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申请美国大学时推荐信有什么作用? 第1页

  

user avatar   zhouyun-50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办事的时候有个领导的条子,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user avatar   ai-qing-zen-yao-liao-8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小丁是我们Admitwrite帮助过的学生之一,在找到我们之前已经gap了一年,之前的申请几乎全军覆没,只有一两个垫底校勉强作为安慰。

说到这儿,大伙儿肯定觉得小A是要先铺垫一下再炫耀咱Admitwrite多么 “英明神武”将小丁拯救于水火之中,但实际上是,小丁的条件并不差,只是当时找了一个不(非)那(常)么(地)不靠谱的中介。申请材料几乎就是胡乱那么一打包就交了出去,能申上想去的学校才怪。而这些材料之中,最糟糕的,可能就是推荐信了。

小丁的推荐信到底是怎样的呢?和很多同学一样,小丁找了院系的老师和领导作为主要推荐人,为了“赶时髦”,还找了夏校时候的老师。从结果可知,小丁的推荐信似乎压根就没起到作用。那么问题出在哪?

就出在这个客观性上。可以说,从找推荐人到写推荐信,基本的误区,小丁都不小心踩了一下。其中最值得注意的两个问题是:

1)没有跟推荐人积极沟通。有的同学认为只要推荐人同意了就可以不用跟推荐人沟通了。找国内的推荐人一般都是学生自己写好推荐信,让推荐人过目签字即可(负责的导师还是会自己写)。但交给推荐人这中间其实还应该存在着沟通后修改的环节。学生自己写很容易千篇一律没有亮点,而且学生模仿导师,以他的角度去写推荐信,很难做到真实客观。沟通其实就是一个互相印证来优化推荐信的过程。小丁恰好没有意识到这点,当时的中介也没有及时地提及。

2)最大的问题无疑是内容。浮夸的赞扬,缺少具体事例支撑。可以说这算是写推荐信最忌讳的东西了。看起来洋洋洒洒一大篇全是夸奖,其实别人看上去毫无说服力,不反感都不太可能。其次三篇推荐信太雷同。无论是切入的角度,还是夸奖自己的方式,甚至连句式和用词都看得出是同一人写成。很不幸,小丁就是这样耿直地把推荐信交了出去。

如此这般的推荐信,客观性?

所以说,我们的推荐信,怎么样才能保证它的客观性呢?

我们需要理一理思绪,想清楚推荐信的客观性和说服力是由什么来支撑的:

1、推荐人!

2、推荐信本身的内容!

一、推荐人

说到推荐人,有的同学可能就会“噢”恍然大悟。推荐人本身的身份其实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推荐信分量。举个夸张一点的例子,一个国际知名教授和一个普通的班主任的推荐信……

你以为我要说国际知名教授的推荐信更有说服力吗?

要是国际知名教授教一跟你没啥关系,二人家教的专业你大概也就听说过,有什么用!

拿小丁来说,参加的夏校已经算得上是运气够好,上课的好歹是教授。听大伙儿说夏校期间一定要争取拿到教授的推荐信才划算,小丁也就谨遵叮嘱积极争取。可夏校时间那么短,教授很可能完全就对来自中国的小丁没留下任何印象啊。小丁哪管这么多,当面套近乎,邮件再轰炸。据小丁后来回忆,在这段时间里,教授可能对小丁倒是留下印象了,但大概不是多好的印象。而当时的小丁还沉浸在教授能够回复只言片语的欣喜之中,谁能想到教授勉强答应后写出的推荐信会是个什么鬼内容呢?换位思考,站在教授的立场上,被拙劣地套近乎大概不是什么良好的体验吧?

说不定就写了一封起相反作用的推荐信呢?

所以说,推荐人不能乱找,也不是简单的国外教授比国内教授更有说服力这么简单。要保证推荐信的客观性,得先从推荐人开始严格要求。那么,推荐人应该具备什么特点?

