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始终觉得,出国留学这件事是需要进行长远的规划,然后再能够具体开始准备和实施的。
毕竟这也属于我们人生中国的一个转折点,会影响到我们未来的规划和人生道路,在这背后你要考虑过你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出国留学能否帮助你实现那样的生活。
在我刚上大一的时候,我就决定了我想要去香港中文大学留学的目标,而且还把自己的qq签名改成了“CUHK”;
在我大三的时候,我又了解到了伦敦政经这所大学的硕士录取率历来很低,而且我曾经就读的双非大学,几乎没有成功申请到过文科的名校的案例。
不过我通过我的努力,最后还是证明了,即使是双非背景,申请名校也并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事情,我还是在伦敦政经开启了我的留学生涯。
针对题主的疑问,今天这篇回答,我就和题主说一下,作为一名双非背景的申请者,如何成功申请到名校。
背景简述
本科: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专业传播学,GPA成绩为4.0分,均分90.18分
在校期间辅修第二学位,专业工商管理,GPA成绩为3.7分,均分88分
雅思总分7.0分,其中听力和阅读各8.0分,口语6.5分,写作6.0分
录取offer: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 Master of Gender, Media and Cultur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Master of Corporate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Business School)
King's College London
Durham
University of Reims (France) -有奖学金
一、留学是条不归路——确认目标
首先,问问自己,出国、考研、工作这三条路,哪条最适合你自己?
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越早思考,就能越早地避免你走弯路。毕竟很少有人能在这三条路上,同时都走得很顺利。
在我刚上大学的时候,我就针对当时自己的背景,进行比较和规划过:
第一,是国内考研,竞争压力比较大,而且学制一般都是2年到3年左右,要很长时间才能够毕业;
第二,是考公务员,虽然家里人很希望我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但是其实我本人是不太喜欢公务员的工作的,我本身就是个闲不下来的性格,而且我更希望在我有限的青春里,能够感受更多无限的可能;
第三,是毕业后直接工作,但是就我的本科学历背景来看,双非背景比较一般,和那些清北复交的高才毕业生相比,真的没有什么竞争优势;
第四,就是出国留学了,虽然是一个人去国外,但是可以体验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也可以刷学历、感受一下国外的世界,还可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综上所述,其实我已经有了一个方向。再加上我刚上大学的时候,也潜意识的受到了我美国留学的哥哥影响,于是就有了想要出国留学的想法。但是当时这个想法其实还没有完全确定下来,只是一个趋势而已。
大一下学期的时候,我还在思考这个问题,当时我发现如果在国内考研的话,一般需要3年的时候才能毕业,这个时间对我来说还是有些长的,而且目前国内考研的压力越来越大,上名校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容易。
如果是毕业后直接工作的话,我还是感觉自己因为高考失利,自身大学背景并没有太多优势。倒不如去一个更好的平台去提升一下自己,读个好大学,刷个不错的学历镀个金,然后再找工作,说不准会更容易一些。
综合考虑之后,我决定选择出国留学这条路。
美国澳洲的学费对我来说还是比较高的,兼顾性价比,最后我选择了英国和香港这两个地方的大学,一方面学制短,还有一方面学费相对便宜,性价比还是很高的。
我上大学的时候,也是一个很能给自己打鸡血的选手。当时决定出国之后,我就开始在各大国内外留学论坛上找各种相关材料和信息,开始了解留学的目的地、专业、录取要求、学制和学费等等方面。也查询了一些之前成功申请到外国大学offer的案例,也就是一些跟我专业背景和成绩差不多的前辈们,一般都成功申请了什么大学。
其实信息的搜索和整理这个过程还是很繁琐也很漫长的,但是不了解直接申请的话,肯定是浪费时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嘛,所以我就一直给自己打鸡血,要耐心下来去查资料,必须要完全了解要申请的大学和专业,同时结合自身背景,去确定一个适合自己的目标,这样成功的概率会更大一些。
其实从留学目标的确定开始,就已经确定了,大学剩下的时光里,我要做的事情,要比同届同学做的事情要多一些。
二、分解目标
第二个要深入问自己的问题就是:你之所以打算出国,到底是需要什么?
