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夸孩子聪明和夸孩子努力真的不同吗? 第1页

  

user avatar   baoyan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最近有知友提到了Weiner的归因理论,我觉得这也是个非常有趣的角度,所以来更新一下我的看法。

知友的观点是:当孩子成功后,要夸他能力强,而非很努力。因为很努力虽然只是内部因素,但是却属于不稳定因素,只有能力强,属于内部因素,又属于稳定因素。

我在学习Weiner的归因理论时,可能是因为翻译不同,将稳定与不稳定的维度译成了可控和不可控的维度。那么从知友的观点可以看出,他认为孩子的努力程度是不稳定因素,因为努力不努力是孩子可以通过控制而改变的,孩子的能力是稳定因素,因为能力高不高是孩子不可控制改变的,是稳定的。

‘能力是一种不可改变的稳定因素’,这本身就是Dweck研究中fixed-mindset(固定型思维)的典型表现。这也是我在答案中想要避免培养的孩子的思维。


欢迎讨论不同观点:)


-----------------------原答案如下-----------------------------------------------------------------



蟹妖。

答案略长,可以直接看每部分的结论。


在心理学里,这个实验被用来研究孩子们的学习动机激发和培养

part 1

心理学家发现孩子们有两种【我要学习】的理由(动机),一种是【我要掌握这个知识】,也就是掌握目标。一种是【我想表现优秀】,也就是成绩目标。

这两种孩子在学习时表现如下:

在掌握目标定向的情况下,个体通常表现出一种积极的、适应的动机模式,他们寻求挑战,专注于当前的学习任务,能有效地运用深层加工策略,如努力发掘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等,面对失败仍然能够保持积极的情绪,努力不懈。 而在成绩目标的情况下,个体倾向于将成败归因于自身的能力,这样成功固然可以提高个体的自信,一旦失败就容易导致低能评价,产生焦虑、羞愧、沮丧等消极情绪,干扰有效的、综合策略的运用,反映了一种不适应的动机模式。 因此,一般的观点认为,掌握目标更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产生持久的推动力并促进学生取得更大的成就。


因此,我们得出part 1 结论:孩子在学习任务前表现不同,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的学习动机不同。掌握型目标比成绩型目标更加促进孩子学习。


part 2

那么问题来啦。这两种学习目标是怎么来的呢?

这就涉及到两种学习目标背后的思维方式。这同样是Dweck同志在为难孩子们发现的。

与part1 结论相近,一些孩子认为

所有的事情都离不开个人努力,而这个世界上也充满了那些帮助你去学习,去成长的有趣的挑战。Dweck将其称为“成长型思维模式”(“growth mindset.”)。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们在碰到更难的智力拼图时会那么兴奋——因为那些简单的题目不具有挑战性,他们从中也学不到任何东西。但是那些难题就不一样了。这些题简直太棒了——可以让他们发展一个新的技能,或者征服一个新的问题。而在后面的一些实验中,甚至有一些孩子要求将题目带回家,因为这样他们就可以花更多的时间研究答案。

而另一些孩子认为

一个人的素质是一成不变的。你要么聪明,要么就不聪明。假如你失败了,那就说明你不聪明。”这也是为什么,当那些无助的孩子开始失败的时候,他们就无法接受现实了——因为失败刚好提醒了他们,他们弱爆了(自己是那么容易就困惑,自己的记性是如此不好)。在这种情况下,游戏当然也就变得不好玩了——谁会愿意被时时提醒自己是一个loser呢?也难怪他们会开始转移话题。Dweck将这种想法,即认为你的能力是一成不变的,而整个世界就是由一个个为了考察你能力所在的测试组成的想法,称为“固定型思维模式”(“fixed mindset”)。

