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什么才是好的相声作品?

回答
什么叫“好”的相声?这个问题,说起来简单,听起来热闹,但真要掰开了揉碎了说,那可就复杂了。就好像问一桌好菜,好在哪儿?不光是食材新鲜,火候到位,更得是那股子滋味,那份儿心情,对了,那股子“人味儿”。

在我看来,一个“好”的相声,得有这么几个“筋骨”:

一、包袱得硬,笑料得“走心”

这“包袱”俩字,是相声的命脉。但不是那种一惊一乍、滥竽充数的“包袱”。好的包袱,得是经过打磨,浑然天成的。它不光能让你哈哈一笑,更能让你品出点什么来。

巧思和意外: 很多经典的包袱,都是建立在一种巧妙的误导和出乎意料的转折上。说相声的演员,就像一个老道的猎人,他会布下层层陷阱,把你引到一个他设好的地方,然后,“砰”!一个包袱落下,让你防不胜防。比如,把一个看似平凡的事件,用一种夸张、荒谬的方式解读,或者把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硬生生地联系起来,制造出荒诞的效果。
生活化的观察: 最能打动人的笑料,往往来自于我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一个不经意的细节,一个惯常的行为,经过相声演员的放大、提炼,就能变成绝妙的笑料。他们就像一面镜子,把我们生活中的种种,照得清晰透彻,让我们在笑声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甚至为自己的某些习惯而莞尔。
节奏和停顿: 包袱的响不响,节奏和停顿是关键。好的相声演员,深谙此道。他们会在最恰当的时候,戛然而止,让你憋着一口气,然后,随着他们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包袱猛地炸开,那种释放的畅快淋漓,才是真正的快乐。

二、段子得活,故事得“有嚼头”

段子,就是相声的骨架。好的段子,不光内容扎实,更要有生命力,能随着演员的演绎而“活”起来。

主题明确,层层递进: 一个好的相声段子,得有一个清晰的主题,不能东拉西扯。然后,在这个主题下,通过一系列的铺垫、烘托,层层递进,把故事讲得有条理,有逻辑。这种“递进”不是平铺直叙,而是螺旋上升,每一次的推进,都带着新的信息和笑料。
人物鲜活,各具特色: 相声通常是逗哏和捧哏的对话。好的段子,能让这两个人物形象饱满,性格鲜明。逗哏的“贫”、捧哏的“哏”,不是简单地设定,而是通过他们的语言、语气、反应,让观众感觉到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思维方式。
包袱与情节的融合: 好的相声,包袱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巧妙地融入到情节之中。包袱的出现,不是为了笑而笑,而是情节发展的必然,是人物对话的自然延伸。这样,笑料才不会显得突兀,段子才能流畅自然。

三、表演得“精”,台风得“稳”

即使段子再好,包袱再响,没有好的表演,那也是“死”的。

嗓子和嘴皮子: 这是相声演员的基本功。字正腔圆,吐字清晰,声情并茂,这是最起码的要求。但更重要的是,要能用声音来塑造人物,模仿各种声音,惟妙惟肖。
眼神和肢体语言: 眼神是心灵的窗户,也是相声演员的“武器”。一个会说话的眼神,能传递无数信息。肢体语言,更是丰富了表演的层次。逗哏的夸张、形体模仿,捧哏的配合、暗示,都让表演更加生动有趣。
台风的“精气神”: 好的相声演员,站在台上,有一种“精气神”。他们自信、从容,能驾驭全场。他们的表演,既有对传统艺术的传承,又有自己的创新和发挥,让人感受到一种“大师范儿”。
互动和默契: 相声的魅力,还在于演员之间的默契配合。他们之间的眼神交流、节奏呼应,那种“对上眼”的感觉,能让观众感受到一种“心有灵犀”。这种默契,是无数次排练和舞台磨砺的结果。

四、思想得“深”,立意得“高”

这一点,是检验一个相声作品是否能流传下去的关键。

讽刺的智慧: 很多经典的相声,都带有深刻的讽刺意味。他们敢于揭露社会上的种种弊病,敢于批评人性的弱点,但又不是一味地谩骂,而是用一种幽默、智慧的方式,让人在笑声中反思。
人文关怀: 好的相声,不仅仅是逗乐,更能传递人文关怀,引发观众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他们可能通过一个小小的段子,折射出社会问题,或者表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时代感和创新: 相声不能完全脱离时代。好的相声作品,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反映社会现实,甚至能够巧妙地融合新的元素,进行创新,让这门古老的艺术焕发新的生命力。

总而言之,一个好的相声作品,绝不是简单地堆砌笑料。它是演员的功力、编剧的智慧、以及对生活的深刻理解的结晶。它能让你笑出眼泪,也能让你在笑声中品味生活的百态,感悟人生的真谛。它就像一杯陈年的老酒,初尝时醇厚,回味时悠长,越品越有滋味。这,才是我心中“好”的相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马季《宇宙牌香烟》

