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罗斯福新政对拯救经济危机有什么积极作用? 第1页

  

user avatar   li-jian-qi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多人谈论经济的时候,就一定要把经济和政治割裂,然后直接谈经济如何如何

我讨厌奥派的地方就是奥派喜欢塑造一个完全适合奥派发挥的世界,可是罗斯福面对的是美国人,面对二战前的环境,面对的是政治,他不但要振兴经济,还要保持美国稳定。

大家一直就关注经济如何如何,为什么不看看而三十年代的美国是什么样子?首先是禁酒令导致美国黑帮横行,大萧条期间,又有十万美国人相应苏联的号召跑去了苏联,老兵讨薪,都跑到广场上去了,最后是被麦克阿瑟带着坦克来镇压的,纳粹思想全欧洲传播,甚至传播到了美国,好多德裔美国人跑回去为希特勒效命,《兄弟连》一开始登录的那一集就是例证。

全欧洲到处都是纳粹组织,不但是德国和意大利,连英国和法国都有,共产党和纳粹组织每天互相攻击,在这么严酷的条件下,说什么”坐等经济恢复“,”小政府“……

罗斯福主张的公共功臣,除了就业的作用以外,大部分公共工程都是远离城市,把好闹事的年轻人隔绝起来。要不然,恐怕是奥派的经济恢复没等来,美国都开始内战了。


user avatar   tianya_mingyue_d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了好几遍,我都以为题目想问的是“罗斯福新政对拯救经济危机有过消极作用吗”。比较准确的估计是,Machiael Darby(1976 )估计新政大概在1940年以前降低了4%-7%的失业率,也就是减少了200-350万无业劳动力,这个积极作用非常明显。又由于当时投票的选民数量大概是4000万人,不难想象罗斯福政权一次又一次横扫大选。

(1)大萧条的过程

大萧条发生的过程大概是这个样子的。在20世纪20年代的时候,国会通过了种族主义的立法来减少移民数量,一战和之后的流感又杀死了一部分美国人,使得人口增长速度比以前降低了不少,进而导致标准家庭数量的减少,这部分减少了对建筑等产业的需求(Bert Hickman(1973)和Alexander Field(1992)估计标准家庭减少使得住房初始支出减少了49%,占1925年GNP的4%)。在1926年的时候,需求不足已经使得新建筑数量见顶,20年代的建筑繁荣开始衰退也导致经济增长开始减弱,不过这个时候经济克服了不利因素继续保持了增长。但是根据建筑周期来看,当时本来是应该发生一次衰退,在1927年汽车销量也暴跌了20%,但是1928年经济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很可能是因为当时股市是非常繁荣的。这种假象导致了投资的进一步增加,在当时来看产能过剩是并不严重的。但是,就像熊彼特认为的一样,人口增长率的下降、投资机会的枯竭永久性削弱了个人投资激励,大萧条本来是完成这一转变。

到了1929年股市大崩盘的时候,破产导致的消费者财富减少可能是当时消费减少的关键因素,Rick Mishkin(1978)认为45%的衰退第一年的消费和投资减少要归因于此。早先的投资衰竭一定程度上被股市泡沫导致的消费支出所掩盖了,之后消费急剧下降,相互作用在一起又导致更严重的投资下降。Christina Romer(1990)认为这个时候消费者因为股市大崩盘产生了不确定性,放弃购买耐用品,潜在消费者在现期收入中节约,需求更低了,订单减少,存货增加,工厂倒闭,人们纷纷失业。这些观点都支持Peter Temin(1976)的观点:一个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并且独立的因素是个人消费的绝对性下降,1930年下降了9.4%,之后两年下降了13.5%和19.8%。

上述的凯恩斯主义者更关注1931年以前所发生的事情,而货币主义者的解释更重视1931-1932年这段时间发生的事情,认为是这段时间内的决策导致了经济萧条深化到了史无前例的地步。最著名的货币主义者的理论是Milton Friedman和Anna Schwartz的《美国货币史》,靠着这部杰作,弗里德曼拿到了1976年的诺贝尔奖。他们的观点是有以下几个重要因素:(1)在大萧条之前,1928年美联储提高利率并且没有阻止在1929年泡沫破裂前阻止其发生。(2)同时他们又证明了在1930年以前公众更多将他们钱作为现金持有,导致银行的存款萎缩,货币供给减少导致总需求减少等等等等。(3)1930年美联储又提高再贴现率,上千银行破产,借款人破产,美联储没有起到最终借款人的责任。(4)大萧条中又升息,导致进一步恶化,1932年的升息导致的第四次银行破产潮,导致次年几乎陷入第二次大萧条。

此外,还有Alexander Field(1987)认为实际利率过高,从而抑制了建筑业和汽车业——而不是结构性需求不足。 Lawrence Christiano, Roberto Motto and Massimo Rostagno (2003)承接这一派观点,1929年最后一季度美联储采用反周期政策,暂时提高货币供给量,原本应导致一场轻微的衰退。不过实际上1930年晚期货币供给下降的时候,利率并没有迅速提高,所以实际上货币需求可能也在下降而非货币主义者认为的不变。

两类理论都集中在美国内部的因素,而一部分国际化的观点更集中外部因素,特别是金本位,由于这是一种货币制度,所以这些人大部分也赞同货币主义者的观点。当时美联储希望抑制股市投机,并且还要阻止黄金流入低估金价的法国,所以当时美国采取紧缩政策(例如1928年的加息)是比较合理的,这样子可以通过低价来减少进口、增加出口并且使得黄金流入。同时其他国家也倾向于采取相似的政策,所以就形成了Barry Eichengreen的“黄金脚铐”(golden fetter)——大萧条之所以这么严重是通过金本位制发挥的。Ben Bernanke也有相似的观点,认为当时世界范围的通货紧缩是因为制度问题,伯南克还发现脱离金本位速度越慢的国家,经历了更严重的通货紧缩,同时还提出了一个具体的计量分析公式。

