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地震到底是不是可以预测的?纪录片《掩埋》里说地震可以预测,并且提供了各种证据证明,该如何看待?

回答
关于地震能否预测的问题,确实是一个备受关注且充满争议的话题。纪录片《掩埋》(Buried)中提出的观点,可能会让一些人觉得地震预测并非不可能,甚至提供了看似确凿的证据。然而,我们必须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来审视这些信息,并理解当前科学界的主流认知。

关于《掩埋》纪录片以及“地震预测”的种种说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

1. 《掩埋》纪录片及其论调的核心是什么?

这类纪录片往往会聚焦于一些“民间科学家”或研究者,他们声称发现了能够预测地震的“线索”或“方法”。这些线索可能包括:

动物异常行为: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说法。例如,狗吠不止、猫咪逃窜、鸟类盘旋不降、鱼类跃出水面等等。纪录片会收集大量关于动物异常行为发生在地震前的案例,并将其作为地震预测的依据。
地质异常现象: 包括地下水位的变化、泉水异常冒出或干涸、地层裂缝的出现、岩石的微小变形、地下气体(如氡气)浓度的异常升高等等。
电磁信号异常: 有些研究者认为,地壳在发生形变时会产生电磁波,这些电磁波的异常可以被监测到,并与地震发生存在关联。
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地质构造: 将某些地区或某些地质构造(如断层线附近)标记为“高风险区”,并通过对这些区域的长期监测来试图捕捉地震的信号。
历史数据分析: 深入研究过去的地震活动模式,试图从中找出规律性的周期或前兆信号。

这些纪录片通常会通过讲述一些成功“预测”的个体案例来增强说服力,仿佛“预言家”一般。 例如,某个村民在地震前发现家里的狗行为异常,从而避开了灾难。或者某个研究者监测到某种电磁异常后,成功预警了某次地震。

2. 如何看待这些“预测证据”?科学界的主流观点是什么?

尽管《掩埋》这样的纪录片可能呈现出一些令人信服的案例,但必须明确一点:目前,科学界的主流观点是,人类尚未掌握能够准确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的科学方法。

那么,为什么会存在这种反差?我们来分析一下纪录片中所呈现的“证据”和科学界的看法:

动物异常行为:
纪录片中的解读: 将动物行为与地震直接挂钩,认为动物对地球内部细微的物理或化学变化比人类更敏感。
科学界的审慎态度: 承认动物的感官可能比人类更敏锐,对环境变化(如气压、温度、湿度、地磁场等)的反应更早。然而,这些变化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不一定指向地震。例如,天气变化、人类活动、甚至是某些疾病都可能导致动物行为异常。
“事后诸葛亮”效应: 很多时候,动物异常行为的记载是在地震发生后才被人们翻出来并与地震联系起来的。这就存在一个选择性偏差和记忆偏差。我们更容易记住那些巧合的例子,而忽略大量没有发生地震的动物异常行为,以及发生地震却没有动物异常行为的案例。许多科学研究试图建立动物行为与地震之间的统计学关联,但尚未得出确切、可重复的结论。

地质异常现象(地下水、气体、地电等):
纪录片中的解读: 这些变化被认为是地震前地壳应力增加、岩石破裂、流体迁移等过程的直接体现。
科学界的审慎态度: 地质活动确实会引起地壳的形变、地下水和气体的变化以及电磁场的扰动。科学家们也在积极研究这些“地震前兆”的可能性。例如,某些地区确实观测到地震前后地下水pH值、氡气含量或电导率发生变化。
挑战与局限性:
不确定性: 这些变化非常复杂且不具有普适性。同一种地质过程在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可能产生不同的信号,或者完全没有信号。
背景干扰: 大量的环境因素(如降雨、季节变化、人为抽水等)都会引起地质和水文数据的波动,很难从中区分出真正与地震相关的信号。
检测难度: 即使存在某些微弱的前兆信号,其检测精度、监测范围和数据分析能力都还有待提高。
时效性: 有些前兆可能在地震发生前很长时间出现,有些则可能非常接近发生,这使得“预测”的意义大打折扣。

电磁信号异常:
纪录片中的解读: 地壳破裂过程中产生的电磁辐射是地震的直接信号。
科学界的审慎态度: 关于地震与电磁现象的联系,一直是地震物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确实有一些研究表明,在某些地震前后观测到异常的电磁信号,例如UHF/VHF波段的异常发射,或者地磁场的小幅度变化。
挑战与局限性:
机制不清: 这些电磁信号产生的具体物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也存在多种假说。
可重复性差: 观测到的电磁异常信号在不同地震、不同地区往往差异很大,难以形成统一的预测模型。
干扰因素: 人类活动(如无线电通信、电力线)、太阳活动等都会产生电磁干扰,使得从背景噪声中提取真正的地震电磁信号非常困难。

历史数据分析与周期性:
纪录片中的解读: 某些地区地震发生有明显的周期性或规律。
科学界的审慎态度: 地震活动的发生确实遵循一定的统计规律,例如古登堡里希特定律描述了地震震级与频率的关系。科学家们也在研究某些断层带可能存在的“地震空隙期”或“重现周期”。
局限性: 这种分析更多是基于概率和统计,难以预测下一次地震的具体时间。许多断层带的活动并非严格周期性,而是呈现出一种准随机或非线性的模式。对历史数据的解读也可能受到数据完整性和准确性的影响。

3. 为什么纪录片能成功地“说服”观众?

