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花园口事件」的结果来看,这次行动是否是弊大于利的?

回答
花园口事件的结果,若要评判其是弊大于利,那答案无疑是沉甸甸的“弊远大于利”。这次行动,无论从哪个角度审视,都更像是一场被历史刻下的悲剧,其负面影响深远且难以磨灭。

首先,从军事层面来看,花园口决堤的所谓“胜利”是极其短暂且代价高昂的。日军在台儿庄战役中遭受重挫后,企图通过花园口决堤来阻挡中国军队的追击,并以此为诱饵,希望将中国军队主力吸引到黄河以北进行围歼。然而,事与愿违。虽然决堤确实对中国军队的行动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但并未能彻底阻止其南撤或重新部署。更重要的是,这次行动极大地削弱了黄河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能力,长远来看,这反而是为日军提供了所谓的“战略空间”,让他们在未来能够更轻易地控制和掠夺这些地区。日军在军事上的实际收益,与他们自己造成的巨大破坏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其次,人道主义和民生方面,这是花园口事件最令人发指也最显而易见的弊端。黄河,这条滋养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被强行改变了流向。决堤后的洪水瞬间吞噬了豫、皖、苏三省大片土地,无数村庄被淹没,良田化为泽国。这场由人造灾难引发的洪水,直接导致了数十万甚至上百万民众的死亡,无数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幸存者们流离失所,饥寒交迫,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他们的土地被淤泥覆盖,家园尽毁,生活彻底被打乱。这种大规模的人道灾难,其造成的创伤是难以愈合的,是对人性最赤裸裸的践踏。日军在战争中采取这种“焦土政策”,其残暴程度令人发指,也彻底暴露了其侵略者的本质。

再者,经济层面的破坏是灾难性的。被洪水淹没的地区,本是中国的粮仓。沃野千里在洪水的冲刷下,土壤结构被破坏,肥力大减,许多土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恢复耕种。这不仅直接导致了粮食减产,加剧了全国范围内的粮食危机,更对中国的经济基础造成了沉重打击。虽然在抗战时期,国家经济本就困难,但花园口事件的发生,无疑是雪上加煤,使得原本就脆弱的经济体系更加不堪重负。日军试图通过军事占领来掠夺中国资源,而花园口事件的后果,却让他们在客观上更容易实现这一目标,因为被毁坏的土地和丧失劳动力的民众,都无法有效地生产和抵抗。

从政治和国际影响来看,花园口事件虽然可能在短时间内对中国的抗战士气造成一定打击,但从长远来看,其负面影响也更为显著。这场惨绝人寰的事件,极大地暴露了日军的残暴和不人道,即使在当时相对模糊的国际舆论环境中,也激起了广泛的愤慨。这在某种程度上,虽然不是直接原因,但无疑增加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支持和对日本侵略的厌恶。然而,更重要的是,这次事件加剧了中国内部的矛盾和对日军侵略的仇恨。它也让中国人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团结一致,奋起反抗,才能摆脱被奴役的命运。可以说,花园口事件所激起的民族愤怒,也成为了后来中国人民更加坚决抗战的精神动力。

从历史和文化遗产的角度,黄河的改道对沿岸的文化、历史遗迹和生态环境造成了难以估量的破坏。许多古老的村落、庙宇、以及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文化景观,都被洪水无情地吞噬。黄河故道区域的生态环境也发生了巨大改变,曾经的繁荣景象化为乌有。

总而言之,花园口事件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它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弊大于利”。日军试图以此达到军事目的,却最终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而且赔上的却是无数中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家园。这场行动在军事上的短暂“效果”与其在人道主义、经济、民生和历史文化方面造成的巨大且长期的破坏相比,根本不值一提。它更像是侵略者在绝望中释放出的野蛮和毁灭,而其留给历史的,是深深的伤痛和对战争罪行的控诉。这场以牺牲无数生命为代价的“行动”,充斥着非人道的疯狂和对文明的践踏,其弊端如同一道道伤疤,永远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中国抗战死亡人数中,一百个死者里面有两个半是因为蒋公的花园口决堤。


蒋公此计甚妙,拉长了日军阵线,导致五年后的豫湘桂大捷,果粉该满意了吧!

