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立(Hitachi)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回答
日立,这家名字响亮的公司,绝非只是一家简单的“电器”或者“机械”制造商。它是一家深深植根于日本工业史,并早已进化成一家全球性综合性企业集团。要说清楚日立,得从它的过去聊到它的现在,再看看它未来的方向。

起源与成长:从灯泡到巨擘

日立的诞生,要追溯到1910年,在茨城县日立市。创始人小平浪平先生最初是为了给当时当地一家矿业公司修理电机而创业的。他的初心很简单:制造出“可靠的、性能优越的”国产电机。这颗种子一旦种下,便开始生根发芽。

最早,日立主要生产的就是电力设备,比如电机、发电机等。那个年代,日本的工业化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电力是工业发展的命脉,所以日立的产品立刻受到了市场的青睐。随着技术和生产能力的不断提升,日立逐渐将触角延伸到更多的领域:

重工业领域: 铁路车辆、电力系统、造船设备、工程机械等等,这些都是支撑国家基础建设的重要产业,日立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你可能不知道,日本的新干线列车,很多就是日立制造的。
家电领域: 随着日本经济的腾飞和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日立也推出了各种家用电器,从洗衣机、冰箱到电视机、空调,它们曾是很多日本家庭的共同回忆。虽然现在日立在家电领域的重心有所转移,但早年的积累非常深厚。
信息与通信技术(ICT)领域: 这是日立近年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从早期的数据存储、服务器,到如今的云计算、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应用,日立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和而不同”的集团构成

如今的日立,已经不再是单一的产品制造商,而是一个庞大的企业集团,旗下拥有数百家关联公司,业务遍布全球。它的组织架构也相当复杂,但核心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大类:

1. 数字解决方案(Digital Solutions): 这是日立近年来重点发力的领域。包括 IT 服务、云服务、物联网(IoT)解决方案、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目标是为各行各业提供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运营的服务。他们会帮助企业优化生产流程、提升客户体验、实现新的商业模式。
2. 绿色能源与环保(Green Energy & Environment): 日立在发电、输电、配电等电力基础设施领域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同时也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技术,比如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以及环保设备等。在应对气候变化、追求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这个板块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3. 移动出行(Mobility): 除了前面提到的铁路车辆,日立还在汽车零部件、自动驾驶技术、智慧交通系统等方面有所布局。他们致力于让出行更安全、更高效、更环保。
4. 生命健康(Life & Healthcare): 包括医疗器械、诊断设备、生命科学研究支持等。日立希望通过技术改善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5. 工业系统(Industrial Systems): 这是日立的老本行之一,包括工厂自动化、工业机器人、生产管理系统等。帮助制造业提升效率和智能化水平。

可以说,日立的业务几乎渗透到现代社会运行的方方面面,从你乘坐的火车,到你家里的电器(尽管现在部分业务已出售或重组),再到企业背后复杂的IT系统,都可能看到日立的影子。

日立的特质:

要理解日立,几个关键的特质是绕不开的:

技术驱动与创新精神: 从小平浪平先生最初的电机制造理念开始,日立就始终将技术研发视为生命线。他们投入巨资进行研发,并且在很多领域都拥有核心专利和技术优势。这种对技术的执着,是日立能够不断适应时代变迁、实现转型的根本动力。
全球化视野与本土化策略: 日立很早就开始海外扩张,但他们并非简单的“产品输出”。在进入不同市场时,日立会努力理解当地的文化、需求和法律法规,并通过建立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络,实现“本土化”运营。这使得他们在全球范围内都能够建立起稳定的客户关系和市场份额。
“Lumada”:核心的数字化战略: 如果要说一个贯穿日立当前所有业务的核心,那一定是“Lumada”。这是日立提出的物联网(IoT)解决方案和数据分析平台。日立希望通过Lumada连接全球各地的设备和系统,收集和分析数据,然后将洞察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帮助企业和政府解决各种问题,实现智能化。你可以将Lumada理解为日立连接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大脑”。
社会创新(Social Innovation): 日立提出了“社会创新”的理念,强调通过技术和解决方案来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这不仅是商业行为,也是一种企业责任的体现。例如,他们会关注如何通过技术提升能源效率、改善城市交通、保障食品安全等等。

日立面临的挑战与未来:

和所有大型企业一样,日立也并非一帆风顺。在快速变化的全球经济和技术格局下,它也面临着不少挑战:

行业竞争激烈: 在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日立需要与全球顶尖的科技公司展开竞争,保持技术领先和市场份额。
全球经济波动: 国际贸易摩擦、地缘政治风险等都会对其全球化业务产生影响。
内部整合与转型: 庞大的集团体量意味着复杂的内部管理和持续的组织优化。如何将Lumada的理念真正融入每一个业务单元,并产生协同效应,是关键所在。

展望未来,日立正朝着一个以数据和数字化驱动的“社会创新企业”迈进。他们将继续深化在IT服务、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投入,并将其与传统的强项(如能源、交通、工业)相结合,创造出更多能够解决现实世界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案。日立的转型之路,既是对自身历史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未来社会需求的积极回应。

