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果《惊雷》是李白写的会怎么样? 第1页

  

user avatar   qing-feng-88-80-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首《惊雷》气势宏大,立意高远,李太白估计写不出来。/狗头



聪明的孩子要自己学会出题举一反三。



user avatar   84775923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李白:我也想勉强自己,但是实力真的不允许。

你是真的不知道MC六道的文化素养有多高。

看到《惊雷》二字,突然想到这首歌也曾经给我贡献了几万赞……

在之前,作为一个在作词领域略有研究的人,那首歌处于舆论高潮的时候,我是真的很想竭力正经分析一下歌词本身。

但真的太难了。

MC六道说过,这首歌是因为自己喜欢看仙侠小说,然后写的。

所以前几句,还是神魔的神话设定,明确讲就是上古年间,修仙证道。

结果后面突然有一句“只为光复这东吴,我再次踏足这江湖”,乖乖,好好的仙侠,一瞬间就变成了三国末世的历史架空?

我反感《惊雷》,跟它是喊麦无关,主要是这首歌缺乏基本的作词逻辑,喊麦只是形式,而且不乏质量其实还行的作品。

至于《惊雷》的作者MC六道,和那个写出“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的李白,文化素养有多大差距……

我随便举个例子哈。

在当初杨坤diss惊雷后,MC六道做出过一段回应,里面有句话,大家估计没印象了,他说:

“毕竟,汝非鱼安知鱼之乐。”

大家课本里都学过,原话是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对吧?

MC六道只以为自己这样一个更换看起来自己很文艺,殊不知,“子”和“汝”这两个字在古汉语里,使用场景以及含义,都是有差别的。

同样表示“你”的含义,子略微尊敬之意,辈分划定不是特别明显,直接引用也没有什么问题。

“汝”是称谓同辈和后辈,语气中缺少敬重,“汝亦知射乎”等语境往往是质询资历不足自己的人

如果MC六道不是狂妄到直接把杨坤归类为资历不足自己的人,那我们有理由认为他就是错用——因为在他那段回复的前半段,对杨坤老师还是使用了“您”的敬语,和“汝”的语气存在矛盾。

随手拽文随手犯错,这就是《惊雷》背后作者的文化水平。

你认为,李白会犯这种基本的错误吗?

李白就是闭着眼睛被人夺舍,他也写不出来这种糟粕啊,无他,

毕竟基本的文化素养,决定创作的下限格局


user avatar   fanshihu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隐含意思其实是问:一部作品的流传,到底是因为其文学价值,还是因为其名人效应。

言外之意好像在说,如果《惊雷》是李白写的,人们就不会嘲讽它了,因为有名人效应的加持。

然而,只要你是一个理性的读者,就会知道,李白的名字,并不能赋予一篇诗歌更高的价值。

李白重要,是【因为】他的诗歌重要;而不是李白重要,【所以】他的诗歌重要。不能本末倒置。

比如,《上李邕》,一般都认为这首诗是李白写的,可也偏偏有人怀疑是伪作。但是,这首诗是不是李白写的,只能【些微】影响李白的价值,并不能影响这首诗的价值。

我们开个脑洞,如果大家都穿越了,发现《静夜思》《月下独酌》《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等千古名篇都不是李白写的,那么,李白在历史上,连屁都不是。但这些诗,仍然是千古名篇。

同样的,比如岳飞的《满江红》,一直也存争议是不是伪作。但究竟是岳飞填的,还是某个书生填的,都不影响这篇词自身的文学价值。只不过,如果是岳飞填的,就更有故事性、话题性。

我想,这是任何一个理智的读者都会承认的判断。

当然,现在也有很多粉丝型读者,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作家的书,怎么都说好。这看似好像名人效应对作品流传的影响更大,但这只是短期的。长期来看,名人效应,只能留下个书名,至于内容,大多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了。

很多作家、诗人,现在好像还能玩名人效应那一套,可是,他们才离我们多远?多数世界名著离我们的距离也就两百来年,就是19、20世纪呗,18世纪的都少,再往前,那才真是大浪淘沙。

四大名著的作者到底是谁?没有定论,总之,放谁身上,谁就名留青史。

《惊雷》——无论作者是谁,该是垃圾,还是垃圾,放谁身上,谁一身臊气。


而且,我们退一步讲,《惊雷》即便在喊麦领域中,词写得也是最垮的一类,前后语句不通,句意不通,逻辑不通,硬凑字数押韵,其他那些出圈儿的喊麦,中二的确中二,好歹人家能说明白。

由于喊麦分外洗脑,很多出圈儿的作品,听两遍就能背个差不离,唯独这个《惊雷》,网上总能听见,到现在也记不住他在说什么——因为那词儿根本没逻辑啊!元素周期表都比这好记!


