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电视剧《西游记》(86版)好在哪里? 第1页

  

user avatar   chuan-chuan-28-39 网友的相关建议: 
      

西游记里有一个不怎么受关注的小情节。

那是在一个叫五庄观的地方,受不了清风明月两个小道的嘴碎骂街,天生骄傲的孙猴子,竖起了他的大棒,推倒了人参果树。

闯了这样的大祸后,原著是这么写的:孙悟空接连找了福禄寿三仙、东华帝君和瀛洲九老,都没能找到医树仙方,最后去找救苦救难的观音,救了人参果树。

就像是“有困难找警察”那样,一切都挺顺理成章的。

但前几天重温86版西游记,才发现电视剧在这中间加了一段戏。

要知道,电视剧前后只有25集,很多地方能删减的,就直接删减了, 比如火焰山漫天神佛的大戏,直接就让一个哪吒替代了。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老版西游记的编剧和导演们还是加了这一段剧情。

而我觉得,品这个剧情,细品这个剧情,才能明白老版西游记好在哪里。

我们从头看。

那天,其实是孙悟空第一次遇到了真正意义上的麻烦。

五庄观这会,沙僧刚刚加了进来,师四人刚刚聚到一起,西天取经也才刚刚开始。

那时候,孙猴子还没有被社会蹂躏成老狗,还不知道怎么虚与委蛇,更没看透这个世界的规则底线。

那会,他也还太年轻。

刚进社会没多久,就摊上这种大麻烦。打吧,打不过镇元子的“袖里乾坤”;逃吧,翻不过镇元子的五庄道观;救吧,自己也救不活人生果树。

听着镇元子那些似是而非的恐吓,“这和尚是出家人,且与我取出七星鞭来,与我人生果出气”,“把清油熬上一锅,烧得滚了,下油锅扎他一扎,与我人参树报仇”,孙悟空明显慌了。

好大圣,按落云头,上前叉手”,孙悟空低了头弯了腰,还上前行了一个叉手,语气也低到了尘埃里,左一句“好不好”,右一句“如何”,“你解了我师父,我还你一颗活树如何”。

好不容易,向镇元子讨了三天的宽限时间,孙悟空赶紧求人帮忙。

但是,从通讯录的第一行 找到最后一行,什么三山五岳蓬菜仙岛,什么朋友的朋友、朋友的同学,都找了个遍,他们都表示爱莫能助。

这个时候,直接去找观音是可以的,但总感觉缺失了点什么。

因为在孙悟空推倒了人参果树后,我们分明看到的,是一个捅了篓子的孩子,站在墙角,搓着裤缝,不能独自善后的无助

这会他不该直接找“警察”的。

所以,老版西游记就在这时候加了一剧情:让孙悟空去了一个地方。

不是水帘洞,也不是东海龙宫,而是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

那个地方,孙悟空五百多年没有回去了。他和菩提祖师闹过矛盾,祖师说过,出了这个门,以后惹了事别来找他,也别和人说起他的名字。

我不知道那天孙悟空有多挣扎,他最终还是回去了。

说实话,这一段笔一丢让我来写,我就是喝多少瓶六个核桃都写不出来的,都五百年过去了,怎么见面,见面说些什么,还是说相顾无言,两眼泪汪汪吗?

都没有。

电视剧画面一转,遍布的蜘蛛网,孙悟空记忆中最美好的地方,树屋倒塌,满目苍夷,那些和他一起练功的人走了,那个很厉害的菩提也不在了。

孙猴子忍住了,他又来到了后山讲堂,那是他第一次见到菩提的地方,还是蛛网逼布,四下无人。

这会,天生骄傲的猴子没忍住,满眼垂泪,但没有说什么“物是人非事事休”,喊了三声“师父,师父,师父”。

就是这种洗尽铅华、洞察人情的台词,一声比一声扎人,换成什么样的都不行。

因为人真正难过的时候,是说不出什么话的,只会重复着对方的名字。

然后孙猴子一屁股坐在了地上,是真的难过了,就像是你在学校犯了错,你犹豫了很久,究竟要不要告诉父母,最后回了家,却发现他们不在了。

这时候很冷,那种世态无常的冷,冷得人颤栗。

也就在这个时候,半悬空传来菩提祖师淡淡的声音:悟空,悟空, 你知道错了吗?