于是我们得到了part 2结论:学习目标不同,是因为思维模式不同。成长型思维的孩子怀有掌握型学习目标,固定型思维的孩子怀有成绩型学习目标。


part 3

我们再回到问题。夸奖孩子聪明和努力,会不同吗?这涉及到的是内部可控和不可控的归因。

当一个孩子完成学习任务后,得到的反馈是“你真聪明。你真棒!” 这种终结性评价更多看重前一个阶段的表现和最终成绩,给孩子的信息是:【你任务完成的漂亮,是因为你聪明,没有完成任务,是因为你不聪明。你没法控制自己聪不聪明,你之后的表现和你聪不聪明有关。】这种内部不可控的归因(我不能控制自己变聪明),促使孩子形成了不可改变的固定性思维(我聪不聪明是天生的)。


而当孩子完成任务后,得到的是:“我看到了你为出色完成任务而付出的努力!”这样的反馈将成功归因在内部可控的因素。(我努不努力是可以控制的) 因此孩子形成的是成长型思维。


于是,我们得出终极结论: 反馈不同,导致孩子的思维方式不同,继而在遇到任务时,表现不同。夸奖孩子努力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夸奖孩子聪明培养孩子的固定性思维。而这两种思维决定了面对任务时的不同目标及表现。


以上。



-------------------------------讨论区分割线-------------------------------------------

谢谢大家的关注,补充和讨论。有几个讨论想和大家分享:)

1.有知友在评论区谈到,“智力平平但是抱着“成长型思维”的孩子,或许在早期任务不困难的时候通过不断尝试可以积累些成绩,但是或早或晚迟早会遇到怎么努力怎么提高极限都跨不过的坎...等到他们接触主流的心理学知识(流体智力是随着年龄下降的),真不会觉得自己被欺骗了吗?”

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一定存在因为智力因素限制而无论怎么努力也跨不过去这个坎儿的时候。这里就涉及到孩子对于失败的归因了。

在遇到超越自己智力水平的任务时,成绩型孩子会认为是自己不聪明,导致努力没有用,以后也倾向于选择容易证明自己聪明的任务。掌握型孩子会认为任务难度不适合自己,做这样的任务对自己的能力增长没有 帮助,所以自己的努力白费了,从而去选择适合自己最近发展区的,能让自己能力得到发展的任务。

所以并不是失败本身决定了孩子对于能力增长或是固定的思维,而是孩子本身的思维决定着他对失败的理解。

2. 一些知友问,已经是固定型思维了怎么破。

我的理解是,在心理咨询里,对于人的思维模式或者应对模式,存在一种“察觉即改变”的现象。当我们知道自己的思维更倾向于固定思维时,我们已经就在改变的路上了。可能在下次遇到非常努力也解决不了的困难时,就会有意识的外归因,也许是我们选择了不适合锻炼我们能力的任务,或许是环境等其他因素影响了我们完成。而当成功时,我们在暗自窃喜自己聪明时,也会想想和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我觉得人的思维模式是可以通过我们的觉察和努力改变的。 3. 有知友提到,“我看到了你为出色完成任务而付出的努力!” 这句话非常的不口语化,有没有更好的反馈方式。哈哈,知友们真是太严谨认真了。大赞。

关于如何给小娃们反馈,我也正在学习中。 我目前学到的是,对于具体任务给出的具体反馈,同时巩固孩子的努力倾向会更好。比如看到孩子画了一幅颜色鲜艳的画,我觉得相比于说“你真棒,你真是天才!”,就不如说“我刚才看到你认真涂色和修改,现在你的画看起来颜色很鲜艳,让人感觉很漂亮。”更好。孩子快速的完成了拼图的任务,相比于说“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说“这么快就完成了,我和你一样高兴呢,你是怎么做到的?” 这样可能容易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和表达能力吧。

4. 在评论中,有知友问回答中【熊孩子】的定义。嗯,是的,当时写【熊孩子】是当做【孩子们】的昵称来写的,没有任何专门指淘气的孩子或是不懂事的孩子这样的意思。是我用词不太严谨,谢谢知友们指出,已经改正啦。

欢迎大家讨论(^-^)


user avatar   zhu-ge-ke-17 网友的相关建议: 
      

难道不应该根据事实来?