总觉得应该有一句扣题的话,但想不出来——



个人愚见

订阅号《弹幕集》


user avatar   Eat-On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惊雷是李白写的。

那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一定不是李白写的。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也不是李白写的。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不是。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不是。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不是。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不是。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不是。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不是。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不是。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不是。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不是。

知道为什么吗,因为能写出惊雷的,一定写不出以上的名句,他不配。


user avatar   zhan-yun-2020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低情商:如果《惊雷》是李白写的会怎么样?

中情商:如果李白故意写出《惊雷》会怎么样?

高情商:如果有一位穿越者,穿越到李白身上,故意留下《惊雷》会怎么样?


我们不妨假设,穿越者代替李白写的《惊雷》,正好落到了李白诗集整理者李阳冰的手上。

看到《惊雷》,李阳冰当时就差点被惊天地泣鬼神的文字震死了。


这乱码一样的作品,竟然会出现在公(对李白敬称)的作品里面?

李阳冰看了大半天,大概从拼凑的意象,模模糊糊品出了这么一个事儿:

一个牛逼哄哄的人,疑似用惊雷、紫金锤、紫电、玄真火焰、九天悬剑等搞得天塌地陷。

但他还不过瘾,还要用莫名其妙的弯月刃,气吞山河得让天地沦陷。

李阳冰很奇怪啊,前面几句不是已经让天地崩过一次了吗?

让天地蹦了要干啥?

李阳冰再往下看:

原来是要获得大权,还要杀仙弑佛修成魔,还好要杀得血流成河。

看到这两行的时候,李阳冰一个激灵,直接从榻上摔了下去。

这是要造反了吗?

接着再往下看:突然画风一变:

全是什么太极八卦、万物星象、擎天大柱、九宫八卦、万物星空、三魂七魄。

李阳冰看得晕头转向,还以为张角转世重生了。

虽然李阳冰不知道这些玄乎乎的异象,是怎么堆砌在一起的,但他至少看到了极重的杀气。

什么百万大军、生死大权、掌控妖魔吼、虎符在我手,同样明显就是造反啊。

这不仅仅造反,还要杀忠孝仁义多情?世间万物如刍狗。

真真反天反地反皇帝啊。

接下来:

他笑话屈服苍天修炼,想要成仙的红尘人,他要神通盖世、成就天地功名。

但奇怪的是,紧接着又莫名其妙的只为「你」立「情」。

李阳冰看了良久,也不明白只为「你」立「情」,究竟要表达什么深意,和前后文到底有什么关联。实在理解不了,这神来之笔,他也只得放弃了。

再往下看:

又说多行不义必自毙,要持弯月刀杀入军中,取上将首级。

李阳冰顿时又蒙了,你前面不都已经说了带领百万大军,弄出各种奇怪的异象,毁天灭地了吗?

现在怎么又说取上将首级了?

再往下看,李阳冰更是一脸懵逼:

只为光复我东吴!

这特么脑抽了么?前面毁天灭地的气势,就为了恢复历史上的一个割据政权?

关键是光复东吴也就罢了,紧跟着又是脚踏云中鹤、蛟龙乍现,在那跟哪了?

我这是在哪里,我正在看什么?李阳冰心中正想着,突然看到了最后一句:

灵隐之中血飘落。

???

灵隐一直以来都是指灵隐寺的意思。

你最后的结局,要「灵隐之中血飘落」,究竟是要干啥呢?

但想到之前的那一句:杀仙弑佛修成魔。

最后一句的结句,李阳冰顿时有理解了。

但看完这一首,实在是辣心辣眼睛,他不得不拿出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来压压惊: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啊~

看完《梦游天姥吟留别》,李阳冰觉得一阵神清气爽,简直是神仙文笔啊。

自己这个小族叔,一辈子称年龄比自己大的族侄李白为「公」,简直一点都不亏。

再看那《惊雷》,什么破玩意儿。

删之。

一定是哪个想要造反的疯子,故意留下这样的东西在李白诗稿里的。


穿越者发现《惊雷》没有流传下来,看不到现代见到李白诗集中出现《惊雷》的反应。

他实在是不甘心啊。

于是在知乎上提问:

如果《惊雷》是李白写的会怎么样?