一下子,又把人从冰窟窿里拉了回来,那个人,他还在。

你知道错了吗”,同样删繁就简的台词,直接就往人心里钻。

这句话的背后是什么?仔细一想,很容易就想到,此番求人时的四处碰壁,五百多年的茫茫浮沉,一如当日相见的谆谆教诲,这些都被编剧写进了这句话里。

而孙悟空认了错后,那个曾经神通广大的菩提祖师,依旧没有出现,也没有出手帮他,只是告诉了孙悟空一个受用一辈子的经验:

茫茫南海,必有医树仙方

到这里,这段两分钟的小剧情就结束了。这段小剧情,初看不以为意,但现越咂摸,越觉得心意难平。

而86版西游记,它好就好在这样的细节上

在原著里面,虎皮裙是孙悟空自已缝的,唐僧没有在油灯下为孙悟空缝着虎皮裙,没有扎破手指,他们之间只有“你若不听,我便念那话儿经”;

唐僧也没有和女儿国国王游园,没有说今生来世,只有“我怎肯丧元阳”的嫌弃;

在原著里面,妖都是不得好死的,那些和唐僧吟诗作对的树精杏仙,没有答终没有被饶恕,一个个都被连根拔起。

所以,原著的西游,是个现实的世界,它有等级尊卑,它有残暴掠杀,它是阶级固化的,它是不讲感情的。

86版西游记,它拍出了原著没有的酸与涩,拍出了原著也写不出的那种温存,它就在诸如灵台方寸山这种地方,为我们敲开了一个裂痕。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86版西游记,就引导着那束光,照进了这个冷酷到让人绝望的西游世界。

现在,我们再来看那个孙悟空回到的地方,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这也是我为什么会觉得这一处拍得天衣无缝。

“灵台”是心,“方寸”是心, “斜月三星”也是个心字,所以说,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其实就是心里挂念的一个地方。

一个成年人最无助的时候,总会想起那个地方,总会想起心里的那个人。但是,我们可能都回不去了。

这个地方,孙悟空有,我们每个人也都有。

方寸山也好,缝虎皮裙也好,女儿国游园也好,老版西游记里这些值得细品的故事,是一群会拍戏的人,看懂了原著,也历经了世故,埋进去的彩蛋,塞进去的光。

所以,如果概括86版西游记的经典之处,恐怕就是这十个字:

举头望神仙,低眉思人间

最后,再说点一直想说的。

三十年过去了,现在我们能还原出那种神佛漫天的大场景,电视剧可以拍到七入十集的长度,但我发现,我们反而拍不出这样2分钟的戏了。

一个个, 都说用了好几千万好几亿,唯.独没有用那个最贵重的东西:心。

往心里扎的台词没有了,抓人的细节不见了,心底的情感也打折了,感觉就是一群没有看懂原著的,还有一帮不太会拍戏的,背着一些不懂世故的幼稚台词,拍出了一部部没有细节的故事。

这种感觉怎么说呢,总有一种莫名的悲凉--

我们的电视剧,可能也回不去了。


我在此向所有看过这篇文章的各位看客以及原作者说一声对不起,我的初心是觉得这篇文章写的深入人心,文笔溢彩,便想着和大家分享,写着写着我就忘记了标明原作以及非本人创作的提示,却没承想引来了一些愤懑,在此向大家道歉,原作链接mp.weixin.qq.com/s/hZVg,原作者:王中左右。

引起不必要的争论是我的问题,在此向大家道歉,感谢大家的批评指正,让我继续完善自己。


user avatar   litianfei9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杨洁老师去世,世间便再无86版《西游记》。

而且,它是神一样的存在,是一座无可超越的巅峰。

有人说:“你评价太过了吧?江山代有才人出,事物都在进化,那时候技术又不行,资金也不够,凭什么说86版就一定是巅峰?”

评价并不过分。

因为86版不是一部简简单单的连续剧,它的根基是:

传 统 戏 曲

它建立在戏曲表演的基础之上。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戏曲表演经验、演艺人才的大荟萃。

在某种意义上,与其说86版《西游记》一个新时代的开拓者,不如说是上一个时代的集大成者!