最基本的的特点:了解你并欣赏你。

咱们先不管是国内教授还是国外教授,是辅导员还是系主任,是实习公司的顶头上司还是学院的院长,只要你要找他做推荐人,他都得满足以上这点。

而很多同学恰恰被网络舆论所误导,盲目的迷信推荐人的身份而忽略“了解你并欣赏你”这个推荐人最基本的要求。

他不了解你,怎么写出有理有据令人信服的推荐信?就算是你自己写,你和推荐人没有互动,难道你要凭空编造?这样写出来的推荐信想不假大空都难。

而他不欣赏你,可能压根就不会答应做你的推荐人了啊!就算勉强答应给你写推荐信,他又会写出什么积极有用的内容呢?

正如小丁的经历,那位夏校的教授既不了解小丁,欣赏也无从谈起。最终勉强写出来的推荐信,已经没有客观性和说服力可言。

在了解你不能够欣赏你这个最基础的要求之上,我们再来对推荐人的身份进行要求。这个时候谈国外教授和国内教授的推荐信谁的更有说服力才有意义。

于是我们也就回到了题主的第二个问题上:在外国的教育体制中推荐信的作用有多大?

不得不说,在国外的教育体制中,推荐信的作用非常大。以美国为例,实际上推荐信这个方式已经不仅仅存在于大学的申请中,而是存在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甚至可以这么说,推荐信制度已经成为美国社会的一种文化。在美国,当某个教授答应作为你推荐人的时候,他就会把写推荐信当作自己的责任,基本上都是亲力亲为。而且推荐信的内容都比较客观,有的教授还会提前告知你“我写的内容会比较客观”——I should let you know that my letter would seek to describe all aspects of your time in my lab, including your many positive contributions and abilities, but also some descriptions of areas where continued improvement is needed, as we’ve discussed.来自某国外导师的邮件。

所以要要比客观性和说服力,国外教授的推荐信普遍强于国内。当然这种说服力的支撑不仅来自美国教授的亲力亲为和对客观的追求,也是由于美国大学对本地的教授更为熟悉和信任。另一方面,国内教授对待推荐信不够严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国内的情况是,教授一般都是让学生自己完成推荐信,自己只需要过目签字即可,顶多做些必要的修改。当这种现象成为普遍现象之后,国外的大学也对国内学生的推荐信有了一个大概是共识,那就是咱们的推荐信——不可信……

我们有一个申请导师曾经就讲过,一些国外的教授在对待中国学生的申请材料的时候,往往是CV看一些,PS看个大概,推荐信压根就不看。因为他们觉得中国学生的推荐信又长又浮夸,一看就是假的。

那么推荐人到底应该怎么找才是正确的呢?

1、如果你要找的是国内的推荐人

l 必须有逻辑清晰的交集。也就是你们两个怎么认识的,一起做过什么事,他如何能了解你的学术条件并作出客观评价。

l 如果推荐人是你的任课老师,那你一定要在他的那门课表现突出。

l 导师教授的方向跟你申请的方向最好一致

l 如果是中介帮你写的推荐信,请一定要省略假大空、以及俗套的废话。

2、如果你要找的是国外的推荐人

l 必须有逻辑清晰的交集(同上)

l 多和教授互动,展现自己的才华

l 如果教授不太喜欢你,不要强求。

l 广撒网,每个教授可能态度都不太一样,多接触,总有一款适合你。

二、推荐信的内容

1、推荐信具体内容一般有:

1)被推荐人的基本情况介绍。侧重于个人的毕业时间、学校、所获学位以及个人的专业经历。

2)推荐人对被推荐人的基本评价。包括推荐人的专业基础、个性、特点、工作态度和在学术上的前途估计。跨专业申请中,主要挖掘被推荐人在目标专业上的学术基础,学习能力和研究潜力恰如其分地评价被推荐人的基础、能力和前途,比言过其实的赞誉更令人情服,更具有实际意义。

3)推荐人可以着重介绍被推荐人曾经获得的奖励,发表过的论文,参加过的重要学术会议,以及曾在学生组织或学术团体中的任职等来支持自己的评价。

4)推荐人还必须清楚地表明被推荐人留学的身份是研究生还是访问学者,专业领域和研究方向是什么。

谨记!有夸奖必有具体的事例支撑!你的每一项优点背后都不应该是空无一物,而是有丰富的细节,让人足以信服!

