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很多人讨厌林徽因吗?为什么很多人恶心林徽因? 第1页

     

user avatar   lao-mao-bo-d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林徽因的污名化过程中有三个重型实锤。

一是冰心的《我们太太的客厅》,二是钱锺书的《猫》。

两篇文章都以讽刺的语调描写“我们太太”——一个受男人环绕、爱慕虚荣、工于心计的女人,借文化沙龙招蜂引蝶,玩弄男人于股掌之间,沉浸在恭维与讨好之中不可自拔,意指在北平风头无两的林徽因。

无疑的,我们的太太是当时社交界的一朵名花,十六七岁时候尤其嫩艳!相片中就有几张是青春时代的留痕。……是我们的太太,斜坐在层阶之上,回眸含笑,阶旁横伸出一大枝桃花,鬓云,眼波,巾痕,衣褶,无一处不表现出处女的娇情。——《我们太太的客厅》(1933),冰心


要讲这位李太太,我们非得用国语文法家所谓“最上级形容词”不可。在一切有名的太太里,她长相最好看,她为人最风流豪爽,她客厅的陈设最讲究,她请客的次数最多,请客的菜和茶点最精致丰富,她的交游最广。并且,她的丈夫最驯良,最不碍事……——《猫》(1945),钱锺书


第三个来源是上海篆刻家陈巨来的回忆录,此书事无巨细地记载了民国名流众生相。

其中就有从陆小曼嘴里听说的往事——林徽因同时给 5 个男同学群发暧昧消息,为人所不齿。

据志摩与之(陆小曼)结婚后告以云,他在美哈佛大学时,比他晚二班中有一女同学即林长民之女,与之最知己……不久,林女突来一电,内容云:独处国外生活苦闷,希望你能写一电对吾多多有以安慰,使吾略得温暖云云。志摩得电后,大喜欲狂……次日即亲至电报局发电,哪知收电报之人忽笑谓志摩云:“先生,吾今天已同时收到了发给这位黛微丝的电稿四份了,你已是第五个了呀!”——《安持人物琐忆》,陈巨来


传闻中的林徽因矫情、自恋、虚荣、作风不端,那么抛开那些男人的名字,真实的林徽因到底什么样?

下面的几件事,大概能反映出一个有血有肉的她。

她不到 20 岁周游欧洲,由此对建筑学产生兴趣,鼓励未婚夫梁思成一起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由于当时宾大建筑系不收女生,她只能选美术系,但旁听了建筑系的所有课程。

1930 年代,回到战火纷飞的中国,她和梁思成在东北大学和清华大学创办建筑系。

从 1930 年到 1945 年,夫妇二人涉足中国 15 个省,190 多个县,实地考察测绘了 2738 处建筑物。许多建筑是通过他们的研究才被验证价值不菲,从而加以保护,其中包括著名的赵州桥、山西应县木塔、山西五台山佛光寺等等。

在四川李庄最苦的日子里,她因为肺结核卧病在床,衣服里到处是虱子,全身都起了大大小小的红包。她写信给美国的费慰梅,问她是否有不要的衣物。

被问到“日本人打过来怎么办”,她回答“中国读书人总还有一条后路吧,我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 ”

1954 年,她肺病加重,喉嗓失声,仍然为了保护古建筑奔走呼号,旁观者无不动容。

在徐志摩笔下,她“风度不改,涡媚猗圆,谈锋尤健,兴致亦豪,且亦能吸烟卷喝啤酒矣”。

她最著名的身份不是诗人,不是恋爱脑玛丽苏,而是中国第一代建筑师。

她去世前身体已经完全透支,却依然将热情投入建筑事业,她最后的作品是国徽。

这些才是真实的是林徽因,和我们的印象截然相反的林徽因:她是直来直往的理科生、思维活跃的诗人、性情刚烈的学者、形销骨立的建筑师……和标准的先锋女性。

只可惜后人把林徽因的脸修复成当代网红脸,如同把她大义凛然的一腔热血简化成一段暧昧不明的风月往事。

其实我们对于林徽因的浅薄解读,何尝不是一个时代对另一个时代的误读呢?

如果林徽因的绿茶形象也有“人设崩塌”的那天,才便是“你若崩塌,便是晴天。”


user avatar   zui-ai-li-s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林徽因(1904—1955)115周年诞辰之际,这位民国才女以一种特别的方式上了热搜。


起因是网友通过AI修复的一张林徽因16岁旧照在网上传播。





这张经过技术“修复”的照片,乍一看,还挺美。可群众眼睛是雪亮的,仔细观察后都发现,这画风不对啊,气质尽失、俗不可耐的网红脸,与真实的林徽因相去甚远。


最爱君也有个疑惑,我们了解真实的林徽因吗?


如今提起这位民国女神,很多人只能联想到她的美貌和八卦,甚至为她贴下“绿茶”的标签。我们也许听说过,作家冰心撰文与她争风吃醋,诗人徐志摩为了她遭遇空难,哲学家金岳霖为了她终身不娶。


这些玛丽苏小说般的故事,究竟有几分虚实?



1



那张火遍网络的林徽因旧照,拍摄于1920年,16岁的林徽因随仕途受挫的父亲林长民远赴欧洲考察途中。


在旅欧前夕,林长民写信告诉女儿此行的目的:“我此次远游携汝同行,第一要汝多观览诸国事物增长见识;第二要汝近在我身边能领悟我的胸次怀抱;第三要汝暂时离去家庭烦琐生活,俾得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




▲林徽因与父亲林长民在欧洲。


美丽聪慧的林徽因捧着父亲的信一读再读,此前已在英国教会办的培华女子中学接受过新式教育的她,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


伦敦的雨季,阴郁而绵长。1920年11月,一个诗人走进了林徽因的生活,他就是徐志摩


徐志摩登门拜访,一开始只为结识林徽因的父亲。他称赞林长民“清奇的相貌,清奇的谈吐”,“满缀警句和谐趣”,对人生有着“锐利的理智的解剖与抉剔”,是一位值得深交的书生逸士。