在连续剧中大量借鉴戏曲,并不是杨洁老师的首创。因为那时拍连续剧是新鲜事。没有什么先进经验,大家都是从传统戏曲中搬东西。

不但大陆如此,港台也如此。香港五六十年代的“黄梅调”电影,就是把黄梅戏搬上影视。台湾的古装影视也是如此,有浓重的戏曲痕迹。比如1960年邵氏电影的《倩女幽魂》,宁采臣和聂小倩就是一对传统的才子佳人,而燕赤霞的舞剑完全是舞台做派。

如果仅仅这样,86版《西游记》借鉴戏曲只是时代使然。但是,《西游记》有其特殊性

因为,《西游记》天生适合戏曲!

《西游记》的视觉表现大致有两类:

一是忠于原著。尽量还原出《西游记》原著的气质。

二是利用IP,进行现代化的演绎,比如周星驰。

而中国传统戏曲,与传统故事相伴相生了800多年,在明清两代逐渐定型为今天看到的面貌。比如服装,今天舞台上的戏曲服装的基础,正是明代的服装风格。比如精神,传统戏曲表现的人际关系、道德伦理,正是明清两代的社会心态。

《西游记》托名唐朝的故事,其实是明代人写的书,表现的是明代人的精神状态、宗教信仰、日常生活。假如拍一部“忠于原著”的片子,借鉴起来最便捷、积淀最丰富、资源最集中、前人探索过最多的艺术形式,该是什么?

当然是:

传 统 戏 曲

这不是我对戏曲情有独钟,戏曲并非适合所有的“古装片”。

假如拍《封神演义》,背景是商朝,那么,京剧《反五关》大概就不好用上。因为《封神演义》和《西游记》不一样。《西游记》完全是神仙世界,涉及现实社会的很少而《封神》的基调仍然是历史小说。《反五关》的黄飞虎,表现的是明清时代的伦理,明清的君臣父子关系。假如硬放在近乎蛮荒的商朝,对于讲究真实感的现代影视就有些怪异。

所以,一部明朝的书,一颗明朝的心,一群明朝的神仙。《西游记》简直就是天然为成熟于明朝的戏曲而生的!大量引入戏曲元素表现《西游记》,这就是杨洁老师的高明之处。

86版《西游记》的演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类型:

一、戏曲演员;二、话剧演员;三、影视歌舞演员。

这三类里,戏曲演员是绝对的主流。他们有:

六小龄童先生:南派猴戏世家,家学渊源。

马德华先生:演猪八戒。北方昆剧院的小生演员。

左大玢老师:演观音菩萨。湘剧演员,70年代就给毛泽东演过戏。

魏慧丽老师:演高小姐。京剧演员。

杨春霞老师,演白骨精。演过京剧《杜鹃山》的柯湘。

高玉倩老师,演高小姐的母亲。其实早就以《红灯记》的李奶奶知名。

马兰老师:演殷夫人,黄梅戏演员。后来成了余秋雨老师的夫人。

当然还有大家都喜欢的评剧演员赵丽蓉老师……

就连没露几次脸的昴日星官,扮演者徐冠春先生都是昆曲演员。而他青年时代就演过电影《十五贯》的熊友兰。这《十五贯》,号称“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这些老艺术家,对艺术的执着和熟稔,是几十年如一日的。

我研究《西游记》,就图像问题请教过六小龄童先生,如何画猴王脸谱。他立即告诉我:石猴的是什么样,齐天大圣的是什么样,有时候不画金粉,有时候应该勾线条,并建议我查哪些参考书。

这些东西,在传统艺术家哪里,都是信手拈来,熟极而流,所以,表演的时候才能不假思索,人猴合一。

六小龄童先生父亲演猴,兄长演猴,自己一生也只演猴。这就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世家”,或者是今天常说的“工匠精神”。

在现在的影视剧体制下,其他人再扮演孙悟空,除非英才天纵,或者另有其他门路的深厚积淀,否则如何能与这世家猴王分庭抗礼?

