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帝的特效大片(科幻、魔幻、3D动画、超级英雄)全球通吃的今日,各国的电影创作者都在思考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在本土电影市场上生存下去呢?
法国电影是这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作为电影的发源地,戛纳电影节的所在国,这个国家的历史票房前十,全部是喜剧片。
无论是表现地域差异的欢迎来到北方,还是表现种族差异的无法触碰,还是表现阶层差异、性别差异、信仰差异的各种神片,全部都是喜剧。
没有了喜剧的外衣,在90%的情况下,都将是赔钱货。
意大利电影呢?
拥有威尼斯电影节的意大利,票房排行榜前列的,同样全是喜剧。
其中有两部,欢迎来南方,欢迎来北方,还是法国神片“欢迎来到北方”的致敬之作。
德国又怎么样?
拥有柏林电影节的德国,据说以严肃理性著称的德国人,选择本土电影的时候,同样只看喜剧片。
并且,恶搞喜剧以大比例胜出。
这就是欧洲三大国的电影现实。
除了拿本土文化来作为挡箭牌,逗观众一笑以外,就只能靠电影节的奖金和政府的补贴来苟延残喘了。
环顾全球,能够不被好莱坞完全冲溃,在喜剧片以外还能发展出第二种类型片的,也就只剩下中印日韩这四个亚洲国家了。
我们先看印度。
印度电影在本土市场上占有了90%的份额,是全球唯一的让好莱坞无可奈何的地方。
看起来印度电影确实很繁荣,既有历史古装片巴霍巴利王,又有科幻英雄片印度超人,还有大量的动作片、青春片和讽刺喜剧。
然而能够获得今日之成就,不得不归功于印度人民独特的审美情趣。在印度观众看来,一部电影要是没有20分钟以上的歌舞元素,那根本就不叫电影好吗?!
能够练成“歌舞片”这种对抗好莱坞的辟邪剑法,也就只有奇葩的宝莱坞了。
再看东瀛日本。
历史票房前十里面,有6部是动画片,其中有5部是宫崎骏老爷子的作品。剩下的,就是电视剧的粉丝剧场版和动物题材的情感催泪片。
不得不说,日本确实是个二次元的国度。
还有韩国。
历史票房前十里面,有战争片(鸣梁海战、暗杀、太极旗飘扬)、亲情片(国际市场、七号房的礼物)、动作片(夺宝联盟、老手)、科幻片(汉江怪物)、古装片(双面君王、王的男人)。
韩国电影在类型上非常多元化,而且是靠扎实的剧本,精良的制作来打动观众。但是即使如此,韩国电影人在好莱坞的特效大片面前仍然招架的非常吃力,每年的黄金档期必然要祭出一招杀手锏,美其名曰:“家国情怀”。
一曰爱国心,二曰亲情催泪弹。
故事的大背景务必放在韩国历史上的三大特殊时期(抗日、民族分裂、反独裁),务必有一个平凡家庭的悲剧,让你牙根痒痒,恨不得手撕鬼子。这种情怀片,大概是韩国独有的,而且经久不衰,每次祭出都能收到奇效。
抵御美帝国主义的大片入侵,欧洲有喜剧片,印度有歌舞片,日本有动画片,韩国有情怀片。
我大中华有什么呢?
票房前十里面,6部喜剧片(港囧、泰囧、夏洛特、心花路放、煎饼侠、澳门风云),4部魔幻片(捉妖记、西游降魔篇、大闹天宫、大圣归来)。
喜剧片就不说了,那是各国观众居家旅行必备良药。除此之外,古装魔幻片就成了华语导演抗衡好莱坞的唯一壁垒了。
古装片能够成为中国特效大片的外衣,并不难理解——
与美帝相比,我们的科学素养差的太远了。
在看《火星救援》的时候,我就尤为感叹,在救援团队里面,白人、黑人、印度人、华人团结协作,以科学思维来应对一切困难的场景,简直就是天下大同般的美好。
这离普通中国大众的认知,就如地球到火星的距离一般遥远。
别说电影了,即使是科幻杂志、科幻小说,在中国市场上也基本没有生存的土壤。这和中国社会的整体受教育水平是紧密相连的,三体或许是个异类,但并不能改变科幻类题材作为边缘文化的事实。
于是,那些年,我们见过的华语科幻片,就成了未来警察或者机器侠之流,徒增笑料而已。
韩国的情怀片也是很难学的,通常就会变成假大空的主旋律,更不要说二次元的日本和印度了,那根本就不是我们能够理解的世界。
最后我们的眼光只能往回看,那里有我们自豪的五千年历史文化,辅以不同的刀工和佐料,可以是雍正王朝、三国赤壁这样的历史正剧,可以是还珠格格、步步惊心这样的历史闹剧,可以是金庸、古龙的功夫武侠,可以是聊斋、还珠的玄幻仙侠,可以是西游、封神的远古魔幻,可以是寻龙诀、狼图腾这样虽然很近,却又很传统的文化图腾。
至少,我们还有共鸣。
其实,回过头来看,无论是印度的歌舞片,日本的动画片,韩国的情怀片,还是欧洲的喜剧片,限于本国电影的市场容量,大多也就是只能诉求于民族文化的共鸣,制作上讲求以小博大。
真正在特效上敢于追求大投入大产出,和美国大片有着相似发展方向的,也就只有中国电影了。