两位文人雅士互相引为知己后无所不谈,交往方式也十分奇葩,玩起了互通“情书”的游戏。徐志摩扮演有夫之妇,林长民扮演有妇之夫,假设在这样特别的情境下谈恋爱,通过写信互诉衷肠。


后来林长民去世后,徐志摩还将他们的其中一封书信发表,题目为《一封情书》。


只看这些信件,真看不出徐志摩到底是在和林长民谈情说爱,还是要泡林徽因。


随着和林长民深入交往,徐志摩逐渐被林徽因深深吸引,爱上了这个16岁的小姑娘。




▲1916年,林徽因(右一)在北京培华女子中学就读。



2



然而,当时徐志摩是有妇之夫。后世多认为,徐志摩为了追求林徽因而不顾发妻张幼仪怀有身孕,屡次向她提出离婚。


这一观点最早来源于张幼仪本人的口述。在张幼仪的主观印象中,徐志摩离婚就是为了“着急得到林徽因”。


据张幼仪回忆,徐志摩提出离婚时,她并不同意:“你有父母,我也有父母,如果可以的话,让我先等我父母批准这件事。”


可徐志摩却急躁地摇头说:“不行,不行,你晓得,我没时间等了,你一定要现在签字。林徽因……林徽因要回国了,我非现在离婚不可。


1922年3月,徐志摩如愿与张幼仪离婚。此前一个月,张幼仪刚生下徐志摩的次子彼得。这次离婚分明是徐志摩抛弃妻子,却被他视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徐志摩深爱林徽因一事应该毫无疑义,可那时不谙世事的林徽因,是否对徐叔叔存在好感就是一个未解之谜了。


此前,林徽因已通过父亲出面写信婉拒他的追求。在林长民写给徐志摩的一封信中,他亲自替女儿解围:“足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悚,徽亦惶恐不知何以为答,并无丝毫嘲笑,想足下误解耳。”


1921年秋,当徐志摩还在为离婚焦头烂额时,林长民出国考察期满,林徽因就随父亲回国,不久之后和梁思成陷入热恋,徐志摩已没有机会。


1923年5月,梁思成在骑摩托车时出了车祸,左腿严重骨折,连续几个月卧床疗养。


那一年暑假,林徽因几乎都在未婚夫梁思成的病房中度过,感情迅速升温。


每次探望,林徽因都为梁思成带来当天的报纸,和他最喜欢的画册。当时她正打算将王尔德《夜莺与玫瑰》译成中文,便和梁思成一句句地讨论着。由于天气太热,有时梁思成只穿着一件背心,林徽因也不会因其衣冠不整而回避。


梁思成的母亲、梁启超的夫人李蕙仙思想较保守,看到两个年轻人如此亲热,不禁皱起眉头。倒是梁启超不以为然,看到孩子们感情甚笃,甚为欣慰。


后来,林徽因冷静地分析过徐志摩对她的爱:“徐志摩当时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用他的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可我其实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样一个人。”


她也曾评价徐志摩是一个会欢喜穿粉红绣花鞋女子的那种人。


不是所有萝莉都爱大叔,在对待感情上,年少的林徽因或许比徐志摩更为成熟,早已看出这位才子风流成性。


离婚后的徐志摩也没“辜负”林徽因的评价,后来一度与凌叔华、陆小曼两名才女同时交往,留下不少风流韵事。




▲1924年,泰戈尔访华,林徽因、徐志摩等人陪同翻译。


不过,坊间并没有放过徐志摩与林徽因的绯闻,关于两人的流言蜚语在1931年徐志摩遇难后达到高潮。


现在市面上的一些传记常写道,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从上海飞往北京,准备在当晚出席林徽因主讲的一场建筑艺术演讲。


其实还有一种说法,是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后,陆小曼吸鸦片成瘾,徐志摩经济拮据,只能拼命挣钱养老婆,当时只是为了赶飞机到北大讲课。


飞机在山东失事,据说当时梁思成正好在当地考察,闻讯后及时赶到现场,捡回一块飞机残片交给林徽因。


林徽因将这块残片挂在卧室墙上,悉心珍藏了一辈子,那是相当浪漫,这情节比当今大部分国产剧还感人。


然而,这一说法至今没有实物证明,曾到过梁林夫妇卧室的亲朋好友,也没有人提及此事。


事实上,在徐志摩遇难后,最先出现在空难现场的也不是梁思成,而是他和林徽因共同的好友沈从文。只因沈从文在“北漂”最艰难时曾得到徐志摩不少帮助,知恩图报,所以第一时间从青岛赶赴现场。


因此,最爱君也纳闷传记作者们是如何打听到这一八卦的。


林徽因的家人也对这些绯闻深恶痛绝。


一向喜欢在各领域都客串一把的高晓松曾在节目中说,他一直想拍《林徽因传》。但是林徽因的女儿梁再冰跟他说,只要有徐志摩出现就不许拍,我妈跟徐志摩没关系。


高晓松一听,讲林徽因的故事,徐志摩都没有了,那还咋拍啊,于是就不拍了。



3



对林徽因而言,旅欧期间最珍贵的收获并非徐志摩的爱,而是学习建筑学的梦想。


随父亲旅欧期间,林徽因先后游历了英国、法国、瑞士、德国和比利时等国,在领略各国风土人情的同时,也为那些保存完好的西方古建筑所深着迷。



在伦敦期间,林徽因考入圣玛利学院,她的房东是一位女建筑师,林徽因常常帮其描图,渐渐喜欢上建筑,也得知建筑学在西方不是单纯的“盖房子”,而是一门集美术、工程技术和人文理念于一体的综合学科。


林徽因一生的挚友、汉学家费慰梅说:“她有学习建筑的梦想,想带一些西方的古典建筑思想回国的欲望。她认为中国需要一种能使建筑数百年不朽的好建筑理论。”


