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欧洲,香料的运输和贩卖都是一件高利润、高风险的生意。特别是胡椒,也正是因为它的这种特性,才让胡椒成为了观察人类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窗口。通过小小的胡椒生意,人类的商业足迹也能得到体现。今天我局就给大家讲一讲胡椒的故事。
胡椒是一种富有魅力的香料。凭借独特的香气和药用价值,它在人类餐桌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由于自然条件限制,胡椒的获取在古代社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来自热带的神奇香料
胡椒为胡椒科胡椒属多年生经济作物,喜高温高湿的环境,植后3~4年便有收获,经济寿命约20年,每公顷理论产值在10吨左右,是一种重要的热带香辛作物。
胡椒证件照
十七世纪波兰籍天主教耶稣会来华传教士卜弥格著作《Flora Sinensis》(译:中国植物志)笔下的胡椒(上)与茯苓树根(下)。
胡椒原产于印度西南海岸马拉巴尔地区的热带雨林,也就是今天的喀拉拉邦一带。这种植物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早在公元前2000年,胡椒就已经是当地居民餐桌上的常客。各种风味的咖喱中都往往混有胡椒粉,增添食物的辛辣感。
今天喀拉拉邦一带,未成熟的胡椒
目前,全世界共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种植胡椒,其中数亚洲地区的胡椒栽培面积最大,产量最高,占全球总产量的80%左右。越南、印尼、印度是主产国,越南更是几乎包办了全球胡椒出口市场的一半。另一主产区南美洲的产量仅占世界总产量的18%。
2005年,世界胡椒总产量为41.52万吨,世界出口总量约为20.91万吨,是国际贸易中总量较大的农产品。
13-14年胡椒产量地图
蓝色越深产量越大
谁能想象原产地印度已经是个废物了
在市场上销售的各种胡椒中,黑胡椒和白胡椒占绝大多数,偶见绿胡椒和红胡椒。其实,这四种商品的原材料都是一样的,只是加工方式不同。
将未成熟的胡椒果实保留果皮,直接干燥后即成为黑胡椒,而白胡椒则是选用成熟的胡椒果实,去皮干燥后制成的。将成熟的胡椒果实用盐、醋腌制即得红胡椒。而用未成熟的胡椒经同法即可制得绿胡椒。
也可再细分为六种
现代医药研究表明,胡椒含有胡椒碱、胡椒脂碱、胡椒新碱等多种物质,可用于治疗胃寒呕吐、腹痛泄泻、食欲不振、癫痫痰多等病症。其果实中含有酰胺类物质,亦具有很好的杀虫功效。
不过胡椒当中的风味物质和营养物质很容易挥发和氧化,最好吃的胡椒粉还是要现磨。这就是为什么在上讲究的西餐厅桌上,或是西方人的厨房里,人们常常能看到胡椒研磨器装着的胡椒粒,而非中国人常用的胡椒粉。当然在这些研磨器出现之前,人们只能用研钵慢慢研磨,效率和乐趣不可和今天同日而语。
研钵
研磨器
“汤里的胡椒确实太多了!”
爱丽丝费劲儿地对自己说,并不停地打着喷嚏。
《爱丽丝梦游仙境》(1865),第6章:小猪和胡椒
注意厨师左手上的胡椒研磨器。
emmmm
凭借独特的味道,胡椒很早就被人类发现和使用。据考古发掘,古埃及人在制作木乃伊时就使用了胡椒。公元前4世纪的史诗《摩诃婆罗多》中就有用胡椒佐食的记载。在古罗马烹饪书籍《烹饪的艺术(De Re Coquinaria)》中记录了500多道菜肴,而涉及胡椒的就有480余种。
欧洲人的宠儿
在古代欧洲,由于不具备现代化的冷藏技术,肉类很难长时间保鲜。人们往往采用腌渍的方法来保存肉类。但这种腌肉往往具有较强的臭味,令人无法享受美味。在气候不适宜香料生长的欧洲,人们为这个难题伤透了脑筋。
胡椒的使用,在起到开胃作用的同时还能有效的掩盖这种味道,让食物变得美味,很快就成为了欧洲的宠儿。
毫无设计感的广告……
在早期,胡椒主要由阿拉伯商人通过路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贩到君士坦丁堡和埃及的亚历山大港,而后再由此流向全欧。
阿拉伯人把道全截住了
由于产地遥远,运输成本高昂,胡椒的价格长期居高不下,造成大量现金流出。在古代欧洲人眼里,胡椒是不折不扣的奢侈品,甚至是祸国殃民的坏东西。
坏东西!