四年后淮海会战,蒋公的军队被连战连捷,正是民心所向。

后来导致新中国花大价钱用溥作义修水利,这笔账怎么算?

说起花园口,不得不说台湾人民对蒋公的缅怀。

蒋公为一代抗日领袖,2017年4月27日蒋公阳明山铜像被割去首级,祭拜日本人八田与一。为什么?就是因为蒋公不爱修水利,还扒堤。八田与一在台湾兴建数项灌溉工程,包含较具名气的嘉南大圳与乌山头水库。

现在台湾干旱成这样,我也理解不了为什么要把蒋公铜像头砍了祭拜日本水利专家(狗头)。更理解不了为什么还有人为蒋公的花园口水利工程洗地。

ms.mbd.baidu.com/r/ozHT

(补充说明:现实的抗日领袖是林森)

(还有一个数据也很惊人,有机会可以查查资料,三个月淞沪会战中国人死的多还是朝鲜战争死的多。)

user avatar

花园口的作用,跟张鼓峰事件差不多。

《大本营陆军部》:

据当事人回忆,由于七月十日开始的一个月期间,正是汉口作战部队集中的高潮,惹起如此事件,中央统帅部一时极感不安。然而由此却得出威力侦察的结论,苏联并无大举出动之意,于是得以消除后顾之忧,实施对华作战。

8月22日,日本大本营下达了攻占汉口的第188号命令。

user avatar

保存敌人,消灭自己

真的高明(手动狗头)

user avatar

国军的传统还真是一脉相承啊

user avatar

从短期来看弊大于利,从长期来看利大于弊。


从短期来看,这造成了河南民众与执行决堤的国军兄弟产生了一些矛盾,甚至有老百姓帮着日军缴国军械的极端案例发生,给世界反法西斯战线抹了黑;


但是从长期来看,却是大大有利的——毕竟没有蒋介石花园口决堤,后来以黄泛区人民为首的全国民众也不会那么积极的参军支前,三年就把蒋记匪帮给给赶到小岛上去。


花园口决堤,对中华民族利在千秋!

user avatar

既没有迟滞日军的步伐,武汉还是沦陷了。

1941年9月,日军决定发起长沙战役,为了牵制驻河南的中国军队南下,10月2日天还没亮,日军突然发动奇袭,渡过黄河和黄泛区,向南岸的中国军队发起进攻。日军从琵琶镇等三处开始了强渡黄河。日军的渡河行动一直处于秘密状态,中国军队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日军在琵琶镇登陆后一举占领姚店堤,并在早上7点攻占高地庙。中午的时候日军占领荥泽。3日清晨5点30分,日军占领中牟,仅仅三天时间日军便渡过了黄河和黄泛区。

10月4日上午10点30分,日军攻入郑州城区,国民政府在华北最后的据点沦陷。10月底,11月初,中国军队组织了全面反攻,一举收复郑州,日军在占领郑州一个多月后光复。不过在1944年日军发动的豫湘桂战役中,4月20日郑州再次沦陷,一直到抗战胜利才获得光复。

据说日军得到这个情报时还不信,认为从战略来说决堤根本没啥用。

至于决堤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建国后就开始大规模恢复黄泛区的生态、治理盐碱地。直到70年代末才勉强恢复到1937年的水平。

损失

当时直接淹死和饿死的群众多达八十九万人,造成了历史上人为的一次大灾难。黄河水下泄后,西边一路沿颍河下泻淮河,东边一路沿涡河到安徽怀远流入淮河,黄、淮合流后涌入洪泽湖,洪泽湖沿岸立即变成了一片汪洋。

这次洪灾,河南安徽共计44县市被淹,受灾面积达29000平方公里,受灾人口1000万以上,冲毁140万民房、淹没近2000万亩耕地。黄水所到之处,房倒屋塌,饥民遍野。这次洪灾,豫、皖、苏三省共有390万人背井离乡。[2]

根据官方的统计,自1938年到1946年,河南共有中牟、尉氏、西华、鄢陵、扶沟、淮阳、太康、睢县、杞县、广武(今荥阳广武镇)、郑县(今郑州)、柘城、项城、商水、开封、鹿邑、通许、洧川(今尉氏洧川镇)、沈丘、陈留(今开封陈留镇)20个县形成了黄泛区,档案显示:“计有150余万人伤亡,其中死亡32万多人,117万人沦为灾民,房屋损失146万多间。”

