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挑选好的创业公司?有哪些判断标准确定它是否靠谱?

回答
挑选好的创业公司,说白了,就是找到那个有潜力成为下一个独角兽,或者至少能稳健成长、提供不错回报的团队和项目。这事儿可不是随便拍脑袋就能搞定的,背后得有一套自己的衡量体系。我给你掰扯掰扯,看看我这些年踩坑填坑总结出来的经验,希望能让你少走弯路。

首先,得明白,没有绝对的“靠谱”,只有“相对靠谱”。创业这事儿风险就摆在那儿,我们追求的是把风险降到最低,把收益的可能性最大化。所以,我们得从几个维度去审视一个创业公司:

第一维度:人,也就是团队。

这是我最看重的。一个好的想法,烂团队也能把它搞砸;一个还算可以的想法,牛逼团队能把它变成爆款。

创始团队的经验和能力匹配度:
行业经验够不够? 创业公司通常是解决某个行业的痛点。那创始人对这个行业有多了解?有没有深耕过?不是说完全没经验不行,但有经验的话,他们能少踩多少坑,决策会更精准。
能力是否互补? 一个技术大牛,一个市场销售悍将,一个懂产品规划的,这样的组合就比较理想。如果三个人都是技术出身,那市场和运营可能就是个大窟窿。看看他们的背景,有没有互补性。
创始人之间的化学反应和信任度: 观察他们开会时的互动,有没有争论,但争论完能达成一致?他们之间看起来是否相互信任,愿意为对方分担?创业路漫漫,内部的矛盾比外部的敌人更可怕。我有个朋友投了个项目,结果联合创始人因为股份分配不均最后分道扬镳,公司直接散架。
“创始人DNA”——执行力、学习能力、抗压能力: 创业公司最不缺的就是想法,最缺的是把想法变成现实的执行力。看他们过往的经历,有没有那种“一旦决定就死磕到底”的劲儿?面对挫折,他们是垂头丧气还是能迅速调整?他们是否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从中学习?
人格魅力和愿景感召力: 这也很重要。一个好的创始人能吸引到优秀的人才,也能让客户和合作伙伴信任。他们讲起自己的事业,是否眼里有光?他们的愿景能否让别人也跟着热血沸腾?

第二维度:事,也就是产品和市场。

光有好团队不行,得有个靠谱的事情可做。

市场需求和痛点是否真实且足够大?
有没有解决一个真实存在的、亟待解决的痛点? 别搞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市场上真的有人愿意为此买单吗?
目标市场有多大? 这个市场是在增长还是在萎缩?有没有潜力成为一个百亿、千亿级别的市场?太小的市场即使做成了,天花板也低。
用户为什么选择你?而不是别人? 是价格优势?是功能更强大?是体验更好?还是你解决了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找到你的“独特卖点”(Unique Selling Proposition, USP)。
产品或服务本身:
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是技术壁垒?是强大的用户粘性?是独特的商业模式?是品牌效应?
产品是否有迭代和优化的空间? 市场在变,用户需求也在变,产品必须能跟着进化。
是否有清晰的商业模式? 钱从哪里来?如何盈利?是卖产品?是卖服务?是广告?是会员?这个模式是否可持续?
用户反馈和数据: 如果产品已经上线,看看用户的口碑怎么样?活跃度如何?留存率高不高?这些数据往往比口头承诺更真实。
竞争格局和壁垒:
竞争对手是谁? 他们有多强?你的优势在哪里?
是否有足够的护城河来抵御竞争? 比如技术专利、品牌忠诚度、网络效应、规模效应、渠道壁垒等等。