2、每封推荐信应该侧重点不同。

比如一封推荐信侧重学术,一封侧重品性。如果每封推荐信都一个样,那么最终你给别人的印象就是十分单薄的。想要让你更加立体,就应该每封推荐信所展示的东西都不太一样。

通过对内容的把握,我们可以很大程度上杜绝假大空的现象,让推荐信更加客观真实具有说服力,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既然说了推荐信,那就顺便说一说整个文书,尤其是PS,根据我们的经验,大部分学生最后还是会选择让别人帮忙写或者修改,无论是自己认识的学长学姐还是外籍导师,抑或是找留学中介,又或者是我们这样的线上留学机构。但有一点,大家一定要搞清楚,那就是给你写或者改文书的人至关重要。

我们平台的模式有一个核心观念就是,让最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让每个角色的能力充分发挥。比如文书写作,我们匹配的是和学生同专业的留学生导师,这是文书写作这个类型的最优解。为什么?写作服务是根据你提供的资料从头写一篇,写的人要有很强的能力,清楚你申请的专业需要表现你的什么特质,知道哪些材料用在哪最合适。

而文书修改,则是你自己已经写了初稿,只是需要修改完善,那平台就会匹配优秀的外籍导师,他们能对你的语言进行彻底的改造,使之更符合外国人的阅读习惯。

如果你觉得这样的模式符合你的期望,你可以先尝试免费试改,看看我们平台导师的文书水平怎么样,毕竟了解一个留学机构的文书导师的水平,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看他的作品。

另外,我们相信文书一定是改出来的,虽然我们平台的导师都是能力很强的大神(基本都是美国top30乃至常春藤,英国G5层次),但我们还是设置了30天不限次数修改的机制。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能够通过与导师的不断沟通,高效透明地去完善文书,最终的出来的文书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大家要是想了解更多留学相关资讯,记得follow我们的专栏。

更多留学申请的问题请添加客服微信admitwrite101,每周Admitwrite留学平台都会邀请全球顶尖名校背景、有diy申请经历的导师来举办线上讲座,为大家免费分享留学申请的干货。大家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公众号:admitwrite,我们会在公众号提前通知大家!

更多留学资讯欢迎关注AdmitWrite留学平台专栏——【海外名校申请经验】,专栏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申请经历,就读体验,专业前景,就业分析等。想看更多的申请经历以及就读体验。


user avatar   fang-jiu-33-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和很多刚开始接触留学的学弟学妹打交道,发现大家对推荐信的重要性认识远远不够。另一方面,由于国内推荐人天然的身份劣势(远不如欧美自己文化体系下的推荐人有说服力),加上推荐人往往并不是像欧美教授把写推荐信当做自己分内的职责,用心程度不够,导致国内推荐人的推荐信在申请欧美高校时,往往发挥不出应有的价值。

我认识的一个常年接触录取审核的老师就直接说过,很多中国学生的推荐信都起不到任何加分作用。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学生感到困惑的原因,推荐信到底有多重要?该如何去处理推荐信?


推荐信的作用

欧美的一些顶尖学校一般通过成绩、经历来判断一个学生是否优秀,成绩就是各种成绩单,经历一般是通过PS、CV来展现。除此之外,推荐信绝对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如果说成绩和经历都是基础的话,那么推荐信就是拔高你上限的bonus。

这里我直接贴一段哈佛对推荐信意义的描述:

Nearly all applications for grants, fellowships, study abroad, and graduate school require letters of recommendation from individuals who are in some position to assess your qualities as a candidate. These references may provide independent corroboration and support for the claims you advance in your application, lend an expert stamp of approval to a proposed project, or describe your academic and extracurricular achievements and suitability fo/r a proposed course of work or study.

