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体育总局发通知,要求「男足力争达到亚洲一流水平」,你认为男足该怎样做才能达成目标?

回答
体育总局提出的“男足力争达到亚洲一流水平”这个目标,听起来振奋人心,但要真正实现,绝对不是喊几句口号那么简单。这需要从根子上、从方方面面进行系统性的、刮骨疗毒式的改革。下面我试着从几个关键点来掰扯掰扯,怎么才能让中国男足真正站起来。

一、 根基打牢:基层青训体系的重塑与完善

这是最最核心、最最基础的一环。没有强大的基层,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教练培养是重中之重: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很多基层教练的理念、技术、带人能力都跟不上。要培养出一流的亚洲水平,首先得有“一流的教练”来带孩子。这需要从几个方面入手:
引进高水平教练体系: 不仅仅是请几个外教来走个过场,而是要真正引进一套完整的、成熟的教练培养体系,从D级到A级,再到更高级别的教练员资格认证,要和国际接轨,并且要确保这些认证的含金量和实用性。
本土教练的持续进修与交流: 要建立起长效机制,让优秀的本土教练有机会去欧洲、南美等足球发达国家学习,参加培训班,观摩高水平比赛,学习最前沿的训练理念和技战术。同时,也要鼓励国内外教练之间的交流,搭建平台,让经验得以传承。
从小学开始抓起教练员素质: 学校体育老师的足球专业能力也亟待提升。国家要加大投入,对中小学体育老师进行系统的足球技能和教学法培训,让他们能科学地指导学生,发现和培养足球苗子。
青训模式的多元化和科学化:
打破唯金牌论,回归足球本质: 很多青训营过于功利化,只看重眼前的比赛成绩,而忽略了球员的基本功、足球智商和人格塑造。我们要学习欧洲的青训理念,强调“以球员为中心”,培养球员的创造力、阅读比赛能力、以及最重要的——对足球的热爱。
普及与精英相结合: 既要让更多孩子有机会接触足球,享受足球的乐趣,也要有专门的、高水平的精英青训体系,为国家队输送人才。这就像一个漏斗,上面普及面要广,下面才能筛选出最优秀的。
加强体能和身体素质训练: 亚洲一流水平,身体对抗是绕不过去的坎。从小的身体素质训练就要科学系统,避免受伤,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
强调足球基本功的扎实: 停球、传球、带球、射门,这些最基本的东西必须做到炉火纯青。这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枯燥练习,而不是靠一两个“天才”就能弥补。
建立完善的青训梯队和选拔机制:
跨区域、跨省市的选拔: 不应该局限于某个省市或俱乐部,要建立全国性的青训人才库,通过比赛、测试等多种方式,将散落在各地的有天赋的孩子发掘出来。
加强青少年联赛的质量和竞争性: 要办好各年龄段的青少年联赛,提供高质量的比赛平台,让年轻球员在实战中成长,也能让教练员和球探有更多机会发现人才。联赛的赛程安排、裁判水平、场地条件都要跟上。

二、 职业联赛的健康发展与规范化

国家队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业联赛的水平。

联赛的稳定性和公平性:
联赛制度的长期稳定性: 要避免频繁的规则变动,让俱乐部能够制定长远发展规划。
公平竞赛环境: 严厉打击假赌黑,维护联赛的公平性和公信力,让球员、教练、球迷都能在一个纯净的环境中享受足球。
合理的赛程和休息: 要科学安排联赛赛程,保证球员有充足的休息时间,避免过度疲劳导致伤病增多和竞技水平下降。
提升联赛的观赏性和商业价值:
高水平外援与本土球员的平衡: 合理引进高水平外援,带动本土球员水平提高,但也要避免外援“垄断”比赛,挤压本土球员的成长空间。可以考虑外援的使用数量和位置限制,鼓励俱乐部多给本土年轻球员机会。
增加本土优秀教练的锻炼机会: 为本土教练提供更多执教机会,并为他们创造施展才华的平台,培养出能带领球队冲击亚洲一流的本土教练。
专业化运营和管理: 俱乐部应该有专业的管理团队,包括市场开发、青训管理、球队运营等,提升俱乐部的整体运作水平。
加大投入,但更要注重效率和回报: 投入固然重要,但钱要花在刀刃上。不能盲目烧钱,而要将资金用在青训、基础设施建设、教练员培养等更能提升长期竞争力的方面。