86版《西游记》除了戏曲演员,还有话剧演员、影视歌舞演员。然而他们要么也深受传统戏曲的影响,要么有深湛的戏曲基本功!

首先是剧组中有许多北京人艺的话剧演员。话剧,本来源于西方。在中国长期占主流正统地位的是所谓斯坦尼体系,即俗称“体验派”。西方话剧风靡中国之后,焦菊隐先生又在体验派的基础上,大力提倡民族化,体现中国气质。

所以,中西两股强大的内力,一直在中国话剧的经脉里游走。

为了学习民族艺术,北京人艺专门从北方昆曲剧院请来昆剧老师,给话剧演员说身段。有些老师甚至因此调进了北京人艺,为话剧灌输传统戏曲的充沛内力。

舞台上大多数情感,要靠动作、表情表达。而传统戏曲动作程式,极富表现力,简直就是一座表达内心情感的宝库。

例如话剧《茶馆》,就借鉴了大量戏曲元素。常四爷的上场,带着明显的戏曲身段。而演常四爷的郑榕先生,同时又在86版里演太上老君!

话剧《蔡文姬》脍炙人口,其原因更继承了传统戏曲的美学精神和表演手段。演沙僧的闫怀礼先生,在《蔡文姬》里演过匈奴单于。

此外还有许多许多:

演镇元大仙的吴桂苓。

演水贼刘洪的韩善续。

演黎山老母的孙凤琴。

……

他们都是北京人艺的老前辈。

应该说,86版《西游记》中的话剧演员,基本都受过“话剧民族化”的洗礼。他们身上,体现着西方话剧艺术和中国戏曲艺术,二者珠联璧合,毫无冲突。

又比如程之先生,演过金池长老,他虽然演话剧,却是著名京剧票友。他绝对是家学渊源,因为他的父亲程君谋,是一位极著名的票友。程君谋早年跟名乐师陈彦衡学戏。学成后和白牡丹(荀慧生)配戏,并搭上白牡丹班子,不料一炮而红,直追专业演员,被称为“票友中的谭鑫培”。

左:程君谋先生。右:程之先生

所以,程之先生在86版中表现的传统戏曲功力,来自他的原生家庭,那真是把话剧和京剧两股内力一拳打透,融会贯通,是一种无可挑剔的完美!

今天靠卖脸卖萌,从不在演技上下功夫的表情包演员,能给这些老艺术家提提鞋,就知足吧!

86版《西游记》演员组成的第三部分:影视歌舞演员,很多也都有精湛的戏曲基本功。

上周,央视播了一部纪录片《西游记张掖寻踪》,主演就是我和李玲玉老师,当年玉兔公主的扮演者。

那些天,和李玲玉老师天天在一起,聊了很多。

她是东方歌舞团的歌唱演员,原本却在越剧团工作,有深厚的越剧功底。甚至在转场的车上,她还在不停地练唱。

我们去甘肃高台县的一所小学探访,李玲玉看到操场地上有一根玩具金箍棒,就捡起来舞起了棍花,和孙悟空一样,风车一样地转。旁边的小朋友纷纷鼓掌围观说:“我原以为只有孙悟空会耍棍,谁想到玉兔精也会耍棍。”

这其实就是戏曲的基本功。李玲玉老师把这个棍花动作教了我,所以我也能对付着来两下。本来是想和孙悟空学几招,结果棍法竟得玉兔公主传授,这大概也是一件神奇的事情了!

我问李玲玉老师对今天的年轻演员怎么看,她想了想,说了三个字:

缺少根。

迟重瑞先生是演影视剧的,貌似和戏曲不搭边,但提起他伯父迟世恭,和著名的袁世海、李世芳一样,都是富连成科班“世”字科学员。

富连成科班在民国的戏剧界,相当于北大和清华。

而且迟世恭的两个兄弟:迟世尉、迟世德,再加上同姓各家的迟世敬,四个人合起来就是“尉迟恭敬德”。所以,迟重瑞先生身上,流动着梨园世家的血液。

《富连成三十年史》中的迟世恭

扒一扒这些人的来历,就可以发现:

每一个人,上到唐僧师徒,下到配角龙套,都不是自己在战斗!