一般来说tier1的大学对申请者的硬件成绩上会有一些要求,比如说:
学校背景、语言成绩以及GPA成绩
除了硬件成绩,也会有一些软性背景的要求,比如说科研项目经历以及实习经历
GPA其实就是你大学四年的成绩,就拿英国来说吧,GPA在85分以上才有机会成功申请到Top30的大学;
如果是要申请Top10的大学的话,那么GPA最起码要到88分以上;
如果是要申请G5名校的话,那么GPA最起码要达到90分以上,
就算你现在不是,那么你也要想办法刷到那个分数。就比如说LSE,对申请者的要求是,国内排名Top30开外的大学,GPA最起码90+。
题主不要感觉这个分数太高了,提前知道均分很高,然后努力,比你到时候拿到了有条件offer,但是发现自己的成绩达不到要求,最后没办法换成无条件offer要好很多。
我有一个朋友,他的GPA均分83分,当时LSE要求他达到90分以上,他和学校商量了很久,最后无果。所以,早些准备,成绩高一些,会避免最后达不到要求的尴尬情形。
对于GPA的提高方法上,你平时多比别人付出一些努力,认真对待作业,好好备考,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和老师搞好关系,不懂的地方就赶紧问,这些都是很重要的。
千万不要相信什么坑中介的“改分”言论,这个不靠谱的,学习这件事情上没有捷径,学校不会给你改分的,学校又不傻的。
就拿我自己要申请的大学来说吧,LSE要求申请者雅思总分达到7.0分,且单项小分6.0+。
我的英语成绩还是很差的,高考只拿了102分,所以当时在备考雅思的时候,还是有些头疼的。
刚上大一的时候,我宿舍有个英语水平超级不错的女神级人物,和她相比,我的英语单词发音就没有一个是标准的,有一说一,我个人感觉,自己的英语真的很烂。
虽然水平不如人家,但是我有笨鸟先飞的觉悟。我很早之前就开始备考雅思了,虽然复习的效果一直都不太理想,但是每天也有保持一定时间的复习和学习。
毕竟滴水石穿嘛,时间长了,基础还是有一些的,也就没有最开始那么没自信了。
我也很想跟题主说,我雅思首战7.0分还是很不错的,而且不费吹灰之力就拿到了这么好的成绩,让题主对我十分崇拜。
但是现实是残酷的,我个人是真的觉得努力和坚持是每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和阶段都需要具备的良好品质,不要感觉别人的成绩是很轻易就拿到的,虽然可能你看到她一直都没有学习,但是可能她在你没看见的时候,付出了很多汗水和努力。
当你在睡觉,和朋友出去逛街,在KTV唱歌或者在宿舍打游戏、看韩剧的时候,我在图书馆泡了到闭馆,复习到凌晨。我是真的认真备考了很久,也是真的考了好几次,才拿到了7.0分这个成绩的。
这里我要吐槽一下有关学校组织活动的事情,我个人感觉学校的学生会还是比较浪费时间的,当然有些大学会有一些组织架构比较完善,也没那么腐败的学生会是除外的。
如果题主打算参加学生组织的话,还是选择一些可以做些实事的组织吧。比如说赛扶啊、AIESEC啊,这些组织都还是很不错的。
除了参加实践活动之外,有时间的话,多去实习。刚进公司的时候,肯定不会有什么核心工作能让你做,最开始都是从一些辅助性工作,从打酱油开始的。
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可以找一些能够接触到核心工作的机会,然后参与进去,积累自己的实务经验,同时也可以慢慢扩展自己的人脉圈。你要知道,你认识的每一个人,都有可能会在你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对你产生帮助,未来的事情,谁说得准呢?所以要真诚的对待每一个人,耐心学习,虚心求教,等待机会。
实习这个事情,其实几句话根本说不清楚。
每年Fall LSE的同学,基本上都具备很不错的实习经历,而且实习公司的共同特点基本上都是外企,这些同学几乎都是从打酱油开始的,所以题主在实习最初一定要虚心从辅助性工作做起,不要好高骛远。
就我个人而言,我第一份实习工作,是在大一的寒假找的。实习单位是家那笔你的一家报社,这家报社估计现在也找不到名字了,但是当时的实习工作让我对这个社会有了一些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发表了几篇文章,在后来申请罗德公关(全球顶尖的公共公司)的时候,也有了一定的申请优势(当时据我所知,罗德公关基本上只要985/211高校的同学做实习生的)。