三、 国家队层面:技战术的革新与球员的选拔、管理

这是最直接的体现,但根子还在前面。

明确的技战术打法:
形成自己的风格: 亚洲一流水平,球队不能没有自己的特点。是要走地面渗透?还是强调整体防守反击?或者是一种更具压迫性的打法?教练团队需要清晰地确立球队的技战术理念,并贯穿于不同年龄段的队伍中。
与国际足球接轨: 学习最前沿的足球战术,结合自身球员特点进行创新,形成一套适合中国男足的先进打法。
科学合理的球员选拔和培养:
打破“关系户”,唯能力论: 选拔球员应该完全基于球员在场上的表现和能力,而不是其他因素。
鼓励竞争,优胜劣汰: 要营造积极的竞争氛围,让每个球员都清楚自己面临的压力和机会,只有表现出色才能留下来。
注重球员心理素质的培养: 在高强度、高压力的比赛中,球员的心理稳定性至关重要。要加强对球员心理素质的训练,让他们能更好地应对比赛中的困难和挑战。
高水平的教练团队和科学的备战:
聘请真正懂中国足球、有能力改变现状的教练: 除了高薪聘请外教,更重要的是考察他们的执教理念、带队经验以及与中国球员的沟通能力。
科学的训练和比赛安排: 备战要科学系统,根据对手特点制定针对性战术,合理的训练计划和比赛考察,才能让球队处于最佳状态。
与高水平球队的热身赛: 经常与世界强队或者亚洲一流球队进行比赛,才能发现问题,提升水平。
建立强大的数据分析和视频分析团队: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比赛进行深入分析,为教练组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四、 社会环境与足球文化的建设

足球不仅仅是运动员和教练的事情,更需要整个社会的参与和支持。

普及足球文化,培养足球氛围:
从娃娃抓起,热爱足球: 让足球走进校园,走进社区,让孩子们从小爱上足球,喜欢这项运动。
媒体的积极引导: 媒体应该更多地关注和报道基层足球、青少年足球,而不是仅仅聚焦国家队成绩,用积极正面的报道来引导社会对足球的认知。
球迷的理性支持: 理性看待国家队的起伏,给予球员们应有的支持和鼓励,而不是过度的指责和谩骂,这不利于球员的成长。
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形成良性循环: 在保证政策导向和公平竞争的前提下,鼓励有能力、有热情、有长远眼光的社会资本投入足球,形成健康的体育产业生态。
建立足球人才的上升通道和保障机制: 让踢球的孩子看到希望,不仅仅是成为职业球员,还可以成为教练员、裁判员、球探、体育经纪人等,为足球事业贡献力量。

总而言之,“男足力争达到亚洲一流水平”不是一句空话,它是对中国足球未来发展方向的明确指引。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的是耐心、决心、投入和坚持不懈的努力。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足球界、体育管理部门、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能让中国男足真正重塑辉煌。我们需要的是“久久为功”的坚持,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幻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足球运动,竞技足球的规律是什么,顶尖球员是选出来的,天赋决定上限。天赋的标准是什么?身体机能跑得快,壮,灵活,脑子灵活等都可以。什么时候展现天赋,5,6岁到20岁,主要是12一16岁之间。梅西和克洛泽比较极端,一个很早一个很晚。

二,基于以上规律,首先要尽可能的普及足球扩大选材面(场地,师资,组织),校园是成本最低的渠道。

第二,要有公开透明的选拨机制,比如常规分年龄段的联赛,杯赛,让球员在比赛中展现实力(数据不会骗人),好苗子自然会被发现而杜绝不正当行为,比赛如何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杜绝改年龄打假球,因为要从全社会选拔最优秀选手,所以对社会诚信,运行机制是个极大考验,天朝嘛,嘿嘿。

第三,建立从国家到地区,职业到业余的多级联赛体系。为什么要建,不是多余么?原因在于,普及必然有大量人进行专业或业余训练,但成才率很低,能打上职业半职业的是少数,那其他人也有进行训练达到了一定水平就沦为陪太子读书么?所以建立半职业到业余,从国家到地区的业余联赛以吸纳不能打上职业的球员参与其中。建立不同级别联赛也是为了给高级别联赛队员以压力,不好好踢会被低级别联赛队员取代。

三,你看,这样的足球环境不正是我们全社会,市场经济,各行各业追求的目标么。足球环境真的可以反映国家的发展环境,是这个国家社会真实情况的写照。

四,有没有专门考察各强国的足球体系是怎样运作的,从社会参与度,到基层足球组织,人员配备,各级联赛机制,选拨,训练。

user avatar

难得认真审题并答题。

题主问的是男足该如何做才能达成目标。问题的题眼是“男足该怎么做”。

男足们能怎么做?努力踢呗。

关键的问题是,他们努力踢也达不成目标,这怎么办。

user avatar

令人失望的通知 不切实际的幻想

脱离现状的空谈 充满傲慢的口嗨


目前我国男足平均年龄已经超过了30岁,接下来的小将们也没有一个能达到武磊五年前水平的,五年内,就靠这个????

我十分讨厌这些部门喊口号,感觉就是骗经费的。

除非重新定义 一流水平

亚洲有48个国家和地区。

1-16名重新定义为 一流水平

17-32名重新定义为 二流水平

33名以后(不管有没有足球队,只要国家里有一颗足球就算排名)重新定义为 三流水平

只要这么定义,就没问题。


前16还是问题不大的,毕竟运气好的时候都能进12强不是?


