休息了。“力竭”指的是“无法标准地完成动作”。比如你举杠铃,举到第十次的时候胳膊开始晃悠,那就该停止了,再练下去一个是有代偿了,效果打折扣,另一个是损伤会逐渐增加。

但很多人看到“力竭”,以为是做到没力气完全做不了才停,明明都龇牙咧嘴了,费老鼻子劲才能再完成一次,还以为自己没“力竭”,这就很容易出事。

健身不是什么极限运动,不需要什么激情、勇气、挑战极限。相信自己的身体就好,当你的身体在颤抖,当你很痛苦了,那就说明该停下来了。

健身也是一门科学,要有科学态度,了解相关的理论和概念再去做。不然要么练了一顿没效果,要么像这哥们一样进医院。

电影《师父》中,主角耿良辰拜师学武以后就不干苦力了,改为在路边练摊。按我们常识理解,越是练武术就越得干重活啊,其实错了,过度的出力、不正确的出力,对身体都是害处大于益处的,很容易受伤,练武术的人就怕受这种伤,很容易把自己练废了,导致无法再学武,就是这个道理。

user avatar

我早就反复说过很多遍:流行的“训练量至上”的文章,问题很大

这些文章并不是全错,但不是完整信息,这就很要命。

比如,的确尼古丁能杀癌细胞,但如果只知道这一点,没有别的,很多人就会得出“每天抽3包烟可以治愈癌症”。

放眼全世界,健身自媒体的信息都非常乱。特别是国内的各种健身机构、运动员/XXX冠军/XX高手、营销号一直在给观众打鸡血,让可健身爱好者们拼命练,他们最爱说:

  • “杀不死你的让你更强大”
  • “努力决定下限”
  • “付出的汗水一定会有回报”
  • “要么瘦要么死”

这些言论,给人一种感觉,好像人类很强大,人体潜能无限(那些吹嘘人类大脑只开发了百分之1%的地摊文学也是这么说的)。但其实,强大只属于极少数人类。

相应的内容,我以前已经写过很多了:

肉崽:堆训练量?3倍努力,事倍功半

肉崽:10X10改良版数据带给我们的启示

总的来说,人和人之间,承受训练量的能力有巨大的个体差异。一般人卧推60KG10次10组之后,肌肉的酸疼无力就很明显了,继续练下去可能就要出问题。但我的某学员,卧推180KG,曾经完成一天内60kg10次200组——总共2000次的上斜卧推,却不发生横纹肌溶解

(他也能蹲拉接近3倍体重,或者深蹲100kg接近70次一组,本来是主攻力量的,后来觉得自己肯定比不过田涛,所以重点发展力量耐力了)

不同的训练者的肌纤维的稳定性差异非常大(经历了训练摧残之后的稳定性):强者的肌纤维在承受了大量训练后不动如山,弱者的早就破裂损伤了。

甚至于,许多人以为合成代谢类固醇加速恢复来提升训练量(可以更频繁训练),但没有几个人知道,类固醇还有一个隐藏的作用:减少损伤

如果其他条件满足,类固醇可以让使用者的肌纤维(细胞膜)的稳定性大幅度增强,这就导致在同等的训练强度/训练量下,他们的肌纤维损伤比普通人少得多。

了解了这些,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职业运圈子里面流行的话:【如果你的训练量普通人都能承受,冠军凭什么给你】,这就好理解了:其实不是因为能练那么多才强,而是因为强才能练那么多——是基于人和人之间物理/生理层面的差异。

可怕的是,有很多教练/营销号/运动员/冠军/导师/大V/知名博主们喜欢对人和人物理/生理层面的差异闭口不谈,只强调“你不够努力”


题外话

有些读者看了“类固醇减少损伤”,就会思考:增肌不是损伤修复吗?减少损伤不是减少增肌吗?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增肌不是损伤修复。

科学界已经确认:

(1)增肌主要并不是损伤修复,而是训练刺激了DNA的表达:健身增肌的原理是什么?