第三维度:钱,也就是财务和融资情况。

钱是血液,没钱啥也干不成。

融资历史和估值:
之前融过多少钱? 来自哪些投资者?是知名的VC还是天使投资人?他们的背书很有分量。
目前的估值是否合理? 是不是被过度炒作了?估值太高,未来的增长空间可能就很有限了。
本轮融资的目的是什么? 是为了扩大规模?研发投入?市场推广?还是仅仅为了烧钱?
财务状况和烧钱速度(Burn Rate):
目前的现金储备有多少?能支撑多久的运营? 这就是所谓的“Runway”。
每月烧多少钱?主要花在哪些地方? 合理的烧钱是为了增长,不合理的烧钱是在浪费生命。
有没有清晰的盈利路径? 什么时候能实现盈利?
投资者结构和公司治理:
主要的投资者是谁?他们的话语权有多大?
公司治理结构是否清晰? 董事会成员都有谁?决策流程是否规范?

第四维度:势,也就是大环境和趋势。

跟风口赛马,事半功倍。

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导向:
国家有没有支持这个行业? 政策是鼓励还是限制?
经济周期是否会影响这个行业?
行业发展趋势:
这个行业是上升期、成熟期还是衰退期?
有没有颠覆性的新技术或商业模式可能出现?

总结一下,挑选好的创业公司,我通常会遵循这样的一个流程:

1. 第一印象和直觉: 对公司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包括团队背景、产品概念、市场定位。有没有觉得“嗯,这事儿有意思,这帮人有点意思”。
2. 深挖团队: 花大量时间去了解创始人,和他们聊天,看他们对行业、对产品、对未来的思考。评估他们的执行力、学习能力和品格。
3. 验证市场和产品: 去市场里看看,用户真的需要这个吗?竞争对手是什么情况?产品本身是否真的能解决问题,并且有用户愿意为此付费?看数据,聊用户。
4. 审视商业模式和财务: 这个公司怎么赚钱?钱从哪里来?烧钱速度怎么样?估值是否合理?融资计划是否清晰?
5. 考虑风险和风险对冲: 这个项目最大的风险是什么?我如何去对冲这些风险?比如,是不是可以投资那些有多个收入来源或者抗风险能力强的公司?
6. 长期视角: 我不只看眼前,更看的是未来三到五年甚至更久。这家公司有没有可能在那个时间点依然保持竞争力,并且持续增长?

几个特别需要注意的点,踩了坑你可能就栽了:

“讲故事”大于“做实事”的团队: 有些团队特别会包装,把一切都说得天花乱坠,但深究下去,产品不行,数据造假,甚至连基本的产品逻辑都站不住脚。这种要警惕。
过度依赖某一个关键人物: 如果公司的成功完全押宝在某一个创始人身上,一旦这个人出了问题,公司可能就很难维系。除非他有非常强的接班人和团队支撑。
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或盈利路径模糊: 有些公司一直活在“烧钱换用户”的模式里,但迟迟看不到清晰的盈利可能。这种公司风险很高,除非你能判断他能在烧完钱之前找到盈利点,或者他能持续获得融资。
估值虚高且缺乏基本面支撑: 有些公司可能赶上了风口,或者背靠大树,估值被推得很高。但如果aturamento、用户增长、产品壁垒等方面跟不上这个估值,那风险就很大了。
创始人个人道德风险或品行问题: 这个是最致命的。如果创始人有欺诈、侵吞、或者其他严重的道德问题,不管公司当时有多火,都是一个定时炸弹。

总而言之,挑选好的创业公司,既要看宏观的趋势和市场潜力,也要看微观的团队执行力和产品细节。这是一个综合评估的过程,需要你的耐心、经验和一点点运气。没有捷径,只有不断学习、思考和实践。希望我的这些经验能对你有所帮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目前很多所谓的「创业者」根本就没有搞明白自己加入创业公司是要干嘛的。

有几位同学在答案中建议不要去创业公司,其实我在最初加入创业团队的时候,在阿里实习的学姐也曾建议过我去大公司看一看「因为大公司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东西」。