阿嚏!
古罗马历史学家老普林尼在自己的书中忧心忡忡地质问:“没有哪一年印度不会让罗马帝国流失一千五百万的塞斯特斯…它唯一合人们意的特点便是那股辛辣味;而为了这点我们就不远万里地将它从印度引入!谁是第一个把它当成食品的人?而谁又会只为满足一时口腹之欲而不惜忍饥挨饿?”
显然,在老普林尼的观念里,金钱流向胡椒的购买,降低了罗马粮食的购买力。贵族吃到辛辣美味肉品的代价,是很多老百姓忍饥挨饿。
但是学者的大声疾呼并不会影响胡椒的受欢迎。只要贵族市场在,就会有商人想尽办法提供供给。但供给总嫌不够,胡椒的价格也就水涨船高,甚至成为了硬通货。
罗马城被哥特人和匈奴人两次包围时,围城方提出的解围要求都是一吨胡椒。胡椒换一城人的姓命,其价值可想而知。
到了中世纪,情况仍然没有变化。一个勃艮第的农奴若想获得自由,必须向当地的修道院院长缴纳1磅胡椒;在15世纪的英国,一磅胡椒的价值与一头猪相等……
诸如此类的细节不胜枚举,在一些表现中世纪商业的文艺作品中,人们常常能看到天平上胡椒的另一边是金子,胡椒的价值可见一斑。
日本动画片《狼与香辛料》中
贸易商是用小天平
一颗一颗称胡椒的
老普林尼的担心到了这时候终于成真。随着传统矿藏的枯竭,欧洲人已没有足够的金银去购买印度来的香料。为了降低成本,打破阿拉伯商人和热那亚商人的暴利垄断,西班牙和葡萄牙率先开始探索通往东方的商路,由此开启了地理大发现时代。
达迦马驶往印度运回香料
1498年达·伽马抵达印度之后,对当地商人坦诚:“我们为寻找基督徒与香料而来。”在完成了这次绕过非洲南部抵达印度的首次航行后,大量的葡萄牙人迅速涌入,并通过著名的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合法“垄断”了亚洲至欧洲的新胡椒贸易。
理论上的瓜分世界
似乎也分割了巴西和其他南美国家
但是葡萄牙国小人少,难以长期控制重要的贸易节点,阿拉伯人和威尼斯人由此走私了大量香料。而且除了沿非洲的新航线外,亚历山大港和意大利间的旧有路线依然存在。等到了17世纪,葡萄牙在印度洋的地位被荷兰与英国所取代,荷兰人成为了欧洲的胡椒大王。
葡萄牙人可以退散了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输入欧洲胡椒数量增加,价格开始下落。原本是奢侈品的胡椒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欧洲人终于开启了大规模食用胡椒的历史。
为欧洲贸易者收获胡椒的场面
胡椒中国缘
在中国,胡椒也有着悠久的使用历史。
最早有关胡椒的记录出自西晋司马彪的《续汉书》:“天竺国出石蜜、胡椒、黑盐。”西晋张华在其著述《博物志》中还记载了一种胡椒酒的做法:“胡椒酒方,以好酒五升,干姜一两,胡椒七十枚,末好石榴五枚,管收计著中下气。”
在中医药传统中胡椒也有一席之地。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其名著《千金翼方》中就记载:“胡椒味辛,大温,无毒,主下气温中,去痰,除藏腑中风冷,生西戎,形如鼠李子,调食用之,味甚辛辣,而芳香当不及蜀椒(即花椒)”。
来一张特写
有一种PM2.5的感觉
既然胡椒可以用来泡酒、入药、调味,自然也就受到了中国人的欢迎。不过由于早期本土不能种植,胡椒在中国也曾是奢侈品。唐朝墨吏,宰相元载被朝廷抄家时,家中抄出胡椒八百石,轰动一时。以致数百年后的明朝重臣于谦仍写出了“胡椒八百斛,千载遗腥臊”来与同僚互警。
