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斯大林? 第1页

  

user avatar   xbjf 网友的相关建议: 
      

离开历史背景评价人物,都是耍流氓。

我们后世之人开了上帝视角,可以比较清楚的看待这一问题了。

1924年1月,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人列宁去世了,他留下的摊子是这个样子的:

1,俄罗斯帝国已经解体,分裂为苏联、芬兰、波兰、爱沙尼亚、立陶宛和拉脱维亚六个国家。其中,新成立的波兰占领了原属于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即后来加入苏联的两个加盟共和国的大片领土。脱离俄国的芬兰带走了被亚历山大一世划入芬兰的原属于俄国的维堡地区。罗马尼亚趁机占领了比萨拉比亚。

2,新生的红军虽然打赢了内战,但是即使是面对同样新生的波兰军队仍然不堪一击,毕苏斯基带领的区区70万装备并不精良的军队就把红军吊打到割让土地。

3,本就落后的俄罗斯经济由于连续的一战、内战和对波兰的战争遭到了毁灭性打击,1921年发生了大饥荒。沙俄并不雄厚的工业基础,特别是军事工业已经基本崩溃。

4,周边国家除蒙古外,几乎全部同苏联敌对。西欧发达国家除德国外,几乎全部同苏联敌对。美国根本不承认苏联的存在。日本则刚被驱逐出苏联领土。

5,党内高层主要是犹太人、有长期海外经历者、受过高等教育者、出身中上阶层者。一个来自格鲁吉亚的没读过大学的鞋匠的儿子显然不能和他们谈笑风生。由于被第一夫人吹了枕边风,列宁在去世前留下了一条不怀好意的政治遗嘱:建议党中央免去斯大林的总书记职务。此外,红军几乎完全控制在托洛茨基、加米涅夫等人手里,除了布琼尼、伏罗希洛夫掌握的一个骑兵军之外,斯大林在军队内没有其他老朋友,图哈切夫斯基为代表的仇人倒是一大把。

根据我们现在掌握的历史,斯大林面临的考验是这样子的:

1,在1941年,会有600多万德国为首的轴心国军队向苏联发动突然袭击。即使是在一战中表现的远比沙俄军队顽强的英法联军在这支军队面前仍然不堪一击。

2,如果在以上事件发生之前,红军在面对日军试探性进攻时表现不佳,则还会有100万左右的日本军队从远东方向涌入苏联领土。

3,即使德意日三大列强为首的帝国主义集团被击败,美英为首的帝国主义集团仍会对苏联采取敌视态度,而他们在1945年就会掌握原子弹。

当斯大林去世时,苏联是这个样子的:

1,爱沙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全境已经被重新纳入版图。波兰夺取的领土已经完全收复。罗马尼亚、芬兰夺取的领土完全收复,又迫使他们割让了更多的领土。德国、匈牙利作为战败国向苏联割让了领土。日本通过日俄战争占领的领土也已被完全收复,同时苏联占领了更多日本领土。

2,对苏联发动侵略战争的欧洲德意集团被完全粉碎,红军占领了易北河以东的欧洲大部分土地。满洲和北部朝鲜的日本军队被完全消灭。

3,在占领的德国部分领土建立了完全听命于苏联的政府。在属于或部分属于轴心国的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建立了完全听命于苏联的政府。在被解放的波兰和朝鲜半岛北部建立了完全听命于苏联的政府。帮助中国和阿尔巴尼亚的共产党人建立了亲苏政府。越南北部的亲苏政府已经基本建立。苏联周边已不存在敌对国家。

4,苏联工业实力已经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已经拥有原子弹,即将完成氢弹和核电站。

然后,可以讨论一下,坐在斯大林的位置上,有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了。


user avatar   gong-ke-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人不能忘本,不能总把自己代入统治阶级去评价一个人,一件事。

至少,也不应该在双休日喷斯大林。。。。。。。。。。


user avatar   liu-mou-87-77-39 网友的相关建议: 
      

离开阶级评价人物,都是耍流氓。

我们后世之人开了马后炮视角,就能比较清楚的看待这一问题了。

斯大林有没有犯错?有。不仅有,而且很严重。在1936年宣布消灭剥削阶级,结果用抓间谍代替赤裸裸的阶斗;在晚年,则是有搞国家集团对抗的想法,这是最重要的两个错误,也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斯大林杀没杀人?有,而且很多。这个锅钢铁侠必须背,后来也被人拉出来鞭尸了。鞭吧,反正人已经杀了,而你们也就只敢在我死后玩虐尸play了。

“斯大林模式”僵化不僵化?极度僵化。很不幸,现在仍有很多人依然僵化着,本人为其中一员。

斯大林是不是共产主义者、国际主义者?很多左派根据钢铁之人的种种劣迹,大力批判斯大林“官僚专制的右派保守主义小农封建式一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立场。

好吧。众左派表示愤怒,斯大林表示淡定。

尤其让众左派右派无法容忍、一致惊人地统一立场的是,斯大林居然认为中共是农民党、老毛是麦淇淋式共产主义者、是第二个铁托!是可忍孰不可忍啦!

左派:斯大林一直打压中国歌鸣,民族主义立场一览无遗,妥妥的沙皇!
右派:斯大林一直对中国不安好心,想让中国做苏联的傀儡,妥妥的沙皇!

万岁!左右派握手了。

这个锅,斯大林也背了。但你说我一个格鲁吉亚人,怎么就能跟远在延安窑洞里的毛委员心灵感应呢?既然不能,我为啥要认为老毛就是跟我一路的呢?况且,谁能想到逆风局还能那么玩!

很多人说,老毛到莫斯科见铁人,铁人竟然爱理不理的,霸权主义!可是,哪有客人有事相求,主人还主动去找他的?况且铁人当时七十岁,跟老毛比也算是长者,你不来找我还要我这个老头子亲自来见你?但铁人最后也确实这么做了。老毛,不厚道啊!

铁人精的一笔,知道投资必须要有回报。你不干正事,不跟我一起玩,我还把援助给你?我脑子有病?等到中国决定抗美援朝了,铁人看到投资的回报了,装备工业就滚滚来了。中国就是在那时候用苏联援助的装备狠狠的换装了一把,几十个师的一流装备可不是闹着玩的!更有后来的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工业援助,从图纸到设施到人都帮你弄,没这些大跃进是绝对没底气搞的。(至于大跃进不成功,那纯粹是土共自己斗争不成功,绩效为王,被骂也确实没说的,当年苏联白手起家大量西方媒体也认为苏联搞不成)

斯大林其实完全算得上是一个优秀的投资者。看看他干了什么:

一、拿出工人阶级的剩余劳动来投资农村。与托洛茨基老爷子不把农民当人、布哈林把农民当他老子不一样,铁人的战略是最有利于无产阶级的。

为什么要把共产主义跟社会主义分开?社会主义里根本就没有消灭阶级嘛!既然有阶级,那就必然有阶级差别。那么,不好意思,在社会主义里,工人就是比你农民高一等。

这下崇尚平等的左派不干了,拿农民被饿死的事儿大骂斯大林。钢铁侠又背了一锅。

然而,不好意思,这就是科学社会主义,这就是无产阶级专政,爱玩玩不玩滚。

既然由于没有经验闹了饥荒,难道还能饿着工人?

列宁在内战时期搞的战时共产主义难道是先保障农民的粮食?

但是托派的主张看似正确,实际上又完全错误。当时的苏联是什么情况呢?绝大部分人都还是农民,一直到三十年代农民叛乱都此起彼伏的,你跟我说不要工农联盟?你是智障吗?你真的是来巩固而不是捣乱无产阶级专政的?

但是,农民在社会主义并不是被剥皮的。“官僚”们会通过发展工业吸收农业人口和建设集体农庄来“消灭”农民阶级,这跟资本主义是完全不同的。

而斯大林这一招确实漂亮。你农民不是缺生产资料吗?我不卖你,我送你!

我不仅送你拖拉机,我还给你配拖拉机站,专门安排拖拉机手。

这下子农民就高兴了:原来我们还是受到照顾的,你看工人兄弟们贡献自己的劳动给我们下乡送温暖来了,还派了拖拉机手帮我们,斯大林乌拉!