南大本科,北大硕士,只要我愿意,像大部分同学们一样通过校招进入BAT级别的大公司应该不会有什么悬念,但是因为机缘巧合,我从2011年硕士在读期间开始到今天,6年时间,跳过2次槽,在3家创业公司搬过砖,分别是天使/AB轮/新三板——第1家最初连「公司」都算不上(我是初创团队之一);第3家在很多人看来可能已经不算是创业公司了。

时至今日再回头看看,有些时刻我也怀疑过自己的选择,正如同南大和北大的名校光环,BAT也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光环加持,现在公司对外宣传资料里很显眼的地方也有一句「公司团队聚合了来自BAT……」——现任老板很在意这样的团队定位,但是也从来不曾因为我「不符合」这个定位而对我有意见(但是如果工作没到令她满意,她就会有意见)。

如果让今时今日、涨了不少见识的我再次回头重新做一次选择,可能我会非常认真的思考一下,去BAT还是去创业公司呢?选择什么样的创业公司呢?

——然而并没有所谓的如果,一个20出头的年轻人因为信息不对称,不能客观全面的了解这些选项,所以自然也做不出绝对正确的选择,因此那一刻的机缘决定了此刻我们脚下的道路。

但是在这里还是把这些年的所思所想、所失所得梳理一下,希望对关注这个问题的同学们有所帮助。


要选择一家靠谱的创业公司,首先要想清楚这两个问题:1. 我为什么要去一家创业公司?2. 我去创业公司做什么?

正如同有些同学的答案里,BAT的光环也是很重要的,所以为什么要去创业公司呢?

在这一轮资本寒冬之前的2012年,一个在北京进了星巴克不聊融资计划和商业模式都不好意思点咖啡的时代,那时候我的不少同学也纷纷创业,动机是不想给别人打工,希望能做成一家上市公司早早功成名就、功成身退,他们说「靠拿工资得多少年才能在北京买得起房?」——然而正是这种心态,欲望暴露的太早,所以被人轻易拿捏了去,很容易一厢情愿的做出让自己追悔莫及的选择。

今天我们知道,当年一片哀鸿遍野的房价那才哪儿到哪儿,此刻朋友圈正在被北京6环5万的房价刷屏。有些同学早早就啃老赌上全部家当凑上首付当上房奴;有些同学则选择自己拼搏现在还在观望房价并且望洋兴叹——其实择业和买房一样,孰优孰劣,孰是孰非,一方面因人而异,另一方面总得过上几年时间才能看出分晓。

当年风风火火几个同学说走就走的创业时代被3年后突如其来的资本寒冬打压的一蹶不振;我的不少同学在那几年里不断的更换创业团队,不断的更换项目,深度“创业成瘾”,但其中真的如愿靠着创业一夜暴富北京买房的,据我所知的几乎一个都没有。

而入职BAT光环加持的同学们,如今年近30,不少也开始蠢蠢欲动。那边华为裁撤45岁以上员工的消息令人不安,一代天骄Nokia已是昨日黄花,蓝色巨人IBM也已辉煌不再,谁又知道BAT会不会是下一个华为?

随着互联网行业蓬勃发展的第一代从业者慢慢开始步入40岁,无论是「华为清退45岁员工」的传言(无论真假),还是两娃两房的中年危机故事,都在撩拨着我们本就不强韧的神经,企业员工福利和社会责任的话题纷争四起,但是如果这些状况短期内不会得到根本的改善,我们仍然非常需要为了我们的未来担忧。

如果传说中「拿命换钱」的华为都开始裁撤老员工,那是不是说明人到中年即便愿意拼命也没有容身之所?只能被残忍的抛弃?如果华为开始这么做了?距离BAT紧随其后还有多远?


所以要不咱考虑考虑去创业公司?什么样的创业公司比较靠谱?