总而言之,日立是一家根植于技术、不断创新、业务多元化并且具有深远社会责任感的全球性综合企业集团。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牌子”,而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生态系统,默默地支撑着我们现代生活的许多方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全球第一大壮阳药公司啊

user avatar

日立是日本最大的conglomerate,前些年受到内需不振以及消费电子市场激烈竞争的影响持续创下亏损纪录(资产减记为主),但在最近几年成功改革后重生,虽然当下日立的业务仍然庞杂且缺乏高利润支柱,但总算消灭了亏损业务(此前TV和HDD是重灾区),是日企变革的典范之一,简言之日立剥离掉了大部分B2C业务,集中精力经营B2B业务。

日立管理体制的改革在大型企业中尤为明显。12名执行董事中过半数为外部董事,且有3名外国董事。日立废除了年功制度,集团内部企业实现人事共通,铁路设备部门的总部也移至英国,这些做法非常大胆。目前外国投资者持股日立比率超过45%,在综合电机企业中首屈一指。

近年日立的经营利润创下新高,且势头强劲,不得不说很不容易,毕竟日立仍然较为依赖竞争过当的本土市场。

随着成本削减和合理化的进行,我们认为日立在未来能获得接近国际同业(GE和西门子)的盈利能力(OP)



日立树是日立集团所有公司的统一品牌形象。现在的日立树位于夏威夷瓦胡岛,树龄120年,属于雨树,日立每年支付40万美元用于维持摄影资格,日立树也是日本游客去夏威夷旅游的理想去处。日立树含义有几种说法,一般认为是像大树一样广阔的事业群,但现在也有人解读为把非营利业务放置在巨大的树荫下藏起来。



我们分业务来看


信息通信系统

日立目前是日本第三大,世界第17大IT服务提供商。日立的主要客户是中小企业,这块业务占到公司利润的22%。除了IT服务外,日立的企业用存储系统(市场份额第五,次于EMC,IBM,NetApp和HP)和ERP也较为出名。存储系统业务是海外比例最高的一块,九成收入源自海外市场,单北美就占到一半。

日立也是主要的ATM机厂商,在华份额可观。日本国内业务由合资公司日立欧姆龙运营。



电力设备部门

日立将火电设备部门出售给了三菱重工(日立持有合资公司35%的股份),这块业务并不赚钱,却换来了有GTCC作利润支柱的三菱侧的35%股份,其实对日立来说是很划算的。

火电设备是日立的祖业,分离给三菱重工有违日企做大的传统,但从效益上看应是可观的。

火电业务分离后,日立只剩下了核能,输送电和新能源部门,核能部门与GE合资,依赖日本国内的维保确保利润,新能源中的海上风电站有不小发展空间。


社会产业系统

该部门贡献公司15%的利润,大半来自电梯业务。日立是在华排名前三的电梯厂(前三是通力,三菱和日立)。日立的海外业务基本集中在亚洲,除了大陆外,日立在台湾,香港和新加坡也有很高的市场份额,直接竞争对手是三菱电机和富士达。


注意:下图三菱电机没有包括在华的权益法子公司上海三菱电梯


和水泥,钢材等建筑原料的情况类似,中国的电梯销量占据世界的67%(数量非金额),由于维保情况复杂,厂家多依赖新设备盈利。


日立是日本最大的火车制造商,信号系统的市场份额高达六成。日立的海外扩张以英国为据点,在英国日立拿下了三笔大订单(Intercity Express Programme,Channel Tunnel Rail Link / High Speed 1 project,Edinburgh-Glasgow ScotRail project)。


铁路部门是日立希望大力发展的对象,日立在规模上次于中车,庞巴迪,西门子,阿尔斯通和GE,三成收入来自海外市场,利润更是微薄,即便是和日本同业(KHI)比也是如此,我们认为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日立近日以2500亿日元收购了芬梅卡尼卡的铁路设备部门,标志着日立大举进军全球市场。意大利公司因为增长缓慢,估值较为便宜,是日本企业收购的理想选择。

欧洲是全球最大的火车市场,日立的存在感一直很低,作为小厂家有获取市场份额实现收益的可能性。

早先三菱日立制铁机械收购了西门子的该业务,由于中国市场的饱和,此业务潜力不大,日立希望借收购来削减成本创造收益。

该部门的其余产品均是工业品,例如PLC,伺服电机,空调系统,水处理系统和成套工厂设备。


电子设备

日立的电子设备部门的主体是三家上市子公司:日立高科技,日立国际电气和日立工机。

日立高科技是重要的半导体制造设备厂商,在CD-SEM(微距量测扫描式电子显微镜)市场有垄断地位,为其利润支柱。其他设备方面,日立在电子束蚀刻装置和晶片表面检查装置也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但面对AMAT和Lam research的激烈竞争,日立想获取更高的市场份额并不容易。