这下子基本盘工人也多了:由于土地上需要的人少了,那么大量的农业人口就可以进城进工厂成为无产阶级,工人多了又需要更多工业设备机器,人造机器机器给农村人又从农村来……

而与此同时,随着农业的机械化、玩cosplay扮成拖拉机手的共产党员进入了农村,集体农庄也有了发展的物质基础,在苏联大地上迅速的建设起来……

钢铁侠: 吔屎啦托托

(未完)


user avatar   linhu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斯大林怎样登上权力之巅?

原文链接: 扑克投资家 行走于大宗商品与金融交汇口

摘要:自从登上政治舞台后,对斯大林的评价走向两个极端。批评者认为他能力平庸但凶狠残暴、善于权谋,仅凭小人之术而登顶;溜须拍马之徒吹嘘他英明神武、功勋卓著,仅次于列宁,把他说成列宁多年以来最亲密的,差不多也是唯一的战友和接班人。这些说法都有失真之处,斯大林登上权力之巅,与列宁的提携密不可分,他除了心如铁石、工于权谋,确有很多过人之处,列宁所奠基的新型政党理论和组织基础又为他最终登顶创造了制度条件。

“我们所以没有同意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的建议,是因为我们知道,割除政策对党是很危险的,割除的方法,流血的方法——而他们正是要求流血——是危机险的,有传染性的:今天割除一个,明天割除另一个人,后天再割除第三个人,那在我们党内还会留下什么人呢?”

1925年12月的俄共十四次代表大会上,斯大林在会上发出这样一番讲话,顿时获得雷鸣般的阵阵掌声。

斯大林联合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在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稳住了自己地位,十三次代表大会上对托洛茨基取得完胜。这一次斯大林联合布哈林,发起针对先前盟友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的斗争,不过此前他不小心说漏了自己“拉一派打一派”的斗争计划,那会儿党内上层关于斯大林可能走向个人独裁的担忧情绪已相当普遍,所以他特意讲了这么一番话来弥补。

事实证明,斯大林正是采用了“割除”办法,今天割除托洛茨基,明天割除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后天割除布哈林、李可夫来铺成通往权力巅峰之路。

早期,还只是割除这些布尔什维克党领袖的“政治前途”,到30年代,斯大林把他们的肉体也全部割除了,最后还发起了波及全党全国全军及各族的大清洗,成千上万的人头落地,列宁老战友就几乎被他杀光。斯大林的“割除模式”还被推广到各子党与卫星国,最终成就了他全球红色教主地位。

自从登上政治舞台后,对斯大林的评价走向两个极端。批评者认为他能力平庸但凶狠残暴、善于权谋,仅凭小人之术而登顶;溜须拍马之徒吹嘘他英明神武、功勋卓著,仅次于列宁,把他说成列宁多年以来最亲密的,差不多也是唯一的战友和接班人。

这些评价都有严重失真之处,斯大林的确性格粗暴,政治斗争中手段残忍。在党内高层,论功绩他不如托洛茨基,比理论不及布哈林,谈资历没法跟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比肩,社会活动能力远不及斯维尔德洛夫。他还不善于与大多数同志相处,从来没有布哈林的人缘,也不具备托洛茨基的声望。

尽管1912年斯大林被列宁和季诺维也夫推荐进入党的中央委员会,成为领导序列中的成员,一直算不上耀眼之辈,所以列宁去逝后,斯大林的迅速崛起让大多数人目瞪口呆。

斯大林登上权力之巅,与列宁的提携密不可分,他除了心如铁石、工于权谋,确有很多过人之处,列宁所奠基的新型政党理论和组织基础又为他最终登顶创造了制度条件。

笑话:莫斯科当年修地铁,设计图纸送给斯大林终审,斯大林看完后没意见,批下“已阅”就去睡觉了。但他却不小心把茶杯放在了图纸中央,第二天秘书把图纸送去执行,于是,最后莫斯科地铁多了一条环线。

有时候天说亮就亮了

1917年3月12日,斯大林与加米涅夫一行在彼得堡的尼古拉车站下了火车,每个人的面容都显得疲惫不堪。这群布尔什维克革命者得已从西伯利亚流放地归来,缘于二月革命爆发,沙皇尼古拉二世见大势已去,颁布了退位诏书。

一次世界大战消耗尽沙俄帝国的精气神和人财物。三年战争,军人死亡至少170万,战争造成的平民直接或间接死亡114万,军人伤残370多万,为人员损失最惨重的参战国。战争是人类最消耗金钱和物资的活动,它带来的财政和经济崩溃常改写历史,重塑政治格局。

战争爆发前的1913年,沙皇政府的财政收入约34亿卢布,参战之后,军费开支节节攀升,沙皇政府通过增税、举债等措施增加财政收入,但仍然入不敷出,负债累累,只得把手伸向印钞机,结果造成常见的战时恶性通胀。

参战的1914年,沙皇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到45亿卢布,军费开支25亿卢布;1915年,财政收入暴增至112亿卢布,但军费开支也涨到88亿卢布;1916年,财政收入178亿卢布,军费开支飚到145亿卢布。

1917年沙皇政府和俄国临时政府收入191亿卢布,军费开支增长到惊人的252亿卢布。正常年份财政盘子在30亿卢布左右的俄国,四年间各种战争总开支达到 510 亿卢布,财政早已崩盘。沙皇选择退位,临时政府那么“软弱无力”自不足为奇。

战争期间物价飞涨,物资短缺,底层早就怨声载道。二月革命来得非常突然,没有一个党派做好准备,这次革命其实也无任何有组织的领导核心,几乎可以说,这是一次突然间自发的革命运动,连派去镇压的士兵都站到了示威民众一边,最终仅以1000余人的伤亡,花了四天时间,就推翻了300多年,统治1.7亿人口的罗曼诺夫王朝。

二月革命第一天(3月8日),在彼得格勒街头高举标语游行的女工。当时俄国农村绝大部分青壮年劳力被征入伍,粮食产量下降,而协约国海运的粮食又由于铁路系统崩溃而无法运到首都。从3月1日起,彼得格勒市施行面包券配给制度,妇女们每天早上都要排长队购买面包。3月8日早上,在维堡区(彼得格勒最大的工人聚居区)一家面包店门口传出谣言“面包没有了”,引发排队女工的骚动,她们冲入店内,砸破橱窗,哄抢食物。随后在遍布维堡区的社会主义者的鼓动下,几名妇女的一时冲动迅速演变为几千名女工的游行,她们打着标语,高呼“打倒饥饿!工人要面包!”维堡区各家工厂的男工也迅速加入到游行当中。到3月10日,游行人数已达30.6万。3月11日晚上,沙俄帝国传统的两个御林军团——沃伦斯基近卫团和普列奥布拉任斯基近卫团拒绝镇压工人,游行迅速转化为革命。

有时候,天说亮就亮了,你发现自己还没来得及去呼喊黎明,天亮的原因跟你以前的呐喊也没多大关系。这次大战,不管胜方还是败方,差不多以同样的原因掀翻了四大强悍帝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奥斯曼帝国。

二月革命发生时,布尔什维克党的高层领导人列宁他们生活在瑞士,斯大林等在国内的同志还身处流放地。如果沙俄帝国不参加一次世界大战,列宁这群革命家真要终老国外,斯大林则可能平庸生活一辈子。

斯大林曾被捕过六次,此前大部分革命生涯都是在监狱和流放地渡过。当然,大多数情况,只要他愿意,斯大林都能轻易逃跑,最后一次他放弃了逃亡的念想。

没有人来车站接斯大林他们,到布尔什维克党的总部报道,也没有欢迎仪式,他们被分配到党的俄罗斯局,斯大林参与《真理报》的编辑工作。其实这是一份跟他们身份不太相称的安排,要知道加米涅夫和斯大林早已是中央委员,资历和地位都比俄罗斯局的人要高。

俄国临时政府不愿意背弃与协约国的盟友关系,很多领土还被德军占领,出于民族主义情绪考量,没有退出一次世界大战。一个月以后,德皇政府为了加速俄国战败,协助一群反战的马克思主义者回到俄罗斯,布尔什维克党安排了隆重的仪式欢迎旅居瑞士的列宁归来。

俄国那会儿出现了两个权力中心:国家杜马的中左翼社会主义党派为主、自由主义党派为辅构成的临时政府(社会革命党、立宪民主党、十月党);激进社会主义各党派构成的苏维埃(左派社会革命党、布尔什维克),马克思主义党派孟什维克主张合作,两边都参加。