这才是真实的林徽因,她没有忘记旅欧前夕父亲对她的教诲。一个16岁的少女,从那一刻起就萌发了成为女建筑师的愿望。


实际上,梁思成选择建筑学很大程度上也是受林徽因影响。翻译家卞之琳曾说:“表面上林徽因不过主要是梁思成的得力协作者,实际却是他灵感的源泉。”


在梁思成与林徽因订婚后,梁启超希望他们在结婚之前一定要先完成学业,并将宋代李诫所著的《营造法式》一书亲自题词后,寄给两个年轻人。


这本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著作,寄托了梁启超对他们的期望。从此,梁、林二人都将研究中国古建筑作为毕生事业。


1924年,梁思成与林徽因一同前往美国留学,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就读。


当时,宾大的建筑系只收男生。校方要求,宾大的建筑系学生一定要通过人体写生课程,而女生不允许进入人体写生教室,相当于将女生拒之门外。


当初就是林徽因拉着梁思成一起学建筑,如今自己反而学不了,自然不服气。


外表娇弱的林徽因内心比其他人更坚强。为了获得建筑学学位,林徽因只好先在美术系注册,并同时选修建筑学课程。


两年后,凭借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在建筑设计上的天分,林徽因终于打破宾大的规定,成功转入建筑系,还被学校聘为设计指导教学。


据当时宾大的年轻讲师、日后的著名建筑师哈贝森评价,林徽因的建筑图作业简直“无懈可击”。


在宾大求学期间,林徽因同时积累美术和建筑领域的学术基础。从宾大顺利毕业后,林徽因又进耶鲁大学戏剧专业学习半年舞台美术设计,成为中国向西方学习舞台美术的第一位留学生。


在此期间,林徽因深刻意识到保护中国古建筑和建立中国系统建筑理论的重要性,她说:

“我将要带回给国人有关东方与西方交汇的一个真信息……不是去取代我们自己的,永远不要。我们必须学习所有艺术的基本原理,只是运用这些原理来设计那些清晰的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




▲1927年,林徽因以优异的成绩从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


从宾夕法尼亚大学和耶鲁大学留下的点滴史料中,我们不难看出一个硬核女学霸开挂般的求学生涯。


林徽因从未将这些经历放在心上,也不曾自夸,因此总是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传记作者自动忽略。


1928年3月21日,梁思成与林徽因完婚,从此成为中国建筑学界最让人称羡的一对神仙眷侣。


这一天是宋朝为《营造法式》作者李诫立碑刻的日期。梁、林夫妇选择这一日期结婚,正是为了纪念这位建筑学家,后来他们还为儿子取名为“梁从诫”。


当年8月,梁、林伉俪归国,受聘于东北大学,梁思成任建筑系主任,林徽因任教授,他们是新成立的建筑系最早上任的教师。


婚前,梁思成问林徽因:“有一句话,我只问这一次,以后都不会再问。为什么是我?”


林徽因说:“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准备好听我了吗?”




▲梁思成与林徽因。



4



1930年,林徽因诊断出肺病,不得不离开沈阳,回到北平疗养。


在北平期间,就不得不提冰心与林徽因的“太太客厅”公案。


1933年9月,冰心发表小说《我们太太的客厅》,虚构了一个举办沙龙聚会的交际花形象,通篇充满了暗喻和讽刺,读者可以感受到沙龙女主人一股浓浓的名媛气息,尤其是文中太太和诗人的暧昧更是有几分影射林徽因和徐志摩的意思。


冰心和林徽因祖籍都是福州,也都是北平文坛有名的才女,喜欢举办沙龙,各自的丈夫吴文藻和梁思成又是清华的同窗,难免会被时人拿来比较,再经过小报添油加醋,就成了水火不容的对手。


据说,冰心的小说发表时,林徽因刚好从山西考察回来,得知冰心撰文挖苦自己,就给冰心送了一坛山西老陈醋,意思是你分明在吃我的醋。




▲林徽因。


然而,事实又是如何呢?


冰心晚年在接受采访时就表态了,她自称这篇小说影射的其实是陆小曼。


小说中客厅里挂满照片,完全是陆小曼的作风,而且她在时人眼中一向就被视为海上交际花,可读者却偏要捕风捉影,将林徽因对号入座,这如果是在做高考语文阅读题,是要扣分的。


冰心晚年还曾对人澄清过林徽因与徐志摩的绯闻。


在谈到费正清书中写到徐志摩在英国怎样热烈追求过林徽因时,冰心说:“林徽因认识徐志摩的时候,她才16岁,徐比她大十来岁,而且是个有妇之夫。像林徽因这样一位大家闺秀,是绝不会让他为自己的缘故打离婚的。


由此可见,冰心与林徽因这对同乡才女的关系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差。


还有另一个重要的细节,《我们太太的客厅》是在《大公报》的《文艺》副刊上发表,负责此事的编辑不是别人,正是不久前走马上任的沈从文


沈从文是林徽因的好友,如果冰心有意讽刺林徽因,他还将此文一字不改地发表,那不就成塑料友情了?


《我们太太的客厅》这篇小说后来被一些地摊文学引用,成了抹黑林徽因的一个有力武器,而在当时却给作者冰心形成了不利的舆论,一些人真把她当成了醋坛子。


1941 年,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所长傅斯年到四川李庄镇看望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得知林徽因长期患肺结核,在抗战期间辗转流徙,穷困潦倒,导致病情加重,卧病在床,便写信向中研院代院长朱家骅求助。


这本来是好事,可傅斯年估计也听说过林徽因与冰心不和的传闻,于是在信中有意无意地拿冰心开涮,原文为:“思成之研究中国建筑,并世无匹……其夫人,今之女学士,才学至少在谢冰心辈之上。”


如果冰心的《我们太太的客厅》真是抨击林徽因,那实在是得不偿失啊。




▲林徽因。



5



那么,太太的客厅真的存在吗?