解决大萧条的方法可能就在这段时间的历史中,首先要将紧缩的货币政策转变成扩张政策,同时要修复几乎消失的私人投资(私人投资从1929年的165亿下跌到了1932年的13亿美元)。个人消费螺旋下降,也要恢复需求。


(2)罗斯福新政

在1929年开始了第一次银行破产潮,于1931年达到顶峰,倒闭了2294家银行。之后破产潮开始衰减,1932年美联储的错误政策又酝酿了第四次破产潮,等到1933年的3月4日罗斯福就职的时候,38个州的所有银行暂停了业务。所以最为紧迫的是银行危机,要防止经济危机演化为第二次大衰退。

罗斯福的执政100天,首要任务就是治理银行危机。首先是将全国银行放假,当银行在联邦监管下重新开业的时候,大概4000个银行被破产清算了,相当于1929-1931年破产潮中破产银行的总额。罗斯福政府在金融领域做了重大改革,通过了《紧急银行法案》、《紧急证券法案》将银行家纳入联邦控制之下。这些法案中一个措施是禁止黄金出口,在4月5日又出台了一个新政命令,禁止储藏黄金,这些临时性的措施成了美元贬值的预定步骤。

根据Barry Eichengreeen的看法,金本位是1929-1933年大萧条的主要因素,金本位的通缩特性加上国际因素使得严重衰退发展成了世界性大萧条,所以解决关键在于脱离金本位。上述一系列措施推进后,4月20日罗斯福政权又推进了一项重要法令——禁止为出口兑换黄金,所以脱离了金本位。

罗斯福执政的100天所采取的紧急措施基本如此,脱离了金本位并且推进了金融业的重大改革。当然不是所有措施都这么成功,例如罗斯福政府命令重建金融公司(Reconstruction Fiance Corporation)以不断上涨的价格收购黄金,因为当时罗斯福和国会相信提高黄金价格可以提高所有商品价格,看起来是有一定合理性的,但是对于解决通缩没有帮助。


解决了1933年的破产潮,不过银行系统依旧没有恢复资金调节机制,信贷活动非常萎靡,但总归是不会继续恶化了。所以罗斯福处理完最紧迫的潜在危机导火索,就要处理1929年大萧条遗留的产物了,首先就是庞大的失业率。当时的地方失业救济金基本耗光了,罗斯福决定让联邦政府承担责任,这是胡佛没有考虑过的。于是新政就出现了,新政的意义就是联邦干预力量的扩展。当1933年5月20日,罗斯福要求国会批准5亿美元给各州政府,用于紧急救济,联邦紧急救济委员会 (FERA)成立了,这种紧急措施很快引入了全面的联邦干预结构。

第一次新政开始于1933年,第二次新政大概开始于1936年。最高法院将很多行为宣布为违反宪法,塑造了一个分界线。

第一次新政的主要内容为:

1.《国家工业复兴法案》(National industrial Recovery Act, NIRA):目的是减少国内竞争,不过在1935年被高院判定违宪,而罗斯福此时也准备让它结束了,因为当时产生了巨量的管制。

2.《农业调整法案》(Agriculture adjustment Act,AAA):通过控制粮食来恢复价格,在1936年也被高院判定违宪,不过有一部保留下来了。在1938年更强硬版本的农业调整法案通过了,这次高院没敢反对法案,成了现代美国农业政策的根本。

3.进一步金融改革:包括《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证券法案》、《证券交易法案》等等一系列法案,以降低金融风险。

4.一系列政府雇佣改革:民间资源保护队、工程进度管理局、公共工程局雇佣大量无业劳动力。由于当时坚持维持工资水平,而非是允许工资下降实现可能出现的充足就业,所以可能是起到反生产性的效果,这也无法证明。

5.劳工法和社会保障:通过《瓦格纳法案》和《社会保障法案》,前者保障劳工利益,后者提供基本保障网络——美国是主要工业国中最后一个采取某种全面社会保险的国家。

第二次新政的主要内容为:

1.《公平劳动标准法案》:州际雇主必须跟工会谈判限制最高工时和设立最低工资。此前,1916年高院废除了1916年的《童工法》;1923年高院又废除了限制工时的努力,在30年代以前不可能实现的劳工改革最终被新政实现了。

2.农村电气化:在1936年以后农村电气化管理局组建了大量农村电气合作社,大部分农场实现了首次通电,这是当时私人部门所不能实现的挑战。

3.大规模公共设施:包括能源利用的大幅度提高和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善。


(3)回顾

由于货币紧缩和金本位制是大萧条如此之深的关键原因,所以抛弃金本位和经济复苏有很明显的相关关系。英国、德国早在1931年就抛弃了金本位,所以复苏要相对早得多,而美国在1933年以后抛弃金本位制、货币扩张和贬值政策,很快导致了经济复苏。货币贬值虽然不能直接增加产出,但是可以提高货币供给,逐步传导提振经济。

在1933至1937年,美国的货币扩张增加了接近42%,通过降低利率和使得信贷更容易获得而提高通胀预期,而非是一直持续性通缩。同时当时欧洲的政治紧张导致大量黄金流入美国,这一系列金融上的变化使得当时经济逐步好转。

传统观点认为新政的大规模补偿性财政政策起了重要作用。然而,自从Gary Brown(1956)研究发现联邦支出不足以弥补其他支出的下降,现在普遍观点认为当时的财政政策只在复苏中有起较小的部分。财政政策没有大到产生乘数效应,相对于经济规模,联邦政府的财政支出和赤字有限。不过最多当时的财政政策对于经济是无用的(但是对降低失业率有很大作用),而此前的1932年的增税法案却为了平衡预算而增加税收,通过阻止支出进一步打击了经济。此外,也没有研究清楚地表明新政项目对消费者信心、商业信心有多少积极影响。