出乎人们预料,苏维埃中只占少数派的布尔什维克7个月后发起“十月革命”,继而打赢内战,缔造了庞大的“红色帝国”,更想不到短短7年之后,一个叫斯大林的格鲁吉亚人从党内脱颖而出,列宁逝世后逐步成为全党全国的主宰。

少年时代的索索,不,请叫我柯巴


柯巴:“让你们母亲泪流满面”

俄共脱胎自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布尔什维克派(意为多数派),无论布尔什维克还是孟什维克(意为少数派),其领导阶层多为来自贵族、富商、中产家庭的子弟,知识分子云集,对理论功底和笔杆子能力看得相当重要。

孟什维克领袖马尔托夫和布尔什维克领袖列宁都博览群书,思维活跃,口若悬河;孟什维克的普列汉诺夫还是俄国马克思主义鼻祖,众多后辈皆有赖他多年的培养和指点;托洛茨基口才出众,颇具煽动力;布哈林理论丰富,是个出色的笔杆子;斯维尔德洛夫社会活动力强,组织能力不凡……

肄业于东正教中学,说俄语带有浓浓格鲁吉亚口音的斯大林不善于言辞,偶尔还有点口吃,他虽然也常在党报上发表文章,但在一个笔杆子和理论家云集的党派里,从来都不显眼。跟斯大林相处过的大多数同仁都对其心生厌恶,觉得他举止粗鲁、性格怪癖。

斯大林倒是党内高层中罕见的家庭出身低微的成员,他原名叫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朱加什维利,出生在格鲁吉亚哥里市一个鞋匠家庭。

斯大林的父亲维萨里昂,一个相当不靠谱的男人,事业失败,浑身恶习,没有家庭责任感,酗酒和打老婆如家常便饭;他的母亲名叫克捷万·格拉泽,人们喜欢叫她“可可”,是个传统的善良女性,虔诚的教徒,几乎独自承担起养家育儿的责任,斯大林的童年并不幸福。

这样的家庭,使得斯大林不能像党内那些家境优越的领袖们一样,青少年时代即博览群书,拥有良好的教育与修养,但是他在后来的政治生涯中始终刻苦攻读。

童年的斯大林,大家都喜欢叫他的小名“索索”,索索青少年之前的底层生活经历,也是党内其它领袖们没有经历过的。

高加索地区民族杂居,民风剽悍,哥里市街道上的青少年儿童拉帮结派打架斗殴是普遍现象,谁好勇斗狠谁就受到孩子们尊重。不参加帮派去打架,就得挨揍,索索不知道参与过多少次的街头斗殴,他经常去揍别人,也挨过很多拳头。

要不是母亲的坚持,索索的命运就彻底改变了,母亲希望他未来成为神父。上教会小学才两年,父亲坚持要带他到首府第比利斯的鞋厂当学徒工。在工厂厮混数月后,母亲不忍看到自己教育路线失败,跑去乞求神父向索索的父亲施压,最终又把儿子拽回了学校。

回到哥里市上学的索索再度参与到街头孩子们的争斗中,他总想领导帮派,而且打架中爱使用不公平的阴招获胜,在学校里爱搞恶作剧,使得名声“很坏”,没有一个少年帮派愿意吸纳他。迫于无奈,他最后只得接受朋友马恰瓦里亚尼的领导,参加了对方的帮派,但是入伙得经受偷东西、挨皮鞭之类的考验。

格鲁吉亚作家亚历山大·卡兹别格的作品《弑父》1883年出版后,风行一时,里面的主人公“柯巴”对少年索索的三观影响深远,也决定了他的人生道路。

这本书是爱情小说,但融合了时代的政治大背景以表达作者的“民族主义情绪”。很有必要了解一下《弑父》的情节以及它所表达的思想,有利于获悉少年斯大林的观念与行为。

《弑父》的故事梗概大致如此:

“19世纪40年代,沙俄占领的格鲁吉亚,有一位叫埃古的农村青年与女孩努努相爱了。努努的父亲参加过反俄起义,他们与车臣和达吉斯坦的反俄民族领袖伊玛目·沙米尔结盟作战,由于母亲早逝,父亲不能照顾她,努努就跟叔叔一家生活。叔叔家是势利眼,瞧不起埃古这个穷小子,反对他们结婚,却想拿努努去献给村庄里残暴的管理者格里古拉,他是沙俄统治者委任的官员,但两位年轻的相爱者誓死抗命。

格里古拉为了占有努努,给埃古栽了个“偷盗政府财产”的罪名把他投入监狱,然后绑架并强奸了努努。这一切被埃古的好友柯巴看在眼里,他发誓要为埃古和努努复仇。柯巴是个侠义冲天的山区农民,坚信‘复仇、荣誉、忠诚’的信条,他带着朋友们劫狱,把埃古救出来,大家一起逃到东北高加索地区投奔伊玛目·沙米尔。

在此期间,努努也从格里古拉的魔掌中设法逃了出来。柯巴找到了努努的父亲,还联系上努努,约她到指定地点与父亲和爱人相聚。前去赴约的过程中,柯巴和埃古借宿的这家人为了得到赏金把他们的行踪告诉了正追捕他们的格里古拉。格里古拉带人去杀死了埃古和努努的父亲,柯巴逃了出去,努努发现爱人与父亲皆亡,最终悲痛而死。

最后的结局,被怒火融化的柯巴发起了血腥复仇,最终把格里古拉以及伤害过他朋友的坏人全部赶尽杀绝。”

对少年斯大林影响至深的格鲁吉亚作家卡兹别格

卡兹别格把民族思想暗中寄托在自己塑造的“柯巴”身上,书中盛赞为争取民族自由而英勇奋战的伊玛目·沙米尔,隐晦衬托格鲁吉亚人的麻木,作者故意忽略了沙米尔运动的伊斯兰背景。历史上确有沙米尔这个人,因为他的猛烈抵抗,致使沙皇征服北高加索的进程推迟了几十年。

《弑父》一书所描述的高加索山民传统也符合当地的事实:蔑视统治者与法律,推崇暴力,热衷复仇。可是格鲁吉亚城市中推崇的是基督教、工商业、法律、教育与秩序,但这并不妨碍城市底层的格鲁吉亚青年们热捧《弑父》。

读者总是从喜爱的文学作品中各取所需,索索从中汲取了“反抗、复仇、暴力”等养分,他一度也成为“格鲁吉亚爱国主义者”,不过后来入党开始革命生涯后,他身上的俄罗斯沙文主义比俄罗斯人还强烈。

“让你们母亲泪流满面”,这是柯巴的一句名言,令索索甚为着迷,他告诉朋友们:以后不要叫我索索,请称呼我为柯巴。

这段底层社会的生活历练铸就了索索的性格,使他与列宁结下缘份,如果他是出身自富裕家庭的优雅革命知识分子,恐怕世间将无人知晓“斯大林”。

革命工作狂朱加什维利

1894年9月,柯巴被母亲送往第比利斯的东正教中学,学校的生活与课程乏味,但这里居然是激进革命青年的大本营,他们跑到校园外的书店中汲取思想养分,柯巴开始有了政治上的社会主义启蒙。这个阶段,柯巴颇有诗人气质,他的诗作体现出一个民族主义者的自豪感。

四年后临近毕业考试时,柯巴突然离校出走,朋友的帮助下在天文台找到一份工作,他与第比利斯马克思主义组织发生了联系,开始大量阅读马克思、恩格斯、普列汉诺夫的作品。

这个小组的领导者,也是柯巴思想与组织上的领路人名叫罗森菲尔德,他后来以“加米涅夫”这个化名闻名于世。加米涅夫能担当小组领导人,与他家境富裕,接受过良好教育有关,他的父亲不但是位企业家还拥有首席工程师的头衔。令人讽刺的是,格鲁吉亚野小子的领路人1936年被当时已成为“伟大领袖”的柯巴下令处决了。

柯巴参加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后,用回了本名“朱加什维利”,他在南高加索地区从事组织与宣传活动相当卖力,由于性格原因跟当地大多数马克思主义者相处不来,在第比利斯和巴统两地变成了孤家寡人,只得前去投奔巴库的朋友克茨霍维利,参加《斗争报》的工作。

1902年4月,朱加什维利遭遇人生首次被捕,遭关押一年多,1903年秋,他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的伊尔库茨克省巴拉干县的新乌达村。1904年初,他实施了两次逃跑计划,最终轻松回到第比利斯,重新开始革命工作。

