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并不是把单纯的把时间安排进来就可以的。有几点原因:
1 时间的投入,需要看意愿和积累情况 。 比如说 一开始学围棋,如果感兴趣,那么继续投入时间就比较容易,继续投入,如果成绩持续变好,那么积极性会提高。如果成绩一直不起来,一直为了某个段位努力,那么很大的心力会用在维持自己继续投入上,这样不会容易出成绩。
2 资源的投入,学习的资源是非常重要的,学习的资源指的是可以用钱去买的支持资源。而学习的资源有两种类型,一种 是获取知识的方式,比如 有AI 配合训练和 看杂志、围棋书训练 ,这种资源的差别,会让你努力的结果有本质的不同,我学棋是十多年前,那个时候很多围棋书和杂志都是抢手货,但是当时有很多疑问,其实是得不到解释的,现在有了AI ,才明白当时琢磨半天的围棋杂志内容可能没有什么实战价值。 另一种是 人力资源 ,也就是指导老师、队友、对手的资源,不同的老师指导,结果差异自不用说,队友和对手的砥砺也是必不可少,如果你的对手统统下不过你,老师对你的高要求,会落实不下来,也就下不出成绩 。
3 关于问题提到的认知科学、脑科学什么的字眼 。 认真讲,最近两年因为创业的原因,实实在在的跟科研机构进行过探讨,第一个结论是,认知科学、脑科学对围棋这个单一品类学习的研究是很少的,即使有,也只能以多篇严肃的论文来阐释 。 但是可以说的总结是,个人学习和这类科学关系目前是不大的,这些学习研究的是很大的样本,个人学习过程中有很多主观客观的因素,比如说 足球赛开始了或者说关键比赛你拉肚子了等等,这些偶然事件实在太多,不能把人当成机器或者验证其他人研究理论的载体。
4 一个人的提升,完全来自与这个人对于胜负的执着,对于胜负越是执着,目标感越是强烈,那么就越是容易得到提升,这个胜负感是非常重要的 。 但是学习围棋,尤其是成人学习围棋,绝大多数人是不能够再靠围棋的段位或者比赛成绩养活自己的,如果说学习围棋达到一定段位是为了教围棋养活自己,这个比例也十分的少,我们就单讲对于大多数成人修身养性的目的来谈,围棋是承载智力博弈的载体,在这里你可以说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等等来学习的,这个目标一定是自身提高,段位是最终结果,是对外展示的成果,单纯的以一个远目标去做事,失败的概率实在太大,就好像没有跑过马拉松,说是不是正常人只要投入足够时间训练就可以跑完马拉松或者半马,这样要求或者思考问题,可能本身就是错的。需要多多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