后来我拿到了罗德公关的实习offer,又靠着罗德公关的实习经历,成功拿到了世界500强企业——玛氏的公关实习名额。
其实我的经历还是有一点代表性的,在丰富的简历背后,大家都是从打酱油一点一点积累和成长起来的。
除此之外,题主如果有条件也有机会的话,也可以考虑参加一些海外高校的交流学习的项目,比如说NGO,或者一些商业竞赛,都是不错的选择。不仅可以让你的简历更加丰富多彩,还可以开拓你的眼界。
三、LSE媒体专业申请实录
刚刚也说过了,在我大一的时候,我是打算去港中文读书的。后来了解多了,我就把申请目标改到了LSE,而且确定了之后,没事就会跑去LSE的官网上看看,自己给自己加油打鸡血,接下来二,我就说一下LSE媒体专业的具体申请情况吧。
LSE的媒体专业其实和英国其他大学的媒体专业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在教学上会更侧重于专业化的教学,课程设置上基本上都是社会科学方向的,这和华威的偏商科的教学方向还是有本质上差别对待。
我感觉我本科大学的学术氛围并不是很浓厚,所以在申请硕士的时候,我想申请一个比较有学术氛围的大学去感受一下,也借此机会好好提升一下自己。
LSE的媒体专业其实有多专业分支的,申请最多的分支是Media and Communication这个专业分支,这个专业每年录取的中国学生的人数也是比较多的,但是申请难度并不是简单,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你捉摸不透 LSE招生官的录取倾向。
Media, Communication and Development专业相对于MC来说,其实申请会容易一点,当然也只是我个人的看法。
然后是Political Communication专业,这个专业每年录取的中国学生人数比较少。
最后就是Gender, Media and Culture专业了,这专业是传播学院和Gender学院两个学院联合开设的一个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有一定的融合和交叉,也可以同时选修两个学院的课程,如果题主对哲学、文化学习的课程比较感兴趣的话,也可以考虑申请这个专业。
我的一专是Media and Communication。
在3月25号的时候收到了拒信,可能是因为本科背景不太好,还可能是因为这个专业更倾向于录取diverse背景的学生,如果题主本科专业就是传播学,MC这个专业其实在课程设置上,很多课程和你本科的课程都是重合的。
我的二专是Gender, Media and Culture。
在5月16号的时候,收到了offer。LSE的50英镑申请费是可以申请两个专业的,如果题主你收到拒信的时间比较早,也可以在重新准备第二个专业的申请,今年还是有很多同事通过这个方法成功申请到的。
题主如果有名校情结的话,其实可以考虑申请一个你自己理想的专业,同时在申请一个比较偏冷门的专业。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在转专业的时候,都是根据专业名字去判断的。
而且虽然有些专业听起来比较冷门,但是课程设置上和那些热门专业学习的内容都是差不多的,毕竟选修课是可以自己去选的,到时候选一些你比较感兴趣的课程去学习就好了。
LSE对PS的字数要求还是有些多的,大概2到3页A4纸左右。
在PS和RL的撰写上,我基本上都是先写好中文稿,然后在一页一页的缩减和改动。在我准备PS的时候,我有好几次都把自己感动到了。同时,也很很多有留学惊讶你的前辈们对PS的撰写结构、思路等相关问题聊了很久,当然也很感谢我的美国学长陈同学的帮助。
其实PS的准备过程,就是你了解你自己的一个过程,你越熟悉你自己,越熟悉你要申请的专业和大学,越容易找到切入点。把你的个人特色,融合到你的故事里,再结合你要申请的专业、大学的录取倾向,写出一篇吸引人的PS,还是比较容易的。
我的PS是由四个部分组成的,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就是说明你对媒体这个专业和行业的热爱;第二部分是学术,主要就是阐述你在学校期间的各种优异表现,以及你在媒体这行有着不错的发展潜力;第三部分是介绍了我之前经历过的两次比较大的实习活动;第四部分是阐述我对LSE的热爱。
RL的话,你可以找两个很熟悉你的了解进行签字,至于RL的撰写上,如果老师愿意帮你写那肯定是最好了。如果不行的话,你也可以自己写。