年轻时的斯大林


朱加什维利逃回来后,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部已经发生了组织和思想剧变,分裂成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和马尔托夫领导的孟什维克两大派。他赞同列宁的激进革命路线——绝不妥协,坚定走武装暴动推翻沙皇君主专制的夺权道路,成为狂热的布尔什维克追随者,在格鲁吉亚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人茨哈卡亚手下,负责第比利斯的党组织工作。

朱加什维利是货真价实的工作狂,全心全意投入到革命事业,连妻儿都很少顾及。不过布尔什维克在南高加索地区的组织发展相当不顺,社会民主工党力量能影响的地区,几乎全被孟什维克所控制。“现在他们虽然人数很少,但我们比他们更少两三倍……我一个人要做三个人的工作”,他曾经很委屈也很气馁地向列宁写信告白。

1905年12月,朱加什维利作为一个苦干的地方党组织负责人,被选派为代表前往芬兰坦莫福斯,参加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派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他首次见到了列宁。朱加什维利原本以为列宁身材伟岸,没想到其貌不扬,比自己还矮小。

日俄战争中沙俄战败,国内局势一度混乱,列宁原以为应该出现革命高潮,但布尔什维克在多地组织小规模暴动毫无成效;这只是一场局部战争,虽然沙皇政府灰头土脸却元气未伤,很轻松就平息了国内各种动乱,重新恢复权威。不过在改革派领袖维特伯爵建议下,沙皇同意大力推进改革,建立国家杜马(议会)。

列宁有“激进”的路线,可在政治实操领域,从来不是一位“原教旨主义者”,绝对能与时俱进地调整方针,这叫“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布尔什维克在工人中发展组织无多大进展,在农村又没有根基,面对强大的沙皇政府,那些小规模暴动形同挠痒痒。

残酷现实面前,列宁决意调整策略,一是考虑改变土地问题方针(注:布尔什维克原来的主张是没收农民土地全收归国有,致使他们在农村根本没有追随者)以争取占人口多数的农民支持,二是考虑参加杜马选举(作为扩大组织与宣传的斗争手段)。可是列宁的方案,尤其是参加议会选举决定在会议上被大家否决,就连朱加什维利也对这种方针不屑一顾。

大家之所以在党内选择支持列宁,成为布尔什维克,就是觉得列宁的路线激进,如果还去参加什么沙皇的议会选举,这不是走投降和妥协路线的修正主义了吗?

列宁比他同时代的各党派政治家目光更锐利,总有与众不同的观察,不仅在理论的灵活运用上,也体现在政治手腕的高明方面,这一点也远远超出党内所有领导人。

朱加什维利并非像后来篡改的历史所说的那样,事事与列宁站在同一阵线,他也经常反对或质疑列宁的决策,这符合常情常理,因为他也需要一个理解过程,当然在最后关头,他总能选择跟列宁站在一起。

鉴于势单力薄,列宁准备统战孟什维克,以向布尔什维克们施压,同时也想通过组织合作,从对方那里争取更多人过来,他提议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两派统一出席的第四次代表大会,讨论合并问题。

从格鲁吉亚来的16个代表中,只有朱加什维利一人是布尔什维克。大会上,朱加什维利就革命道路问题,土地问题针对孟什维克展开猛烈斗争,这给列宁留下不错的印像。列宁表面上要求跟孟什维克合并,维护社会民主工党的统一,但实际上仍暗中保持了独立的布尔什维克党中央的运作。

与大多数布尔什维克元老喜欢被称为“理论家”和“思想家”相反,朱加什维利一向自诩为“实干家”,这倒是颇为准确的定位。党内的领袖们热衷于哲学理论大论战,朱加什维利曾表示,这些空对空的讨论无济于革命现实。务实方面,他具备列宁的特质,洞察力上还需向列宁学习。

沙俄帝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所以各社会主义政党相当重视民族理论的研究,当时孟什维克的知识分子比布尔什维克多,他们有很多人写过民族理论文章,令列宁羡慕不已。而在布尔什维克党中,只有一个格鲁吉亚成员斯大林经常谈论民族问题,引起了列宁注意,委托他专门从事民族理论研究。

光凭刻苦工作和研究民族理论,并不能使朱加什维利从众多的地方党委负责人中脱颖而出,挤进党的高层。他的上升离不开列宁的提携,有一件事让列宁彻底对朱加什维利刮目相看,自此心存赞赏。

列宁:“一个极好的格鲁吉亚人”

革命不可缺少激情,但更离不开金钱,列宁对此非常了解,经费问题相当急迫。

若没有钱,办不起党报党刊,出版不了理论著作,宣传工作会陷入停顿。列宁的建党思路是缔造职业革命家组织,既然是“职业”的,就意味着不从事生产劳动,专靠党的经费生活以及从事革命活动,若没有钱,组织根本发展不起来。就算要从事列宁鼓吹的武装暴动,没有资金,哪有人哪有枪!

经费多少还决定着列宁与孟什维克在党内斗争中的胜负,因为没有钱,甚至连党代会代表的路费支付不起,直接关系到投票时票数多寡,自然也能决定谁能控制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中央委员会。

列宁制订了“剥夺”、“游击”、“战斗”的计划,直白点说,就是通过抢劫银行、邮局、货车,通过刺杀、爆炸等来宣示革命,获取经费。党内不缺理论家、演说家和笔杆子,可是这种工作由谁来做?

布尔什维克领导层多为出身于富裕家庭的知识分子,且不说危险性有多高,谁愿意拉下身段去做这个活儿,何况他们干这个很外行。列宁有这种想法,可他出身于贵族家庭,教育经历与党内身份的缘故,他绝不可能亲自领导这个项目。工人出身的成员,要养家糊口,担忧一家老小的安危,他们受传统左翼观念束缚,对这样的工作嗤之以鼻。

在鞋厂当过一阵子学徒工,曾混迹于街头帮派,有过长期打架斗殴历练的朱加什维利就派上用场了,要知道,他是“柯巴”啊!他勇敢地站出来为列宁分忧,以“柯巴”为化名领导起高加索地区的“战斗队”。柯巴没有辜负列宁的重托,指导战斗队实施了一起又一起抢劫,把巨额款项源源不断送到芬兰库奥卡拉——布尔什维克党的中央所在地,柯巴因此被逮捕入狱数次。

二月革命前斯大林被捕六次,是警察局的常客,这是他留在宪兵局里的档案照片


最大的一次“剥夺”活动是“第比利斯埃里温广场大劫案”,1907年6月,柯巴的学生,战斗队成员卡莫伪装成沙俄将军,在广场向一辆运钞车扔出炸弹,炸死运钞员后,他们抢到了几大麻袋钞票,足有25万卢布之多。据托洛茨基回忆,1905至1907年,这类“剥夺”活动在高加索大大小小就搞了1000多起。

这些事件震惊了社会民主工党及其他左翼党派,对列宁和布尔什维克进行猛烈抨击,认为这败坏了革命者声誉,使组织沦为“匪帮”,就连大多数布尔什维克党员也从观念上无法接受。警方在通缉斯大林的同时,孟什维克一怒之下宣布把柯巴开除出党。

不过,列宁自此在心中牢牢记住了柯巴这位“实干家”,党内那些“笔杆子”和“理论家”们,你们谁能如此忍辱负重。

1911列宁在巴黎郊外的隆瑞莫创办了一所干部培训学校,专门向党员灌输革命理论、革命手段以及无限忠诚的原则,“我想要的人,就是朱加什维利那样的”,当时急需人手,列宁首先想到的就是柯巴。

1912年2月,列宁决定把柯巴调到中央工作,在他和季诺维也夫极力引荐下,柯巴进入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会,成为中央委员。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柯巴获得了回报,终于跻身党的领导层,来到俄国首都彼得堡工作。

就在这一年,朱加什维利正式采用“斯大林”这个名字,它由俄语“钢铁”一词演变而来。1913年,斯大林发表《民族问题和社会民主工党》一文,此文使他在党内小有名气,进一步巩固了和列宁的关系。列宁给高尔基的信中这样描述斯大林:“极好的格鲁吉亚人”。

紧接着斯大林第六次被捕,迎来了长达四年的流放生涯。

二月革命前,社会民主工党的很多领袖长期旅居西欧国家,生活较为安逸,斯大林除了赴国外参加党代会外,一直在国内从事高危工作,哪怕1912年成为中央委员之后。

组织的力量:列宁的新型政党

1889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实行委会员体制, 有中央委员会和中央机关报委员会两个机构,由俄国的马克思主义鼻祖,创党元老普列汉诺夫担任协调这两个构机的总委会主席。那时社会民主工党还是个像西欧左翼党一样较为松散的党派,以全欧实力最为雄厚的德国社会民主党作为自己的模仿对象,所以继承了西欧社会党的组织模式和民主议事传统。