在这篇小说中,冰心用了一千多字描写客厅的环境:这是一座西式建筑,一个中西合璧的客厅,遍布欧式的地毯、长窗和纱帘。


梁、林夫妇所居住的北平东城北总布胡同3号,却是一座传统的两进四合院,院里种着马樱花树和丁香树,房前有廊子和石阶,室内装修古朴典雅,与冰心笔下的太太客厅大相径庭。


而且,根据和梁、林夫妇同住北总布胡同的邻居、哲学家金岳霖回忆,当时的聚会主要是在他的院子里进行:

“梁思成、林徽因是我最亲密的朋友。从 1932 年到 1937 年夏,我们住在北总布胡同,他们住前院,大院;我住后院,小院。前后院都单门独户。三十年代,一些朋友每个星期六有集会,这些集会都是在我的小院里进行的。因为我是单身汉,我那时吃洋菜。除了请了一个拉东洋车的外,还请了一个西式厨师。‘星期六碰头会’吃的咖啡冰激凌,和喝的咖啡都是我的厨师按我要求的浓度做出来的。”


每到周六下午,金岳霖召开茶会,梁思成、林徽因便穿过两个院子间的小门,和平津一带的文人、诗人、文艺界人物走进老金家的客厅。


一时群英荟萃,高朋满座,在文学、建筑、舞台设计等方面都有涉猎的林徽因,在多个领域都有发言权,自然是沙龙当之无愧的女主持人。


沙龙的客人、作家萧乾在见识到林徽因的才华后感叹道:“徽因的健谈绝不是结了婚的妇人那种闲言碎语,而常是有学识,有见地,犀利敏捷的批评……她从不拐弯抹角,模棱两可。这种纯学术的批评,也从来没有人记仇。


在现在流行的林徽因传记中,金岳霖也经常被描写成一个苦苦追求林徽因的痴心男子,甚至为了她而终身不娶,典型的玛丽苏小说套路。




▲金岳霖(左一)、林徽因与其他友人。


人们既然喜欢看童话,便有人制造童话。


其实,这也是一个误会,老金是梁、林夫妻的好友,为人一向特立独行,他虽然终身不娶,但是谈了不少女朋友。


金岳霖最早在北平举办茶会,身边就有一个同居的美国女友丽琳·泰勒。后来,他还和彭.德.怀.的小姨子著名记者浦熙修谈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可谓举国皆知。


金岳霖分明也是个对爱情很有追求的才子,哪里是一心痴恋林徽因的备胎。


梁思成一家和金岳霖结下终生的友谊,感情十分深厚。金岳霖没有子嗣,晚年和梁家人生活在一起,梁从诫尊称其为“金爸”,为他养老送终。



6



林徽因的情感经历在后世备受关注,可这正是其人生中最微不足道的一点。


林徽因真正让人佩服的,还是她在建筑学领域的造诣,在那个女性仍备受歧视的年代,她凭借自己的实力在学术界打出了一片天。


在北京疗养期间,林徽因进一步走入建筑学的广阔天地,让她倍感振奋的是1930年,朱启钤、梁思成主持创建了中国营造学社


营造学社从事的中国古建筑研究,是当时中国学术界未经开拓的荒漠,中国学术界没有任何田野调查的经验。


日本建筑学界甚至叫嚣,中国的古建筑考察,日本人有必须参与的义务,并将由他们获取第一手资料,否则根本得不出任何学术成果。这是赤裸裸的挑衅。


中国营造学社绝不屈服,昂首迎战。


此后的十几年间,梁思成、林徽因,以及营造学社的考察队从华北地区辐射开去,走遍中国的15个省、19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两千七百多处中国古建筑。




▲林徽因考察古建筑。


这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事业。


在大同,他们考察了云冈石窟的结构及建筑年代,对每一块碑碣、每一尊佛像进行考证,就连石刻上的花纹和装饰也一一记录在册。


在杭州,梁、林夫妇在浙江省政府的邀请下对六和塔拟定重修计划,让这座北宋年间的的9层木塔重焕新生。


在五台山,他们找到苦寻多年的佛光寺。经过营造学社考察鉴定,佛光寺大殿建于唐宣宗大中十一年,即公元857年,一举打破了日本人断言中国根本不存在唐代木结构建筑的结论。


中国的古建筑学者们走出书斋,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不敢错过每一处结构、每一片砖瓦,一丝不苟地将这些一度无人问津的古建筑绘制成图,在中国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学科。




▲林徽因考察古建筑。


十几年间的考察测绘,其中艰苦,鲜为人知。


林徽因曾在信中形容自己在1936年的青州考察之旅:“整天被跳蚤咬得慌,坐在三等火车中又不好意思伸手在身上各处乱抓,结果浑身是包。”在晋北考察时,每餐只有一碗汤面。大家闺秀出身的林徽因却比其他人更能吃苦。


正是长期的外出考察,透支了林徽因的建康,本来就患有肺病的她日渐憔悴,却仍放不下对古建筑的研究。




▲1936年,北京天坛进行修缮,梁、林夫妇担任顾问。



7



七七事变后,营造学社的工作被迫暂停,身在北京梁思成受到一封“东亚共荣协会”的请柬,邀请他参加日本人召集的一个会议。


梁思成和林徽因果断拒绝,并开始收拾行李。


即便在那时候,病重的林徽因正需要一个静养的环境,也有外国友人劝他们出国避难,可他们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跟随北京的高校南迁。


病榻上的林徽因明明是身体最虚弱的那个人,却在给沈从文的信中,鼓舞南渡的学者们:

“我们这种人太无用了,也许会死,会消灭,可是总有别的法子让我们国家进步了,弄得好一点,争出一种新的局面,不再是低着头的被压迫着。我们根据事实时有时很难乐观,但是往大处看,抓紧信心,我相信我们大家根本还是乐观的,你说对不对?”


1939年,为躲避因日机轰炸,梁思成一家搬到昆明郊外的乡村居住,据陈公蕙回忆,林徽因仍是最看得开的人,她“性格极为好强,什么都要争第一。她用煤油箱做成书架,用废物制成窗帘,破屋也要摆设得比别人好。其实我早就佩服她了!”