但是推荐人的选择上还是比较讲究的,最好每封推荐信突出你的优势都不一样,你最好可以找两个老师,从不同的角度去突出你的优势。LSE的推荐信系统是需要在网上回传一个online的,所以记得要提前和老师讲,让她帮你转邮件。
网申
我记得我的雅思成绩是10月27号出的,在一个星期之内,我就申请网申了。然后LSE陆续给我发了四封邮件,告诉我已经开始审核了。
收到了审核通知邮件,就是等待offer的过程了。
这个过程对我而言还是很折磨的,从11月到5月,LSE足足让我等了有7个月。
原本以为就这样凉了,不过生活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给你准备一个惊喜,也算是在最后一刻让我收到了offer,圆了我的留学梦。
总结
现在回头想想我之前的留学过程还是很艰辛的,不过我在申请的过程中,明白了做人要宽容自己的这个道理,虽然我一直都崇尚着“尽人事,听天命”的想法,但是我也是始终相信着努力的人运气的都不会太差,我相信美好的事情一定都会发生的,只是时间问题。我是这样,希望题主,你也是。
本科为日文文学学士的我,研究生却选择到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学习SAIS国际关系,不得不说,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挑战,但也让我有了很多的成长。
今天我也分享一下自己的申请经历,希望给想要申请出国留的学弟学妹一个参考。
在我介绍我的申请历程之前,我先为大家介绍一下的我各项基本资料,这样也方便大家更好地了解我的申请历程。
本科:
外交学院
日语专业
GPA:90/100
研究生: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AIS国际关系(能源环境方向)专业
雅思:
7.5(8+8+6.5+7)
GRE:
155+168+4.0
或许是因为我本科是外交学院的关系,在我进入大学之后,发现身边的很多小伙伴就开始商量留学的事情,学校中也有很多的学长学姐纷纷申请出国留学。但当时的我并没有确定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所以在大一大二的时候我并没有特意准备留学。
但是我知道好的成绩无论是对于留学还是保研都很有帮助,为了让我在未来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我在大一大二期间对于自己的成绩还是比较看重的,这也为我后续的留学申请提供了很多的便利。
所以我建议想要申请留学的同学一定要从大一开始就重视自己的GPA,尽管这可能会耗费你更多精力,但是如果你前期的成绩不好,会导致你的GPA偏低,从而成为你留学申请中的一个短板,而到时为了弥补这个短板,你需要付出的代价远远比当时认真上课要多得多,这是很得不偿失的。
到了大三的时候,我面临抉择,当时在工作、留学和保研三条路中,我一直都没能拿定主意。
不过因为身边很多的同学都在准备留学的相关事宜,我不免也有些心动,而我的父母对于我出国一直以来也都是十分支持的,加上我从小到大都是静不下来的性格,所以在咨询了老师的建议之后,我也决定要在研究生阶段出国留学。
不过当时我只是知道自己想要出国留学体验不一样的生活,同时见识国外的教学模式和环境,但是对于我究竟为什么出国这个问题我一直都很迷茫,也找不到答案。
我反复在内心中问自己出国究竟是为了什么,但是我也不清楚自己对于未来的规划是什么,因此更加不知道自己要如何实现它。
尽管如此,我依然决定申请出国留学,所以也开始了申请的准备过程。
说实话我决定出国这个决定还是有些冲动的,在这里我并不是很建议大家效仿我。因为我在申请的时候没有确定自己的方向,后来申请的时候我也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因此申请前明确自己对于未来的规划是很有必要的。
未来扑朔迷离,但我想要出国的念头还是很坚定的,回过头看我的申请历程,这种坚定的信念也是帮助我克服一个个困难的关键,所以对于想要出国留学的同学们来说,坚定的信念也是十分关键的。
既然已经决定要出国,那么就要进行申请的准备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也犯了很多的错误,更是走了很多的弯路,而这一切都是我不清楚自己未来规划导致的连锁反应。
开始申请的时候,我最先做的就是研究海外高校的各种项目,除了了解不同项目的申请条件之外,我也在挑选究竟哪个项目才最适合我。