要理解推荐信到底有多重要,就要深入去了解欧美的推荐信文化。在欧美,推荐信是一种深植于社会方方面面的推荐选拔机制。不光是申请学校需要推荐信,找工作也需要,将来评职称头衔等等场合都需要……


一、推荐信可以佐证其他申请材料的可信度、真实度,且可以完善申请者的形象。

拿美国来说,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不同国家、种族、文化背景的移民虽然共同生活在一片土地上,但他们始终是按照自己种族认同、文化认同或者宗教认同,结成一个个社区而生活着。社区内大家互相依靠和信任,关系非常紧密。而美国社会之所以看重推荐信,其实就是他们默认一个人在他所在的社区是有一定影响力的,而这个影响力是消极还是积极,范围多广,他旁边的人可以提供一个值得信任的佐证。

比如申请本科的学生,那么他的高中老师就是很好的证明人,这些高中老师还可以向大学展现一个学生成绩单和标化考试成绩无法体现的素质。因此简单来说,推荐信的作用就是:证明学生的成绩单的可信度,辅助验证学生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多面展示学生的个性和表现。


二、推荐信的作用也在于维护圈层文化,巩固阶层

对于学校来说,推荐信毫无疑问是提高筛选效率的重要手段,在GPA、科研水平等硬件条件大致相同的条件下,推荐信可以从另一个维度上去展现学生的素质,而学校可以据此择优录取。而推荐信之所以会成为择优录取的标准,究其根本,是因为推荐信本身在欧美社会中有一个维护圈层文化,巩固阶层的作用。

在学术圈,采用推荐信制度有利于形成一个较为同质化的“学术共同体”,让进入这个小圈子的人能够自觉得去做这个小圈子的“gatekeeper”。

这个“学术共同体”的作用就是让大家劲往一处使,能够帮助这个共同体所代表的的学派在他们的学科或领域中更容易获得成功。这也就是为什么欧美高校那么看重推荐信的原因,假如你的推荐人是某个高校的教授,他很欣赏你给你写了推荐信,那么你被这个学校录取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

另一方面,相信稍微了解欧美社会的朋友都应该知道不管是美国还是英国,都是阶层固化非常明显的国家。而推荐信的存在,实际上就成了精英巩固阶层的手段。作为申请者,如果你想进入一个精英的圈子,那你就得证明你平常的接触的人也都是精英圈子的。那么怎么证明呢?推荐信。欧美学校实际上就是通过推荐信制度把同一阶层的人笼络起来,形成一个人际关系网,关系网内大家可以各取所需。而这造成了一个问题就是,那些没有背景,阶层较低的人,即使表现优异,也容易在推荐信制度下成为牺牲者(阶层流动被限制)。在欧美高校,如果一个学生的推荐有分量,完全可以顶掉和他表现差不多,甚至更好的学生的名额。也就是说推荐信本身就不是一个什么公平公正的制度,本质上就是“走关系”。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也就能明白为什么我说国内推荐人存在天然的身份缺陷的原因了,处于完全不同文化体系下的国内推荐人,如果不是在某一领域有着显著的国际影响力,那么他的推荐信其实是没有什么说服力的。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的推荐信很难加分,能做到不减分就已经很不错了。

另一方面,国内的很多老师因为并不熟悉推荐信这一套,因此相关的“职业素养”(国外教授会把帮学生写推荐信当做自己的分内之事,会比较认真对待。当然前提是他愿意当你的推荐人)比较缺乏。很多来找我们平台做申请的学生的推荐信都是自己写的,老师只负责签字。还有很多学生自己写不了,是由我们团队的导师帮忙完成。相对而言,我觉得代写才是更加稳妥的解决方案,而国内老师亲自写推荐信则很可能酿成“灾难”,尤其是那些没有写推荐信经历的老师。因为推荐信虽然就是一份简单的文书,但也需要了解基本的原则,具备基本的写作素养。而这些国内老师往往缺乏这样的素养,写不出得体的推荐信。比如空洞无论据支撑,溢美之词脱离实际,结果很可能适得其反。

也正是因为如此,很多学生才选择自己操刀或者由文书机构代劳。自己写的话要清楚推荐信的一些写作原则,经验和基本的写作素养,实际难度并不低。找文书机构的话,关键是要判断一个文书机构是否专业。专不专业的关键在于文书老师的身份背景,因为我之前申请英硕的时候接触过不少这样的机构,大致情况还是了解的。

大部分有文书服务的中介,其实都不太重视文书服务,这是因为他们的主要盈利还是靠中介费和学校返佣之类的(我在其他回答中专门讲过中介的运行模式)。而专门的文书机构,有相当一部分主打的是外籍导师服务,让外籍导师给你写推荐信,个人觉得不太靠谱,而且有外籍导师的机构一般沟通很难做到及时畅通,效率很低。