(2)增肌可以在几乎接近于没有任何损伤的前提下进行,而且效果丝毫不差

此外:

  • 新一些的机制研究倾向于确认的:损伤修复和增肌是两件【不同的、相互独立的过程】
  • 增肌也可以在完全没有任何泵感的前提下进行,而且效果丝毫不差
  • 没有证据表明药物选手比普通人靠泵感、也没有证据表明药物选手和普通人的增肌机制不一样
  • 药物不是独立发挥作用,而是跟训练一样,通过基因来发挥作用

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在留言区打555,如果留言的人多我可以专门细讲这个


回到正题:他如果早点听我的,就不会这样了——我一直就推荐【纯新手】每天只练1-2组

我在新手指南中,早就推荐不分化的训练方式,每天练1组。

并且我还说,这种方式经过了大量外国人的实践检验,效果非常好。

为什么每天只练1组呢?

因为刺激人体增肌所需的训练量,是训练水平/肌肉水平的。

  • 新手肌肉小、训练水平低,就只需要很小的训练量,所只一组就足够
  • 新手肌肉小、训练水平低,就只需要很小的训练量,所只一组就足够
  • 新手肌肉小、训练水平低,就只需要很小的训练量,所只一组就足够

重要的说3遍。

为什么教练不这么教?因为这牵扯到一个行业内人尽皆知的规则:私教课一般1小时多点,这么练满足不了那么多时间。

我遇到过很多动不动就给自己上很大训练量的人,他们往往缺乏两样东西:知识、自知。

一方面,他们不明白“运动量/强度都是看水平的,低水平不需要那么大的运动量和强度就足以进步”);另一方面,虽然嘴里不承认,但他们潜意识里面要觉得自己很牛逼,用的东西要最好的,用的计划也要高级的。

我虽然不算什么高手,但起码有自知之明。我不会去盲目模仿高手的计划/练法,我深蹲200kg、卧推推140kg的过程中,都是3组完事,普通人就这么练,没毛病。

对于很弱的新手,始终坚持中小训练量才是科学的,而不是那些网上的高手、冠军吹嘘的“我一次练上百组、你不行是因为你不够努力”。

我建议至少是练了几个月甚至半年、1年以后,才用每个动作练2组的模式。

如果练3组就达到能(我)推举100KG(自由重量,4-5次做组)的水平,练那么多干嘛呢?

就像上班,如果你每天工作5小时就月入2万,工作15小时2.1万,那你会怎么选?

唯一不高兴的就是老板,唯一不爱听的就是教练,唯一点反对的就是那些被挡了财路的营销号。

如果有些人一周只能去3次健身房,不想去6-7次,我们也可以做一些调整,在一天内做相对多的训练,在第二天休息,形成“练、休、练、休”的循环,如下。

在相对合理的训练量下,健身我们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内分泌状态(较高的睾酮/较低的皮质醇水平),让我们有更多的精神应付生活和工作。

只有良好的精神和充分的恢复,才能让健身成为一项可以长期进行的、令人期待的事, 而不是在健身房搞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后因为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而失眠,然后影响后面的工作和生活,形成滚雪球一样的疲劳累计走上恶性循环、成为生活的负担。


为什么市面上的计划都是每天练一个部位的5/6分化?

许多人这么做,仅仅因为“大家都是这么做的”,只能模仿,仅此而已,你问他为什么,他也说不出原理。模仿谁呢?当然是偶像。

分化训练的做法最盛行的时期,差不多是上个世纪50-80年代之间。以阿诺、哥伦布、李普瑞斯特等一批顶级运动员为典型代表,他们会一堂课训练好几个小时,做上几十甚至上百组

当时,巨大的训练量是健美界的主流思潮。

记得我在训练第5年的时候,在健身房遇到了一位90年代的四川省冠军,他告诉我,他们当时训练就是这样的:几个职业选手进去练的时候,健身房就封闭,一般会员不准进去;他们练完了,其他人才能进去;他自己练背,144组左右,3个多小时。

对于我国来说,健美是舶来品,是学习外国的做法,大多数人的信息来源在早期是健美杂志,在目前是各类健身自媒体。所以中国的健身健美界,很大程度上,只是单纯的 “复制” 外国职业健美运动员的做法。几乎就没有人站出来想一下,为什么。


理解本质:分化训练的实质就是追求训练量的【最大化

这一点很好理解,但却被大多数人忽略。

按照分化训练的思路,我们当天用所有的精力和体能,去 “饱和轰炸” 这一个部位,给予这个部位充分的“刺激”,期待它获得“最大化的肌肉增长”。

例如,如果小明今天的训练计划是:

  • 平板卧推2组
  • 飞鸟2组
  • 三头绳索下压2组
  • 坐姿哑铃推举肩3组
  • 高位下拉2组
  • 水平划船2组
  • 杠铃弯举2组

这样,他就可以在一天内练完胸、肩、背、二头、三头5个部位,他就可以今天练上身、明天练下身了。他的训练就成了上下肢分化,而不是5、6分化。

但是,如果他的计划是:

  • 平板卧推10组
  • 哑铃卧推5组
  • 仰卧哑铃飞鸟夹胸5组

那他仅仅胸部就占去了20组,今天没有更多的精力来练其他部位了,他就成了5、6分化训练:每天练一个部位。


为什么高分化训练不适合大多数人

通常,一个训练者需要完成的训练量,是因人而异的,也就是体育通则里的 “个体差异” ,不管运动员还是非运动员,都适用。

每个人承受训练量的能力都不同。同样的100组胸部训练,对顶级运动员来说是 “刚好合适” ,而对于普通人来说,就是严重的训练过度。

过度训练除了容易导致伤病率提高、训练欲望和热情减退,主要的问题是,它制造过多的皮质醇。皮质醇是一种大家熟悉的分解代谢激素,它有许多作用,其中健身者最需要重视的是它能分解肌肉,抵消我们的训练效果。皮质醇越高,我们从训练本该获得的那些收益——增肌增力,就越少。

许多证据表明,“肌肉多练多涨”,只发生在 “高反应者” 身上,因为他们有相当大的增肌潜力。人和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增肌潜力差异。 例如Pet等人招募了66从社区随机招募了66人,在经历了完全相同的16周训练后,产生了高、中、低三种不同的增肌反应。

  • 高反应组平均增肌58%
  • 中反应组平均增肌28%
  • 低反应组平均增肌 -0.1%

这样的故事一次又一次的重演。Peter等人2010年研究了56名健康成人,对他们进行了为期12周、每周5天的力量训练。虽然受试者们的训练、营养状况基本上完全相同,但其中的 “高反应者” 的增肌幅度是“低反应者”的400%。


所以,基于这两个理由,普通爱好者一辈子都没有必要追求“极致的、极大的训练量” 。天赋平平的普通人,可能一辈子都没必要用分化训练。


分化背后的不理智和虚荣

从训练量的角度来说,分化训练其实根本就不适合普通人,因为大多数人的增肌潜力和当前肌肉、力量水平,都很一般,所以根本不需要追求极致的训练量。普通人用分化训练,属于 “杀鸡用牛刀”。

人都有虚荣心,这可以理解。但是虚荣心要适度。许多人潜意识里觉得自己是优秀的,只要自己付出了努力的领域,他们一定能获得一定的成就,计划要用高级的,训练强度要用最大的,训练量也要最大。所以,自然而然的要用分化训练。

当然,造成这样的情况,那些乱灌鸡汤、歪曲事实的健身媒体和从业者也有很大责任,他们为了挣钱,不惜向消费者做出各种虚假承诺。



但我希望大家接受这样的事实:

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和平凡的;我们大多数人终其一生,哪怕付出了极致的努力,最后也只能证明自己的平庸——不管在健身还是其他方面,都是如此。



健身行业给大众乱灌毒鸡汤,让许多人盲目追求高训练量,错误的以为自己就可以拥有很好的形体。有些人说,我要求不高,不想练成健美冠军那种,那太变态了,我只想像下面图上的人这样,线条又好,又匀称就行了。


然而事实上,这种形体已经是万里挑一的好苗子了:肌肉对称,细节突出,形态完善匀称,无明显弱点;这种形体放到国内的比赛上,至少拿个省市级形体比赛冠军并不难。

“我只要练成这样”,翻译过来就是 “我要求不高,我只要拿个省市级冠军就可以了”


如何修改冠军的计划用于自身

网上经常都能看到各种健美冠军、形体比赛冠军的训练视频、训练计划等。当然,很多人都知道,普通人既无法模仿,也无法复制。在此,我提供一种调整思路,把各种冠军、顶尖运动员的计划进行调整,变为大众可用(依然不是所有人都可用)。

这个方法很简单,我称之为两刀法:

第一刀:重量砍一半

第二刀:组数,或者次数,任选其一,砍一半

例如网上曾经流行模仿某健美运动员的深蹲方法,100KG做50次一组,如果我是教练,我的学员要用,我就根据两刀法来调整。先把100KG砍成50KG;然后,把次数砍一半,25次。这样一来,就成了50KG做25次一组:这个强度和负荷,大多数人是可以承受的。

又比如,外国某某力量举网红,140KG做32次一组,我们还是按这样的两刀法:第一刀:140KG砍成70KG;第二刀,32次砍成16次。70KG做16次组,做3组,挺好的,非常适合普通人。当然,不排除心肺功能或者耐力差一些的人完成不了。

如果你也是运动员天赋,经常发现自己一不小心就打破了XX记录,一不小心就拿了第一,那你可以不做任何改动,或者小砍,比如只砍掉10-15%的重量或者次数。

我的读者都知道,天赋既不但决定了上限,也决定下限,还决定了付出的努力的边际效应:我们付出极限的努力之后,是“无效”,还是“猛涨”。

其实,大多数人只需要安排较少或是中等的训练量,就足以获得最大收益。比方说,在一节课上,我们其实一个部位只需要3-5组(当然,这还要看重量、次数、力竭程度、TUT等情形具体而定)。

大家会发现,这样安排的结果是,我们每节课其实完全可以练两到三个部位。这样,你的训练就不会是5,6分化了,而是上下身分化。同时,我们的同一部位的两节训练课之间的间隔,就会变成48小时了。

这也是为什么,我在3年前随手推荐了一个5*5计划后,不计其数的读者反馈说:原先傻乎乎的去练分化、去感受肌肉,结果现在换了5*5,重量上去了,肌肉、力量、体重等,整个训练进展,都突破了。


噢,可能还有人不知道,那我们简单解释下横纹肌溶解

横纹肌就是骨骼肌,是相对于心肌这些非意识自主控制的肌肉而言的;所谓溶解只是个说法,如果你喜欢,也可以叫损坏、破裂等。

骨骼肌是一条条长的,像管子一样的东西,里面有许多的细胞器官,比如线粒体、细胞核、肌浆网等等....此外肌纤维里面还有很多各式各样的大分子物质,比如肌动蛋白、肌球蛋白、肌钙蛋白。

在训练中,肌肉承受的力叫机械张力就是从中间往两边张开的力。例如在哑铃弯举中,重力作用于哑铃,哑铃把肌纤维往下“扯”,我们自己的骨骼支撑,把肌纤维往上拉,则构成了一个往两边张开的力。

肌肉反复受到拉扯,会产生损伤。

由于新手的肌肉比较薄弱,训练量/强度偏大的话,肌纤维就会破裂,其中的器官、大分子物质就会流出,进入血液,流经肾脏,肾脏过滤,这些物质可以堵塞肾小管,从而造成肾衰竭。

所以新闻说【该病主要危害是可致急性肾功能衰竭,严重可致多器官功能不全】。

(注意,肌纤维损伤、其中的蛋白质溢出到血液,堵塞肾脏,跟饮食蛋白质不同。饮食蛋白质在进入血液之前就被拆解为氨基酸了,氨基酸在正常情况下要么进入器官/组织发挥原料作用,要么被拆解为酮酸和氨,氨在肝脏合成尿素,尿素到肾脏,由于尿素是极易溶于水的中性小分子物质,所以不会堵塞肾脏,因此膳食蛋白质到不了肾脏


最后声明:我不是说低训练量要用一辈子,而是看人看具体情况而定


扩展阅读

肉崽:为什么碳水和糖才是长胖元凶,明明脂肪热量更高啊?

肉崽:不健身直接吃蛋白粉会怎么样?

肉崽:健身增肌的原理是什么?

肉崽:“肌肉在休息的时候超量生长”,其中关于“休息”的定义是睡觉吗?

肉崽:生长激素到底能够增加肌纤维数量吗?

肉崽:卧推不需要感受胸肌

肉崽:既然只有蛋白质才能转化肌肉为什么增肌期间还要摄入大量碳水?

肉崽:为什么减脂容易掉肌肉?