尽管面临明清海禁的限制,很多商人还是为了丰厚的利润选择去南洋的“万丹王国”(爪哇岛西部的一个国家)采购胡椒。由于得不到国家的货币支持,他们没有足够的制钱,很多商人于是采用私铸的铅钱与当地土著进行交易。
私铸的钱币
这种钱由铜、铅浮渣冶炼而成,外形与官钱相似,但价值低。假币在中国国内并不好用,但凭借庞大的体量在南洋大行其道。商人们以此为定金向当地人购买胡椒,逐步垄断了当地的胡椒贸易。
后来葡萄牙人的贸易势力抵达南洋,采用银币来进行贸易,致使万丹国的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银币。不少中国商人看到了机会,运来瓷器、丝绸、铅钱,然后将大量的银币运回国内。另一些有实力和头脑的商人甚至通过从国内运来大量铅钱的手段来影响银币和铅钱的汇率,从而大发其财。
可惜胡椒的贸易量太小,对一个国家的总体经济没有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来自南洋胡椒贸易的银币,救不了陷入白银危机的大明。
另一方面,明朝中期中国引种胡椒成功,打破了垄断。此后胡椒的价值逐渐降低,最终变为寻常之物。在假托宋而实写明的明代小说《金瓶梅》中,李瓶儿在嫁给西门庆前有八十斤胡椒,三四十斤沉香、二百斤白蜡、两罐子水银、而这些东西总共卖了三百八十两白银。此时的胡椒虽为贵货,但已不是贵不可见了。
不过由于饮食习惯和烹饪方法不一样,胡椒在中国仍然不是特别重要的调味料。诸如花椒、辣椒、藤椒等调味品的价值都不输给胡椒。这种在西方风靡一时的香料,在中国的地位有些尴尬,常常被作为异国情调的代表。
然而!
胡椒对于广东人民来说
一般是这样的
因为,
妈妈经常说,胡椒猪肚汤,养胃,多喝点
一部胡椒的使用史,背后却牵扯了商业、航海、军事、政治的无数变迁。人类文明史往往如此,看似宏大的历史往往是由一些小物件勾连起来的。
无论是新航路的开辟,还是朝贡世界里货币的优劣变化,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争夺胡椒的控制权而产生的。而人们的口舌之欲,正是真正推动着这些进步的幕后推手。正视并设法合理地满足欲望,才是人类前进的第一步。
我看了一下大家说得TPO,发现果然相似,我觉得那篇TPO的作者应该和我参考了相同的一些材料,比如反对腐肉说的原因以及掩盖盐的味道都应该直接参考了《香料传奇》。这本书对此问题很切题。
另外这个问题史学界的争议本来就大,现在没有定论。我看现有的答案观点单一,提到《香料传奇》的也只是把书名一放,最近正好翻到此书,所以整理了此书的观点,并加入了其它一些材料的东西。
1.西方需要的是什么香料?
首先要意识到香料贸易是双向的,西方需要东方的香料,东方也需要原产于西方的香料。
原产于西方的香料的例子:芫荽、孜然、藏红花。
西方所渴求的香料:
黑胡椒,Piper nigrum。当时只产于印度马拉巴尔海岸。也是从中世纪开始直到现在贸易额最大的香料。另外同品种还有白胡椒和绿胡椒。
丁香,Syzygium aromaticum。当时只产于摩鹿加群岛。在古代中国被当作口香糖。
肉豆蔻,Myristica fragrans。可分两种,肉豆蔻仁和肉豆蔻皮。与丁香一样原产于摩鹿加群岛。
桂皮,Cinnamomum Zeylanicum。当时只产于斯里兰卡西部和西南部。形状卷曲如纸。
与桂皮容易混淆的是原产于中国的山扁豆肉桂,Cinnamomum Cassia。皮红,较粗糙,质量不如桂皮。近代西方所售大多为这一种。
生姜,Zingiber officinale。原产于中国和印度。
2.为何需要香料?