这是多少年的积累,多少举手投足的打磨,多少流派的融合,多少世家子弟的薪火相传,

多少剧团的身经百战……

才汇成了这样一部86版《西游记》!

除了导演和演员,86版《西游记》的服装、道具、武打特效,也带着浓厚的戏曲表现形式。

86版《西游记》有一种说不出的魅力。这种魅力就在演员的一举一动之中。这就是他们体现的“身段”和戏曲程式。

因为“身段”和程式、武打动作,是几百年来无数代艺术家们摸索实践、披沙拣金留下来的精华!

所以,它们特别贴合我们中国人的体型仪态,精神气质,尤其是穿上古装之后,那是无与伦比的东方范儿!

比如第二回《官封弼马温》,孙悟空龙宫借宝,原著里就简单两段:龙王先拿钢叉、画戟,最后带他去找金箍棒。

然而86版里,孙悟空不但耍了叉,还耍双锤、耍钢鞭、耍画戟,在龙宫里折腾。

这一套动作,其实就是戏曲里的“把子功”。

猴戏中经常安排许多“把子功”,因为要表现孙悟空调皮捣蛋,就叫他耍各种兵器,甚至耍剑,烘托火炽的气氛。

还有孙悟空在天宫偷琼浆玉液,对着壶嘴喝酒,这个调皮动作在传统戏曲《安天会》(建国后不让孙悟空输,改为《闹天宫》)里是一定会看到的。


86版《西游记》的武打,由荀皓和任凤坡两位先生主持设计。荀皓先生是荀慧生先生的长门长孙,任凤坡先生也是中国京剧院的艺术家。



这样的背景,决定了86版《西游记》的武打场面一定是写意性质的戏曲化的,武打类似舞蹈,体现的是美感,不像港台剧靠迅速剪辑实现的“拳拳见肉”。

甚至打群架的小猴小妖,经常出来翻个筋斗,那也不是随便安排的,那属于武戏里的“群档子”,用来表现混战。

86版《西游记》还有一个好玩的特点,每逢一集结束时,必有一个“四众亮相”的动作,唐僧师徒四个人出现在同一个画面中。这其实也是传统戏曲舞台演出结束时的标准动作。如果这个场景出现在舞台上,下一个动作就是拉大幕了。

因为历史上的西游剧,都是单元故事型的连台本戏。如果按照演出一般习惯,每本的结尾,都会固定有一个亮相,这在舞台剧导演上有个术语,叫“打点”。

《西游记》也是这样,每一集讲一个故事,结尾亮相“打点”,标志结束。

《误入小雷音》结尾画面

要多说一句的是86版《西游记》的续集,为什么许多人说不好看?原因之一,就是破坏了“连台本戏”的结构,把剧情从中间强行截开,一集讲不完一个故事。

西游记》的故事框架,小孩子都知道。所谓“生书熟戏”,只要演好“连台本戏”就完全可以了。

86版的造型,也是从戏曲中借鉴了很多的,比如巨灵神。

巨灵神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撅着一个大屁股,孙悟空受封弼马温,第一次上天宫,还在他屁股上蹦了一回。

这种扮相,就是京剧里“毛净”的“扎判”。

“扎判”最典型的要数钟馗,需要穿胖袄、垫填充物、垫胸,肩膀耸着、胸鼓着,屁股撅着,体态笨重奇特、身段粗犷有力,这样才能体现神奇、诡异的特点。


“扎判”的钟馗

《西游记》讲的是神仙故事。然而,谁都没见过神,不同民族的神,自然有不同民族的的特征。

但是我们一看86版《西游记》的巨灵神、观音、玉帝、如来佛祖,就觉得“这是一个中国神”。



这种传统气质,和张纪中版《西游记》的魔幻气质完全是两种路数。

这两种路数,并没有对错优劣之分。

但是传统气质的表现形式、手法,已经非常成熟。我们都是中国人,都有集体心态、集体审美,更容易接受民族化的造型。

所以,有一点我坚信,任何神一样的存在,必然是符合本民族气质的!

今天各种魔幻化、重工业、无厘头的《西游记》,并非没有前途。然而,如果想把这个明朝的传统故事讲出新的风格,并且成为新的神一样的存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张纪中魔幻风格的《西游记》

因为,这要上哪找这么多分量相当的演员?上哪去找这么悠久的艺术实践的积淀?上哪去找像杨洁老师这样,懂得演员、善于调配的导演?