一些产生了负面影响的新政政策,如国家工业复兴法案降低产业竞争、设立最低工资、限制生产,农业调整法案提高农产品价格等等措施。现代的研究表明在早期恢复时期有利于形成通胀,后期则打击了增加就业和生产。

在1937年的时候,罗斯福政权认为全面复兴即将来临了。1933-1937年之间不仅仅通胀、货币都增长了,制造业也增长了64%,实际GDP增加了43%。同时几乎恢复了1929-1933年所导致的经济损失,私人总投资也超过到了1930年的水平。唯一例外是消费和失业率数据,当时的私人消费依旧只有668亿美元,低于1929年的774亿和1930年的701亿美元;失业率依旧高达9.2%,虽然远远低于1933年的24.9%的峰值,不过依旧远高于自然失业率。在1937年的时候,罗斯福政权通过了一个加税法案来恢复盈余直接导致了经济衰退,虽然我们现在几乎没有看到过美国政府增税,而上两次美国政府的增税法案都几乎导致了经济衰退(1990年的布什加税导致经济衰退,1994年的克林顿加税使得增速大幅度减弱,险之又险没有再度衰退),而离我们最近的案例是2014年日本政府加税而导致脆弱的经济再次衰退。另一个导致衰退的政策失误是美联储增加了存款要求,引起了人们对于货币收紧的恐慌。

这一次严重衰退持续到了1938年的6月,最终使得美国在整个30年代都一直处于萧条之中,在整个30年代之中美国的失业率几乎都高于10%以上的高水平上。不过,理解大萧条并不是这么简单的,最终要的难题是Alex Field(2003)所提出的,他认为1929-1941年这段时间是美国整个世纪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最快的时期,也就是菲尔德假设(Field hypothesis)。而在此之前,Kendrick(1961)是这个领域的关键研究,他认为这个时期技术增长速度比较平庸。而现在的研究更多认为,大萧条时期技术进步(以全要素生产率衡量)很可能处于异常高的水平,增长率领域的学者的问题又变成了如何解释这种异常高的技术进步和灾难性的经济状况。

与这个问题相似的是,Phillip Cagan所说“...必须解释令人困惑的、大规模失业与工资大幅度提高并存的现象”,早在1937年的时候就业人员的实际工资就恢复到了1929年的水平,时薪还超过了1929年,对应的应该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工资和劳动生产率高度相关,而由于当时信贷不足,劳动生产率绝大部分来源于技术进步)。这一点一直被人讨论到,当时美国实行了惊人规模的商业保护主义政策,罗斯福坚持认为货币计算的工资提高有利于经济,就是所谓的“nominal wage rigidity”。而且很多人在低收入水平下,可能宁愿失业。所以当时很可能出现了分化经济,一方面是技术快速进步,工资增加,而需求有限加上严格商业保护的情况下,又导致另一方面大规模失业并存。

虽然1937年的经济衰退暂时打断了复苏,1938年以后又恢复到了复苏轨迹。到了1941年12月美国参战的时候,私人投资已经达到了181亿美元——高于1929年的峰值165亿美元。经过新政计划支持后的失业率持续下降,1940年重新降低到了10%以下,1941年11月底进一步降低到了6%(不考虑政府雇佣的大量劳动力的话,则为大萧条后第一次降低到10%以下,9.9%),回到了正常的失业率范围内了,罗斯福离胜利只有一步之遥了。这个时候,所有的主要经济数据都回到了正常范围区间内,也超过了1929年了。不过,像企业兼并、专利、新企业发起资本量等等显示商业活动的数据依旧处于不同寻常的低水平,经济活动处于一种异样的、活力不足的状态。例如1941年的新企业发起资本量只有10亿美元,1929则高达为80亿,商业似乎永久性失去动能了。

最终彻底结束大萧条的是战时经济。战时经济在结束大萧条可能只起到了适中的作用,在1939-1941年这段时间,美国经济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要早于军事支出大量增加的时候,但战时经济加速了这一过程。按照当时政府经济学家的研究,大规模动员可以将经济推动到充分就业水平上。

在1941年的时候,罗斯福通过了租借法案,给英国等国家提供物资,到1945年8月为止提供给盟国500亿美元的战争物资,这超过1933至1939年联邦支出总和。而1941年-1945年的军事支出开支则高达2500亿美元,仅1945年一年就高达800亿美元,相当于30年代左右美国一年的GDP。

战争给人们上了一场难忘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实物教程,这场教程如此生动,让当时所有人都无法想象。30年代的时候,人们争论为了减轻失业而动用的巨大支出会使得政府破产,事实上1940年-1945年内政府支出扩大了8倍,GDP却增加了超过一倍,相对1929年是高了120%的,一扫除过去十年低于长期经济增长趋势的低迷情况。经济增长是如此的强劲,1200万人投入了军队,劳动力还增加了600万人,失业率自1943年起却一直处于低于2%的严重过热水平。

我们得到了什么教训?1940年美国政府的支出只有85亿美元,1942年则增加了接近三倍,到了310亿美元。在1933-1939年的新政试验中,所有用于工作救济的资金总和只有区区的104亿美元。如此巨量开支下,美国经济在战争爆发的第二年就进入了过热情况——当时3.1%的失业率已经非常接近2.5-3%的自然失业率,制造业规模一年内增加了一半,经济增长率超过30%。如果没有二战的发生,可能不会在1942年就彻底走出大萧条,依旧需要多余的几年,新政恢复经济的效率远远低于战时经济改造的速度。问题出在那里?为什么新政取得了成效但是没有使得美国彻底走出大萧条?很可能是因为新政的财政开支依旧太小了。在1929年的时候,联邦政府是如此的弱小,联邦支出仅仅为GDP的2.5%;胡佛做了一点努力,1932年联邦政府支出达到了5%;新政更进了一步,大规模扩张了财政,到了1939的时候,依旧仅仅占GDP的8%。如现代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的那样,新政支出依旧太小了而不足以产生乘数效应,我们看到1945年的时候政府支出超过了30%。