我特别喜欢我家PM的一个比喻:「不要成为只会端盘子的人。

顺着这个思路,华为和BAT就是餐饮巨头,比如海底捞,自前几家门店起就在店里端盘子的服务员,如果一直没有离职,那么20年后肯定就成为了「公司元老」——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工资待遇逐年提升,导致虽然都是做着端盘子的工作,但是一个元老级服务员的薪资标准足够雇佣好几个普通服务员,而且因为年龄/体力/家庭等原因,元老级服务员的工作效率可能还不如普通服务员——这种情况在每日生死危机的创业公司是不可能存在的;但是在大公司里,因为公司已经形成了稳定的收益模式,所以在好年景下都会善待元老级服务员(以维持良好的员工忠诚度),然而一旦年景不好,这群收入与产出严重不对等的员工就很容易成为第一批被裁撤的对象。

对于在餐饮行业里端盘子的服务员来说,不管是20岁还是40岁,不管是在海底捞端盘子还是在全聚德端盘子,横竖都只是在端盘子而已;如果他们一旦需要找一份新的工作,在新老板面前都只能以「端盘子」的技能重新评估薪酬。

——然而可悲的是,在互联网行业「端盘子」的职位远不如餐饮业这么明显,它们存在于:做低阶基础工作的一线员工 / 离主业务十万八千里旁枝末节的边缘部门 / 一直在努力「创新实验」却一直因为种种原因拿不出成果的公司内部孵化产品 / 占据垄断资源旱涝保收的特殊团队 / 因为占了前人丰硕成果所以自己工作好坏无影响的职位 / 因为公司制度、资源、平台出色所以顺风顺水的工作……

前面几条都蛮好理解,解释下最后一条:因为海底捞的服务制度牛逼,所以端盘子质量广受好评,但是如果换一家餐饮企业,服务员就很难保证在更大强度的工作量下保证同样的服务质量——对应于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之所以有「平台牛逼不代表你牛逼」的论点,牛逼公司目测牛逼的员工加入创业团队瞬间傻逼的现象,就是因为很多大公司的创始人们解决了重重难题并将解决方案制定为制度或者流程,建立了blingbling的平台,后来者们仅需按部就班的执行即可顺利的完成工作,只需要亮出自己的家底就能让对方俯首称臣;但是他们自身并不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具有令人信服的实力,所以在面对真实问题的时候自然就会丢盔弃甲溃不成军。


从端盘子开始,从餐饮行业来类比目前的互联网行业,忽然发现可以能解释清楚很多问题——BAT是餐饮巨头,普通公司是中小餐厅,初创公司则是路边的苍蝇馆。

每一个新东方厨师烹饪学校的毕业生来到BAT工作的第一份工作都是端盘子,有些人端着端着盘子就进厨房剥蒜削土豆了,过了一两年开始选择自己的职业方向,可能是专业摆冷盘,可能是专业烤甜点,可能是专业萝卜雕花和黄瓜造型,再之后二三十年专注于这一个领域成为领域专家,在这期间可能换了几家餐厅,这其中最终能够横跨所有领域成为主厨的人实属凤毛麟角;而有些人过了10年还是在端盘子,期间也可能换了几家餐厅。

如果你认为那些一直在BAT端盘子的人最可悲,那你就真的错了——在BAT端盘子虽然有一定的风险,但是如果二三十年内BAT不倒,或者只要大部分同类层次的大公司能好好的活着,他们仍是非常愿意接纳同一阵营的端盘子服务员的,并且也基本愿意认同「友商」的薪资标准。

真正最可悲的其实是——在苍蝇馆里一直端盘子的人。

我们现在在这里讨论怎么挑选一家「靠谱」的创业公司,其归根结底无非就是要避免沦为在苍蝇馆里端盘子的人

——但是如果不去考虑自己的职场定位,如何能够讨论公司的「靠谱」与否?