或许,再过几十年,会有新的《西游记》剧取代86版,但目前看来,还没有任何迹象……

也许,86版《西游记》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悲凉。

因为在当时,很多传统戏曲剧团不景气,无戏可演,收入低迷,优秀演员纷纷转行影视。

86版《西游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一些演员籍此完成了人生的跨越,从此远离了那个日渐衰颓的行业。甚至不少坚守在戏曲领域的演员,也因为出演过这样经典的电视剧才为世人熟知。这种传统戏曲衰颓的境况,甚至延续到21世纪初!

86版《西游记》的成功,背后是一个时代传统戏曲的衰落。

86版《西游记》,是无数坚守传统的艺术家,拼尽最后一点内力,在西方的天边撞出的一道霞彩!

也许,86版《西游记》有走下神坛的那一天,届时必然满足两个条件:

一、传统戏曲传承再次兴盛。

二、现代影视行业趋于成熟。

舍此之外,杨洁老师导演的、众多艺术家参与的86版《西游记》,是神一样的存在,是无可超越的永恒经典!


杨洁老师千古!


user avatar   liu-shen-lei-lei-3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文/六神磊磊

老《西游记》很厉害,但是究竟厉害在哪里,大家不一定全都知道。


我们经常不知道经典为什么是经典的。金庸的江湖地位为什么比梁羽生高?梁羽生为什么又好过诸葛青云?很多读者其实说不出来。


作为一个读书写字的人,我从自己的角度给大家解释一下:老西游记到底厉害在哪里?


这篇文章不谈演员们的表演,不谈词曲音乐,也不谈摄像、取景之类,只讲文字上的东西。


在这一方面,后来的所有西游电视剧和它相比,都有巨大的差距,简直是尹志平和洪七公的差距。


比如大家都知道一句台词:


“你是猴子请来的救兵吗?”


这是红孩儿的台词,被问的人是观音菩萨。这句台词在《西游记》的原著里有吗?有的,但是有一点点不一样。原著是这样的:


“你是孙行者请来的救兵吗?”


拍电视剧时,“孙行者”被改成了“猴子”。到底哪个更好呢?当然是猴子好。


看起来是一词之差,但改成“猴子”,这句话就更容易钻进你的心里;你就更容易记住红孩儿,这个光着腚的“黑社会二代”、海淀银枪小霸王,正作死地对着观音菩萨发问。


据说86版《西游记》是三个人编剧的,包括导演杨洁。仅仅从这一句上说,编剧青出于蓝了。


再随手举一个例子。第四集里,孙猴子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有一天观音菩萨路过,两人发生了一番对话。双方的台词不过几句,有的是保留原著的,有的是编剧导演自己发挥的。


保留了哪一句呢?


“特留残步来看你。”


发挥了哪一句呢?


“世上自有救你之人,却不是我。”


多么好的一句台词啊。菩萨这淡淡的一语中,有茫茫宿命,有莫测天机,有些微逗弄,有谆谆诲谕。


它给了猴子多少遐想:世上确有救我的人,可红尘万丈,他在哪里呢?既然不是你,那又是谁呢?


这得是一个文字功力多么扎实、又多么聪明有情商的人,才能为菩萨想出这样的台词啊?


再给大家来讲一个小情节,看看老西游记的功夫。


有这么一段情节:取经路上,唐僧来到了一个叫“木仙庵”的地方,里面有几个仙风道骨的老人,其实都是松树、柏树等变的妖怪,非拉着唐僧作诗联句。


唐僧禁不住几个老妖怪的撩拨,动了诗兴,就和他们唱和了起来。


一共作了多少首诗呢?在《西游记》原著里,他们你来我往,共作了七首律诗。吴承恩大概是有点想炫耀诗才,但这些诗其实水平不高,空洞乏味,而且这一段情节也很拖沓,啰哩啰嗦。


而在电视剧里,七首律诗被砍得只保留一首,恰恰是选了最好的一首。


它的开头两句是这样的:禅心似月迥无尘,诗兴如天青更新。


作到最后两句时,四老一致要让唐僧来收尾。大家记得是怎么收的吗?