在最初的阶段,我不仅不清楚自己的方向,我甚至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去英国还是美国留学,所以当时在选校定位期间我也浪费了太多的时间,毕竟两国可选的高校数量实在是太多了。
在最初了解了各个项目的信息之后,我还是比较倾向于申请英国的研究生项目的,这是因为我感兴趣的专业方向美国的研究生项目时长普遍是两年,而英国则是一年。
在当时的我看来,留学两年是没有必要的,只会造成不必要的开销,出于时间和花销两方面的考虑,我和家人们达成了共识,决定申请英国的高校。
不过后来我却在申请英国留学项目结束之后,重新开始打算申请美国的研究生项目。
不过当时时间已经来到了9月份,所以美国留学申请的一切都十分的仓促,好在最终的结果还算不错。
不过,我之所以会在准备留学申请的过程中显得手忙脚乱,是因为我之前没有明确的规划,希望学弟学妹们在申请的时候不要像我这样。
1. 雅思、GRE准备
在决定申请之后,我开始准备雅思考试,不过我并没有从一开始就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雅思考试上。这是因为我大一大二虽然学习也算认真,但是在申请英国高校的时候,GPA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将精力放在了日常课程的学习上,希望可以尽量拉高自己的GPA。
在备考IELTS这个过程中,我每天都会背诵一些雅思的单词,对于语言考试来说,词汇量永远都是基础中的基础。在平时我也会抽出一些时间来做一些雅思的习题。
当时我报考的是7月份的雅思,当时英国那些我感兴趣的项目诸如创意文化产业、东亚文化研究等等对于雅思成绩的要求都是7,小分6.5,所以当时我在复习备考的时候也是按照这个标准来努力的。
我准备雅思考试的时间比较短,而且正常的课程学习压力也比较大,所以我并没有到专业的机构学习雅思。不过幸运的是在雅思考试中,我的成绩达到了我的心理预期,这也让我可以更好地准备后续的申请工作。
到了9月份的时候,英国的高校申请已经告一段落,我却发现自己对于美国的很多高校项目都很有兴趣。
而且在我看来,虽然美国的研究生项目时长更长,但是如果可以申请到奖学金的话,那么花销上的差异也将不复存在。
加上当时我已经申请了英国的硕士项目,所以我并不担心自己申请不上美国的硕士项目会无书可读,所以我也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来进行了美国硕士项目的申请准备。
我决定申请美国硕士项目的时候时间已经很晚了,所以当时我选择放弃托福考试的准备,而是用自己的雅思成绩来申请。不过现在回顾当时的这个决定还是有些太过草率,因为虽然美国的很多项目都接受学生的雅思成绩,但是也有很多的项目只接受托福成绩,整体来看还是接受托福成绩的项目多,选择使用雅思成绩申请,也意味着我会错过很多的机会。
另外在竞争中,雅思成绩也会存在一定的劣势。所以对于那些想要申请美国研究生项目的同学来说,最好还是可以复习备考托福,这样在申请中也会省去很多的麻烦。
虽然托福考试可以免去,但是GRE考试却是必须的,当时距离申请时间已经很紧张了,意味着我要从零开始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备考GRE。
好在当时已经是大四,平时的课程十分轻松,所以我平时可以抽出很多的时间来备考GRE。
但是当时我也在忙自己的实习和文书准备,所以我没有时间去参加专业的GRE培训机构来提高自己的成绩,因此GRE的备考完全是我自主完成的。
因为复习的时间很短,所以我制定了适合自己的复习计划:
首先是高强度的单词学习,毕竟GRE考试对于词汇量的要求很高,这也是考出好成绩的基础。
另外就是大量的习题练习,在做习题的过程中,我也会整理自己犯下的错误,这样不仅可以让我逐渐熟悉GRE的考试模式,同时也可以让我掌握考试的思维。
另外GRE的考试中对于阅读速度也有很高的要求,所以当时在练习的时候,我也会对自己的解题时间进行计时,从而掌握自己的答题速度,并尝试进行突破。而在这样有针对性的训练下,我考出了还不错的GRE成绩,这也让我有机会申请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项目。