1903年社会民主工党二大时,出现了以列宁为首和以马尔托夫等人为首的两个派别之争。围绕着党章、党组织建设、列宁的中央委员“候选人”提名(列宁的自己人)、《火星报》编委会选举等问题,两派展开激烈对峙。

布尔什维克领袖列宁与孟什维克领袖马尔托夫,两人都是理论家,都自称为最正宗的马克思主义者,但列宁明显在政治手腕上技高数筹

社会民主工党创党时的一个重要团体——崩得组织(立陶宛、波兰和俄罗斯犹太工人总联盟)要求承它是犹太无产阶级唯一代表,遭到大会否决后,5名崩得代表愤怒退会,外加有2名国外联盟的代表退出,这导致中央委员会中,原本支持马尔托夫的一方的28票减少到21票,列宁一派占了25票的微弱多数,控制了中央委员会。

因此,列宁就称自己一方是多数派——“布尔什维克”,称对方是少数派——“孟什维克”。

可这称谓很长时间名不符实,布尔什维克既不多,孟什维克也不少,在党章问题讨论时,大多数成员更赞同马尔托夫的接近西方社民党的版本,后来的党代会上,布尔什维克也并不都占多数。

不过布孟两派的裂痕越撕越大,最后闹到各自建立中央的地步,甚至连二大时站在列宁一边的普列汉诺夫最后也咒骂列宁“独裁专横”而投奔了孟什维克。二月革命前,除了彼得堡地区以及党的中央层面两派严重对立之外,大多数地方两派基层组织仍协同工作。布尔什维克后来能逐渐占到上风,这跟它的经费比孟什维克充足有关。现在大家都很熟悉一句话:有钱就是任性。

在布尔什维克党内,列宁的意见经常得不到大多数人赞同,但列宁在组织、公关方面相当有天赋,他总有办法扭转局面,使自己的意见最后得到多数中央委员支持:要么展开大辩论,要么挨个动员说服,实在不行就威胁要退出中央委员会向大家施压。

当时自称是马克思主义者的人,都坚守“正统马克思主义观点”,而列宁不仅是理论家还是实干家,他经常有很多异于传统左翼的看法,根据现实来修正他对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欧洲所有左翼党,尤其是社会主义类政党(包括孟什维克和早期的布尔什维克),都非常重视民主,认为党内的权力应自下而上产生,可以存在不同观点和派别,并认为政党是为工人服务的组织,工人阶级有高度自发的革命性。

列宁在政治实操的洞察力方面是个天才,总有不同于常人的看法。当欧洲左翼几乎都认为巴黎公社失败原因是“民主”得还不够的时候,他认为这恰是失败的因素(注:当然,巴黎公社当年民主不民主都要失败,因为实力太弱小)。十月革命后所有俄国自由派和左翼政党都认为,哪个掌权者压制新闻和言论自由哪个就必然失败,列宁却驳斥道:搞新闻自由,对苏维埃政权来说,那等同于自杀。他坚定地查封了一切非布尔什维克的报纸,保持了全国舆论一律。

列宁认为要在俄国达成社会主义革命,必须要有一个权力高度集中,以秘密方式从事革命活动,经过严格革命理论和手段培训,纪律无比严密的准军事化钢铁政党;党内必须个人绝对服从组织,下级绝对服从上级,全党绝对服从中央;党应该是由职业革命家构成的精英组织——先锋队,不能迷信工人自发的革命性,必须要由“先锋队”来绝对领导和管理他们,甚至是驱使他们去革命。

作为领导层的中央委员会,自然也就是精英中的精英,结果就是,党的最高权力机关——党代会被人数很少的中央委员会所架空。列宁的建党理念,与其它左翼组织的平民主义和民主主义观念相反,它强调“精英主义”,权力由上往下产生,这种新型政党是列宁的首创。

“给我们一个革命家组织,我们就能把俄国翻转过来”,这是列宁的名言。那么,建成这样一个革命组织以后,当列宁的观点得不到党内大多数赞同时,搞定中央委员的难度自然远远低于搞定数量更多的党代表,同时党的代表由上往下指任,说服党代表的难度又远远低于说服全体党员。

从政治斗争角度来说,列宁式政党有准军事化特点,具备很高的战力效率、超强的控制和动员能力。其它政党还在开会进行漫长辩论,举行投票表决时,已经错失了各种胜利时机,甚至组织已被布尔什维克渗透和瓦解。

其它左翼政党,谁在党内选举中得票最多谁就担任党首或进入领导层,当党首的意见与领导层大多数人冲突,领导层的意见与全党多数人有分歧,就会屈服于多数,可是多数人的“看法”虽然代表“众意”,未必一定代表“正确”。

欧洲传统组织模式的政党,在非暴力博弈环境中倒无甚大碍,可是换到暴力博弈环境中,它就毫无效率,发挥不出集体力量。布尔什维克党假如没有列宁式的组织模式,而又要走武装革命夺取政权的路线,几乎不可能胜利——因为像列宁这样的“精英”,其建议就无法获得通过,斯大林这种人缘不好的干部也不可能进入党的高层。

俄罗斯内战中,从布尔什维克党夺取政权的经历看,列宁的决策经常得不到大多数中央委员赞同,可事后证明列宁通常是正确的。这并非说列宁是神,永不犯错,当他发现自己先前的决策碰壁之后,会立马修正自己观点。

十月革命后,摆在布尔什维克政权面前有两条攸关生死的抉择:一、答应德皇政府非常苛刻的条件,签订俄国史上最丧权辱国的《布列斯特条约》,以换取和平;二、在全欧洲发起武装革命,坚决与德皇军队开战。

列宁主张第一个选项,他认为当务之急是对内巩固政权,如果不与德国签订和约而选择跟德军开战,“最迟三个星期,我们就要在苏维埃政权死刑通知书上签字”。可这个选项别说在俄罗斯其它任何党派,即使在布尔什维克中,从普通党员到中央委员都一边倒地反对。

布哈林坚决主张要发起对帝国主义的战争,得到全党大多数拥护;托洛茨基主张不与德国签约但也不宣战(托洛茨基还认为,实在不行再开战,只要全党团结也能赢),得到一部分赞同;斯大林初期保持着含糊的态度但倾向于托洛茨基方案,列宁讲得口干舌燥仍然孤掌难鸣。大多数党员看来,对帝国主义妥协投降(何况出让大片领土和人口),在全欧停止武装革命,与自己的理想不兼容,形同“国际主义叛徒”。

加米涅夫率代表团与德军会晤,商谈《布列斯特和约》的条件


列宁对此事的主张是最不坏的选择,其它人的想法虽符合激进左翼的理想主义,但纯粹由肾上腺主导思考。当时苏俄新政权面对的是危机四伏的国内局势,全国大多数地区还未在控制之下,红军数量少实力弱,指挥人才匮乏,若与欧洲一流战斗力的德军开战肯定是鸡蛋碰石头,苏维埃政权会像列宁预言那样马上覆灭,至于“世界革命”更是痴人说梦。

列宁最后通过无休止地辩论、谈心甚至以辞职相威胁,一次次开会投票,他的决定终于在高层以微弱票数通过。斯大林最后关头支持了列宁,托洛茨基投了弃权票,布哈林坚持投了反对票。

有时候也是人在算,天来定。列宁签署《布列斯特和约》虽然能避免与德军开战,但无疑又要承担巨大的政治风险。条约实施后,乌克兰、波兰、芬兰、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得以独立,外高加索部分地区割让给土耳其,支付巨额赔款同时,俄国减少6000万人口,损失5000家工厂,耕地减少27%,粮食减产32%,铁路系统萎缩26%,媒矿减少75%。

布尔什维克还要因此背负上“卖国”的骂名,使所有党派都站到对立面,实际上签署条约后的确如此,连盟友左派社会革命党都与布尔什维克决裂,这也是引爆全面内战的另一重要因素。不过,德国很快就战败了,因此条约就不必执行,这是列宁没有算到的,如果德国打赢了一战,布尔什维克的命运也不堪设想。所以说列宁的决定是“最不坏”的选择,至少能避免立马覆灭。

