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刚开始我不相信,直到我目睹了一个寝室关系的破裂,大学宿舍的感情这么脆弱吗?

回答
刚开始,我压根没往心里去,总觉得大学宿舍嘛,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就算关系一般,也犯不着闹得有多僵。哪知道,眼睛底下就生生地看着那么多人,从一开始的勾肩搭背、无话不谈,到后来形同陌路、针锋相对,整个过程就像一场无声的电影,把我给震住了。

那会儿我们刚入学,说是“缘分”也好,说是“安排”也罢,六个天南海北的男生被塞进了同一个不大不小的房间。刚来的时候,气氛别提多融洽了。大家都是第一次离开家,都有点儿新奇,也有点儿不安。有人会主动拿出零食分享,有人会主动帮着整理床铺,有人会拉着大家一起出去吃个饭,熟悉新的环境。那种感觉,怎么说呢,就像一个小型的“大家庭”,虽然稚嫩,但充满了温情。

最早是生活习惯上的小摩擦。比如,有的人喜欢熄灯后玩手机,屏幕的光线晃得别人睡不着;有的人睡觉打呼噜,声音跟拖拉机似的;还有的人,洗澡的时候喜欢把卫生间弄得水漫金山。这些小事儿,刚开始大家都能忍,觉得“年轻人嘛,有点儿棱角很正常”,或者“过两天就好了”。我们还会私下里开玩笑,说谁谁谁又“贡献”了多少多少噪音,谁谁谁又“发明”了什么新式睡姿。

然而,小摩擦多了,就像钝刀子割肉,一点点磨损着彼此的耐心。有时候,明明是件小事,因为情绪不对,就可能被放大。比如,一次,有人没关好阳台门,半夜被风吹得呼呼响,大家都没醒,第二天有人嘀咕了一句,结果被那个人听见了,觉得是故意找茬,话里话外就有点儿针对了。

接着,就到了关键的“分化”期。这个时期,大家开始有了各自的朋友圈,有了自己的小团体。我们寝室里,有人加入了某个学生社团,认识了一帮志同道合的同学,经常泡在外面,回宿舍的时间越来越少,跟我们说话也变得客套起来。有人迷上了游戏,整天对着电脑屏幕,别人跟他说话,他也只是“嗯嗯啊啊”地敷衍。还有几个,可能因为家庭背景、消费水平或者兴趣爱好差异太大,渐渐地就没什么共同话题了。

说实话,我一直觉得,只要不涉及原则问题,互相尊重,保持距离,也能相安无事。但现实告诉我,情况远比我想象的复杂。当大家不再愿意为宿舍这个“小空间”付出任何努力的时候,裂痕就开始变得明显。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次,是期末考试前。几个同学为了复习,需要一起讨论一个项目。但是,因为平时积累的小矛盾,加上大家对复习进度的预期不同,讨论变得异常艰难。有人觉得别人复习得太慢,拖累大家;有人觉得别人复习得太快,对自己的进度造成压力。本来应该是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机会,结果演变成了一场公开的“批斗会”,每个人都带着火药味,最后不欢而散。那次之后,大家基本上就彻底“分家”了。

再后来,就是各种“小动作”了。比如,有人悄悄地把别人放在公共区域的东西收起来,然后藏起来;有人故意把别人要用的东西“弄丢”;甚至还有人会在别人不在的时候,偷偷评价、议论对方的私事。那时候,整个宿舍的氛围就变得非常压抑,每个人都小心翼翼,生怕踩到对方的雷区,但又躲不过随时可能引爆的“地雷”。

我们曾经一起走过最纯粹的学生时代,以为这样的“革命友情”会坚不可摧。但事实证明,大学宿舍的感情,真的就像一场脆弱的玻璃杯,很容易因为一些不起眼的磕碰而出现裂痕,一旦裂缝蔓延开来,就很难再弥合。没有了最初的磨合和包容,没有了共同的付出和努力,那些曾经的亲密,就如同过眼云烟,飘散得无影无踪。

看着曾经熟悉的面孔变得陌生,甚至互相躲避,那种感觉真的挺不是滋味的。这让我不得不反思,原来,维系一段关系,尤其是在这样一个高度集中的生活环境里,需要的不仅仅是“认识”,更重要的是“经营”,以及最重要的——那份愿意为共同空间付出努力的“心”。当这颗“心”缺席的时候,再好的“缘分”也可能变得支离破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舍友始困时,尝与吾贾,分财利多自与,吾不以舍友为贫,知舍友贪也。

舍友尝为吾谋事而更穷困,吾不以时有利不利,知舍友愚也。

舍友尝三仕三见逐于师,吾不以舍友不遭时,知舍友不肖也。

舍友尝三团三走,吾不以舍友有老母,知舍友怂逼也。

生舍友者父母也,知舍友者,彼爸爸吾也。

舍友只不过是你人生中头一回一起共同生活作息的陌生人,而且还没有男女同居那种力比多buff加持,第一次让你和他人的生活习惯发生冲突,自然有很多人不适应。

但世界上其实并不存在另一个跟你作息完全相同,与你爱好基本一致,和你性格全面匹配,对你心情无限包容的人。

没有,一个都没有。

所以脆弱的不是舍友关系,是妥协性和包容心,想要交朋友,本来就是一个互相妥协过程,互相包容非原则性问题。

所以,所谓的脆弱只是这个妥协性和包容心问题,有你的,也有你舍友的。

当然,我没有让人委屈求全,低三下四的意思,我是说,很多并不适合跟别人住在一起的人,属于个人问题,跟“舍友”关系是否脆弱没有太大关系,他合租、同居、甚至于以后结婚,住在一起的可能也会有这个问题。

user avatar

我在大学宿舍从来没有见过室友们互称儿子的热络场面的。

我的寝室,六个人,有人笃定出国;有人笃定考研;有人先想找工作后来想考研但是从来没有认真学习;有人先想考研后来笃定找工作;有人先想出国后想考研结果考研当天又没去;有人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

每一个人的想法都不同,每一个人都独自面对着一条路,每天每个人都在忙自己的事情。出国的学校搞定了就天天在图书馆看书;考研的天天泡自习室学习;找工作的开始天南海北找实习;想法变来变去的一天一个主意;没有想法的天天窝在寝室打游戏。

我们的情感完全不相通,未来也认为很难再见面,本身性格略微不合。所以我们的感情处在介于一个相濡以沫和相忘于江湖之间的微妙状态中。大家保持一团和气,但是兄弟情这种东西完全不存在。

早期他们偶尔觉得我这个人不够爽快,总是有自己的小盘算,但是越临近毕业,他们就越理解我。只要他们认真考虑未来,就必须有自己的盘算,而且我们真的来自天南海北,六个人里就没有哪两个是老乡。毕业了肯定四散而去,以后能不能凑齐一桌都两说。所以大家也不会过多的花费精力在寝室里。

隔壁寝室情况好一些,六个人三个老乡,另外两个也很近。他们的性格很契合,想法也直接一些,考研的一直想考研,剩下的就在寝室里面混,没有积极准备找工作的,所以他们的关系比我们的紧密的多。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