◀ 写在最后 ▶

李白这个人写诗有一个习惯,一喝酒就写,到处写,写了就随手扔。

人到中年才想起整理自己的诗集,正好粉丝魏颢不远千里追到他的身边。

于是就把诗集给魏颢整理,作《李翰林集》。

不久后安史之乱爆发,又有牢狱之灾,李白自己手上也有新诗酬唱送人,但在乱世之中,散失不少。

魏颢在颠沛流离中,曾遗失了诗集,但后又失而复得:

经乱离,白章句荡尽。上元末,颢於绛偶然得之,沈吟累年,一字不下。——《李翰林集序》

但魏颢去世后,《李翰林集》还是在乱世中散落了。

所以现在的李白诗集母本,主要还是来源于李白族叔李阳冰编撰的《草堂集》。

晚年的李白,客居当涂,又逢乱世,无法联系魏颢。于是在临终的时候,又嘱托李阳冰替自己搜集作品。

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感慨:

自中原有事,公避地八年;当时著述,十丧其九,今所存者,皆得之他人焉。

也就是说,哪怕《草堂集》中,李阳冰收集的李白诗,90%都是从其他人手上的来的。毕竟,李白经常拿诗送人,被送的人手上总是有一份的。

李白在世之时,名气乃诗人之首。冒名李白作诗的自然不计其数,李阳冰收集李白诗的时候,自然需要去伪存真。

《惊雷》这样的作品,恐怕李阳冰看个三秒就扔了。

哪怕李阳冰不收录进《草堂集》,但专门给其他稿子留下备份,在后来的乱世,这些废稿入乱世,再次被一些人获得。这些稿子,也是不会传下来的。

由于李白诗散失了很多,北宋时人见到的已经很少了。

宋神宗时期的宋敏,开始以李阳冰编的草堂集为母本,广为收集才看到我们今天的版本。

魏颢的版本,在宋朝的时候,只剩下包括《大鹏赋》在内的几十篇诗了。

有研究者认为,宋人看到的魏颢集子,可能仅仅是一个选集,母本在晚唐至五代动乱中完全遗失。

后来经过一两百年,冒名李白的作品就更多了,宋代人看到的李白诗更是良莠不齐,驳杂非凡。

宋敏此时再见到一个有着李白名字的《惊雷》会如何处理?

要知道,唐武宗时期发生了灭佛事件,此时宋人再看到这样的作品内容,恐怕直接就一把火烧了。

另外, 当今流行的李白诗集已经是明朝版本。

最典型的就是,宋版《静夜思》和明版《静夜思》的对比: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抬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宋版《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明版《静夜思》

也就是说,古人在给李白整理诗集的过程中,有可能会按照自己的理解,修改李白的作品。

当然,也有人认为,这也可能是李白自己修改的不同版本。毕竟写诗的人,修改出不同版本是很正常的(PS:金庸不还把小说改成了不同的版本)。

像《将进酒》的一个早起版本敦煌版《惜樽空》,和现今的差异并不算小:

君不見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復逥。
君不見床頭明鏡悲白髮,朝如青雲暮成雪。
人生得意湏盡歡,莫使金罇空對月。
天生吾徒有俊才,千金散盡還復来。
烹羊宰牛且為樂,㑹湏一飲三百盃。
岑夫子,丹丘生。与君哥一曲,請君為我傾
鍾皷玉帛豈足貴,但願長酔不用醒
古来賢聖皆死盡,唯有飲者畄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俓湏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児将出換羙酒,与尓同銷万古愁。

这个版本宋朝人是可能看到过的。


总之,《惊雷》这种玩意儿,怎么都传不下来。


user avatar   nsync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跟这个问题一样不可理喻。

如果周杰伦会写学猫叫,薛之谦就是live歌神。

如果李白能写出来惊雷,郭敬明就是古往今来第一文学巨匠。


user avatar   lyc-3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子不教,父之过。




  

相关话题

  李白一辈子没怎么工作过,整日游山玩水,他的钱从哪儿来? 
  李白和杜甫的友谊是怎样的? 
  如何评价李白的一生? 
  李白故乡到底在哪里? 
  从整个人类的文学成就上看,李白什么地位? 
  为什么说陶渊明、屈原、李白、杜甫他们是伟大的诗人,而苏轼是偶尔称得上是伟大的诗人? 
  李白的《赠汪伦》,记得以前学过最后一句是「不及汪伦赠我情」,为什么现在的书改成了「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的诗句里为什么有很多描写月亮的句子? 
  唐诗中,如果把同样的题材交给另外的一个诗人,会是什么样的效果? 
  唐诗中,如果把同样的题材交给另外的一个诗人,会是什么样的效果? 

前一个讨论
关于电影里面的情色香艳部分对整部电影有什么作用?中国播放电影删减此类镜头用意何在?
下一个讨论
是不是只有盛唐的气象才能催生李白这样的诗仙?





© 2024-06-0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