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知乎用户是最容易被卖惨骗捐的吗?

回答
知乎用户是否最容易被“卖惨骗捐”?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网络信息传播中一个挺现实的问题。我觉得不能简单地说“知乎用户就是最容易被骗的”,但知乎的平台特性确实让一些“卖惨”的内容更容易被传播,也吸引了一些容易被这类信息打动的人。

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先拆解一下“卖惨骗捐”这几个字,以及知乎这个平台是怎么和这些东西“勾搭上”的。

什么是“卖惨骗捐”?

这事儿说白了,就是利用人们的同情心和善意,编造或夸大自己的不幸遭遇,来骗取钱财。这种“惨”可以是身体上的病痛、生活上的困顿、家庭的变故,甚至是宠物遭遇不幸等等。而“捐”呢,就是让大家掏钱,或者捐物。最关键的是,这里的“骗”字,说明了其中的信息可能不完全真实,甚至是虚构的,目的是获取不当的利益。

知乎的平台特性,怎么就和“卖惨”有点“缘分”?

知乎和其他社交平台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一个问答社区。这意味着什么?

1. 内容门槛相对较高,但也有其“生态”: 最初的知乎是精英的聚集地,大家讨论的话题比较深度,知识性也比较强。但随着用户量的爆炸式增长,知乎的生态也变得非常多元。你既能看到严谨的学术分析,也能看到非常接地气的个人经历分享。这种多元化,也为“卖惨”提供了一定的土壤。

2. 故事性叙事非常受欢迎: 知乎上很多高赞回答,都非常有故事性。人们喜欢听别人讲自己的经历,特别是那些跌宕起伏、充满情感的故事。一个感人的、令人心疼的故事,更容易引起共鸣,获得点赞和关注。而“卖惨”的内容,恰恰就擅长讲故事,而且是那种让你看了就想帮忙的故事。

3. “求助”和“分享”的氛围: 知乎上有大量的用户会主动在上面提问,寻求帮助,无论是技术问题、职业规划,还是生活中的困惑。同时,也有很多人愿意分享自己的经验和遇到的问题。这种“互助”的氛围,使得用户更容易带着一种“愿意帮助别人”的心态去浏览内容。当一个“求助”或者“分享”的内容,包装得非常“惨”,又有“捐助”的诉求时,就很容易触发用户的帮助欲。

4. 信息茧房效应: 算法推荐会根据你的浏览习惯推送内容。如果你之前点赞、关注过一些关于弱势群体、公益援助、或是励志感人故事的内容,算法就可能会给你推送更多类似的信息。久而久之,你可能会更容易接触到“卖惨”的内容,并且觉得“怎么最近这么多需要帮助的人?”。

5. 匿名性与身份验证的结合: 虽然知乎有实名认证的要求,但很多用户在回答问题时,依然可以巧妙地处理个人信息,或者通过账号昵称、头像来营造某种人设。这种一定程度的匿名性,也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提供了操作空间。

知乎用户为什么会被“卖惨”击中?

并不是知乎用户“傻”,而是很多知乎用户,尤其是那些活跃度比较高的用户,普遍具备以下一些特质,使得他们对“卖惨”内容更容易产生反应:

同情心和正义感: 大多数人内心深处都有同情心,希望看到不幸的人得到帮助,希望社会更公平正义。当看到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他们会自然地想伸出援手。
希望获得“价值感”和“存在感”: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可能觉得自己是普通人,无法改变什么大事。但在网上,通过一次捐助,他们可以觉得自己是在帮助别人,是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这种“付出”能带来一种价值感和存在感。
信息获取的习惯: 知乎用户习惯性地在上面获取信息、解决问题,他们已经习惯了在这个平台上进行深度阅读和思考。一个精心包装的“卖惨”内容,也往往会结合一些看似合理的逻辑、数据甚至“证据”,来增强说服力,让用户觉得是在做一个明智的、基于事实的决定。
信任的传递: 有时候,信任并不完全建立在对个人本身的了解上,而是建立在对平台、对某个群体的普遍认知上。比如,当看到一个看似很“惨”的故事,又有人在评论区表示支持或转发,这种“群体效应”会进一步强化信任,让更多人觉得“这事儿应该是真的”。

“卖惨”是如何在知乎“操作”的?