要选择一家所谓靠谱的创业公司,私以为最重要的是记住两点,一忌贪二忌懒

1. 忌「贪」

作为第一家创业公司的初创团队成员,曾混迹于上地西二旗附近3年有余,西二旗地铁站前面有一大排苍蝇馆,从菜品质量到用餐环境几乎无一可取之初,而且营生艰难、频繁易主。如果说其中有哪怕一家日后能飞黄腾达变身餐饮巨头,里面吹瓶子撸串的创业者们怕是会笑掉大牙——但是就是这样一群人,他们却总是执着的相信无论是谁只要拥抱情怀坚持梦想,就可以再现北大资源宾馆两间客房的神话,毕竟百度总部就在旁边不到1KM的地界里。

他们深深的笃信一条「真理」——「你只有在最早期加入一个团队,才有可能获得巨大的收益」——所以苍蝇馆老板只要画个饼就能把他们圈进去端盘子:「如果公司已经有了很清晰的商业模式/已经得到了投资人的认可/已经拥有了可以各司其职比较专业的团队,那你对我而言就不如现在这么重要了哇!」

很多人都因为啃老板给画的饼磕碎了牙,而今反思起来,摔了跟头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字——「」——加入初创团队,可以练就18般武艺,公司上市后作为最初的10个员工之一便可顺理成章的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他们跑到一穷二白的苍蝇馆开始端盘子的同时,也同时负责在后厨剥蒜削土豆(因为小店缺人);或者还得肩负上灶台炒菜/去菜场采购/在关门前洗碗的重任——但是因为一穷二白,大蒜和土豆是发芽的,灶台上是用的是地沟油,去菜场只能捡菜叶子,碗洗不干净因为缺洗洁精和水——因为资金短缺/资源匮乏/老板能力底下/合作团队不专业,很多创业公司的员工好像是做了很多工作的「样样精通」,实则每一样「技能」都只停留于最表面的皮毛毫无深度,或者发展到一定的深度就因为公司需求有限所以无法继续提升,等数年之后忽然发现到自己毫无长进的时候,已经为时晚矣。

好的产品/好的设计,并不是每个公司都很在意这一点,对于很多创业团队来说,第一要是要节省成本和想办法活下来——就像苍蝇馆之所以被称为苍蝇馆,是因为就餐环境根本就不重要——所以仅仅以设计师为例来说,只有业务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用户体验」的附加价值才能够有所体现,此时设计的工作才会具有价值——所以当一家创业公司对于职位的需求和你目前的水平相匹配,这才是一个对于你来说「靠谱」的团队:你是做100w并发量系统的架构师,就别跑去做只有1w并发的系统,因为他们还远远达不到需要用到你的阶段。

能把5个人的团队做成50个人的公司很厉害,但是能把50个人的公司做成500个人的企业也非常非常牛逼。虽然我在挑创业公司这事儿上目前并没有中头彩的运气,但是好在一直都有所成长,很庆幸在每次发现目前的公司有我无法突破的成长天花板的时候都能做到摒弃贪念及时止损,并保持平和的心态去寻找一个和自己的发展要求更为匹配的新的环境和新的职位,而不去过分的执着于自己在团队中到底是怎样的位置、如果公司发达了自己能分多大的一块蛋糕。

2. 忌「懒」

在创业公司工作在有些方面特别吸引人,比如说工作比较自由,没有很多繁琐严格的规章流程制度,特别对于初创团队来说,和老板相处更为轻松——很多创业成瘾综合症患者特别能理解这一点。

但是即便自己的创业团队能够异军突起,怎么样能保障自己作为初创团队的切身利益呢?有很多很美好的传说,比如公司上市后给之前义务帮忙做清理工的老太太很大一笔钱以表感谢——但是这种故事,说到底是情分,而不是本分

马云爸爸在创业之初就和初创团队打过「职业经理人替代方案」的预防针,但是事实证明后来的初创团队比职业经理人更为出色——但是也给很多人带来了「衣不如新人不如故,离不开初创团队」的误导