18年我成为admitwrite的合伙人,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觉得这种采用留学生作为申请或者文书导师的模式才是目前留学行业最合理的。为什么呢?满足学生需求的前提是了解学生的需求,而留学生本身就是最了解留学生的,他们知道自己的学弟学妹需要什么样的东西。就拿推荐信来说,代写推荐信在国内很普遍,但你让中介的国内英专毕业的文书老师写,其实就很难做到有效针对,不负责的甚至还私自给你伪造非常夸张的经历。我在负责admitwrite英国留学版块的时候,就很明显感觉到留学生导师在很多事情上都更加谨慎和专业,他们清楚申请和文书中的种种规则,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所以最终出来的东西都有稳定的质量。


最后我分享一下如何选择推荐人,给大家讲两个案例。


案例一

我曾经带过的同学A,国内985/211高校本科背景,绩点80出头,专业是工科的控制机械,想要申请帝国理工的化学生物交叉专业。首先,最突出的问题是绩点太低,其次专业并不是完全吻合,同学就很苦恼,如何处理推荐信呢?

这位同学的情况就是典型的推荐信服从申请主题的例子,在进行跨专业、转专业申请时,很多同学对于该突出的重点不太清楚,由于背景不甚吻合,更是觉得找不到老师来写推荐信。那在看过同学的信息之后,我建议了两位老师:

1) 毕业设计老师。毕业设计的过程,是要求学生短时间内全面了解一个与自己学术经历相关但不一定完全相符的话题、并进行深入的创新性研究。这个过程跟同学面临的研究生学习是很相似的。关于这封推荐信,我们考虑在概述学术能力的基础上,突出同学的自学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这两点对于同学要申请的交叉专业是核心技能。

2) 工业课题老师。同学学院的一部分老师有外部合作的工业项目,同学作为小组的一部分参与到实际生产中,初步感受了职场。那这段经历中,同学积累了校外的实践经验,虽然学术成就或潜力在这里体现不多,但我们可以从其他侧面切入,如批判性思维、多任务处理、抗压工作、与组内人员的协作能力。这些素质对于要到陌生的多文化环境、竞争激烈的世界顶尖大学深造的同学来说都具有很重要的辅助作用。

这样两封推荐信体现的品质、事例结合,既体现了同学的理论能力、实践能力,又从侧面佐证了学生能够应对之后的学术和职业环境。

关于如何与老师沟通要推荐信,第一封是考虑到毕业设计的1v1特性,师生互动可能比普通的授课要频繁、深入一些,那要到推荐信的概率更高。其次,由于毕业设计过程中同学已经多次提过打算出国留学并表现了持续不断的努力,老师看在眼里,也第一时间同意了推荐人的提议。在此也建议有留学打算的同学们,日常授课或研究日常中多与老师互动“搞事”。

第二封推荐信的老师日程非常忙,也不太在学院,开始发了两封邮件都没有回音,后来我建议学生在工作时间给老师打了一个电话。这里要提到一个细节:当时学生参加的是暑期项目,每次结束同学都会看书等半个小时才走。项目结束时老师问为什么每天都这么晚走,同学说希望错开晚高峰。老师再问那几点能到家啊,同学说大概一个半小时吧。老师很震惊,但也表示了十分的肯定。打电话时老师乍一听学生名字并没有什么印象,但提到这个细节老师一口答应可以帮忙,学生自己写完推荐信给他签字即可。

附上两封推荐信的主体部分:

RL1

From my first course, XX established a solid foundation in equipment and machinery commonly used in chemical engineering productions, and first left a deep impression with his hard work and thoroughness in fundamental studies. In the second course, XX stood out with his fast-learning and comprehension skills. He grasped a new separation technique within a week, summarized the working principles of UASB, and precisely pointed out the technical limitations, such as low sludge activity and OLR. While initially the optimization methods he proposed were not applicable in real life operations, he researched on practical solutions and suggested to introduce gratings and add filling materials, which were economical and more effective. After the course, he shared intense interests in biomaterial preparation and water treatment. Considering his academic performances and potentials, I recruited him into my postgraduate team and agreed to supervise his graduation project.