当年黄泛区中牟、尉氏等地一些幸存下来的村民,如今年事已高,回忆当初的恐怖情景,他们说,由于先前没得到消息,很多人对花园口决堤将信将疑,加上当时正值麦收,辛苦了一季的农民舍不得抛弃即将收获的劳动果实,更不愿意拖家带口离开故土,结果许多人因此遭难。1938年6月23日出版的《大公报》记述了当时的中牟景象:“县城西北十余里的沙窝地方,集有难民3000余人,十数日以来,树皮草根已食之将罄,幸派3人求救,否则,再有二三日,恐全饿死矣!”

现状

2002年7月14日,国务院批复了《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随后,从花园口开始的新的堤防建设工程再次开始,经过数年重建,花园口以下堤防形成了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生态景观线三种功能。花园口抵御22000立方米每秒洪水的标准得以确保。

同年6月15日,花园口水文新站,即被称为黄河之上“白宫”建成,这是黄河上的第一座数字化水文站。从这年开始,对黄河的科学化治理的“数字黄河”工程从花园口正式起步。多年来,花园口水文站的数据一直是黄河防洪、水资源调度和治理开发的重要依据。一定程度上说,花园口就是黄河的晴雨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重视黄泛区的复兴工作。1950年2月,中央成立了黄泛区复兴委员会,同年3月21日,在河南省省会开封设办事机构——黄泛区复兴局,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席吴芝圃兼任局长,赵一鸣、路岩岭任副局长。并由国家拨出专款,开始了大规模的向荒野开战,建设家园,造福子孙的行动。

在短短的一年中,复兴工作大见成效,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赞许。周恩来总理在听取复兴局汇报工作后指示:结束复兴工作,地可以按户分给农民。地多人少,农民分不完,黄泛区可以建个大农场嘛!于是在中央和河南省政府的关怀下,经过短期筹备,1951年1月在黄泛区复兴局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了黄泛区农场。在黄泛区这片沸腾的热土上,一批批优秀的农垦人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开发、创造、巩固了新生的国有机械化农场,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农垦精神,铸造出黄泛区的辉煌。

user avatar

所有觉得花园口决堤有合理性的建议把教员的论持久战好好读一读,当作战略军事教材读,不是当作思想教育教材读。

决堤花园口迟滞日军进攻?

当时的中日力量对比是靠决堤迟滞日军几个月或者半年就能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吗?到44年还能打出豫湘桂大溃败的国军,日军真想进攻,在1938年迟滞日军除了死慢那半年没有任何意义。而为了给国军续上半年命需要百万百姓生命,千万百姓生计来祭天,这样的军队这样的政权安能不败?

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消灭敌人是首位的,保存自己位于第二,退却是保存自己的手段,而决堤根本没有有效消灭敌人,充其量保存了自己的军队,但是又没有保存同样属于自己力量的广大百姓。所以决堤花园口,既没有保存自己,也没有消灭敌人。

军民是胜利之本

当蒋军做出决堤放水,以水代兵,而完全不顾百姓死活的时候,蒋军就已经没有了胜利之本,蒋军就必然会失败。对日失去了最大的也是唯一的优势,而武器装备军队组织度被日军吊打。对内,装备碾压依旧虎踞台湾就是他失去民心从而失去胜利的最好佐证。


更新:关于武汉物资

我依旧以教员的军事战争理念为逻辑基础。武汉物资丢了,就亡国了?标准的亡国论逻辑。决堤花园口,武汉物资保住了,然后国军又打过几次像样的胜仗,正面战场国军几乎处于不溃败就是胜仗的局面了。而且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国军在武汉的战略物资和共军有半毛钱关系?为啥共军可以有效杀伤日军而且越打越大?游而不击啰。国军保存实力,41年剿“匪”侵掠如火,44年抗日,溃败其疾如风。如果武汉物资丢了能让皖南的国军太平点,那还不如丢了好。

说到底,胜利之本是什么?是物资吗?保物资,弃人民,决水花园口,安能胜?反扫荡,保群众,引敌狼牙山,岂会败?

王成寇败,胜负有凭。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