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涉及“注意和意识”与“记忆”的问题。
人之所以能够在不集中注意力(开小差)的情况下完成某些事情,是因为那些事情属于“自动化加工”,与之相对的就是“意识控制加工”(你不将注意力集中在它身上就很难完成)。就拿骑自行车来说,一开始人是不会的,学习的时候需要投入注意力并且用意识调节身体平衡、控制车辆。但熟练以后人就不需要投入太多的注意力了。这就是“意识控制加工”变成了“自动化加工”。需要说明的是,你虽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控制身体平衡和车辆,但是你的大脑无疑是投入了资源去进行控制的,只是这种“注意”并非你一般意识到的那种“注意”。也就是说,你不知道自己“注意”了,因为其实注意到自己在做什么也是需要分配大脑的资源的一种感知。或许这可以看做是大脑自我调节资源分配的能力。
那么这种转变是如何形成的?我认为关键在于记忆。准确的说是短时间记忆变成长时间记忆。你刚刚开始学车的时候,你对平衡的把握和车辆的控制是一种新的经验,你感觉到的“失衡”和你每一个动作对平衡的影响都是一种短时间的记忆,你的注意力集中在这种即时的短时间记忆中,大脑会对这些新的经验进行整理。例如你会知道手不能颤抖,不要扭动腰部,因为这样会导致你摔倒。直到你找到一种“感觉”,让你既能够维持身体的稳定又不僵硬(放松)的坐在自行车上。这种“感觉”会从短时间记忆中转入长时间记忆。在下一次你骑车的时候,你的大脑会提取出一段长时间记忆使用。这些长时间记忆就像是一个个“模板”,它已经是现成的了,不需要你“意识”再去过去的加工、修改,现拿现用。
简单来说,就像是你给电脑写程序,写以后只要点击程序就可以用少量的操作完成本来需要很多手动处理的问题。分配注意力去形成一个新的行为、学到新的技能和知识,就相当于一个给大脑编程的过程。而“开小差”的时候完成某个行为,则是因为那个行为有特定的“程序”负责了,不需要动用大脑绝大多数的注意力,很少动用大脑的高级认知功能。但是程序总会有BUG,会有不同的运行背景。这就需要对新的经验进行整理去完善程序。比如你在空地上骑车和在马路上骑车就不同。熟练掌握了骑车的技巧,你才有更多的注意力去适应马路的交通环境,知道什么是安全的,什么是危险的。
这个问题还可以有很大的扩充,研究空间很大。例如,你是否可以一边说话,一边写跟你说话内容不同的字?你可以试一下,难度绝对要比一边骑车一边说话难多了。为什么?我没有看到相关的研究论文,但是我想这是因为书写和说话它们都占用了相类似的大脑资源,语言属于高级大脑功能,而骑车这种事情猴子都能学会,身体掌控是比较原始的大脑功能。也就说,两样越不相干的事情,你越有可能同时进行。越是运用理性和高级认知功能的行为,越是难以在“开小差”的情况下进行。再好的学生也不可能一边开小差,一边快速的完成数学难题。
需要一提的是,有些孤独症患者的注意力平时看似很散漫,但是他可以告诉你他只看过一眼的东西的数量。——例如你书架上有多少书,他甚至似乎没有“意识”到自己数了一遍,似乎不需要“注意”这件事情。或许这种注意力的非正常分配跟孤独症有着密切的关系吧。
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可以找《普通心理学》把记忆和意识两个章节的内容看完,里面有更详细的知识。以上,希望可以让你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