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很好奇有些所谓的大师是怎么被称为大师的,比如崔恺。
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一栋楼呢。
第一张照片是矶崎新在央美做的美术馆,07年完工,非常经典的作品。
第二张照片是崔恺主创的大同博物馆。14年的项目,最近发在了Archdaily上才知道还有这样的项目。
倒也真的是不害臊。矶崎新做一个体量,他把他复制一下,轴对称镜像黏贴,就成自己的作品了。
当然啦,他肯定说,我也是修改过的。修改具体体现为,加上了这个奇丑无比像极了烤焦的蛋糕卷的立面和上世纪流行的蓝色公厕玻璃。
一个是大学美术馆,体量虽小,但空间有趣多变,顶上的天窗相当惊艳。一个是把一个城市的博物馆的室内空间,硬生生的做出了一种政府办公大楼的感觉。那个奇怪的灯光造型,那个出风口,那些商场自动扶梯,还有土豪审美的大理石地砖,都让人怀疑,这个所谓的大师吗,到底是怎么回事。
在国内建筑设计质量逐渐提高的今天,真希望这些国内“大师”能尽早退位,别再浪费宝贵的建设资源,然后在祖国大地留下一摊摊垃圾。
-------------------------------------------更新-----------------------------------------
总感觉前面仅用一栋建筑来评价大师崔恺的建筑作品和思想有失偏颇,所以觉得也许多举一些例子可以更好的帮人们理解设计院大师们的作品。
最近又看到了一个崔恺新完成的作品,是2017年刚完工的海沧新城CBD。
宣传用标题是:建筑大师崔恺:融合传统现代元素 打造海沧新地标
“作为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总部大厦总设计师,崔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总部大厦将以“绿色”的概念,结合厦门传统和现代的城市特点,成为未来海沧一道靓丽风景” (建筑大师崔恺:融合传统现代元素 打造海沧新地标(xmhouse.com))
听着相当令人振奋,很好奇这个又绿色,又传统,又当代的厦门地域风格办公楼到底长什么样。
一下是效果图:
我开始怀疑自己对地域,绿色,传统特色的理解和大师的不太一样。说实话,这还真看不出任何地域特征,随便扔到哪一个城市都是同样的毫无个性。至于绿色,似乎也没有什么节能技术(如智能幕墙,太阳能...)的体现。连现在流行的假模假样的在露台种几颗树这种绿色面子工程都懒得做了。
现在这些关键词中唯一留下来的就是当代了。不过这一设计手法似乎也一点不现代?总感觉这种横向一层层的设计语言在很多设计中的似曾相识。
可以看出这种设计手法是相当常见的,唯一的区别似乎就是,下面列举的例子,都比崔恺大师设计的好看。记得MAD刚出道那会,知乎上有答主评论说,马岩松这种后生,怎么能和崔恺大师相提并论。这么一对比,似乎的确是不行。
被称为大师,一般都会有自己形式上的设计语言(如zaha, daniel libeskind,gehry),或者发展出了独到的建筑组织逻辑(伊东,christian kerez)或者对材料的极致运用(如隈研吾,板茂),或者是通过建筑与理论的结合深刻的改变了建筑界的发展(如库哈斯,艾森曼), 或者综合起来创造出了自己独到的建筑氛围(如安藤,卒姆托,SANAA,康),再不济,也可以是对现代主义的地域化探索独树一帜(贝聿铭,巴拉干,多西)或者标榜自己的人道主义精神(elemental)
不管怎么看,似乎崔恺大师都不符合上述任何一条。且不说大师,就连和国内小范围实践的事务所,诸如大舍,如恩,山水秀,直向等也比不了。他们虽然说不上拓宽学术边界,但是至少专注创造优秀建筑。就连知乎建筑圈普遍唾弃的BIG这样的网红所,也比崔恺的建筑多了许多思考和想法。这么比较下来,感觉大家也知道如何评价建筑大师崔恺的作品和思想了。
本来不应该判这么重,无良媒体煽风点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