To complete the thesis proposal, XX researched over 30 papers and books, to lay the ground work for exploring oil-water separation using super-hydrophobic materials. Since the nano surface in the original experiment plan poses extremely high demands on equipment, he switched to sol-gel materials, which were easier to operate on. The mastery of the experiment gist and flexibility to arrive at the same goal with alternative paths are required in advanced researches, and I believe they will continue to underpin his excellence in the foreseeable future.

After experiments started, he chose six variables, designed six controlled environments for each variable, and maintained competitive and high workload in the following two months. He predicted weekly progress ahead of time, designated time points for better tracking, and strictly followed his plans. From 8am to 11pm, XX was always in the lab. The self-discipline, dedication and perseverance were mostly impressive even among postgraduates.

RL2

Equipment engineers are to interpret technological conditions received, and design detailed drawings for nonstandard pressure vessels while paying attention to quality, safety and regulatory requirements. This position requires empirical chemical design insights, which are normally accumulated over the first two years. When XX joined the team, he quickly fit in the professional contexts, smoothened the change from an undergraduate to an employee, and exhibited prolonged visible progress. When facing multiple ongoing projects, he would first predict personal workload and schedule for each project, together with possible challenges and feasible solutions. This mechanism enabled him to efficiently handle each project, and manage multiple projects at one time. I would say that he has a natural mindset in favor of order and efficiency.

More importantly, XX builds on personal experiences to learn and evolve. Whenever he ran into unfamiliar terms/principles/standards/regulations, he dug deeper instead of settling for a best-effort action. He learned, and then tried to apply acquired new knowledge into real practices. In addition to theoretical improvement, he valued others’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regarding design concepts. If his drawings were challenged and corrected by auditors, he would review previous drawings more than once, revisit standards and regulations, and make full use of errors to progress. If his challenged drawings stood correct, he would reach out, double confirm the correction with auditors, articulate personal design concepts while learning from others’ philosophy.


案例二

在这里再举另外一位同学B的例子,这位同学本科为双非院校工科专业,希望申请红砖大学的对口专业。在选择推荐人时,第一位也是自己的毕业设计老师,第二位选择了自己两门主要专业课的任课老师,第三位不知道如何选择。拿到同学的信息表时我注意到,同学的英语成绩不错,也参加了多个校内的英语类比赛,如演讲、英文歌比赛等,进一步沟通中同学也说自己非常喜欢英语和英国文化。于是我建议剑走偏锋,找自己选修过的英国文化这门课的老师。这在推荐人选择里是比较少见的,但非常符合学生的背景和爱好。

这里的问题在于,同学在选修课中确实没有出彩的表现,甚至有缺课的记录,虽然最后成绩不错,但估计老师也没有什么印象。我建议同学准备一封简短但真诚的手写信,表明自己想要留学的各种考虑以及老师的推荐对他的重要性,最好能援引该门课提到的内容。同学回去苦思冥想接近一星期,把自己当时的学科作业以及一封大概三百字的信件送到了老师办公室,隔了一天收到了老师的邮件说同意作为同学的推荐人,并愿意亲自来写这封推荐信(同学在信中介绍了自己的背景、申请方向、动机、对于英国文化的向往,这些对于老师来说足以写一封内容丰富的推荐信了)。其实这个进展是我没想到的,很少有老师愿意自己动笔,我相信同学在信件中体现了自己的与众不同,并成功打动了老师。

通过以上两个例子想说的是,每位老师教过无数的学生,也都有自己的坚持。不要觉得老师有义务帮你背书,既然我们需要老师的帮助,就需要拿出诚意,去展示自己值得老师为你代言。不管是日常关系的维护还是最后一刻的争取,都要像申请学校一样去获取老师的认可和同意。

准备留学的朋友

可以关注我的专栏,全实战干货:

申请美国的同学,可以关注哥大学姐的专栏,超级系统:


user avatar   bin-bin-mei-guo-gao-zhong-liu-xue 网友的相关建议: 
      

美国大学希望的不是一封推荐信,而是通过推荐信更具体的了解申请人,以及他所处的学术环境。当然大牛和大佬,也一定程度上起到背书的作用。

关于选择推荐人,很多人都有点不成熟的想法!