作为一穷二白的苍蝇馆,初创团队的配置不是很理想是非常正常的,当团队成长到一定的规模,如果初创团队的成员的成长跟不上团队的成长,而公司想要继续发展下去,老板选择更合适的人来替代初创团队其实是一件虽然无情但是却不得不做的事情。

我觉得非常可惜的是,有很多团队的初创员工,虽然起早贪黑忙里忙外,看似非常辛苦,但是却始终不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工作,甚至多年之后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仍然在做一些琐碎繁重和没有价值的工作——这样的人如果被替换掉,肯定要吐槽老板狼心狗肺;但是如果被留在团队中,又会严重制约公司业务的发展

你见过B轮小饭馆的CTO天天在大堂端盘子的么?我还真见过,一家公司创业10年白手起家做到行业TOP1,CTO对于技术团队和系统架构从来都不闻不问(自诩为性格和善/团队民主),占据公司技术层面最重要的管理职位,醉心于书写一些最基础的代码,并且对于自己这种所谓「奋战一线」的精神深以为荣——但是反过来因为缺乏管理和技术层面的深度,导致技术团队变成乌合之众,系统框架腐化严重,产品更新迭代举步维艰,好好的一个曾经的行业TOP1竟然落到个无以为继的下场。

反过来说,如果你作为一个专业度较高的创业者,加入一个有一定发展规模的非初创的团队,你可能会发现很多「老团队」非常的不专业,而且他们「占着茅坑不拉屎」的行为,对于专业的后来者「妒贤嫉能」的态度,种种都会让人非常头疼——所以,希望创业者们不要沉醉于初创团队的那种「自由」的氛围,随着公司的成长,你必然会面对更加困难的挑战、更加专业的要求、更加复杂的环境、更大规模的团队,团队中会融入你不熟悉的新人,这些都会对你的个人能力提出更高的挑战——你必须学会把你擅长的、觉得有趣的一些工作分给其他的人做,而转而去做你不擅长的、头疼的、未知的、但是更重要的工作


在最后,真诚建议关注这个问题的同学们能够正视「创业」这件事情。

其实在「创业」潮火起来之前,这个世界上有餐饮巨头、有很多苍蝇馆、但是更多的是普普通通规模的餐厅——有稳定的客流、有特色的菜品、一年一年甚至一代一代的传承——其实生意大抵也是如此,尽管不是巨头,但是因为拥有稳定的、专业服务于客户的能力,为客户、为世界持续创造价值,所以获得常年稳定的营收;人生大抵也是如此,我们始终怀抱着能够改变世界的梦想,却始终脚踏实地的践行和创造自己的价值,摒弃很多「一夜暴富」的幻想,创业者们应该能够过得幸福很多。

——创业也是一种工作,工作也是一种生活。


祝愿大家热爱的苍蝇馆有朝一日都有变成餐饮巨头的希望,特别是点赞的同学们!


公众号:柏傅美。知乎私信不常看,欢迎关注公众号交流。

user avatar

从相反角度看,警惕以下3种公司:

1.除了创始人及少量高管,大部分员工都仅充当苦力的公司,而你恰好属于“大部分员工”之一。即假如公司成功,普通员工在职业发展、收入方面很难得到本质提升,物质回报归老板,精神回报归员工。

2.动辄拿“创业公司”的身份做挡箭牌,把强制加班、低薪、经常裁员、管理混乱等当成理所当然的公司。

3.以上两者都占的公司——也就是国内绝大部分创业公司:以“创业/改变世界”为口号,低成本激励员工替老板实现“出名/发财”的真实目的。万一成功,他开法拉利、迎娶白富美,你则成为“拥有创业公司经验的”打工仔,继续挤公交。

其实本质上,“创业”=“当老板”,核心在于战略主导权和潜在物质回报,而非“模式”、“梦想”、“成长空间”。自己不是创始人,不存在“创业”这东西,谢绝一切忽悠,用和其他公司一致的评判维度衡量利弊即可。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