▲抗战期间,林徽因重病卧床。


1940年,梁思成一家随营造学社迁徙到四川李庄后,林徽因病得很重,连续发烧几个月,咳嗽成一团,嘴唇憋得发紫,半天透不过气。梁思成陪伴在她身边悉心照料,看着妻子痛苦的病状,备受煎熬。


在抗战颠沛流离的生活中,长期的疾病夺去了林徽因年轻时的容颜,她消瘦得厉害,苍白的脸上毫无血色,常卧于病榻上。


可在战乱和病痛中,她仍协助丈夫和营造学社的同事们着手撰写《中国建筑史》,整理他们多年来的调查成果。


林徽因希望,在生命逝去之前,能为中国建筑学做出更多贡献。



8



1945年,抗战胜利。


经过美国胸腔外科医生李欧·艾娄塞的诊断,断定林徽因的肺部和一个肾都已被感染。


他遗憾地告诉林徽因的好友费慰梅,她那短暂而多彩的一生,在几年内,也许是五年,就会走到尽头。费慰梅没有告诉林徽因,可林可能早已心中有数。




▲梁思成、林徽因伉俪与费正清、费慰梅伉俪。


“生命早描定她的式样,太薄弱,是人们美丽的想象。”(林徽因《深夜里听到乐声》)


1946年,梁、林夫妇几经波折,终于回到日思夜想的北平。


三年后,他们坚守在北京,继续自己的事业。


建国之初,梁思成被任命为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他与留英建筑专家陈占祥共同设计的“梁陈方案”,是对北京城市规划的建议。


该方案认为,可以在北京城西再建一座新城,如此,新旧城之间的长安街就像一根扁担挑起二城。新城是现代中国的政治心脏,旧城则作为古代中国的城市博物馆。


但是,当时以苏联专家为首的设计者都认为,北京城必须进行彻底的改头换面。




▲1950年,病中的梁思成与林徽因商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图案。


作为梁思成最重要的伴侣和知音,林徽因也有一个浪漫的构想。


她希望将北京护城河的林带作为屏障,城墙顶部约十米宽的空间变成公园,有双层屋顶的门楼和角楼可以建成博物馆、茶馆。如此一来,古城墙就成为她口中的“中国的顶环”。


可是,当林徽因在病床上为人民英雄纪念碑绘制设计图纸时,北京已经开始拆除外城城墙。


当生命的色彩逐渐褪去,林徽因发出最后一声呐喊:“你们现在拆的是真古董,有一天,你们后悔了,想再盖,就只能是假古董了!”


1955年4月1日,晨光熹微,51岁的林徽因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如她来时那么优雅、柔美。


金岳霖教授为其撰写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在她的墓碑上,镌刻着“建筑师林徽因之墓”,后来,这一行字被砸毁。


仿佛就是从那时起,真正的林徽因被人逐渐淡忘,她的主业建筑学因为门槛过高而鲜有人提及,只剩下私生活被人以讹传讹地流传。


直到上世纪80、90年代,《知音》《读者》等地摊文学和梁思成续娶妻子林洙等人撰写的传记,才让林徽因的才女形象重回大众视野。


可为了吸引眼球,或为了自身利益,各种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的文字把林徽因塑造成浅薄的文青,将她的绯闻无限放大,甚至无端地贴上“绿茶”的标签。


在历史爱好者云集的某知名论坛上,最爱君曾看到这样一个扎心的评论——“至今未知林徽因牛在哪里?”





那时我知道,那些蓄意抹黑林徽因的人,他们得逞了。


参考文献:

1.(美)费慰梅:《梁思成与林徽因》,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2.张清平:《林徽因传》,中华书局,2016年版

3.岳南:《南渡北归》,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

4.林与舟:《建筑宗师:梁思成》,湖南师大出版社,2011年版

5.林洙:《梁思成、林徽因与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楼庆西:《梁思成、林徽因与北京城市规划》,《北京社会科学》2003年01期

7.费冬梅:《林徽因“太太客厅”考论》,《社会科学论坛》2015年09期

8.郭丽芬:《林徽因的建筑追求缘起》,《炎黄春秋》2018年01期


例牌声明:本文首发公号“最爱历史”,欢迎移步关注!


user avatar   bi-yang-48-6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林徽因受到种种荒唐的包装,被打扮成一个“小确幸”风格的浅薄的女文青,仿佛她只是旧民国上层社会的某个中学里的一个温柔美丽、醉心于情爱和故纸堆之中,“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绿茶婊。这样的形象当然会引起人们的反感。

问题是真正的林徽因根本就不是那个德行。林女士的主要工作是跟着梁思成深入基层考察古建筑,为革命战争中的文物保护事项乃至新中国的城市化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她的代表作品叫做人民英雄纪念碑,代表性名言更霸气,是“门外就是扬子江”——这句话是对劝她和丈夫离开西南联大飞赴美国躲避战乱的美国友人说的,当时她一度患病卧床不起,然而美国友人问她日本兵来了作何打算的时候她给出了这样的回答。除了她和徐志摩等人的那段恋爱故事和外貌打扮和所谓的民国范稍微沾点边,这完全就是一个标准的人民中国的新女性。

所以我们最终应当得出如下结论:

1.林徽因本人是伟大的。

2.讨厌林徽因的人大多实际上是讨厌被叫做林徽因的一个虚构出来的冬妮娅,或者刻薄一点,讨厌的是被包装成龙应台的林徽因。

3.1+2可以得出,此事的罪魁是那些拿林徽因开涮的王八蛋酸腐文人。


user avatar   han-shuang-16-9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是学过建筑史的,认真写一个答案,不知道有没有人认真看。

说实话,中国历史上被严重过誉的人不止林徽因,但林徽因成了最明显严重过誉的受害者。

例如,我觉得,季羡林是一位非常值得敬佩的,出过好成果的学者,但是,国学是个伪命题,国学大师更是滑稽。想来,应是先生人生无政治道德劣迹,而写出牛棚杂记,该书充分反映了时代现实却不怨政府,政府和媒体就消费了季先生的晚年。

回到林徽因。我个人认为林徽因是这样一个女人,内心丰富而坦诚,她的爱,是纯粹,热烈,包容而不作伪的,她不可能只爱一个男人,她心里有整个世界。这方面的道德评价你们随便,我写这个答案,只是为了写出普通人常不知道的事,指出一些史实的误解。

我在赶毕业论文,只写基本可靠的史实,以后有空再扩展和写来源。

(6.4更新一个重要信息,对私生活感兴趣的同学们请直接移步@Helin zhang同主题下的答案。此公辨析使用史料的能力很棒!)