如同凯恩斯所建议的那样,其他条件不变,政府充足的支出总能刺激经济。虽然当时是统筹经济,但是私人消费依旧大量增长,在1940-1945年增加了70%,远远超过大萧条前的峰值,为战后消费经济繁荣铺好了道路。私人储蓄额在这段时间内也疯狂的增长,从44亿增长了311亿美元,储蓄本应该用于投资或者消费,但是由于战争都没有出现。私人投资反而大幅度下降了,1941年达到了大萧条后的顶点的181亿,1945年的时候才刚刚恢复到108亿美元。根据Robert Higgs(1992 and 1999),1942-1945年之间净私人投资下降了62亿美元,取而代之的净政府投资增加了994亿美元。虽然当时刚刚复苏的私人投资遭到了毁灭性打击,但是政府投资规模如此巨大依旧足以使得经济维持最高速运转。到了1946年战争结束的时候,私人投资在一年内增加了两倍,因为当时私人投资的基础依旧完好无损,可能依靠战时经济中私人储蓄的暴增而大幅度强化了。

所以,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结束大萧条的关键因素。美联储为了回应战争威胁,也大幅度提高货币供给, 彻底消除了过去的紧缩政策。在某种意义上,战争是完全阐释凯恩斯主义的,政府支出、赤字支出消除了失业,这样的话,在1933年罗斯福不应该为增加20亿美元的支出而努力,而应该第一年就增加200亿支出。

政府政策的充分运用需要相应的政策和货币手段,战时大量的货币扩张在当时的价格管制中没有引起严重通胀,在解除价格管制后出现了。更重要的是战时经济的转换,军事生产数量的大幅度降低不仅仅代表着战时经济的结束,也代表着要消除战时经济的负面产物——军事生产绝对过剩、消费生产不足、私人投资萎靡不振。当时的经济学家普遍认为,战时经济的结束会导致重新回到1941年以前的状态,美国经济会重新回到大萧条,或许还会更糟。所以要面对大萧条最后的挑战了。

在1946年GDP下降了11%,1947年又下降了0.9%,不过私人消费支出却分别增长了12.2%和1.8%,意味着军事生产的大幅下降和民用商品生产的增加同时发生了。就这样,这个国家不断地在消费中运行着,到了1950年的时候私人消费增加了28%。消费又产生了巨大的需求,进而导致私人投资的暴涨,达到了前所未闻的水平,1950年的时候一度高达GDP的18.4%。于是等到了1950,GDP几乎达到了1945年的水平了;1952年,人均GDP也几乎达到了1945年的水平。

美国终于走出了大萧条,那个时代的忧郁却凝固了,不仅刻在了记忆里,也刻在法典上。人民转向联邦政府寻求经济和社会解决方案,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对于纯粹资本主义的忠诚破产了。最终破解难题的是对美国资本主义广泛改革的野心,就是新政,而作为从萧条中拯救国家的人所赢得的声望,罗斯福不仅仅在30年代其余时间和二战期间都待在了白宫,他的声望还高升了,与华盛顿和林肯并列。


user avatar   perry-s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讲个八卦吧,1929年9月26号,一个时任英国财政大臣的胖子在登上赴美游轮之前,托朋友在未经自己同意的情况下买两三千英镑的股票。而他好心的朋友买了十倍于此的股票,于是他下船时,知道自己大赚了一笔。写信给妻子分享喜悦。

两周后黑色星期二,这个胖子在纽交所的大厅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财富化为乌有。

没错他是丘吉尔。

一般人遭遇这种事情大概反应如下「股市都是零和游戏」「童话里都是骗人的」「政府管一管」「美国太邪恶」

但是丘吉尔没有,他回国之后官运亨通,拉拢美国,死磕工党,拖垮纳粹,维持英联邦。重要的是他继续炒股。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要喝完剩下这点咖啡

敬丘吉尔!

我们知道经济史很无聊的,特别是扒某些具体专题史研究的时候。但是股市危机+财富/人生的毁灭会使得某些具体时间的经济史变得活跃起来。它会引发各种各样的神话,单就上世纪20年代的经济繁荣戛然而止的原因;股市大崩溃与大萧条的原因;大繁荣带来的工业社会的产生方式等等。曾经有两种解释方法。

  • 第一种是基于道德上的考量,因为「资本主义的贪婪,狂妄自大」导致的报应,也就是历史决定论。因为它并不是基于经济上的分析,所以仅仅可以作为床前小故事读一读。
  • 第二种是由凯恩斯及其追随者提出的,在国内依然很有市场。这种解释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经风靡一时,但它如今已经不再具有说服力。因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经济事件诸如石油危机与滞涨。这些经济事件反而回头赋予了20世纪大萧条一层更新的含义。

补充一点:美国在20年代已经在实施干预货币供应及价值的政策了。一战前成立的联邦储备银行可以绕过国会的控制。方式不是印钞(20年代初的流通中货币是36.8亿美元,1929年是36.4亿美元)。而是总的货币供应,货币替代物,赊贷的有了巨大增长,1921年6月30日是453亿美元,1929年是730亿美元,八年增长了61.8%。联邦储备局自己也说过「我们在商业需要拓展时提供额外赊贷,保障商业衰退时的正常运转。」请注意这系列政策是在凯恩斯还没有形成理论前就实施的。而凯恩斯的理论是在原有正统的英国经济学说的基础上前进了一小步。英国自身的经济哲学家们早已主张政府干预,一战以前的霍特就有此主张,1918年后成为了「经济学常识」。并通过《凡尔赛和约》传到美国。