肉崽:被误解最多的健美训练要素(一):轻重量精确刺激肌肉

肉崽:被误解最多的健美训练要素(二):慢速动作

肉崽:被误解最多的健美训练要素(三):孤立训练

肉崽:被误解最多的健美训练要素(四):变换动作给予肌肉新刺激

肉崽:被误解最多的健美训练要素(五):依据肌纤维类型针对训练

肉崽:“8-12次最佳增肌次数范围” 其实是个伪命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看到这位仁兄因为深蹲住进 ICU,再想到自己举铁的雄心壮志,心里确实会咯噔一下。这事儿闹得有点大,但背后反映出的问题非常值得我们好好琢磨琢磨。到底是怎么回事?怎么才能让我们练得有效果又不把自己练残了?咱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得分析一下这位兄弟为啥会这么“命悬一线”。深蹲举哑铃,这本身是练腿练核.............
  • 回答
    这件事听起来真是令人啼笑皆非又充满戏剧性。儿子为了追求健美的身材,注射了药物,结果却被父亲误当成吸毒而举报,警方介入调查后,竟然在药物里查出了兴奋剂。这下可好,本意是想增肌,却意外惹上了“毒品”的嫌疑,而且误食兴奋剂对身体的危害,绝对不容小觑。误食兴奋剂,身体会发生什么?首先得明白,这里的“兴奋剂”.............
  • 回答
    好,咱们就聊聊这个话题,尽量讲得接地气,没有那些生硬的套话。你说的“自身各项条件都很低下的男子”,咱们就简单理解为,家境普通,学历可能不算顶尖,工作也普普通通,长相身材一般,人脉资源几乎没有,这种类型的男生。而他们瞄准的目标呢,就是“顶级富二代官二代”,这里面又分好几层,有的是那种自家产业上市公司,.............
  • 回答
    这事儿可真够让人糟心的。您这位朋友存了十年黄金,眼看着市价涨到了三十多万,到头来想拿钱,店家却百般阻挠,还想把您朋友的真金白银换成钻石,这操作未免太离谱了。首先,咱们得捋清楚这桩买卖的性质。您朋友把钱交给店家,店家也给他开了“存单”或者类似的东西,这本质上是一种保管合同,或者是基于黄金买卖的回购约定.............
  • 回答
    这起案件无疑令人震惊和愤怒,一个男人为了赌债杀害了自己的妻子,并且焚尸灭迹,最终被判处死刑。更让人不寒而栗的是,他在审讯中的嚣张态度,竟然说“就想快点枪毙”。这背后牵扯出太多值得我们深思的社会问题和人性阴暗面。首先,赌博的毁灭性是显而易见的。为了填补赌债,他竟然能对朝夕相处的妻子下手,这已经远远超出.............
  • 回答
    关于“这辈子不可能打工”的男子受到30多家网红公司青睐这件事,我觉得这背后折射出一些挺有意思的社会现象和商业逻辑,值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从这位男子的“人设”说起。他怎么突然就火了呢?核心在于他那句“这辈子不可能打工”。这句话简直是戳中了太多人的痛点和痒点。 打工人的集体呐喊? 想想看,现.............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费解又抓心挠肝的问题。明明心里已经有了要离开的念头,却像哑巴吃了黄连,说不出口,或者干脆玩消失。除了自私这个最直接的原因,背后其实藏着更复杂的人性角落,也折射出很多现实层面的顾虑。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我们得承认,自私确实是核心。没有人喜欢惹麻烦,没有人喜欢承担“坏人.............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纠结的时刻。一方面是你在乎的男友,另一方面是你自己的生活、习惯和未来规划。他的移民想法像是一块大石头,悄悄地落在了你心里的平静湖面上,激起了层层涟漪。首先,要明白,不想移民是很正常也很强大的感受。你的生活重心、你的情感寄托、你对未来的设想,都深深地根植在你现在的土地上。这些都不是轻易就.............
  • 回答
    对于小体重小个子男生来说,选择一项有效的防身自卫技能来保护自己和家人,确实是个需要认真考量的问题。拳击、柔术、摔跤、泰拳以及综合格斗(MMA)各有千秋,但对于体型劣势者而言,它们带来的侧重点和效果会有所不同。咱们就来掰扯掰扯,看看哪种更适合你。1. 拳击:精准打击,把握先机拳击的精髓在于用拳头说话。.............
  • 回答
