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欧兴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时候,城镇人口扩大增加了商品粮需求和粮价上涨,这导致东欧封建主为了增加商品粮出口而加强农奴制,反过来制约了东欧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也最终导致东欧工业化比西欧迟缓。人们关注历史上欧洲资本主义对非洲和美洲的殖民,而往往忽视了欧洲内部殖民。
在一战前,东欧国家里真正实现工业快速增长的,反倒是其中最偏离欧洲政治经济中心的俄国。1885-1913年俄国年均工业增长率达到5.7%,甚至超过了同时期的美国和德国。但俄国的这种增长是建立在外国投资和政府借贷基础上的,导致俄国的金融资本被外国控股,结果就是虽然俄国工业实现了高速增长,但是俄国人均国民收入与西方的差距反而拉大了,人民并没有从工业增长中得到什么好处,这种缺乏内需的工业化显然是不能长久的。
可无论如何,一战前俄国是东欧国家里唯一建立起一定工业基础的国家,并拥有其它东欧国家所不具备的工业化条件——庞大的人口,丰富的资源,适当的工业人口集中度。在之后的苏联时期,基于这一基础,苏联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完成了工业化,成为东欧国家里唯一实现工业化的国家(继承奥匈帝国工业区的捷克除外)。
所以,冷战开始时,实际上苏联为东欧国家摆脱经济殖民地地位,实现工业化的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东欧国家战后并没有完成社会革命,没有完成土改和城镇工商业的改造。相反,渐渐形成一种依赖经互会体系的畸形寄生关系,靠生产粗制滥造的产品在经互会的舒适区里混吃等死,放弃了依靠经互会体系摆脱经济弱势,实现工业化的机会。当然苏修的一系列骚操作也加剧了这一趋势,最终导致整个经互会体系崩盘。
至于不依赖经互会体系和计划经济的国家比如南斯拉夫,最终结局比其它东欧国家更惨。
无独有偶,欧盟是又一个重蹈覆辙者,东欧和南欧的一些国家早已经失去了工业化的条件,靠天靠地都改变不了某些国家干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的性质,除了靠他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