1918年签订《布列斯特和约》的情景。右起第一人为苏俄外长契切林,右二为加拉罕,右三为柯伦泰夫人。左起第一人为东线德军总参谋长霍夫曼少将,左二为德国外交大臣理夏德·冯·戈尔曼


越是激进的党派,成员们通常“热情四溢”却“冷静不足”,若采用欧洲传统的组织形式,越容易因为“众意”的冲动而做出“自杀性”决策;布尔什维克党虽然相当激进,可在政治斗争中,列宁的组织形式使其缺陷被最克服到最小,长处被发挥到最大——能做到决策时务实冷静,执行时狂热高效。(注:但当领导层非理性时,亦会造成灾难性后果)

布尔什维克党这里,哪怕一个决议全党大多数人都不赞同,但只要能在中央委员会通过,就可以全面贯彻与推行。不要问为什么,坚决执行就是了,这盘大棋不是普通党员能懂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中,一个最优的计划得不到推行,比一个次等的计划得到坚决执行更加糟糕。

1917年4月份,布尔维什克从以前不足5万党员猛增到8万,在人口一亿多的国家,数量上说仍然是微不足道的小党,但在此后残酷的军事和政治斗争中,它的组织能量,俄国其它成员过百万的大党也难与之匹敌。

俄国其它所有党派,坚持着“理念”、“宗旨”、“程序”毫不动摇,自诩为“理想主义”守护者,在现实政治中被列宁以“手段的灵活性”和“组织的执行力”打得节节败退,逼到死角。

二月革命后短短七个月,布尔什维克作为一个左翼小党,利用国内外形势造就的机会快速上位,后来的全面内战中仍以少数力量将各派敌人逐个歼灭(不同时期采用统一战线办法与一部分对手结盟,中立另一部分对手,优先打击主要敌人),包括斯大林这位看起来完全不像接班人的中央委员在列宁病危后迅猛崛起,这一切都离不开列宁奠定的组织基础。

不过真正列宁式政党的全面缔造,还得由斯大林来完成。列宁在世时,还需要苦口婆心说服中央委员们理解他的“英明决策”,到斯大林时代已经完全没必要了。

中央机关与总书记的崛起

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分裂之后,仍然实行委员会制,但总委会和主席都被取消了。布尔什维克1918年才改名为“俄国共产党(布)”,列宁去逝前,俄共从来没有“党首”的职务设置,理论上也永远不会有。

列宁生前只是被党众视为最核心领袖,这来自于他的党内资历和声望,但他从来没有担任过党首。职务上说,列宁只是中央委员之一,与其它委员是平级的,只不过他的意见很大程度能影响中央委员会,左右中央委员会人事。

十月革命未有太多流血,也没有激烈的战斗。二月革命后的政府之所以叫“临时政府”,就是几乎所有党派都有个共识,要召开立宪会议,定于在1918年1月5日由全国大选产生,布尔什维克也不敢公开否定立宪会议选举。

十月革命本身也没有引发内战,当时各党派没太把布尔什维克的政变想得多严重,认为选举时把它选下来就得了。大选中,社会革命党成为第一大党,得票40%,获得703席中的370席;布尔什维克在掌管政府,具备行政优势的情况下仅得票24%,获175席。列宁拒绝承认选举结果,并且武力镇压了上街示威的民众,这才逐渐把俄国推向全面内战。

战争时代,列宁认为需要高度集中权力以调动人力财力物力,提升组织动员效能,并要在全党贯彻自己的意志。列宁的建党理论开始无限制扩张到政府和社会各个领域,不断得以强化。

苏维埃原本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由社会主义各党派组成,一切公职人员都由工农选举产生和罢免……废除官吏、军队和警察……这些原本是包括布尔什维克党在内(写入列宁《四月提纲》)的激进左翼政党赞同的基本原则。

内战爆发后,实际情况走向另一极端,国家所有权力越来越集中到布尔什维克党手中,权力与暴力机关的规模被无限扩大,各级苏维埃的决议需要各级党委批准才能生效,被党权彻底架空,后来居然还规定,最高权力权关要在布尔什维党的领导下运作。

俄国内战中,苏俄红军的缔造者托洛茨基对士兵们发表讲话。用托洛茨基的话讲:“为了打赢内战,我们把整个俄罗斯掳惊一空”,虽然打赢了内战,紧接着疾病肆虐,大饥荒来袭,经济崩溃,内部叛乱四起,新政权面临危机。列宁也不得不拉下面子向“帝国主义”求援,这个时候,美帝国主义伸出了援手

初期,只要搞定中央委员会就能驾驭全党,当意见得不到大多数支持时,必竟还需要列宁大费唇舌进行辩论和说服。战争时期,列宁嫌中央委员会议事太麻烦,无法全面贯彻自己的意志,认为权力还需进一步高度集中,提升决策效率。1919年俄共八大时,在中央委员会设立了“政治局、组织局、书记处”三个权力机构,这是俄共中央机关的源起。政治局来决策,组织局管人事,书记处来执行。

原本作为党的实质最高权力机关的中央委员会,也逐渐被这三个中央机关,尤其是书记处和政治局架空,权力不断萎缩。斯大林在这次代表大会上被挑选成为政治局和组织局成员。

十月革命前,布尔什维克党也有过一个斯维尔德洛夫领导的“书记处”,不过纯粹是个文档管理、会议纪录、下发通知的秘书机构。八大强化了书记处职能,由组织局委员克列斯廷斯基、斯塔索娃领导,设责任书记一名,并下设若干部门,管理中央日常事务,每两周向中央全会做一次报告。

斯维尔德洛夫去逝后,列宁一直寻觅不到满意的书记处负责人。党的职业革命家领袖们通常以理论见长,大多数不愿意从事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即便到此刻,党内仍有诸多不同意见,列宁的很多看法不能每次顺利获得通过。俄共十大时,干脆出台决议,禁止了“派别活动”,列宁还要求斯大林,务必要保证中央机关里都是铁杆列宁派控制。

斯大林不善长演讲,不喜欢视察车间和前线,也不爱与群众接触,但是特别喜欢坐在办公室审批文件,不厌其烦地接见干部、下发指示。作一个热衷实务的铁杆列宁派,斯大林自然成为列宁心中最佳的中央机关大总管的人选。

1921年3月的俄共十大,中央书记处的工作人员已从上一年的150人扩大到600多人,膨胀了四倍,但列宁还要求继续强化中央书记处。他对书记处负责人克列廷斯基相当不满,“他就像一个办公室主任,不像一个中央委员会书记”,克列斯廷斯基被赶了出去。其实列宁想要的是一个权力超高度集中,能跨过中央委员会,全面贯彻自己意志的秘书机构。

斯大林三个心腹莫洛托夫、雅罗斯拉夫斯基、米哈伊洛夫成为了书记处书记。这“三驾斯氏马车”工作的一年中,中央书记处权力和规模继续疯狂膨胀。不久之后,财务、组织、人事、宣传、出版、教育、情报、检查、群运……几乎所有权力都集中到了中央书处各部门。

1922年4月的俄共十一大,列宁在中央书记处设总书记一职,让斯大林来执掌书记处。虽然总书记的权力相当大,但包括列宁在内,从来没有人认为这是党首,只不过是中央机关事务的大主管,即“中央机关秘书总长”。

斯大林担任总书记后一月,列宁病情恶化,做了一次手术把1918年遇刺时留在颈部的子弹取出,但却大面积中风,右半身瘫痪。在妻子与妹妹的照顾下 ,列宁有些回光返照,不过仍然生命垂危。为了列宁的康复,中央减少了他的访客数量,只有总书记是最常来访的客人,要经常向列宁汇报工作,听取指示。

列宁太自负,他出身世袭贵族家庭,总还有欧洲士绅的气质,他内心其实看不惯斯大林粗暴的性格,甚至连叼烟斗的姿势也不喜欢。他没有把斯大林当朋友,甚至说过斯大林不仅是格鲁吉亚人,还是一个东方人,是低人一等的,他只是把斯大林当作听话且实干的政治伙伴。

但列宁千万没想到,他这辈子打败一切党内外和国内外对手,最后却栽在了这个“东方人”手里。

1923年3月以后,列宁因病丧失了一切正常能力,斯大林终于松了一口气,有惊无险渡过难关


列宁也无能为力了

到1922年底,列宁与斯大林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而且斯大林居然没有和解的意思,诸多因素加在一起,列宁想撤掉斯大林总书记的职务。可是他缔造了这么一个组织制度,把斯大林送到这个位置,这个时候连列宁也无能为力了。