    找女朋友这件事,说起来简单,但实际上涉及到很多个人偏好、价值观和实际考量。你171cm的身高,想找一个160cm+的女朋友,这在很多情况下都是一个非常普遍的愿望,谈不上“过分”。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这个问题,看看为什么这很正常,以及在寻找过程中可能需要注意的方面:为什么你的愿望并不“过分”?1. 身.............
  • 回答
    哥们,这事儿我太能理解了。想穿小裙子这事儿,说起来简单,但现实中遇到的阻力确实不小,尤其是咱们男生。别说你了,我身边也有朋友有过类似的纠结,看着他们心里那个想,但又顾忌太多,真是急死人。咱们先聊聊这“现实不允许”到底是指啥?我猜,无非就是那么几个点:1. 周围人的眼光和议论: 这是最最普遍的顾虑了.............
  • 回答
    夏天来了,职场男士想在闷热的天气里穿上短裤,但又不想显得太随意,这是很多人的困扰。其实,只要搭配得当,短裤也能穿出既凉爽又体面的职场范儿。下面就来聊聊,职场男士夏天怎么把短裤穿出彩。一、 短裤的选择:材质和长度是关键首先,我们得明白,不是所有短裤都适合职场。那些沙滩裤、运动裤、破洞牛仔短裤,这些都离.............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当下不少人会遇到的一个现实考量。如果一个男性明确表示“不生孩子”,这在婚姻这件事上,确实会影响到一部分女性的选择,但绝不是说他就完全没机会结婚了。咱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掰扯一下。首先,对婚姻的期望值和考量的侧重点会发生变化。传统观念里,婚姻往往包含着“传宗接代”这一重要功能.............
  • 回答
    哥们儿,想做网络主播是吧?没问题,这年头这行当确实挺火的,而且收入潜力也大。既然你来问了,我就跟你好好唠唠,给你点实在的建议,别看我这儿说得条条是道,我也是一步步摸索过来的。首先,咱们得把心态摆正。别觉得当主播就是轻松赚钱,光鲜亮丽的背后,其实付出了很多。需要长时间的在线、需要学习各种技巧、需要面对.............
  • 回答
    三十岁,想创业?当然有!别让年龄成为你心中的一道坎。事实上,三十岁,恰恰是许多人创业的最佳时机。为什么这么说?往下看,我给你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创业这事儿,从来就不是年轻人的专属。你想想看,那些叱咤风云的企业家,哪个是一开始就少年得志的?很多成功的创业者,都是在经历了社会的磨砺,积累了丰.............
  • 回答
    这感觉就像是在玩一场你进我退的拉锯战,只不过这次的主角是你和他。收到他的邀请,然后用“没空”巧妙地打发,这本身就说明你心里是有那么一点点顾虑,或者还没完全准备好敞开心扉。但他这个“什么时候有空了”一出口,就有点像在说:“我不会轻易放弃的,总有一天你会答应我的。”别急,我们一步步来捋一捋。首先,剖析一.............
  • 回答
    想知道他是不是也对你有点意思?这事儿确实挺让人纠结的,毕竟喜欢一个人,总忍不住想去揣摩对方的心思。其实,与其绞尽脑汁地去套什么“标准答案”,不如试着在日常的相处中,用心去感受一些细微的信号。首先,最直观的,就是他看你的眼神。有没有觉得,当你们视线交汇的时候,他的目光好像会在你身上多停留一会儿?不是那.............
  • 回答
    .......
  • 回答
    十一假期快到了,你是不是也跟我一样,心里痒痒的,想找个地方好好放松一下?刚好有这么一个男生想和你一起去旅行,听起来还挺不错的,尤其是他还是个喜欢摄影的“好人”。你说“不是美女”,这完全不用放在心上。旅行这事儿,从来就不分美丑,讲究的是两个人能玩到一起,聊到一起。而且你对他有好感,这才是关键。说明你们.............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当下社会讨论中一个比较敏感且复杂的核心。你相信“没有任何一个男人想性别对立”,这是很多人内心的真实想法,是一种对和平共处和互相尊重的期盼。然而,为什么会有“部分人认为性别对立主要是男性引起的”这种声音存在呢?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需要我们深入剖析。首先,我们要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