有一种观点,普遍认为胡佛出于意识形态原因偏爱古典自由主义,拒绝动用政府资金刺激经济。罗斯福推行凯恩斯主义的新政。使美国脱离了困境。还认为新政是区分1932-1933年旧式自由主义经济学与新的良性调控及社会福利学说的分水岭。这种说法起源于罗斯福的同僚及追随者准新闻式的宣传,接下来由两代左倾学者将其构建成一个定式。

这种观点风行一时,若不是70年代一系列经济事件的出现,甚至会风靡现在。然而它所叙述的事实较少,事实比它更复杂且有意思。

胡佛是一个悲剧性人物,一战使世界进入了社会工程设计的时代,「无私仁慈的改革者」「社会工程师」应该以人民的福利出发,代替商人的地位来管理经济,抛弃市场价值观及追求利润的动机。苏联全面信奉这种社会工程学。而且大体实现了这一学说的要求。胡佛不仅信奉它,本人就是一位工程师,在威尔逊战时政府任职时,他主导实施的一系列干预经济的政策使他赢得了世界级的声望。高尔基,凯恩斯都曾经夸奖过他。继任者罗斯福与他的观点类似,曾经写信告诉朋友「应该让胡佛来当总统。」

对于胡佛的政策不再赘述,有兴趣的知友可以查下他任职商务部长时的作为。比罗斯福还罗斯福。

遗憾的是当胡佛1929年成为总统时,导致日后经济萧条的因素已经开始运行,并且他并没有采取唯一有效的办法----使人为的低利率上升到自然水平。无论从哪个方面,胡佛的政策都体现了后来的「凯恩斯主义」的特征

  • 增加政府开支,1931年政府赤字22亿美元,政府开支占据GDP的比重由1930年的16.4%上升到1931年的21.5%
  • 运用政府资金激活经济,1931年通过金融公司的复兴将政府资金扩大到所有行业。
  • 兴建大型工程,旧金山海湾大桥,洛杉矶导水渠,胡佛大坝等
  • 通过紧急援助和建设法案,1932年通过新税收法案增税,实现了美国在和平年代税收最大的增长。
  • 攻击证券交易,调查股票市场。阻止必要的停业整理,将信贷责任推给银行。
  • 1930年《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提高了11项关税,将经济萧条扩展到了欧洲。

1933年初,胡佛任内的最后几周,美国的金融体制已陷于瘫痪。其干预主义政策将大萧条延长了四年。银行危机产生通缩。对于这一现象,胡佛愚蠢地加以阻止。其实1932年,大萧条最糟糕的时期已经过去了,但是复苏是缓慢且虚弱的。

知识分子对相关的苦难也很关心,但有的知识分子报道他们目睹的事实,如《第三个冬天里的纽约》。他们注意到随着大量出租车的退出,剩下的出租车却更卫生了;皮埃尔饭店降低房费勉强度日,新开的瓦尔多夫饭店总是爆满,而且收费标准不变;帝国大厦只租出去了一半的房间,但有55万人愿意花钱去顶层观光;他们还注意到零售业因为受到干预较少,直接面对市场做出反应,反而较为繁荣。而工业却由于高工资等政策受到重挫。

然而大多数知识分子都转向左翼或者投身政治。他们用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的语言去描述国家,知识分子一直憎恨市场经济的野蛮体制,对他们来说经济萧条不是沮丧而是刺激。他们发现大商业市场经济意想不到的倒塌了。他们本能地支持计划经济。30年代计划经济形成了新的世界观,这一类图书充斥市场。历史学家比尔德鼓吹美国要制定「五年计划」;海里曼说「我们已经离开了个人主义的时代」;《商业周刊》嘲讽地问:「你还相信自由贸易吗?」还说「现在问题不是实行不实行计划经济,而是谁来实行。」

逻辑角度讲,胡佛这位伟大的工程师和奇迹创造者更符合他们的预期,胡佛的在任四年,大量干预并实行计划控制。可惜他的形象已经败坏。神话的传言和禁酒问题,以及自己的糟糕形象。使罗斯福在竞选大幅度击败了胡佛。吊诡的是,这种程度的选票领先在五十年后的里根身上重演。而其主张,却又截然相反。

现在我们迎来了主角罗斯福

最重要的问题,美国如何走出经济衰退。在当时的两党中并无争议,胡佛与罗斯福都主张计划控制,并且二者都是经济扩张政策的信徒。但是二者在竞选中相互反感,事后关系冷淡,他们的不和是不加掩饰的,这种不和也对罗斯福的政策产生了积极影响。他尽可能的使自己的政府在表面上不同于胡佛政府。而胡佛时期已经开始的经济复苏,在「罗斯福市场」上得到了体现,罗斯福坐收其利,他利用新媒体,启动「炉边闲聊」节目;他能够将问题变为答案,如在银行破产问题上,他说这是银行家的假日;国会是民主党的,所以罗斯福可以在不到一天的情况下通过《紧急银行业法案》;不到一个月接触禁酒令;他的计划经济政策以破记录的速度在自己党派所主导的国会中获得通过。此即罗斯福「百日新政」。

罗斯福的政策给人以大刀阔斧改革的印象,但其计划背后并没有实质性的经济政策,但值得注意的是罗斯福一直对平衡预算的理念坚信不疑,他的政策并非基于凯恩斯的模型,因此他不可能如有的学者所言是「通过财政赤字刺激经济发展的总统」。当然在他任内,联邦储备银行是实施通胀政策的,但这样的政策已经连续施行了十年。他的政策很大程度上是对胡佛的修修补补。