历史常常被篡改的易于接受,香料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他们常常被归于经济或烹饪领域,而对人的根本吸引力所在被埋没于物质主义的经济和政治历史的沼泽中。
传统上,历史学家们对此给予一种直接的解释,那是一个流传久远的传说,即中世纪的欧洲人一直为他们所吃的变质有味的肉所困扰,而香料的作用就是遮掩那些难闻的味道。这种说法源于一些18世纪初的学者。
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由于没有冷冻设备,肉和鱼往往容易腐烂变质,特别是夏天。为了对付这种危险,香料的确成了一剂良药。
这种说法有几个缺陷。
首先,并不是中世纪时吃的肉和鱼都是腐败的,事实上,由于当时吃的东西大部分是本地生长的,中世纪时吃的食物相当多数可能比我们今天吃的还要新鲜。
其次,食物腐败是穷人更关心的事,但是他们根本不会有钱买香料。有能力享用香料的人对于食物成分的腐败并不关心,这些人只要花上香料价格的一小部分就能买到至少是比较新鲜的肉,为什么要把高档次、昂贵的香料浪费在低档次、廉价的肉上呢?
再次,胡椒被用作防腐剂的说法也是有问题的,胡椒所含的胡椒碱的确有一定杀菌作用,但是作为香料使用的胡椒所含胡椒碱浓度很低,影响力微乎其微。
最后,中世纪欧洲人并不比我们对不新鲜的肉的味道更有耐受性。中世纪后期欧洲大陆的市政当局都采取措施对那些卖不新鲜鱼肉的商贩施以严厉惩罚。
在整个中世纪大多数人所吃的食物处于吃不饱到不够吃的水平,大部分农民的生活状态是维持生存。赖以度日的主要食物是白菜、豆类、萝卜、大葱、麦芽酒、面包。肉类特别是飞禽价格极其昂贵。
所以在讨论中世纪对于香料的需求时,应该把重点放到当时贵族的需求上。
中世纪的人们需要香料,并不是要掩盖腐臭味,而是要掩盖盐的咸味,并且用于缓解饮食的单调。原因如下:
首先,冬季因为没有东西喂牲畜,大部分牲畜都要被宰杀并腌制。按照传统,屠宰的日子定在圣马丁节。这使得从11月起到次年开春,所吃的肉都是干肉。
其次,由于医学的误导和社会的偏见,致使贵族对肉的依赖。中世纪医生把生水果视作“湿”、“凉”之物而抱着怀疑态度,蔬菜被看作是穷人和动物的食物,不适合贵族。
再次,斋戒日和四旬节使得已经贫乏的选择再次缩小。13世纪初,基督教大会规定了总数不少于200天的斋戒日,无法食肉,使得食谱上鱼占了很大比重。对于身居内陆的人,除了当地提供的鱼,所有外来的鱼都是盐腌的。
在中世纪,对于那些有条件的人来说,一个抑制咸盐和乏味的方法即是借助香料。
对于消费的起香料的人们来说,香料最重要的用途是制作花样繁多的辛辣沙司。
15世纪,约翰·拉塞尔的营养学指出,沙司的功能是开胃。也就是说,比起单纯地抑制不好的味道,中世纪的贵族们使用香料是为了达到一种更高雅的目的。
中世纪贵族的厨师们制作了花样繁多的沙司以愉悦他的雇主。其中既是最悠久也是最受欢迎的是黑胡椒沙司。
香料的作用并不止用于主餐。
正餐之后贵族们还需要干果,香料蜜饯等食物。
另外,中世纪人们喝葡萄酒和啤酒往往伴以香料。由于酿酒技术的落后,当时的酒会存在酸、苦等不被期望的味道。
中世纪公共卫生处于很初级的的水准,日常用水成了很强的感染源,以至于医学理论夸大了水的害处,又由于酒受微生物侵害的危险较小,导致了酒的大量消耗。
并且与沙司和糖果一样,香料大大增加了饮酒者可能的花样。
由于中世纪错误的医学理论,人们认为香料除了满足人的欲望,还有治疗、缓解的作用。
产生这种信念的一个基础是对于今天认为非常有营养的食品的极度怀疑。当时把许多更为致命但无法解释的致病源如沙门氏菌、霍乱、肺炎、等所造成的危害都归罪于食物。按照中世纪的医学理论,许多食物需要调整后方可安全食用,香料据信所据有的加热和干燥特性被视为一种补偿形式。