(再更:推荐@野渡 答案,引一篇论述林学术水平的材料。但我与此君略有分歧,我认为中国建筑史应分为“一般意义上的建筑史研究”和“学社建立的中国建筑史研究体系”,林在这两个体系的成就不可一概而论,也是我认为林的绝对学术贡献不如梁等人的原因。在此君评论区我也进行了一些补充阐述。)

一,有关林徽因的求学背景

有人指责林徽因学美术出身,当不起建筑师之名。真实情况是,林父和梁父本来是要把孩子送到宾大学建筑的。但是建筑系当时不招女生(此原因为一家之言,待考,不影响主要问题),因此梁思成入了建筑系,林徽因入了美术系。林主动旁听课程,加强学习,并得到梁的帮助。

我也学过建筑学的皮毛,认为比较公允的看法是,林的学术水平不及宾大建筑系学生是真的,科班系统教育非常重要;但是说她只懂皮毛,是不对的!!!

二,有关林徽因和建筑学

有很多人认为,林徽因的建筑设计非常一般般。这句话说得对,但是!!!!!!

林父和梁父,教育背景为中西结合,从小对孩子进行了经典教育。梁思成并非为喜欢建筑设计学建筑,求学期间就收到了父亲寄来的营造法式!

梁林二人毕业回国,从来不是为了“设计自己的建筑作品”,而是为了“研究中国建筑史”,“为中国文化正名”,“继续传承中国文化”!!!

他们做过的有限数量的设计,不是他们的主业,其中一部分多是“以建筑史研究指导建筑设计”的尝试。以现在的眼光看都难免幼稚。最有影响的设计,是为保护古都北京而做的规划。(从未实现,当然。)

所以,你们用建筑学来谈她的贡献,是不对的!应该用建筑史学!

三,林徽因真实的历史贡献

林徽因的学历是不完整的,学术水平是有但是有限的。她从未获得独立的伟大学者赞誉,却做了一些不可否认的贡献。结合组织成果列一下:

1,营造学社遍地跑,为中国大量古建筑留下了第一批科学记录和历史资料。林小姐这个时期跟了很多项目,自己也会参与拍照,画图,整理资料。

2,林徽因的名字,在学术论文中常为“二作”。她自己写的文章,多为“科普”。但你仔细阅读她的文章,评价会是,她确实写得,很对。。。相当于一个中学老师,你可以说他科研水平不行,不能说他学科没学好。

3,抗战时期学社逃亡李庄,林打理全家生活,助学社工作,有时会指导学生。

4,解放后回到北京,没有做什么惊世骇俗的大事,但在古都保卫战中,和梁思成坚定站在一边,在梁重病时,代梁演讲,和领导撕逼。

总结一下,林徽因的历史角色是,虽有一身知识和一个职业身份,但承担了非常多的社会角色,是梁思成的秘书和贤内助,也是坚定的建筑史从业人员和传统文化保护工作者,还是以文艺方式对学社成果进行科普的传道者,又是梁家体系中的外交官。自己一生短暂,未能独立创造出重要学术贡献,在诸多重要学术和社会事务中起到推动作用。

如何看待这样的历史角色,是很主观的事,但脱离这样的史实,只能是愚昧和恶意的评价。

四,其他八卦和我的看法

与本答案主题无关,与讨论对象有关。

1,林徽因是上流社会沙龙女主人,这是她很火的原因之一。这一身份让她和部分女人不愉快,和部分男人有瓜葛。但在婚姻中,这样的女人是“夫人社交”的一种角色,她弥补了梁性格上一些短板,也是她有底气出去和领导撕逼的原因。

2,据说林徽因没有耐心,建筑制图确实不行,常常提出设计思路就让梁思成去画图了。没啥评论,设计师这样可以是大师,可以是草包,问题人家夫妻本来就不是想做设计师。

3,骂林徽因的人骂的是她的北京和美国,不知道多少人知道她在李庄的故事。她要真是个婊子怎么撑起一家人,怎么帮助学社工作?见仁见智吧。

4,(谢评论里有知友提出疑义,慎重起见,删除徐志摩与金岳霖之事,无它,闺房事难考。仅表达对林梁的个人看法。)林徽因心里,事业多大比重,爱情多大比重,林梁的婚姻里,多少是爱情和忠贞,多少是志趣相投相濡以沫的合作,你我敢说自己知道?以前我还小,特别羡慕林梁“神仙眷侣”般的爱情,现在自己快婚了,才懂得,支持他们走下去的东西,反而是一种深深植根于现实的,成份复杂的感情。这种感情已经超越了简单的男女互相占有。这段婚姻恐怕也不简单产生和维系于所谓爱情,里面还有理想,有互敬,有气节。

暂时这样吧。


user avatar   present-is-gift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就是人类社会最吊诡的地方,大众的关注点总离不开裤裆。因为一般人大概仅仅能从裤裆里找到与某些莫名大名者的相似之处。所以就把这些并不了解的人裤裆下的那一点点破事儿大谈特谈。

逻辑上其实也算讲得通,毕竟再了不起的人也都没进化得跟普通人产生生殖隔离。强调裤裆里的事情,潜台词大概就是:“其实咱们都一样,都有裤裆!”