1、美国某个有名的教授要来做讲座,趁机找他要个推荐信

2、系里有个院长或教授很有名,尽管没上过他的课,平时也没什么联系,但如果能找找关系让他帮忙写推荐信就好了

3、我远方表叔在美国大学工作,他答应帮我写推荐信

4、我叔叔在美国,他帮我找个人写推荐信。

一旦你了解推荐信的提交机制,就会明白这些想法有多不靠谱

在推荐信中,推荐人一般被要求回答以下问题:

1、你是如何了解这个学生的

2、你如何评价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比如intelligence、diligence、innovation等;

3、在你所了解的学生当中,这个学生啊top1%、top5%还是top10%甚至于更低

4、你是将这个学生放进哪个群体比较的?你认识的所有本科生?还是只限于做过研究的?

如果你通过以上的渠道,各种托关系找到了某个八竿子打不着的有名教授,他该怎样回答以上几个问题?特别是当给你选择等级的时候,你觉得他会选择1%还是10%?

更重要的是,那些陌生的名教授,会不会允许你胡编乱造,也就是中国特色里所谓“配合”,如果不“配合”建议你就别做无用功了。

如果教授本身就不心甘情愿,很可能临时反悔,玩消失,事到临头却无视申请系统发出的推荐信邀请E-mail。另一点,有名的大牛教授在申请季,可能有上百封推荐信需要处理,在海量邮件面前,本来就与你不熟悉,忘记提交似乎也并不奇怪。

国内不少教授的推荐信是这样形成的:教授把带有推荐信提交链接的邮件发给学生,由学生自己提交,这里面水分有多大,美国学校也都懂。

当然也有一些名气大的教授,担心砸了自己的招牌,一般是给学生看看推荐信,然后教授自己提交。还有一部分海归教授,会采用完全美式的做法,不给学生看推荐信的内容,直接提交给美国大学。

对于不同人群提交的推荐信的可信度,美国各个大学心里都有一杆秤。

所以,正确的推荐信应该是这样的:

1、你所在的实验室和美国某个大学有合作关系,该教授经常来中国参与实验室的例会、汇报和实验过程,也亲自指导过你的科研项目

2、你曾经和某个美国教授合作过项目

3、你的某个老师曾经在美国大学任教多年,退休后来到中国执教,给你上过课,对你的印象也很好

4、你曾经通过交换、夏校等多种途径在美国某个大学的实验室参与过科研过程,该实验室的老师对你印象很好

总而言之,推荐信最重要的不是大牛,而是可信度。哪怕推进信中教授只说了:我曾去中国某大学交流过两个月,和该校的20多个优秀的学生接触过,我们曾一起解决过很多问题,这个学校表现十分优秀,和我在美国交过的最好的本科生一样优秀。

哪怕只有这一小段,这封推荐信的可信度和和分量都十分可观了。

如果有帮到你,点个赞吧!

关于推荐信和美国留学,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欢迎来私聊我呀!




  

相关话题

  在德国的超市里不应该错过的好吃的有哪些? 
  经常戴隐形和近视激光手术,哪一个更伤害眼睛? 
  为什么泼尼松一类的激素类药物似乎对什么病都有效?原理是什么? 
  如果你遇到高中时期的自己,你想对他说啥? 
  有哪些匿名才能说出的秘密? 
  毕业前最后一堂考试被举报作弊,学位证毕业证被注销,学生起诉复旦大学并称「我没作弊」,校方处罚是否合理? 
  为什么很多很优秀很努力的人似乎也活得很艰难? 
  为什么有的大龄剩女明明自己那么普通,却看不上普通的追求者,还要求多多? 
  清华/北大到底带给你什么其他学校可能无法给你的? 
  我怀孕五个月了,婆婆最近开始用高油酸花生油炒菜,说对身体好,具体好在哪儿呢? 

前一个讨论
俄罗斯新增1.7万例新冠确诊病例,累计逾533万例,目前俄罗斯疫情状况如何?
下一个讨论
越南是要崛起了吗?为什么现在那么多好听的歌都是越南歌?





© 2024-06-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