例如,猪肉被认为是凉湿的,易于产生黏体液,因而适合用香料,而牛肉则是干尔寒的,适合于加辛辣调料。
另外一种广为流传的理念使问题变的更加复杂:所要考虑的不单是食物的特性,还要考虑人的特性。
例如对那些气质倾向于凉而忧郁的人来说,香料可以使他们患病的危险性降低或中和。
对于贵族来说,食物上的这些平衡问题都由专业的香料师解决。
除了口味需要和医学角度的解释,还有一种角度:香料可以满足一种炫耀,一种显赫消费的需要。财富是一种供炫耀的东西,那既是一种目的也是一种乐趣。
香料本身所具有的价格和光环使得它们很适合贵族们做铺张游戏。而铺张程度只是受主人的钱财和想像力的限制。摆阔的终极表现不是夸口、炫耀,而是丢弃。所以中世纪用桂皮烧掉债务人的借条成了一种风气。
—————————————————
另外,有一个事实与只讨论贵族的消费相矛盾,即胡椒。因为胡椒的产地印度的马拉巴尔相对其他香料产地面积大,生产人口多。
由于社会的进步和胡椒价格的下降,一些平民也可以享用沙司,蜜饯和香料酒。
12世纪中期,在英国1磅胡椒的价格为7~8镑,相当于一名工人一个星期的工资。到了15世纪,一个熟练手艺人一天的工资可以买半磅胡椒。但这并不改变上文提到的对香料需求的原因。
胡椒是中世纪香料中唯一从一种奢侈品变成高价必需品的东西。贵族们渐渐对胡椒失去了兴趣。
15世纪一篇医学论述中称,胡椒是乡下人的调味品,只适合做农民所吃的豆子和豌豆等劣等的调料。
不过由于价格的下降,胡椒也成为大航海时代交易量最大的香料。
参考资料:
《感觉的自然史》,黛安娜·阿克曼
《香料传奇》,杰克·特纳
《危险的味道》多尔比·安德鲁
《 The Spice Trade of the Roman Empire》,James Miller
http://www. economist.com/node/1798 10维基百科
不吃辣椒掩盖肉臭的政治代价,就是要维护香料共和国的补给线
主要是胡椒。昂贵的胡椒,ps 不是花椒。
那时欧洲贵族嗜肉食,但是肉食不易消化,胡椒有很好的解腻助消化的功能,类似作用的香料还没有替代品。胡椒量少且价格昂贵,是各国战争的主要争夺品(现在打仗抢石油,当年是抢胡椒,很有意思吧,呵呵)。胡椒可以直接当黄金白银一样换取城池。 所以贵族们纷纷像储存黄金白银一样储存胡椒,并纷纷以家藏大量胡椒为骄傲。如果以胡椒作为货币比价物计算,有的富可敌国。
当年西哥特人兵临罗马城下,“罗马人交付黄金5000磅,白银8万磅,绸料4000块,皮革3000张,东方胡椒3000磅。这几乎掏空他们的国库。罗马帝国领土不断扩张,也把对胡椒的嗜好带到了整个欧洲。胡椒在中世纪的欧洲已是财富的象征,人们往往以‘他没有胡椒’来形容此人没有地位。”
胡椒传入中国后,也一时堪比天价。直到后来,辣椒、花椒等辛辣作料的传入,胡椒的地位才降低了。近代,因为国内引入珍稀胡椒种在海南种植成功,所以国内胡椒的价格大大降低,隧入寻常百姓家。现在国内超市货架的胡椒价格已经大大低于欧洲超市货架的同档次价格了,呵呵。
从实用角度回答只能解释贵,不能解释那么贵。仅仅为了“解腻”往红烧肉里撒黄金末(按价格算)不是纯有病么?对,就是有病。病根不在“解腻”,在“像上流社会一样解腻”。卖点是这种优越感。现在胡椒不值钱了,高大上们又不喜欢胡椒粉味,改迷松露了。从呛辣到清香,品味切换就是这么自然。今日松露,昨日胡椒,道理是一样的。明日松露十块钱三斤,臭豆腐两千块一块,说不定又觉得臭豆腐解腻最令人神往。奢侈品文化,大抵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