2015年的寻龙诀,九层妖塔,小门神,就特效技术上而言,已经是接近美国大片的水准了。预计2017年,中国的电影市场规模就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市场,单片票房规模将有可能达到5-8亿美元,因此单就钱而言,将不再成为瓶颈。
我们的创作者将有底气去想象未来。
想象未来同样还需要社会主流的热情。
美国科幻片的热潮,起于1970年代的星球大战。而那部电影的深层社会根源,则是美苏冷战引发的太空较量,美帝子民对太空探索和征服抱有强烈的热情,正是这股渴望催生了星战系列电影的现象级热卖。
在那个时代,经济崛起,电子科技引领全球时尚的日本也同样出现了一股科幻热潮,机动战士高达、新世纪福音战士、机器猫哆啦A梦、哥斯拉等等,都是那个时代留下的遗产。
一个国家的强大,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先进科技产业,将在全社会中达成一种共识:我们已经站在人类文明的最前端,我们要为明天未雨绸缪。人工智能、太空殖民等等,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诸多问题,已经是迫在眉睫的社会性焦虑。而面对这些问题,也只有我们有能力去解决。
面对邪恶帝国(苏联)的太空挑战,美帝子民万众一心,并且也拿出了同样先进的太空科技来对抗;面对工业发展形成的环境污染,产生了哥斯拉等怪兽,日本人民深感担忧,渴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并且也有同样先进的电子技术来应对。正是这些社会思潮和配套的科技实力,催生了科幻文化的发展。
反观如今的中国,刚刚脱离温饱,主流的社会议题在于体制、腐败和生存压力。这个时候,你给我们讲一个打外星人的故事,还是用我们落后的科技去领导全球,你不觉得很玄幻吗?
但是值得期待的是,随着中国的无人机、智能科技、互联网、月球探索等相关科技产业的进步,我们终究不会只是一个旁观者。那些发达国家面临的社会性焦虑,终有一天也会成为我们的全社会议题,比如环境污染和雾霾,就已经是切切实实的苦恼了。
聪明的影视创作者,一定能够敏锐的捕捉到这种社会焦虑,并在电影作品中表达出来。
主要是因为电影的母体艺术,国外是从戏剧(舞台剧)里演化出来的。我国是从戏曲里演化出来的。
中国电影史上第一步影片叫《定军山》,是个京剧纪录片。为什么是个京剧纪录片?因为不会拍别的。直到1913年才拍出第一部国产故事短片《难夫难妻》。
电影从有了电影院开始,它就必然需要具备故事这一属性,所以它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从戏剧而来的,但是我国本来没有戏剧(舞台剧)这个东西。有的就是戏曲,南昆北弋东柳西梆,一直到京剧形成,所有戏曲几乎都是在演绎前朝前代的故事,本朝本代的故事演绎成戏曲的屈指可数。我国最开始的电影演员和主创有一大部分是从梨园行当里出来的。他们把戏曲演化成电影题材,很多都是化用了戏曲中的故事。他们最拿手和最擅长的就是这个。我国的电影从业人员直到现在的编创主力小时候也大都接受过戏曲的熏染。所以古代故事的影响更大一些。
题主既然扯到了科幻。也顺便说说科幻,我国也就前几年才出现了一本《三体》。儒勒凡尔纳1905年就死了。我国那会儿才弄出一个京剧纪录片来啊。而且你想想为什么科幻故事从美国发端,除了美国有良好的科学基础之外,它总共就四百年历史,哪有那么多历史故事可以写,可不就得去写未来嘛。这本来是他们的耻辱,现在反而都成了骄傲了。故事就是过去的事儿啊。
说一下历史,全世界只有我国从《史记》一直到《清史》这么明确的官方历史,还不包括衍生的稗官野史。这明明是光辉灿烂,也被说成是封闭的表现了。今天的历史热比民国时候的历史热还热呢?史学大家钱穆等人跟GCD有什么关系?钱穆他们那会儿是封闭啊?
最后提一下婆婆媳妇,乡土风情之类的东西。这个从全亚洲范围来讲,都是他们本国电视剧的主力,只不过我国市场大,产量也就显得多了一点。欧美之所以少是因为他们的家庭伦理观念不像亚洲这么强而已。
最后说结论:中国为什么古装片多,因为中国古代故事多。推及到其他类型上全是一个道理。科幻少是因为好的科幻故事少。就这个原因。跟谁领导一点关系都没有。台湾谁领导呢,怎么没见过几部好科幻片啊?相反倒是《赛德克巴莱》这种片子能拍出来。投资大不大?技术难不难?
被举报后修改如下:
因为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拍古装片最能体现这种传统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