0,表演的完整性

无论如何,一个不成熟的作品,不应当视为一个好相声。这里既包括故事性,也包括技术性。春晚肯定更重视这个情况,能上春晚,已经证明了这个相声的完整性了

1,不强行正能量。

整个相声揭露的是一个卖劣质烟的小贩,背后是一家劣质烟生产厂。但是整个相声里,从来没有一句“这个是不对的”、“我们要打击他”、“坚持货真价实”这种口号性、导向性的语言,也没有上来一个警察或者烟草局的工作人员说什么依法打击、净化市场的话。哪怕是相声最后,也是从观众席里喊出来的“下去吧”、“外面卖去吧”。但是相声里的这个小贩和这个烟厂,是好是坏,大家心知肚明。

这也就是我一直说的,好的相声不要教观众怎么做,相信观众的判断力,把问题表现出来就够了

2,技术的充分展示

比如口音,比如学小商贩,比如贯口,都在相声情节中展现出来了,而且不觉得生硬。这里我们不要求一次展示所有的技术,但是起码要在符合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将你所会的展示出来,而且不能失误。这个相声还有一个特点是单口,并且没有站在舞台上,而是站在了观众之中,在没有捧哏帮着兜着的情况下,马季老师自己依靠内容上不断的设问和转换,以及表演时的动作和走位,不断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并且有意识的跟观众保持一定程度的互动(说的是现挂,不是刨活)

这也是我以前说过的,你说的什么表现的是你会什么,你说你会这个,你倒是拿出来啊,技术上不打人,说什么也没用

3,与时代不脱节

不一定要结合得多么紧密,但是起码不要拿很过时的段子和梗出来糊弄人。这个相声是1984年的春晚表演的,里面有很多情节都很符合当时的特色,什么“冲出亚洲”“知名品牌”“包装上画美女”“开创我们的新局面”等,包括相声里反映出来的问题,也是当时比较突出的问题,比如质量低劣“蟠桃蟠桃,不使劲嘬它不着”、改头换面“怎么保证我们的销售量呢?就是隔三差五的换换牌子”、虚假宣传“每样我们都少印三张”等,在当初刚开始改革开放的时期,正是这些问题频发的时期(现在这些问题也不少啊),因此这个相声才会受到一致好评

时代感是所有作品都要注意的问题,讲什么时代的事,就要说什么时代的话。“歪”当然可以,但是要适度

4,达到一定的要求

这里说的是在相声以外的要求了。比如所谓的政治正确或者是广告植入什么的。可能有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个相声开头部分就说了:我们这个香烟已经行销全国好多个大城市,括弧,包括台湾。说不说“包括台湾”其实对整个故事情节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加上这句之后,大家不仅没有觉得政治正确的生硬,反而觉得像是一种调侃,引得大家会心一笑。而有些相声,一听就是伟光正,对这种外来的内容处理得不够圆润自然,当然会遭到大家反感了

这就是好相声第四个特点:剧本灵活性强,能够处理意外情况还不突兀

5,表演自然不做作

不仅是相声,所有节目其实都要做到这一点,太生硬的表演没人会看,这个相声里最自然的一点是,马季老师不仅往观众席发烟,还竟然真的拿出一根烟点上,在春晚现场抽了起来,成为了春晚现场真抽烟的唯一一人。而且整个表演语气神态都很放松,真的是按照宣传香烟的推销商的角度来跟观众聊天的,虽然聊天过程中说了很多烟厂的负面消息,但是大家都知道,单纯的说真善美只会让人有距离感,适当的说一点假恶丑,才会拉近彼此的距离,这样既真实,又能达到相声的批判效果

舞台表演始终是表演,真性情请藏起来


作为一名观众,我的理解就是这样了

user avatar

简单,介绍几段。

马志明的《大保镖》

我是从这段理解天津人为嘛那么推少马爷的。《大保镖》说到这份上算是到头了,少马爷75岁了,小的指望不上,这就是天花板。

马三立的《开粥厂》

这个不用说,太经典了。现在视频都是杨少华捧,捧得跟提词器一样。不要紧,有马三立一个就够了。

如果马家爷俩都听不进,那多半嫌弃活儿老。那再推个“现代相声”、快节奏,还有点荤的。

候耀文、石富宽、师胜杰的《扒马褂》

就是传说中的穿得跟北朝鲜政府官员似的体制内电视相声。没那么多废话,上来就是窒息的攻防转换。候耀文表演功力,石富宽狗神风采以及师胜杰在禁行区强行开车的聪明。

如果也听不下去,那还是一个相声各自表述,接着听张云雷就是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