然而吧,伟人名人之所以出名实在不是因为裤裆,他们人生绝大多数时间都放在了有意义的事情上,所以才能成名成家。就算是徐志摩,真正闻名的也是他的诗才,而非裤裆。但是大概是理解成名成家需要太多专业知识,凡人懒得去学习,于是就只能盯着裤裆来意淫。

要我说,这就是没出息!


user avatar   shuo-shu-44-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代表城市文明,代表海归派,代表贵族血统,代表才华,代表知名度,代表吸引男性知识分子。---- 其中任何单一因素,就足够让大家“讨厌”了。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半夜躺床上要了一会儿手机水了一下知乎纯随便说了几句,没想到今天这么多赞。

﹉﹉﹉﹉﹉﹉﹉﹉﹉﹉﹉﹉﹉﹉﹉﹉﹉﹉﹉

①我并没有一棍子打死所有喜欢林徽因张爱玲三毛仓央嘉措纳兰容若的姑娘。开头说的“讨厌很多”≠“讨厌全部”;“很多”≠“全部”。评论区里那些从小读三毛的姑娘、因为敬畏林是著名女叫建筑学者、因为国家地理而敬佩林的姑娘,我也在评论里回复了认可、理解和支持的语言。但是遗憾的是,纵观周围,绝大多数人都是肤浅地因为林的情感经历而关注林的、并不了解她的、道听途说而没有考证事件真实性、业余闲暇嚼名人舌根的人,或者是把自己当成林徽因般魅力四射、希望身边有男人像金岳霖一样为了自己终身不娶的人。他们/她们并非像你们一样有真切真诚具体明确的理由。我也相信你们是真的热爱,真的喜欢。

~~~~~~~~~~~~~~~~~~~~~~~~~~~

②我其实想表达的是林徽因仓央嘉措纳兰容若三毛张爱玲是被过度消费的。这过度的消费来源于——只为了吸取读者而眼球制造噱头、选择性夸大林的感情经历的媒体;伪文艺、总是“淡淡忧伤”,发朋友圈qq状态总是“岁月安稳现世美好、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标榜着喜欢林徽因却压根不了解林徽因的矫揉造作的伪文青;还有没真才实学、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写书人。所以很多真正喜欢的人反而都不敢说自己真喜欢了怕被别人误会成自己最受不了的那类人……