不过现在回顾我的GRE备考,还是存在很多不足的,不过在时间不足的情况下这也是最佳的选择了。而对于想要申请美国研究生项目的学弟学妹来说,最好可以提早进行GRE考试的准备,这样也可以让你有更长时间去背诵GRE词汇。而在复习的时候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可以到专业的培训机构进行强化训练,这样的复习总比自己学习摸着石头过河好上很多。
不过我的复习也是有值得借鉴的地方的,首先就是在复习的时候要时刻掌握自己的复习情况,并进行总结,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也可以大大提升复习的效率。另外在复习的时候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也是提升复习效率的关键,当时我就是因为已经申请了英国的留学,所以没有任何的压力,结果反而复习效率很高,考试中也发挥不错,考出了很好的成绩。
2. 文书及材料准备
无论是申请英国还是美国的研究生项目,文书都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文书是高校老师了解学生最为主要的途径,他们往往也是通过文书来判断学生的软性条件和综合实力。
而且文书也是唯一一个可以让学生和老师取得联系的方式,这也直接决定了申请同学在老师心目中的形象,所以一份好的文书可以对申请起到很大的帮助。
最初的时候我本想DIY完成全部的申请流程,但是在开始英国留学的文书准备之后,庞大的工作量让我知难而退。
因为当时我并没有确定一个专业方向,也申请了很多不同专业的项目。这也导致我在申请不同方向项目的时候,都要结合申请的项目来调整自己的文书创作,像当时光是PS我就写了很多个版本。
另外有的专业除了需要常规的文书之外,还需要申请人撰写writing sample,像KCL的CCI专业就要求一篇相关论题的英文论文。
在这方面我可以说是毫无经验,所以当时我也选择了admitwrite了帮助自己写文书。当时我之所以选择了admitwrite主要还是因为它的半DIY申请模式很符合我的需要,因为我本身就很希望可以体验留学申请的全过程,这样我可以在得到帮助的同时依旧参与到申请的过程中。同时admitwrite的半DIY模式在收费上也很有优势,全部的服务只要2万元,是传统留学机构收费的一半,这也是我当时选择admitwrite的原因。
而在申请的过程中,admitwrite也的确带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尤其是admitwrite独有的4v1服务模式更是帮我解决了很多申请中的问题。在admitwrite有超过500位来自海外名校的导师,他们都有过申请留学的经验,所以他们对于申请的流程和注意事项都十分了解,也可以给出最为实用的建议。更为关键的是这些导师来自不同的专业,所以无论你申请的是什么专业,都会有同专业背景的导师来提供服务。
在为我服务的四位导师中就有一位和我申请项目大方向较为一致的导师,他也结合自己的经验为我推荐了一些适合我的项目,同时也给了我很多申请准备方面的建议,这也让我受益匪浅。而最为关键的是他结合自己的申请经历以及对项目的了解,为我后续的实习提供了一些建议,这些后来也成为了我成功申请的助力。
而除了这位导师之外,还有一位同专业背景的导师专门负责文书的创作,他在创作文书的过程中,也会结合自己对于专业的了解来对文书的内容进行修改和优化,从而突出申请同学身上的优点,而且这些优点也都是项目中十分看重的。而且这些导师对于各个项目的研究方向也是十分了解的,所以他们在文书中表述申请动机以及未来规划的时候,也会有意识地与项目相贴合,这也会在老师的心中留下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从而提升申请成功的几率。
而在文书写完之后,还会有一位外籍的导师来为文书进行润色,这样也可以修改文书中出现的一些表达上的小瑕疵,同时让文书的表达更符合对方的阅读习惯,让文书可以给导师留下更好的第一印象。而且在admitwrite30天内文书是可以免费不限次数修改的,这也给我当时的申请准备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另外在这三位导师之外,还有一位导师负责留学申请的整体管理,在他的协调下,不同的导师也可以各司其职地进行协作,保证申请的顺利进行,这对我当时的申请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因为我在当时同事申请了英国和美国的研究生项目,所以说当时我的申请工作持续了很久,在忙完英国留学申请之后我又立刻投入了美国留学申请的工作中。