  • 《紧急银行业法案》与《工业借贷法案》都是对胡佛金融建设政策的延续
  • 《房屋拥有者借贷法案》也是对前一个类似法案的延续
  • 《证券交易法案》《金融法案》是延续胡佛改革商业运作方法的尝试
  • 《劳动关系法案》更加方便地组织工会,赢得了工人组织的支持,但它依然只是扩展了胡佛的《诺里斯--拉瓜地亚法案》
  • 《农业调整法案》削减了政府的调控能力,这与《泥土流失法案》和《土壤保护和家庭分配法案》直接矛盾。
  • 《国家工业恢复法案》是胡佛式的「暗示性经济」。但是因为罗斯福参加过一战,所以这种政策具有强迫成分,如果商人不「自愿」遵守政策的,将会「受到惩罚」。也因此该法案被批评为《极权主义》,在最高法院宣布其违宪时,也并没有什么人为其辩护。
  • 使用105亿美元,雇佣850万人,新建12.2万楼房,7,7万座大桥,285个机场,66,4万英里的公路,2.4万英里的水渠,以及大量操场,公园和水库与胡佛的作为完全相同。

罗斯福政策与胡佛政策不同点在于他重启了威尔逊一战时的经济计划,为田纳西流域提供便宜的能源,不过这是个孤立的计划。用以抓住南部选民的政治策略。

所以罗斯福与胡佛的经济政策是一个连续统一体。支持罗斯福的学者们说「罗斯福新政带来了经济恢复」。支持胡佛的学者们说「罗斯福法案带耽误了胡佛政策已经带来了效果。」从现在的角度看,二人都是通过通胀这一措施组织了经济的恢复。1937年是经济形势最好的一年,生产达到了1929年的水平,失业率降低为14.3%,然而年底就开始下滑,1938年失业率达到19%。经济真正恢复是从1939年9月之后,当欧洲战争的消息传到纽约后,纽交所一片欢乐,1941年美元价值突破了1929年的水平。凯恩斯1940年曾经演讲说:「承认欧洲战争对美国经济的恢复是至关重要的。你们的战争准备, 不但不需要牺牲什么,而且还是对经济的刺激,这种刺激是无论新政成功或是失败都不能给予的。它促进了个人消费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也因此,罗斯福在政治上的成功不是源于经济政策的成功,他的经济政策基本延续前任,但是经过时间转化成为了神话,罗斯福表现出了贵族出身的自由主义者对什么都好奇的特征。这与柯立芝,胡佛等通过个人奋斗而成功的平民作风不同。也因此赢得了知识阶层的忠诚。新闻记者们喜欢罗斯福,在罗斯福逝世之前,罗斯福的谎言,生活作风,对新闻记者的秘密指令,不顾后果等都没人曝光。新闻界的忠诚获得了回报,罗斯福称知识阶层为「智囊团」。他的随从有社会工作者,激进分子,斯大林式中央经济控制论者,反大商业者。并无多少杰出的知识分子。并且,社会上对他的批评只会加强他对知识阶层的吸引力。在这种情况下,罗斯福以绝对优势在选举中获胜。

事实是罗斯福与美国30年代的时代精神比较合拍,这时期人们都批评资本主义的道德而欢迎集体主义的政策。20年代的英雄是商人,如爱迪生。30年代美国人感觉到了苏联的存在,而且苏联铁幕后抛出的橄榄枝又如此诱人,紧接着苏联模式获得了知识分子的推崇,并赞扬计划经济。美国过去与现在一直是一个奇怪的社会,一旦原本的期望破灭,很容易导致信仰丧失。在30年代早期美国没有移民国外的历史,但苏联招募时,有超过十万美国人应聘。他们认为在苏联没有失业与痛苦。「条条大路通莫斯科」「从资本主义世界来到社会主义世界好比得到了重生。」

在这种氛围下,罗斯福应运而生,他的伟人化,也就不存在任何问题。而他的新政与经济危机,只是细枝末节的边角讨论。讨论这种氛围的的形成有跑题之嫌,然而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如果我们不对造成20世纪可怕灾难的原因——道德相对主义,个人责任的衰退,对自身能力的自负等进行反思与改正,那这种灾难会重新降临。如果克服了根植于每个人内心的对苏联的冲动,那时候再来讨论罗斯福与他的新政,也许会有更多的见解。


user avatar   cyclotomic 网友的相关建议: 
      

感谢

@sxc

邀请。非常非常感谢。

为了防止邀请我的sxc老师撤销邀请,我不得不截图。


@朱峰女士,你的答案,为了防止你进行修改,我已经截图了。没错,如你问题当中所说,礼貌是不是软弱?

当然不是。

我自问是一个普通人,在知乎得到关注多,也只是因为我勤勤恳恳,一个字一个字写得多,仅此而已。

我去咕咚网之前,当过记者,做过公关,我也不是什么名校毕业,但是我深深知道,原创是品德,是节操。做记者,报道要如实,要客观,要中立,要还原事情的本来面目。

我为什么要在微信群“红包体育”里面和你抬杠,为什么要质问你,想必你已经不记得了,然而我记得清清楚楚。


我不关注你的微信号,那是有非常重要的原因的。朱峰女士,你说你没做过亏心事,那么想必在你看来,未经他人许可引用、转载他人原创的内容,不算是亏心事了。


你不记得的事情,我一点一点帮你回忆起来吧。事情当然没有这么简单。

当你加入“红包体育”的时候,我对群主说了一句话。【我很高兴,我有不删除任何聊天软件当中聊天记录的好习惯。】


这里截图当中的日期是一直就存在的。至今我的iPhone 4S也一直在用呢,不可能改掉。


你为什么和我说抱歉,你忘了?2015年3月3日你所说的,是真的都不记得了?