~~~~~~~~~~~~~~~~~~~~~~~~~~~

③我们真的能完全了解林徽因吗?我认为我们无法完整立体地了解林徽因。原因如下:其一,斯人已逝。我们和她生活在不同的时代,我们对她的认知绝大多数都来源于二手资料。我们无法和她接触,对她有种直观或理性的印象。那些回忆录、口述等,大抵都具有一定的主观色彩,没法实现对林公正客观的评价。其二,我们与她生活在不同的圈子,隔阂较深,难以透过层层光环看清她真正的品性、她对于那几个男人的态度、她真正践行的是怎样的婚姻爱情观。如今的文艺圈娱乐圈名人尚且毁誉参半,我们傻傻不明白,被各种各样的信息左右,无法辨明真相,更何况她呢。

~~~~~~~~~~~~~~~~~~~~~~~~~~~

④我没必要苛责他人的人生追求和价值观,只需要好好过自己的、以及我太偏激:我承认我们的确没法以自己的价值观要求他人。仅仅是个人一己之见。

⑤喜欢和不喜欢林没有孰对孰错,不牵扯是非问题。因为“喜欢”包括真喜欢和假喜欢;“不喜欢”的原因也多种多样因人而异。不必苛责所有人一致

﹉﹉﹉﹉﹉分割线,正文出现﹉﹉﹉﹉﹉

我并非讨厌林徽因,而是讨厌很多标榜着喜欢林徽因的人。 很多喜欢林徽因仰慕林徽因的女人/女生,实际上都不是仰慕其才华而是羡慕有那么多男人为她付出真心一生都忘不了她或者为她终生不婚,而且那些人都是赫赫有名条件优越的男人。这种标准的玛丽苏情节才是绝大多数女生们真正的口味所在、对林徽因的兴趣点。

﹉﹉﹉﹉﹉﹉﹉﹉﹉﹉﹉﹉﹉﹉﹉﹉﹉﹉

并且她们会幻想症,觉得自己也是一朵白莲花。不切实际憧憬着自己也能有林徽因一样的感情经历,希望自己被很多人追求。好像自己拥有旷世才华绝色美貌似的。于是将自己的情感之路坎坷抑或没人追求归结于自己没有遇上那些痴情又优质的男人。

﹉﹉﹉﹉﹉﹉﹉﹉﹉﹉﹉﹉﹉﹉﹉﹉﹉﹉

而且她们以为读林徽因就是显得自己清高、脱俗。可是依我看挺矫揉造作的

﹉﹉﹉﹉﹉﹉﹉﹉﹉﹉﹉﹉﹉﹉﹉﹉﹉﹉

事实上她们看的林徽因不过就是白落梅写的非常扯的写林徽因的书。这种所谓的细腻笔触(类似安意如)实在太做作。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太明显。

﹉﹉﹉﹉﹉﹉﹉﹉﹉﹉﹉﹉﹉﹉﹉﹉﹉﹉

时间长了,见的这类女生太多。于是有点受不了,让我觉得喜欢林徽因的人整体上水平不高。林徽因的格调也被她们硬生生拉低了。(类似还有仓央嘉措、纳兰容若、三毛、张爱玲)

﹉﹉﹉﹉﹉﹉﹉﹉﹉﹉﹉﹉﹉﹉﹉﹉﹉﹉

现在网络上伤感文字太多。天天表达着自己内心的明媚的忧伤的人总被称为“文艺的人”“文青”。于是“文艺”和“文青”两个词贬值了。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没有什么人恶心林徽因,毕竟林徽因的年纪当大多数人的祖奶奶都够了。恶心的是很多人非要把她当作一面大旗挥舞着当作新时代女性的学习对象。

而事实上林奶奶有着很大的历史局限性。你把她放下民国的语境下讨论,那无疑是杰出的。但是你愣是要拿她跟渣姨进行建筑学意义上的对比,那就是有点不自量力了。

我们都知道,对一个人的评价要用辩证法,不要什么话一锤子锤实,你说她人间四月天,我说她民国绿茶婊。结合民国时期的条件。她一定是位堪称优秀,杰出的女性代表。但是同样因为历史的进程和国力衰弱,她能做出的成果也极其有限。伟大二字恐难堪其实。


user avatar   wan-wan-1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林徽因之可恨可悲,不在于它写作上的技艺浅薄,不在于它也许风流旖旎的情史,更不在于它那些肤浅的文艺女粉丝们。

是这么多年,媒体致力于消费它,给它打造出来的这样一个媚俗形象。

我请在这个问题下的诸位,仔细想想,你们第一次接触到林徽因,是因为什么样的际遇?

是不是在各类民国人物画传里,阅读到了它的美丽与哀愁?

是不是在各式读者青年文摘中,浏览过了它的情史与爱欲?

是不是在民国爱情影视剧集里,咬牙切齿那些矫揉的浪漫?

我觉得这很荒谬。试问我们头次接触鲁迅,头次接触林语堂,乃至我们头次接触徐志摩,哪一个不是从作品开始的?并且提起来,又哪个不是至少有篇代表作刻在我们心底?古往今来,名人大家中并不乏美男子,但请问有多少人是靠脸立传的吗?

但是我们的民国才女们,却统统被运作成了这样的模式。幸运的是,无论张爱玲还是萧红,它们除了脸蛋和情史被纷纷八卦外,至少还有可以为大众轻易阅读的通俗小说作品。

唯有林徽因,始于一个民国美才女的八卦名号,又因其专业的冷门,终于一个名不副实的民国美才女的八卦定论。

每每对着林徽因发表高见的人们,却往往从未看过它在建筑史上的论著,甚至并不知道它也曾参与国徽和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更罔论梁思成的作品多由林徽因加以润色。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像你们一样厌恶林徽因。因为我也是看着它的八卦长大的一代。我由此自以为更深刻地认识了徐志摩、陆小曼、张幼仪、梁思成、金岳霖。我读钱钟书的《猫》,看冰心的《我们太太的客厅》,跟大家一起事无巨细八卦林徽因割过的双眼皮,畅谈林徽因到底劈腿几次,在多少个男人之间周旋并大肆施展魅力。

南方系某次以林徽因为噱头,评选出了所谓当代五大知女:新闻知女柴静、民主知女伊能静、微博知女姚晨、文艺知女汤唯、财经知女曾子墨。这更是令我对林徽因的厌恶登至巅峰。

是的,你看到了,在媒体操作中的林徽因系列,论其规格,先要以脸蛋颜色定高下,然后大约是风流交际之姿,再所谓的知识理性、心怀天下,不过是那鲜花上的一点点露水而已。有则平添艳美,蒸发了也无妨其娇嫩。

这样定义的美才女们,刚刚捧出来,也许会引发一片惊艳憧憬之情。媒体包装出了一朵看起来无懈可击的玫瑰,以迎合受众们一睹才子佳人故事的心。然后不停强化,不停强化,终于又激发了大众的反弹之情。当然了,空对着那些脸蛋和三角恋,又怎么能不让人开始心生怀疑和不满?

但是我们的媒体,宁愿加固交际花的形象,也从不肯告诉你林徽因并不止是周旋一群男人中间的女人,更曾为建筑工作一路泥泞的田野考察;它们一次次印刷出林徽因少女时代的照片,却从来不告诉你它四十余岁就憔悴无比,缠绵病榻还坚持执教的真相。

我们的媒体,笑看一众女文青,跟随自己,把林徽因捧上神坛,又笑看一众女文青,叛变自己,把林徽因狠批成婊子。

因为无论怎样的吹捧和批斗,都永远只会建立在它的脸蛋和它的情欲上了。

待到下次拍摄相关多角恋的电视剧,不出意外,还会有更高的收视率。

我在上一篇回答里提到过玛丽居里那波兰荡妇的名头,林徽因当然比不得玛丽居里。但是我想,基于普罗大众对女性的审美,基于这个社会对女性的定义,这也许就是历史长河里,众多出色的女性在某个阶段时期,不得不应得的待遇。

可恨,可悲。


P.S.抱歉各位,因为不友善,今天无法回复评论。


user avatar   li-ce-14-8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 往前走 莫回呀头

通天的大路 九千九百 九千九百九呀

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呀 往前走 莫回呀头

通天的大路 九千九百 九千九百九呀

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呀 往前走 莫回呀头

从此后 你 搭起那红绣楼呀

抛洒着红绣球呀 正打中我的头呀

与你喝一壶呀 红红的高梁酒呀

红红的高梁酒呀嘿 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呀

往前走 莫回呀头 通天的大路 九千九百

九千九百九呀 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呀

往前走 莫回呀头 从此后

你 搭起那红绣楼呀 抛洒着红绣球呀

正打中我的头呀 与你喝一壶呀

红红的高梁酒呀 红红的高梁酒呀嘿

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呀 往前走 莫回呀头




     

相关话题

  怎么正确看待军阀和最近的军阀太太梗? 
  常凯申政府是完全的买办政府吗? 
  为什么会有人怀念民国? 
  中华民国丢了外蒙古为啥没人骂? 
  想写一部以民国为时代背景的小说,为了不犯常识性错误,应该参考哪些书? 
  如何评价梁思成第二任妻子林洙? 
  为什么会有一些人喜欢中华民国? 
  真实的民国是什么样的场景? 
  中华民国丢了外蒙古为啥没人骂? 
  民国时期济南的面粉厂? 

前一个讨论
世界上都有哪些有毒的美食?
下一个讨论
你见过的有些人能漂亮到什么程度?





© 2024-05-20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20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