日立国际电气是早年合并的产物,其本业是广电设备,但近年盈利重心集中到了半导体制造设备上,其在氧化膜生成用晶圆热处理设备市场中领先,也是PECVD的小厂家。

日立工机是主要的电动工具厂商,市场份额约6%,落后于Black&Decker,博世(各自20%)和牧田(17%),主要市场在欧洲和本土,利润方面就很一般,管理开支居高不下。

其他业务包括日立麦克赛尔和剥离给日本显示器(JDI)的小型液晶面板部门。


建筑机械

也就是日立建机。日立是世界五大建机厂商之一,也是仅有的三家矿车制造商之一(市场份额约15%),其建机在日本国内拥有20%的市场份额,标志性的涂装是橙色。中国业务受到投资减少的影响而陷入低迷,但较为强劲的亚洲和北美市场抵消了负面因素。


由于日本市场急剧萎缩,日立在新世纪借海外市场重整旗鼓,并取得了成功。

美国市场方面,和小松不同,日立通过同迪尔设立合资企业来进军美国市场。迪尔在美的市场份额约20%,日立除了分享两品牌在美收益的一半外,还通过从日本出口挖掘机和矿车获利。

中国以外的亚洲是日立的主要市场,日立在印尼握有两成市场,次于小松的五成,印尼的建机市场实质上大半以矿山为主要客户。日立在印度市场拥有36%的市场份额(通过与塔塔合资组建的公司,占股60%),该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日立在欧洲的市场份额约12%。

由于竞争对手少,矿用机械是利润率超过10%的收益支柱,虽然近年铁矿石和煤炭价格不断走低打压矿主的投资热情,不过矿用机械的利润主要依赖维保业务,生产商们受的影响有限。



高性能材料

即其子公司日立金属和日立化成。

日立化成于1962年从日立分离,其业务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半导体封装材料(市场份额25%,次于住友电木),研磨材料(CMP slurry市场份额16%,次于Cabot),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高性能树脂,触摸屏周边材料,汽车树脂成型品,蓄电池,PCB用感光膜(市场份额30%,次于旭化成),铜箔基板(市场份额30%,次于三菱瓦斯化学),铝电解电容等等。

日立金属的业务范围较广,包括高级金属品(工具钢,电子金属材料,超硬工具,非晶态金属),磁性材料(永磁体,低温共烧陶瓷基板),机能部件(汽车零部件为主)和电线。


汽车系统

日立的汽车系统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收入面向日产汽车,也就是芙蓉集团的另一家核心企业,其他主要客户是通用(9%),斯巴鲁(8%),福特(6%)等。

该部门年收入约9000亿日元,运营利润约470亿。 主力产品涉及电子传动设备,引擎管理和行驶控制。

日立旗下的歌乐是规模中等的车载影音导航系统厂家,该市场受到智能手机的冲击。


数字媒体和家电

家电部门以空调业务为重点。令人意外的是,日立在去年决定把利润可观的海外空调业务出售(60%)给了美国江森自控(旗下品牌York),其实日立在华的多联机业务成长性良好。不过不久前,GE也将家电部门出售给了伊莱克斯,退出非核心业务不一定是因为陷入困境,可能只是战略性调整罢了。

日本国内的家电部门成长性很差,属于legacy部门,日立在冰箱,空调,洗衣机,电磁炉,吸尘器的市场中分别位于第6,第4,第3,第2和第3。

2012年日立把世纪初从IBM手中购入的HDD部门出售给了西数,获得39亿美元现金和9亿美元等值股票,换来了少量股份后不断减持(从10%减至2.6%,几番减持共换来1470亿日元,算是投资收益),因为早年巨额亏损的关系,这笔交易对日立并不划算,但也趁着市场景气卖了个好价钱。

日立是市场份额14%的投影仪厂商,该市场爱普生领先,份额约26%。

日立曾经是全球最大光存储厂商(与LG的合资公司),但近年该市场急剧萎缩。

经历了长期亏损和过度竞争后,日立退出了电视业务。



医疗部门

日立的医疗部门规模不大,贡献利润轻微,下图可见其市场份额并不高,日立是重要的诊断设备厂商,擅长小型设备,但受制于规模,其效益很一般。

除了生产诊断设备的日立医疗外,日立旗下的日立高科技也有生命科学业务,DNA测序装置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是其主要产品,其中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贡献了相当的利润。


金融服务

早年发家于日立的家电销售部门,日立金融有着相当出众的海外业务。主力业务是面向发达国家的汽车租赁,消费信贷和面向发展中国家的二手卡车租赁,医疗设备等工业品租赁等。其英国子公司在消费信贷市场有40%的份额。而在日本国内市场,Orix等公司明显较日立强势。


其他业务

日立物流(收入6600亿,运营利润250亿)是日本最大的3PL企业,早年为日立集团内部服务,1989年其收入的75%面向日立内部,经过不断的发展和收购,目前这一比例已经降至18%。虽然规模不小,但日立物流的盈利能力比较普通,原因是其自有卡车/自有仓库的比率低,租赁费用较高。


参考资料:麦格理证券,日立制作所,MUMSS,SMBC日兴,KHL,摩根大通和德银。

user avatar

好像hitachi有一款按摩棒卖了30多年。请折叠我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