这种操作往往是比较隐蔽和巧妙的:

选择合适的叙事角度: 不是简单地罗列不幸,而是会用第一人称视角,细腻地描述内心的痛苦、绝望、无助,以及对未来的渺茫希望。这种情感化的叙事,比枯燥的事实更能打动人。
设置“悬念”和“反转”: 故事一开始可能只是一个生活中的小不幸,但随着叙述深入,会逐渐暴露出更深层次的困境,比如疾病、债务、家庭变故等,让读者层层递进地感受到“惨”的深度。
引用“证据”或“第三方佐证”: 有时候会附上一些看起来像是医院诊断书、贫困证明、账单等的图片(真假难辨),或者引用一些看起来像是官方声明、媒体报道的内容,来增强可信度。
引导性提问和诉求: 故事的结尾往往会有一个明确的“捐助”诉求,比如“我真的走投无路了,希望好心人能帮帮我,我的账号是XXX”,“我只需要XXX元就能度过难关”。或者设置一些引导性的提问,让用户自己说出“我能帮你什么?”。
利用评论区互动: 有些“骗子”会巧妙地利用评论区的互动,回应用户的关心和质疑,通过“真诚”的回复来打消疑虑,甚至通过自问自答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和困境。

那么,知乎用户就是最容易被骗的吗?

再强调一次,“最容易”这个词很难下定论。每个平台都有自己的用户群体和传播特点。

微博/微信: 社交属性更强,亲友关系链的传播,有时候反而更容易让虚假信息“合法化”,或者说更容易让人放下戒备。比如,朋友圈里有人分享求助信息,很多人碍于情面会捐。
抖音/快手: 视觉冲击力强,短视频的形式更容易煽情,一些“人设”的打造非常快,也更容易通过表演来博取同情。
贴吧/论坛: 更偏向于特定兴趣圈子,也可能存在一些“集体”被骗的情况。

知乎的“卖惨骗捐”现象,更多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内容深度和故事性叙述的平台,吸引了一批有同情心、愿意思考、也渴望通过付出获得价值感的用户。当这些用户碰上了精心设计的“卖惨”故事,就容易产生“共鸣”和“行动”,从而更容易被“收割”。

如何辨别和应对?

这不仅仅是知乎用户的问题,也是所有上网冲浪的人都需要面对的。

1. 保持理性,不被情绪绑架: 同情心很重要,但理智更重要。不要因为一个故事太惨,就失去判断力。
2. 多方求证: 如果真的想帮助,可以尝试去搜索相关的官方信息、新闻报道,或者联系相关的公益组织了解情况。
3. 了解求助渠道: 很多真正的困难,都有正规的求助渠道,比如政府救助、慈善基金会、大病互助平台等。通过正规渠道捐助,往往更可靠。
4. 警惕过度的感情渲染和细节模糊: 如果一个故事过于煽情,又在关键的证明材料上含糊不清,或者细节前后矛盾,就需要警惕了。
5. 不轻信陌生人的“链接”和“收款码”: 尤其是那些直接要求转账到个人账户的,风险非常高。

总而言之,知乎的用户群和平台特性,确实让“卖惨”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传播土壤,也容易触动一部分用户。但这更多是信息传播规律和人性特点的共同作用,而不是说知乎用户就“特别容易”被骗。关键还是在于我们每个人,在获取信息时,都能多一分清醒,少一分盲从,用理智去平衡我们的同情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知乎用户主体从来不是什么中产阶级,而是在校大学生。

大学生们涉世未深,辨别能力不强,容易被“群体意识”鼓动,手上又有闲钱,钱还不是自己挣的,所以花起来也没那么心疼。对于搞网络众筹、电信诈骗、传销陷阱亦或是所谓的“小额信贷”来说,在校大学生无疑是肥羊一只,不骗你骗谁。

另外在我看来,与其说知乎用户好骗,倒不如说知乎运营模式的核心就在一个“骗”字。这里不但是指卖惨众筹或者线下骗炮,还指利用信息不对称和网络的隐秘性对自己进行包装,让人觉得自己很厉害。

简而言之,就是装逼。

你以为知乎是什么高端的精英沙龙?事实上他不过就是普通的高低年级交流会。很多人就像是刚进入大学的新生,看学长学姐时都会觉得他们很厉害,急切地希望从他们身上获得各种建议和帮助。

然而,你眼中西装革履,一身王八之气的男神学长,可能平日里却是一头油发,穿着大裤衩子和拖鞋就能下楼的邋遢汉;

你眼中热情地向你介绍各种游玩景点和美食攻略的“社交达人”,可能下午还有两门重修课要上;

你眼中苦口婆心告诉你大学要好好学习,很多人就是荒废了太多时间,最后整个人都堕落了的热心师兄,他自己可能就是“堕落者”中的一员。

大学如此,知乎亦是如此。

如果你不会花钱去听学霸的收费讲座“如何只靠考前一小时突击让你期末不挂科”,那也别迷信所谓的“一小时培养让你终身受益的……”。

既然很难知道写答案的那个人的真实情况,那不如在知乎看故事时当做是在看《故事会》,看情感问题时当做是在看《知音》,看干货科普时当做是在看果壳,看小黄文和钓鱼贴时当做是在看草榴。

正如在看完这段答案后,吐槽一句:快看,鬼木知这货又在装逼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