半枕松风茶未熟,

吟怀潇洒满腔春。


众老都鼓掌:“好一个 ‘吟怀潇洒满腔春’!”而作为观众,我也想说,好一个“吟怀潇洒满腔春”!


大家想一下,当时拍《西游记》篇幅那么有限,狮驼岭、比丘国等等大戏都砍掉了,却认真保留了这一段,拍电视剧的人真是有一份诗情画意在。


更难的是,能大段砍掉原著里堆砌的烂诗,唯独选出最清新的一首,大加发挥,说明拍剧的人识诗、懂诗。


于是,原书里一段冗长乏味的情节,变成了荧幕上一段紧凑、风雅的诗会。它是很有作用的:一路上懦弱无能的肉鸡般的唐僧,抓住了这次机会,展露了自己的风采。


它会让你恍然领悟到:“御弟哥哥”并不只是个光会叫“大王饶命”、“悟空救我”的窝囊废。他一路迷倒那么多女王、女妖,不只是靠一张小白脸,更不是靠器大活好。他是有禅心似月、诗兴如天的一面的,是有吟怀潇洒、满腔才华的一面的。




更厉害的是后面。


在这一场文绉绉的诗会过后,四个老妖怪图穷匕见,现出了皮条客的当行本色,推出一个女妖怪——杏仙来迷惑唐僧。


在原著里,杏仙用来勾引唐僧的也是一首诗,水平仍然很差劲,说文艺不文艺,说尺度又没尺度,我看还不如咱们陕北信天游的“白花花的大腿水灵灵的逼,这么好的地方留不住你”来得刚猛直接。


然而拍剧的人是有慧眼的。在杏仙这首平庸的诗中,他看见了一句“雨润红姿娇且嫩”。他的灵感被触动了,觉得这里面有文章,可以发挥。


于是在电视剧里,它被生发成了一首歌。庸俗的“娇且嫩”不见了,变成了文艺十倍的“雨润红姿娇”。这首歌还被加上一个名字《何必西天万里遥》。


大家还记得这个开头么:


桃李芳菲梨花笑,怎比我枝头春意闹?

芍药艳娜李花俏,怎比我雨润红姿娇?


这两句词,瞬间画出一代名妓(妖)的袅娜和妩媚。这词太切合妖怪的身份了,因为她是杏,她自然要压倒桃李、盖过芍药的。


按理说,“枝头春意闹”这一句是不该出现的,那是宋词里的句子,唐僧不该早几百年听到。但我们是可以原谅这一细节的。


香茶一盏迎君到,

星儿摇摇,云儿飘飘,

何必西天万里遥?

欢乐就在今朝,

欢乐就在今宵。


听着杏仙一唱三叹,是否连我们不禁都会想:是啊,这美好的良夜,何必西天万里遥呢?


就像原著中说的:“若肯放开怀抱,长发留头,穿绫着锦,胜强如那瓦钵缁衣,雪鞋云笠!”


我经常想,如果换了是我,有没有这个功夫,把一句粗直的“雨润红姿娇且嫩”,变成一首《何必西天万里遥》?我真的很怀疑。


再随便举一些86版《西游记》里厉害的文字功夫吧。


例如观音菩萨曾变成一个老和尚,给锦襕袈裟打广告,勾引唐太宗来买。她是怎么打的呢?在原著里,这是啰啰嗦嗦一大通话,并不精彩。


但在电视剧里,经过大刀阔斧修改,最后拼接锤炼出几句:


“这袈裟,冰蚕抽丝,仙娥织就。穿我袈裟,不入尘轮,不堕地狱,坐有万圣朝礼,动有七佛随身。”


接着,观音菩萨又给西天的真经打广告,精炼到只有四句:


“能超亡者升天,能渡难人脱苦,能解百冤之劫,能消无妄之灾。”


熟悉华文的你不妨把它念诵一遍,有没有感觉到语句的工整?有没有感到音韵的铿锵?