当时我的反应,算是很克制的了,毕竟当着“红包体育”群里这么多人的面。

为什么我过了这么久,才再次在“红包体育”群里质问你,我想你应该明白。我知道每个人做自媒体不容易,想靠着才华变现,更加不容易,当时你肯道歉,说你会改,那么我也就得过且过了。


问题的关键在于,你改了吗?如果你改了,你就不会不经过

@式微

同意,转载她的答案,而且还将她列为“第二作者”。

你的所谓声明,夹杂在你的正文内容当中,而不是正式开辟一个子栏目道歉,被诸多的信息噪声遮盖着,这就是你的诚意?

上述三张截图,是2015年6月17日早上8:43时截的。我现在还很怕诸多水军说我图片造假呢。下面两张图,是2015年3月3日晚上20:49时截的。那个时候,你的微信ID还没有“太阳表情”。

这个总不能说我作假了吧?



而你在面对我的质疑的时候,说了些什么话,你还记得吗?这就是我为什么要截图的原因。

二次编辑加了些东西,就可以等同于你自己的原创,是吗?


事实证明我当初心一软得过且过,才是真的错误。


你说了“最初开时,格式内容混乱,但转载内容标明了作者”——我还是那句话:用了我的东西,问过我吗?

你说了“微信对于转载格式有了新要求后,我们也跟着学习,把之前来源不明的全部删除。之后再也没有出现不合规的转载“——来源不明?请看看截图,你自己说过的话,怎么就这么快忘了呢?”是从虎扑、知乎、直播吧很多来源的文章“,这还算是来源不明?

你说了“暴力行为冠以道德名义,缺又恰恰选择了一个认真做事的自媒体下手,无论是出于要稿费,还是炒作涨粉,都不会实现的”——暴力冠以道德的名义?我质问你,就是暴力,你不告而拿,拿了我的答案,也拿了知乎上别人的答案,这种偷窃行为,就是道德的?


另外,请弄清楚,到底谁在炒作?我只是把原文作者式微老师带到了“体育红包”群,让她自己和你说清楚,这就是炒作?式微维护自己正当权益没有成功,自己写了篇专栏,以正视听,这叫炒作?

你说了“另外。。。您在背后诽谤我的许多聊天截图我已经给了律师。我们没做亏心事,我们礼貌但不软弱,真的,用法律途径解决,只对我们单方面有利啊。但您若真的要这样苦苦相逼,请也不吝给我一个您的地址,给您去一封律师函”。


我在背后诽谤你?请把截图放出来,让知乎用户都看看,我到底怎么诽谤你了。


你没做亏心事?没做亏心事我会质问你为什么不经过我允许转载了我的内容?


说我苦苦相逼?到底谁逼谁?“咕咚-李旸”是我在“红包体育”群里的ID,那是因为之前说过要标清楚所在的企业、媒体和姓名,所以我这样写。


我再说一次:质问你,是因为你在知乎未经我许可,擅自转载和引用了我的内容;我质问你,是因为你在知乎未经式微老师的许可,擅自转载和引用了式微老师的内容。


知乎上的回答问题,是我业余时间所为,工作忙的时候我只能下班回答问题,晚上写公众号内容,或者把知乎的答案放到我自己的公众号上去。关于足球篮球的内容,和咕咚网没有一点关系,全部是我自己的业余创作。


而你,直接找到了咕咚创始人、CEO申波先生,也就是我的最高领导,去质问我的行为是代表咕咚,还是代表个人。


我在知乎的ID和个人说明写得清清楚楚,没有和咕咚有任何的关联。你没有经过我个人的允许,转载引用我在知乎的内容,被我质疑你转载了别人的内容,居然好意思说是“法律层面的诽谤”?居然还去和我供职的企业对质?


到底是谁苦苦相逼?


所谓认真做事的自媒体,是把知乎用户的文字答案,变成自己的声音和话语,放到视频当中去,是吗?


所谓认真做事的自媒体,是未经他人许可,擅自转载、引用他人在知乎的原创答案,是吗?



最后我很想问一句:你既然深知自媒体人的成长有多么不易,为什么你还要去做“未经许可,擅自转载和引用其他自媒体人的内容”这样的事情?


最后,是我放出的所有截图的具体信息。



我在这里声明:我是知乎用户李暘,在知乎的每一个答案,在知乎的每一篇专栏文章,不敢保证完美无缺,逻辑严密,没有错别字,但全部是我自己的原创内容,任何人未经我许可,转载、引用、抄袭我的答案,即为侵权行为。


user avatar   sun-le-89-27 网友的相关建议: 
      

稍微多说两句。

其实华人在海外,尤其是欧美社会遇到的很大的一个问题是意识不到种族的重要性。近代以前,中国基本都是处于一个“国家=天下”的状态。这就导致了很多中国人在面对近现代以威斯特法伦体系为基准形成的“民族国家”没有形成一个明确概念,因而在欧美,尤其是在北美(USA/Canada)这种移民国家里生活的时候政治上十分受挫。

不管你承认也好,否认也罢,一个人在美国的社会认定更多地来自于一个人的种族(race)而非阶级(class).以我们最关心的教育为例:大学录取会很大程度上根据你的种族来决定录取标准,而不是社会阶层,更不是政治倾向。不管家境如何,只要你是亚裔,那么你就有大概率碰到录取标准的歧视问题。

在这个前提下,任何一个有智商的人都能够看出来:在美国这个大背景下,在争取自身(个人/族群)权益的过程中,种族的优先级是排在最前面的,其次才是政治倾向和意识形态。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你在填表的时候,不会让你选你是conservative还是liberal,只会让你选你是“white",“Asian”还是“Hispanic”. 而事实上,只要一个族群能够意识到美国社会种族优先的前提下,内部的政治光谱不仅不是问题,反而是优势,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犹太人。