如果孩子很轻松地就做好了一件事情,那就夸他聪明。

如果孩子付出很多精力做好了一件事情,那就夸他努力。

况且为什么不能两个都夸?

你本来就聪明,还这么努力,我真为你自豪。

这样0.0


user avatar   tinaliut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实验是真实存在的,并不是鸡汤。以下是原实验出处:

Mueller, C. M., & Dweck, C. S. (1998). Praise for intelligence can undermine children's motivation and performa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5(1), 33-52.

另外,Carol Dweck在她的TED演讲也提到过这个实验:

卡罗尔•德韦克: 请相信,你可以进步

上个月答主正好讲过一节关于Dweck理论的课,个人觉得

@bunny咚咚

的回答已经解释得挺好很专业了,关于题主问的到这个结论是否可靠的问题,我今天来冒个泡稍稍补充下与这个实验有关的跨文化研究中的东西方文化对儿童学习信念的影响。(建议大家结合这两个回答看,

@bunny咚咚

已经提到的我就不重复了)

"夸人聪明不如夸人努力"这个结论,从一方面来说,不仅对孩子适用,与你我也息息相关。

在此实验及后续实验的基础上,Carol Dweck教授提出了「固定型思维模式」与「成长型思维模式」理论(Fixed vs. Growth Mindsets)。简单的说,拥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相信一个人的素质/智力是一成不变的,成功来源于证明你的优秀,若遭遇失败则说明你不聪明。所以,为了表面的成功和看上去的优秀,固定型思维的人惧怕挑战和改变​​,更愿意停留在一个足以胜任的领域里。

相反,而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素质/智力是可以通过努力而提高的(注意,这里说的是对智力提升的"信念"和"态度",并不等同于智力量表测量的IQ)。

直接上图吧,总结得挺不错。看看你的思维模式更像哪一种?

图片来源:

agenda.weforum.org/chin

Dweck在其著作《思维模式:成功的新心理学》(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一书中写到,这两种不同思维模式不仅在家庭与学校教育领域,亦贯穿人际关系、教育、商业管理等方方面面。甚至在天赋被认为是极为重要的运动领域,最优秀的运动员们一般也是属于成长型思维这一类型,通过刻苦训练来保持佳绩,而那些拥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运动员则会将自己日以下滑的成绩更多归因于不可控制的环境因素。

如果仅从实验设计和结果这一方面来说,"夸人聪明不如夸人努力"结论是可靠的。但是,作为一名严谨的认知及发展神经科研工作者,我想继续补充说一下为什么研究儿童的学习和发展也离不开所处的社会环境。相信很多人都看了去年BBC一档关于在英国实行中国式教学试验的纪录片,也相信很多人都有一种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感觉吧。 ╮(╯◇╰)╭


----------------------------------------------------------------


从另一方面来说,"夸孩子聪明不如夸孩子努力"这个实验结论主要针对的是西方文化中喜欢以夸孩子聪明以肯定和鼓励孩子的现象,而你我都知的东方文化中向来都是别人家的孩子更聪明,老师和家长口中通常是这么"鼓励"的:"你(们)已经这么笨了,再不努力将来考上不了大学怎么办呢?" (>﹏<)

美国NPR电台的一档节目中曾经对东西方教育方式的孰优孰劣进行过很有意思的探讨,一个大写的学术和科普兼得。

Struggle For Smarts? How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Tackle Learning : Shots

具有代表性的西方语境下的表扬是这么说的:

(答主按上下文语境大致翻译了下,如有细微出入请以英文为准)

Mother: Do you know that's what smart people do, smart grown-ups?

Child: I know ... talk about books.

Mother: Yeah. So that's a pretty smart thing to do to talk about a book.

Child: Hmmm mmmm.

美国妈妈: 你知道那是聪明人做的事吧?

美国孩子: 我知道... 谈论书。

美国妈妈: 对, 谈论书是件很聪明的事

美国孩子: 嗯...