一部25集的戏,数千句台词,处处能见到这样的锤炼功夫。有些是原著本来就有的,被精炼出来了;有的是原著里没有的,被演绎生发出来了。


比如在花果山,孙悟空喝问猪八戒:


“俺老孙身在水帘洞,心随取经僧。师父步步有难,处处该灾,他现在在哪里受难?”


听了猴王这话,我们是不是不由自主像猪八戒一样感动了:“师兄,你好仁义啊!”


又如三打白骨精那一段,唐僧要赶猴子走,怎么才可以用一句台词,就体现出唐僧最贱、最作死的效果,而且最能戳伤大徒弟的心?


答案是:


“难道八戒、沙僧就不会降妖?”


又譬如在女儿国,唐僧半夜被女王勾引,满头冒汗,给女王猛发“四大皆空”卡,女王该怎么破?


她的回答是:“你说你四大皆空,却紧闭双眼。要是你睁开眼看看我,我不相信你两眼空空。”


唐僧只好又发来世卡:“来世若有缘分,我们……”女王该怎么用一句话,表明自己追求真爱的决心?


回案是:“我只想今生,不想来世。”


这就是老西游记的厉害,一字一句都那么洗练、那么直白,悄无声息地钻进你的心。我们被这部剧征服,绝对不仅是因为几根威亚、一点特技。


你可能把这部剧看了10遍、100遍,也看不出它的这份功夫。的确,文字的力量,我们常常是察觉不到的。经常是它征服了你,你还浑然不觉。


有趣的是,一个作者或者编剧,他的功夫越深、积淀越多、在人情事故上越练达,就反而越没有所谓的“文采”了。很多作者以为金庸“文笔不好”,但却永远写不出洪七公出场的那一句话:“撕作三份,鸡屁股给我”。


就好像《西游记》剧集里,黎山老母不停地催:商量好了没,谁留下来娶我女儿呀?


我们如果功夫不到位,也永远写不出沙僧的那一句精妙回答:


“商量好了,留下那个姓猪的。”


user avatar   zhang-jia-we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许镜清的开头音乐是传世经典。央视四大名著神曲如云,但86版《西游记》片头曲不逊于任何一曲。

马德华的猪八戒轻浮呆萌、闫怀礼的沙僧憨厚持重,徐少华和迟重瑞的唐僧都当得起珠圆玉润、端凝高僧的形象。都是极品。余者如玉帝、老君、王母,甚至赵丽蓉奶奶的车迟国王后,无一不演得出彩出戏。一句话,80年代那几部,加上老三国和李雪健丁海峰们的老水浒,和现在演员的区别,就是会演戏和不会演戏。

基本忠实原著,虽然削减很多。

美女如女。朱琳的女儿国国王、邱佩宁的嫦娥、李铃玉的玉兔精等,无一而非天香国色。没一个是靠锥子脸、大浓妆、风尘气混的。

最关键的点:

六小龄童的孙悟空是中国电视史上,只能追赶,无法超越的存在,形神合一。李雪健的宋江、鲍国安的曹操、陆树铭的关羽、陈晓旭的林黛玉、邓婕的王熙凤、丁海峰的武松等都是极上品,但到六小龄童的孙猴子这境界的,没办法了,殆天授,非人力。

总体来说,一群会演戏也懂原著的人,用尽心思,拍了一部好看的、处处可以反复品的戏。

其实老版四大名著好处,都可以这样概括。


user avatar   ji-peng-97-73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途岛战役……




  

相关话题

  如果用王家卫的风格来拍《亮剑》会是怎么样? 
  为什么近五年开始,南北朝的影视剧开始出现井喷状态,凡古装必南北朝? 
  如何评价《香蜜沉沉烬如霜》杨紫演技? 
  生活和电影中有哪些非常解气的事? 
  为什么中国神话故事里都是女仙子下凡而鲜有男仙子下凡? 
  如何看待中科院徐凤先撰文称,中国在夏朝前后曾经对欧亚大陆进行过实地测量? 
  有什么影视剧让你觉得可惜? 
  为什么那么多人会推荐剧情薄弱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 
  《琅琊榜》里的哪句台词让你记忆犹新? 
  商亡之后无中国吗?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王扶林导演?
下一个讨论
生孩子是一件自私的事情吗?





© 2025-01-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