犹太人在美国有多成功想必不用多说。但是犹太人并没有把自己局限在左翼或者右翼,而是通过在不同政治光谱上的发展,成功的让自己的种族在美国取得优势。说右翼,犹太人里面的一大票银行家企业家大家也有所耳闻;说左翼,犹太人中的囧叔,主持界传奇larry king,喜欢谈笑风生的华莱士等等都是业界传奇。这样他们右手掌控了经济和政治力量,左手掌控了舆论和传媒的力量,最终让族群取得成功。可见,以族群利益为先,则族内各个政见派系均受益;以政见利益为先,则族群分崩离析。

反观以叫兽为首的旧华“精英社会活动家“是怎么做的呢?不仅不去积极组织和联络真正能起到作用的政治基本盘(一个越来越壮大的华人群体),反而主动地去做出例如:损害自己族群的利益以换取一小撮外部政治利益(SCA5),试图不断的分裂族群内部力量(亚裔内部细分法案)等等赤裸裸乃至荒唐可笑的背叛种族利益的行为。这种叫兽,如果不是脑子进了水,那就只能是因为政治觉悟和政治水平实在太差,吃枣药丸


----------------------------


断脊之犬,狺狺狂吠。 一开始看到这篇文章我特别震惊,不单单是文章内容,更重要的作者身份:美国百人会会长及首个法学院院长?这样的人竟然说出如此粗鄙之语?不过回想一下,这倒是解决了我一直以来的疑问。

作为一个在美国各个领域都有杰出贡献的种族,作为一个平均收入和学历都远超平均线的种族,作为一个贡献了马友友,关颖珊,刘玉玲等杰出人才的种族,为什么美国华人的政治地位如此的低下?为什么华人的权益总是受到系统性的侵害和歧视?最重要的是,为什么华人,尤其是旧华人及其后代的自我认同和民族荣誉感低到令人发指?现在看来,这些旧华人中的“精英”“社会活动家”政治水准低到不堪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

其实在美国待过一段时间的人都明白,各个族群之间有竞争,有合作,也有斗争。但得到尊敬的条件只有一个:拥有力量。这个力量可以是经济力量,可以是知识力量,当然也可以是政治力量。所以这次大选华人主动出击,参与助选的行为我是非常认同的:重要的不是你站在哪一条队,而是展现能够左右选战结果的政治力量,这才是华人赖以发展的基础。相反,任何一种任凭意识形态洗脑而站队的行为都是政治水准低下的弱智行径。

其实稍微看了看叫兽的个人经历,未免有些可怜他。作为一个数次试图否认和摆脱自己华人身份的“社会活动家”,他的“习得性无助”十有八九也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建立起来的。在中国崛起,新华人一步步向前的大背景下,他就像一头曾经被锁链拴住的幼象,完全没有意识到力量的对比总是会转化的,而华人政治家真正的基本盘只有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旧华人的社会认知,一种貌似平等实则歧视的社会认知,只会进一步地被抛弃,最终由新华人引领实现真正的社会平等。旧华人畏畏缩缩的活了一百多年,却连美国这个国家的一点基本精神都没有学到,而这些分明写的很清楚:The land of the free and the home of the brave.

毕竟,大清都亡了,也请你们这些遗老遗少们滚回历史的尘埃里吧。 -------------------

原答案

这个所谓教授才真是把“歧视”二字阐释的淋漓尽致。


user avatar   dqjj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见过30多岁,军飞各种理由退役的。就是为了去通航赚钱。

军飞一年20多万,也就比民飞委培的飞行员高一点。其实很合理!

所有的军飞其实和民航委培生(航空公司出钱培养,卖身契还在航空公司)差不多呀,你所有的学费都是部队出的。投入至少5年,1000小时,几百万学费。当然要从后面收回来。

所以很多军飞都觉得手艺练出来,分配的房子到手或者户口转好,子女教育无忧了。开始各种作妖,体检不达标、身体慢性病、闹情绪等,甚至关系还没转出就已经在外面飞着赚钱了。大多40多岁也算是还了部队的情意,两不相欠了。有少数30岁就闹着出来的,确实有点那个。

其实主要是部队不缺飞行员,外面没卖身契的机长一年百十万的眼馋。

我觉得价格合理,飞行员40多岁走不上管理岗位,出来转民航通航,挺好。

部队不养老。


另一种,在部队受委屈,被穿小鞋,家庭照顾不到,长期冷板凳这类情况更多。出来自谋生路很正常。我老板(准确说是租客)是家庭照顾不到,我教员朋友长期冷板凳只好转业回家。


******

回答喷子,

我10年前帮助一些陆航飞行员转到地方,他们现在大概都50岁左右。要么在国网、珠海直、中信飞行在国家建设第一线,要么在各通航公司当总飞。 发挥自己更大的价值比在部队做冷板凳更好,不是么?

我单位现在的老板和教员,同期生,都35岁。也都是部队飞行员专业出来的。




  

相关话题

  历史上所谓的奸臣,有没有被后人误读误解的?他们又有什么被忽视的功绩? 
  拿破仑时期重骑兵这个兵种在战斗中起到的作用有多大? 
  古代不许杀牛吃肉,那么老死的牛总不会埋了吧? 
  西方对我国进行了“和平演变”之类的活动了吗?具体表现为那些形式? 
  如何评价“自古能军者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如何评价丘吉尔?作为首相,作为他个人,他一生追求的到底是什么? 
  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历史? 
  如何评价德川秀忠? 
  为何日本明治维新成功,而中韩没有? 
  德棍都发明了哪些历史? 

前一个讨论
越南菜、泰国菜和马来西亚菜有什么区别?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没有中文版的《塔木德》 ?





© 2024-05-1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