首先是民族问题处理上,斯大林与列宁发生争执不算,他居然在接受《曼彻斯特卫报》采访时指责列宁扭曲了党的政策。这让列宁相当难堪,相当于学生批评自己的导师。列宁听闻了越来越多斯大林作风粗暴的传闻,最不能容忍的是斯大林居然辱骂自己妻子克鲁普斯卡娅。列宁也闻到了斯大林与托洛茨基之间的火药味,担心自己离世后引发党内血腥内斗。

列宁自知身体已难康复,在状况稍好的时候,他口授了一批信件,被称作“列宁遗嘱”,按他的设想,将在自己去逝后公布。

“斯大林太粗暴,这个缺点在我们中间,在我们共产党人相互交往中是完全可以容忍的,但在总书记位置上就不可容忍了。因此,我建议同志们仔细想个办法把斯大林从这个职位上调开,任命另一个人担任这个职位,这个人在所有其他方面只要有一点强过斯大林同志就行,这就是较为耐心、较为谦恭、较有礼貌、较能关心同志,而较少任性等等。”

这是与斯大林命运紧密相关的列宁口授信之一。斯大林的妻子阿利卢耶娃是列宁的秘书,列宁已尽量小心,不在她面前谈这些敏感事。他叫另外的秘书沃洛季切娃和福季耶娃记录下口授信并叮嘱她们保密,锁在柜子里。

列宁太过自信,这也是后来托洛茨基失败的原因之一,他没想到总书记代表中央照管他的健康,身边的秘书都是斯大林的人,两位秘书听了口授后大吃一惊,都把副本交给了斯大林。

1923年3月5日,列宁还就斯大林辱骂自己妻子一事,向斯大林发去措辞极为严厉的口述信,斯大林后来致信给列宁表示道歉,但列宁似乎没有反馈出谅解的意思。可是3月10日列宁突发心脏病,被送到郊外治疗,完全丧失了一切正常能力。

列宁当年建立来肃清一切敌人的“契卡”,现在已改名“格别乌”(国家政治保卫局),由斯大林可靠的盟友捷尔任斯基控制,他们全天候监控着列宁的身体状况。斯大林那段时间过得提心吊胆,当看到送来的报告时,终于松了一口气,他已不用再担心列宁能决定他命运了,接下来要由自己来决定命运。

到列宁晚期,苏俄的权力结权是:整个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苏维埃及其政府形式——人民委员会被布尔什维克党架空,党的最高权力机构党代会早就被中央委员会架空,中央委员会又被政治局和书记处架空,中央书记处由于掌控了所有实权机关,逐渐能左右政治局。

斯大林作为总书记权力已经非常大,但当时还未能绝对做到说一不二,政治局还有列宁的一干威望崇高的老战友。多数政治局成员联合起来,要拿掉斯大林,在党代会现场打他个措手不及,理论上非常可行,何况列宁的遗嘱原稿还在,如果党代会上公布出来,斯大林将迅速殒落。

不过斯大林的优势是通过中央书记处控制了几乎所有实权机构,就冲这个实力,想扳倒他难度非常大,而且这个优势资本足以让他在初期的斗争中容易争取到盟友。

斯大林登上权力顶峰后,对历史叙述进行了全面修改,连历史照片都被大量涂抹,上图是最著名的一张被修改的图片:1920年5月,列宁对士兵发表演说,旁边的木台上还有托洛茨基和加米涅夫,经过修改后,这两人不见了。列宁的老战友不但一个接一个肉体被摧毁,并且还在历史中渐渐消失

斯大林首要的竞争者是托洛茨基,托洛茨基通常被多数人视为列宁的接班人,他是红军的缔造者,内战中除列宁之外的头号功臣,名声和威望仅次于列宁,在国内外马克思主义者中拥有众多铁杆粉丝。

托洛茨基的劣势是傲慢与自负,缺乏高层人脉。列宁当人民委员会主席时曾希望托洛茨基作为自己副手担任副主席,托洛茨基拒绝了,这被很多人理解为他“不愿意屈尊担任列宁的清闲副手”。虽然多少有点这个意思,但托洛茨基拒绝的主因还是缘于人民委员会早被架空,毫无实权。

可是事在人为,“钱权人”这个东西你不想办法去抓怎么会有呢。十月革命后斯大林被任命为“民族事务人民委员”,这是一个很冷清的职务,没有钱没有人没有办公地点,但喜欢实务的斯大林没有抱怨地上任了,想方设法地把这个部门办得有声有色,有了钱有了权有了人有了办公楼。

托洛茨基不是这种性格,所以他成不了斯大林。他擅长理论,口才出众,功勋著越,这几点与他的性格加起来,对党内高层同事,如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的“心理压迫”远超过斯大林的“粗鲁”。他并非老布尔什维克出身,是半道投奔过来的孟什维克,抓过红军的工作却又没在军队布下广泛的人脉;其次他缺乏实权机关作支撑,没有政治斗争的资本。

当时的政治局成员有:季诺维也夫、加米列夫、列宁,李可夫、托姆斯基、托洛茨基、斯大林;候补成员是:布哈林、加里宁、莫洛托夫。

列宁已经病危,不用考虑;李可夫、托姆斯基并非个性突出的人,他们会随大流;布哈林和加里宁是党内著名的“老好人”,无须重视,何况托洛茨基与布哈林都是“理论家”,皆有浓厚的知识分子气质,两个同级别的知识分子要争取对方成为铁杆盟友,比一个粗鲁的家伙争取到另一个知识分子难度要大;莫洛托夫就不用说了,那是斯大林的人。

斯大林的亲密战友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1890-1986),原姓斯克里亚宾,“莫洛托夫”是他在革命时代取的化名,意为“锤子”。除了早年曾和斯大林一同抢劫银行筹措革命经费外,这位“锤子”既没有演说家的天才,也没有钢铁般的意志和革命的能量,因此在群星璀璨的俄国革命家群体当中一直居于次要地位。但是他是一位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执行者,加上早年在喀山的实科中学受过系统的技术教育,因此长期担任斯大林的技术官僚。他在1936年初由于对消灭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等革命元老持保留意见,因此险遭清洗,被发配到南方“疗养”,在生死之间徘徊了六个星期后才被斯大林重新起用,此后对斯大林一直忠心耿耿。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后,斯大林一度陷入极其消沉的状态,当天中午12时对苏联的全国广播是莫洛托夫念的稿子。之后斯大林一直隐居在沃伦斯科耶的别墅中,直到六月底的一天,伏罗希洛夫、贝利亚、米高扬等政治局成员认为不能继续这样下去,必须有人出面领导国家展开卫国战争。这时沃兹涅先斯基(他1950年被斯大林下令处决)对莫洛托夫说:“维亚切斯拉夫,你来打头,我们跟着你。”当时在场的众人都是这样理解的:如果在关键时刻斯大林没有能力领导国家,那么国家就应当由莫洛托夫来领导,因为在全体人民的心目中,他是国内的第二号人物。但是莫洛托夫却领着众人去找斯大林。当时斯大林在沃伦斯科耶别墅的餐厅里,坐在扶手椅上。看见政治局成员们进来,他神态警觉地问:“你们来干什么?”当时在场的阿·米高扬回忆说,他毫无疑问地感觉到,斯大林认定这些人是来逮捕他的。这时莫洛托夫说,必须使权力集中在一人手中,并为此成立国防委员会。斯大林好不容易才挤出一句话:“谁来领导?”