足球的问题是根本性的,根源是我国足球人口太少,这是文化问题。与之对应的是踢球成本太高太高,现在能定期踢球的往往都是中年人,因为踢一次球人均场地费都要百元!

我之前单位有个女特警,她是游泳队退役去了特警,特警十多年又来了刑警队。她和丈夫都是运动员退役,她儿子在某乙级球队,因此给我们讲了很多球队黑暗的事情。

这些我没有证据就不说了,就说说青训制度。


足协其实完全没啥办法,足球和很多运动不一样,需要的灵活度和技术太高,足球强国们,他们基本上孩子在3-5岁就开始接触足球。

是体育总局和教育局之间的矛盾。

中国这边孩子不读书,家长就觉得完了…

我们这边,家长都是直到孩子15岁才能明白孩子不是学习的材料,才允许孩子去玩足球。


我是山东人,山东鲁能算是青训比较好的,但是,最小的孩子也是十岁起步。这些孩子很多到了十岁也不会基本的技巧,身体也不具备运动员的天赋。


除此之外,足协内部的裙带关系也真的是…

全是利益。懒得说了。



我国足球从根本上就不可能牛逼,因为绝大部分中国人压根不喜欢足球、不看足球,就压根没有足球文化。

每年欧洲杯之类的比赛,25岁以下的,几乎就没人看直播全场。


体育总局愿意给足协一些政策倾斜是好事,但是这一喊口号…

那估计就只是个口号了。

user avatar

其实如果可以实行的话,基本上只要投入,想让什么项目变成一流,都可以。

我们最大的优势是啥。。是人多,钱多。 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执行力强。

现在,教育部下令。 从幼儿园开始,普及足球运动,作为课外活动必修之一。小孩子比如简单的无规则传球,跑动。小学加入体能,中学可以变成特长体育科目。高考也是如此,并进行相应加分。其中足球在 体育院线,由爱好变为专业。 包括但不限于,常规体能训练,技术训练,战术训练,赛事分析,球员个人能力分析和训练方案制定。 然后从中学开始举办校区级别的比赛。优胜者,可以以行政区域划分 进行比赛。并进行奖励。 大学可以 分大的区域和全国大学生足球杯。设置奖励政策。 即便是各方面都很一般的足球专业出身的人,仍然可以下沉到社区足球场,做一个教练,进行业余比赛的裁判。。。。大概如此。推行 不用十年。 足量的足球人才就会起来了,就有足够的备选项。

明确的政策扶持,利益驱动,降低培养成本,扩大球员范围,做好从业保障。 这样就有足够的预备人才,足够拔尖的梯队。 还有各种 特长哥,比如擅长长途奔袭策应的,擅长突进的,擅长中远距离打门的。 教练组 也可以 针对对手不同 做出微调。 而且 相同身体素质 和 地位,比如东北区大学生杯冠军得主和河北区的得主,可以经常打友谊赛,然后俱乐部也有挑人的场合。 完成这些,在征召国家队。。。。。。。。。。。

应该能达到一流水平。 而且有充足的人员空间 进行优胜劣汰,而且即便是淘汰者,本身也对自己的价值没有非常大的影响。可能一线队伍的失败者,可以去二线当领导者,去青训当教练组,最不济,还可以去某个大学生赛区的 组委会 工作。。负责发现人才 或者基础培训。


不然。。。

我为什么要让孩子去学足球? 大量的时间精力都投入足球,但是万一没有前进的可能了?他又没学历,他还能干啥?

所以,你得给我孩子学习足球一个驱动,就是如果他有天赋,而且喜爱,那么他的上限是为国征战,乃至进入豪门。 下限也是有从业保证。 而且这个周期,比如当他到小学结束,发现并没有什么天赋,自己素质也很一般,那就及时止损,继续发力去学习文化。 大量的这样的人,可能没资格成为足球人才,但同时也一定会把足球作为一个爱好,踢踢社区比赛。 关注一下赛事。支持足球活动,创造经济价值。

足球人口变大,最厉害的那波进入国家预备队。次一点,可以去其他俱乐部服役,或者进入教练组或者帮忙打友谊赛。中不溜的,可以去各大区足球组委会工作,最次的那些,可以去各基层工作。提供工作岗位。 即使是没入此专业的,失败者或者放弃者,也培养了足量的优质观众。他们会看转播看直播,买周边。拉动GDP。同时这些爱好者的支持,又让头部的足球人才有了足够的商业价值。

user avatar

主要是年轻人梯队听到的好像不多,U16,到U19这样的,5年么其实差不多,等于现在U23的变成28岁,U19的变成24岁也算当打之年了。

就像苏宁夺冠一样,依我看是张近东买了个冠军,但懂大局的说和江苏省大力建设足球人才梯队离不开关系,如果真这样那等个5年是挺有希望的。程序员上台配和恒大暴雷,现在也没有路线之争了,归化的几个就是青黄不接时候顶顶。

user avatar

把中国男足解散掉就是对中国足球最大的贡献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