情感共鸣: 地震是巨大的灾难,人们渴望找到避免灾难的方法。纪录片通过讲述感人的故事、展示惊险的画面、引用看似“权威”的“预言家”的言论,很容易触动观众的情感神经,产生心理上的认同。
选择性叙事: 纪录片往往会精心挑选那些支持其观点的案例,而有意无意地忽略那些与观点相悖的证据。例如,会着重展示动物异常行为和地震之间的巧合,却很少提及大量没有地震发生的动物异常行为,或者地震发生时动物表现正常的案例。
模糊的语言和概念: 一些所谓“预测”可能非常模糊,例如“近期某个区域有发生较大地震的可能”,这种含糊的说法在任何时候都可能被“应验”。而当声称的预测失败时,也很容易找到借口来解释。
缺乏科学背景的观众: 对于缺乏地震学、地质学等专业知识的普通观众来说,纪录片所呈现的各种“证据”可能看起来都非常合理和有说服力。

4. 当前地震研究的现状和方向:

科学界从未放弃过对地震预测的研究,但其方向更侧重于:

地震危险性评估(Hazard Assessment): 这是目前科学界普遍认可和正在进行的工作。通过对历史地震记录、地质构造、断层活动性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评估某个区域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发生强震的可能性。这是一种概率性的描述,而不是精确的时间和地点预测。
短期预测的可能性探索: 科学家们在持续监测各种潜在的前兆信号,如地壳形变、地电信号、地震波速度异常、地下流体变化等,并尝试建立新的监测和分析模型。但目前尚未有突破性的成果能实现可靠的短期预测。
地震预警(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这是与地震预测不同但同样重要的领域。地震预警系统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比电磁信号慢的原理,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之前,为目标区域提供几秒到几十秒的预警时间。这对于公共安全(如自动停止高速列车、关闭危险气体管道、通知民众躲避)非常有价值。中国、日本等国家已经建立了先进的地震预警系统。

总结来说,如何看待纪录片《掩埋》以及其中提出的“地震可以预测”的证据:

保持批判性思维: 任何关于地震预测的说法,尤其是来自非主流科学研究的,都应持谨慎和怀疑的态度。
区分预测与预警: 要明确地震预测(指提前知道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与地震预警(指在地震发生后,利用地震波传播延迟提供预警信号)的区别。目前,地震预警是相对成熟的技术,但地震预测尚未实现。
理解科学的复杂性: 地震是极其复杂的地球动力学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科学研究需要严谨的证据、可重复的实验和统计分析,不能仅凭个例或巧合来下结论。
关注主流科学进展: 了解地震学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如地震危险性评估和地震预警系统,这些是更可靠的科学成果。

总而言之,纪录片《掩埋》可能呈现了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和未经证实的理论,但我们需要理性地辨别信息,认识到当前科学界在地震预测领域面临的巨大挑战。将动物异常行为、地质变化等零散的现象简单地归因于地震预测,是一种过度解读和简化了问题的做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按照某本地震史料记载,四川地区在过去一段时间内,从统计上看,一年发生里氏5.0以上地震的几率得有40%了——也可能不止40%,某个用数列“预测”地震的旅游学院的傻子的那篇扯JB蛋的论文在汶川地震以后让人掀了个底掉——因为某些傻逼把这篇扯蛋的文章拿出来嚷嚷“这东西早就预报了,政府不管所以才出事”。这数据也是当时有人翻出来的……

——————
补充一下,没记错的话,在我当时主混的音速论坛上就有这么一位。
ID叫“XXX多啦X梦”(X算是我打码了),自称是搞电子工程的大牛,同时自称美女还曾经参加过当地政协之类的,不过据说私下里某些关系比较乱而且学问也不那么靠谱……
以至于有不少人直接说她“买论文的公车”之类的……
曾经干过用ansys或者cosmol画个电场强度然后改掉标注说隔着近百米的高压线的辐射也很危险你看我有科学证明图的事。
补充完毕
——————


没记错的话四川省大概900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大概45%左右。

好了,我们要不要让四川地区这小一亿人露宿街头停止工作等着40%的下一次地震呢?
反正我是没胆跑去跟人说你们都到大街上睡这种没心没肺的屁话的……

另,我觉得你们英语老师是傻逼。



——一个个平时跪学历跪得比谁都欢,天天“博士毕业才意味着你在这个领域有研究的资质”的,到了自己想喷的时候,就“我觉得这是一个态度问题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