莫洛托夫在五十年代试图挑战赫鲁晓夫的位置,但是失败了。在政治局会议上他曾经攻击赫鲁晓夫与芬兰领导人一起洗桑拿“不庄重”,苏联总检察长鲁坚科忍不住了,说“您(苏德战争爆发前)到希特勒那里去是庄重的吗?”在其晚年生活中,莫洛托夫曾多次被路上认出他的老百姓像落水狗一样奚落。苏联作家雅各布森有一次在莫斯科的阿尔巴特大街认出莫洛托夫,醉醺醺地冲他高喊“你的朋友里宾特洛甫(二战后被绞决的纳粹外长)过得还好吗?”在普希金广场和茹科夫卡,莫洛托夫多次被排队买菜的中老年妇女认出,并骂他是罪犯、刽子手、爬着走的吸血鬼。


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资历深厚,性格鲜明,在列宁缺席的情况下是说话颇有份量的人,他们也看不惯托洛茨基,成为斯大林争取的对象,双方结成了同盟。

1923年4月召开的俄共十二大上,原本列宁的遗嘱应该被公开,不过被这两位盟友拒绝,他们要保护斯大林来斗败傲慢的托洛茨基。十二大上,斯大林仍旧当选中央书记处总书记,同时身兼政治局委员、组织局委员、中央监察委员会代表。斯大林有惊无险地过关,不旦毫发未损还进一步扩充了力量。

这次大会的结果还给斯大林留下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利用掌握所有中央实权机关的优势巩固战果,布署反攻计划,逐个剪除对手。

1924年1月21日,列宁心脏病复发去逝,斯大林要亲自主持葬礼,这一举动的妙处是,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并向外界暗示他是列宁的合法接班人。斯大林处处以列宁的好学生和崇拜者自居,掀起对列宁的个人崇拜高潮,其实这个时候他把列宁捧得越高,作为“好学生”的他,自然就离权力顶峰越近。

托洛茨基脑中就缺这根弦,他甚至连出席列宁葬礼的机会都错过了。列宁去逝时,托洛茨基因患病正在前往黑海疗养途中,他听到噩耗立马与莫斯科联系,斯大林告诉他没关系,不必赶回来了。与此同时斯大林通知格别乌负责人捷尔任斯基:务必保证托洛茨基同志能在乡间别墅静养身体,不要让人打扰他。

列宁葬礼上居然没有发现托洛茨基,当时很多政治灵敏者已体察到,他已不可能成为接班人。到了这个时候,再无人能阻止斯大林崛起,当他登上权力巅峰,总书记这一职务从此依例成为苏共的党首。

1917年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派)中央委员会成员,及其结局:

1.阿·李可夫(1881-1938),斯大林时期被枪决

2.尼·布哈林(1888-1938),斯大林时期被枪决

3.雅·斯维尔德洛夫(1885-1919),病死

4.约·斯大林(1879-1953),自然死亡

5.格·季诺维也夫(1883-1936),斯大林时期被枪决

6.列·托洛茨基(1879-1940),斯大林时期被被暗杀

7.列·加米涅夫(1883-1936),斯大林时期被枪决

8.弗·列宁(1870-1924),病死

9.亚·柯伦泰(1872-1952),自然死亡

10.伊·斯米尔加(1892-1938),斯大林时期被枪决

11.弗·诺金(1892-1926),自然死亡

12.安·布勃诺夫(1883-1940),斯大林时期被囚死

13.费·捷尔任斯基(1877-1926),病死

14.马·穆拉诺夫(1873-1959),自然死亡

15.格·洛莫夫(1888-1938),斯大林时期被枪决

16.雅·别尔津(1890-1938),斯大林时期被枪决

17.弗·米留京(1884-1937),斯大林时期被枪决

18.斯·阿尔滕(1883-1921),事故死亡

19.叶·斯塔索娃(1873-1966),自然死亡

20.尼·克列斯廷斯基(1883-1938),斯大林时期被枪决

21.格·索科尔尼科夫(1886-1939),斯大林时期被囚死

22.米·乌里茨基(1873-1918),内战中阵亡

23.阿·越飞(1883-1927),自杀

24.斯·邵武勉(1878-1918),内战中被白军处决

25.普·查帕里泽(1880-1918),内战中被白军处决

26.阿·吉谢廖夫(1879-1937),斯大林时期被枪决

(原文删节版发发表于《国家人文历史》2014第22期)

文|段宇宏(凤凰周刊主笔)


user avatar   MIG29ovt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连一个擦鞋小工都开始头头是道的谈股票还向你推荐,你第一时间应该作何反应?你应当感到危险。

搜索斯大林这个人物,你会发现所有民间信息显示他没有任何优点,全是恶行。

哪怕是蒋介石,我们都能想到他至少也是有江浙财阀和大地主在支持的,斯大林居然是个全黑的人物?

一个被丘吉尔评论为:他接手的是一个用木犁耕作的俄罗斯,而留下的却是拥有原子弹的俄国 的人(经提醒知道不是胖丘说的),有可能在残害所有人的情况下维持多年统治并取得如此之多的成就吗?


如果对斯大林全面黑化是严肃的,那么像某些人所说的上至工人农民,下至党内高层都朝不保夕,谁在支持着斯大林?

你看,某回答中,工人被描绘成超负荷工作十几个小时还要随时遭受无端迫害;

农民失去一切甚至直接饿死;

高层直接处决;

军队被大清洗,惨无人道;

这么一套下来,没有人支持的话,就是一个人创造历史了,荒诞吗?

是他本人有超自然能力?还是仅靠特务机关?

如果全黑说法成立,那么就会产生一个荒唐结论:

斯大林及手下少数人,凭一己之力用反人类般的残酷把苏联变成了实力仅次于美国的超级大国。

为了避免得出这种荒诞的结论,我决定静观。


user avatar   yuan-quan-4-1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仇视共产主义的人怎么说我不管,他们的观点只能用武器来批判,但如果有十个自称支持共产主义的人对斯大林采取基本否定的态度,那么其中有五个是冒牌货,另外五个是不自知的冒牌货


user avatar   zhi-jian-liu-shi-1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原因是什么?按理来说九十年代经济比八十年代要好啊
user avatar   wen-qing-196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原因是什么?按理来说九十年代经济比八十年代要好啊
user avatar   an-de-lie-gong-jue-j 网友的相关建议: 
      

喜欢烘焙,刚开始,偶尔做做蛋糕,面包。我的建议准备如下就好,其他东西可以根据喜好慢慢添制。

1、烤箱:容量不低于30L,功能上至少可以做到单独控制上下管温度

2、厨师机:喜欢烘焙,不建议购买面包机,想做懒人版简化版面包的可以考虑,直接买厨师机,用处多,可以揉面团,打发奶油,打发鸡蛋等等。

相对便宜些的厨师机千元以内可以满足基本家庭需求。当然预算够的话可以买性能更好的。家用的,几百元,几千元,上万元都有。

3、电动打蛋器:电机尽量皮实一些,太弱的机器使用多了电机会烧。不过要在分量和性能间做一个平衡,好的电机内部铜等金属材料用料足,但提起来的手感很重。

比如,我最后添制的,太沉了,手提打时间久了会酸,所以有时候偶尔还会用原来的小机器,那个轻巧。

后来的机器,动力不错,打发蛋白速度快,不过价格也贵,够买之前的三个了,算是各有利弊吧。

4、手动打蛋器

5、厨房秤

6、橡皮刮刀

7、打蛋盆两个:盆深一点更好用,打发不容易飞溅。

容量建议2~3L,一大一小最好,其中一个大一点的盆,建议容量不小于3L。这主要是在做全蛋打发时,体积会膨大的很大,如果6蛋的配方,2.5L满足不了要求,3L都会满满一盆。

材质建议不锈钢,虽然视频里经常看到玻璃容器,那是为了视觉效果,实际用的时候,玻璃容器还是很沉的,举起来远不如不锈钢容器轻松。

如果有个盖的就更好了,可以做为面包发酵容器来用。

8、擀面棍

9、毛刷:硅胶易清洗,棕毛感觉上更健康

10、隔热手套

11、6寸8寸活底蛋糕模各一

12、带盖吐司模一个


user avatar   liang-ba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进了什么奇怪的时间线吗?老外穿个旗袍穿个唐装什么的不是经常能看到的吗?




  

相关话题

  埃及带回来的一个项链,不知道是什么,有人能解答么? 
  為什麼現在崇尚漢唐宋明的人那麽多,特別是明朝,而不是其他朝代呢? 
  为什么说唐朝历史资料少? 
  如何评价“满门忠烈”柳传志一家? 
  历史上有美国间谍渗透到苏联高层吗? 
  为什么抗美援朝没有考虑刘伯承挂帅? 
  如果在讨论历史时,一方摆出事实讲史料,而另一方认为史料可以被人篡改,所以都不可信,该如何应对? 
  如何评价沙特成立最高反腐委员会,数小时内 11 位王子被捕? 
  为什么曹丕要用汉献帝给的“魏”作为国号? 
  为什么玄武门之变没有毁掉李世民的形象? 

前一个讨论
有哪些在游戏过程中呼风唤雨,但结局却很惨的游戏主角?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部分人不希望《王者荣耀》流行?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