而具有代表性的东方语境下的表扬是这样的:

"You practiced and practiced with lots of energy," she tells him. "It got really hard, but you made a great effort. You insisted on practicing yourself."

台湾妈(话)妈(痨): 你就这样很努力很努力地去练啊. (这个钢琴比赛要拿奖)确实很难,但是你下了很大功夫坚持练习(所以拿了冠军)。

(可怜的)台湾孩子: 貌似并未出声...


%%%%%%%%% 表扬方式:西方 vs. 东方 %%%%%%%%%

关于东西方教育对"表扬"的不同侧重点,有一系列很有意思的跨文化研究,比如UCLA的James Stigler擅对比美日教育差异, 比如Brown University的Jin Li及其团队擅对比中美教育文化。综合二家之言,也就是说:

1)西方文化环境一般来说认为夸孩子聪明是激励孩子学习最好的方法,然而这会助长"固定型思维模式",努力的孩子会被认为不聪明,遇到困难和挑战时孩子会想要"看起来优秀"而放弃尝试。

2)东方文化语境下中更多夸奖的则是孩子的努力,这是帮助孩子形成"成长式思维模式"的体现。

3)夸孩子聪明不如夸孩子努力。



最后抛一个问题以结尾吧。虽然跨文化研究中一致认为中国教育注重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 然而一直觉得「固定型思维模式」大有人在的答主,很好奇大家怎么看?




(答主飘过:能看到这里的一定是真爱,以下是彩蛋!)

搞笑的是,当年James Stigler将东方教育中的"优点"无限量放大(估计是第一次亲历日本课堂,cultural shock下认知失调得觉得日本教育太厉害了),然后忧国忧民的他还与Harold Stevenson一起写了本书,叫做The Learning Gap: Why Our Schools Are Failing and What We Can Learn from Japanese and Chinese Education(其实你们大可不必担心被日本、中国教育超越啊,说实话没有一个国家觉得自己的教育没有问题的......)


这事儿还没完,后来James Stigler又写了本书The Teaching Gap: Best Ideas from the World's Teachers for Improving Education in the Classroom (求您别再写了... ("▔□▔)/


Tina敬上

写于一个好雨知时节的春夜



参考文献:

Dweck, C. (2006). 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 Ballantina Books.


Li, J., Fung, H., Bakeman, R., Rae, K., & Wei, W.-C. (2014). How European American and Taiwanese mothers talk to their children about learning. Child Development, 85, 1206-1221.


Mueller, C. M., & Dweck, C. S. (1998). Praise for intelligence can undermine children's motivation and performa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5, 33-52.


Stevenson, H., & Stigler, J. W. (1994). Learning gap: Why our schools are failing and what we can learn from Japanese and Chinese education. Simon and Schustar.


Stigler, J. W. and Hiebert, J. (1999). The teaching gap: Best ideas from the world’s teachers for improving education in the classroom. New York: Free Press.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西南医科大学回应「女生偷拍男寝」事件:「学校有关部门进行调查处理」「如需了解情况可来电联系」? 
  如何看待成都 49 中处理坠楼事件的做法?面对类似事件,合理的通报和处理流程是怎样的? 
  有没有哪个时刻让你感到特别孤独? 
  儿子闹脾气拒绝坐车,妈妈让跑4公里回家,如何看待这种教育方式? 
  妹妹做文综的时候突然问:既然独裁是不好的,那为什么以前的封建制度能诞生强盛的帝国。我该怎么回答她? 
  中国的“高考改变命运”的现象有可能改变吗? 
  如何看待常州市五年级小学女生作文课坠楼,官方通报未发现老师辱骂殴打学生一事? 
  目睹亲人的死亡后你是怎样自我治愈的? 
  家有五岁女儿,突然说长大要跟和她一起玩很要好的小男孩结婚,应该如何引导? 
  我让九年级的女儿天天拖地,我有错吗? 

前一个讨论
控制理论到底有什么用?
下一个讨论
努力学习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 2024-06-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