而在我准备美国留学申请的过程中,我也收到了一些英国高校的offer,像是UCL-IOE的教育,KCL的创意文化产业,以及爱丁堡的教育等等。
拿到这些offer之后,让我在申请美国硕士的时候心里有了很多的底气。
而在2月份的时候,我陆陆续续接到了美国高校发来的回复,虽然我被一些自己申请的项目拒绝,但是最终我收到了自己dream school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国际关系(能源环境方向)的带奖MA。
其实在申请的时候,这个项目就十分的吸引我,因为这个项目第一年可以选择在欧洲学习,第二年再回到美国学习。因为当时我就在英国和美国之间犹豫,所以这个项目对于我来说是一个两全的选择,所以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个项目。
当时除了约翰霍普金斯之外,NYU的MS in Applied Statistics for Social Science Research也很吸引我,而且这个项目算是STEM,可以延长OPT,但比起数据分析,我更想从事能源环境方向的政策研究,所以最后没有去NYU。
因为在申请美国的研究生项目时主要选择的是偏文科的方向,所以之后我还收到了乔治城带奖的CCT专业的offer以及UCSD的国际关系,不过这些项目都没有JHU的项目吸引我,所以我最后还是选择了JHU的项目。
虽然我在留学的时候申请到了自己心仪的项目,但是回顾我的整个申请经历,其实还是犯了很多的错误的,也希望想要出国留学的学弟学妹们千万要避免。
首先就是在出国申请之前,一定要做好未来发展的规划,否则在留学中会浪费很多的精力。像当时我就是因为先申请了英国的项目,导致自己没有充足的时间来准备美国留学申请,与此同时我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有些迷茫,结果申请的项目方向十分杂乱,申请准备也很难有针对性,文书都要准备很多个版本,大大影响了申请的效率。
另外当时我在申请的时候并不是申请本专业方向,而转专业申请的时候也会存在一定的劣势。所以在申请的时候最关键的就是弥补自己的专业背景,后来我在收到offer之后,我意识到自己过去在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WFP的实习经历对于我的申请是很有帮助的,而在申请留学的过程中,实习经历的加成作用是很明显的,所以同学们在确定了自己的申请方向之后,最好可以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或是实习,这样也能大大增加申请成功的几率。
而当时我选择这些实习也是在导师建议之后选择的,所以在申请的时候咨询专业人士是很有帮助的,或者大家也可以在申请的时候和有留学经验的前辈交流,这样也可以避免在申请的时候走弯路。
在申请的时候,这些经历都是需要通过文书体现的,所以文书也是很关键的,在准备的时候一定要针对项目的特点优化文书的项目,做到投其所好,这样也可以提升申请的成功率。而在部分项目的申请过程中,除了文书之外,推荐信的作用也是很大的,所以在申请之前,最好可以和教授搞好关系,同时在实习中如果表现足够好的话,也可以让项目的负责人帮你写一封推荐信,这也会是你成功申请的重要砝码。
最后我要说的是,申请的时候一定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当时我接到来自英国的offer之后,我在申请去美国留学的时候心态就一直很好,而申请的准备也很有效率,所以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对于申请是很有帮助的。其实在申请的时候遭到挫折或者被拒绝都是很正常的,就算被一所高校拒绝,其实我们还是有很多其他的选择的,保持积极的心态继续准备后续的申请就好了。
总之留学申请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困难,只要尽早确定自己未来的方向,之后按部就班地进行申请准备,认真做好每一个环节,相信大家都可以顺利申请到自己心仪的高校。
导师背景 JHU(Johns Hopkins University)SAIS国际关系(能源环境方向)硕士,外交学院日语文学学士。 DIY完成美国和英国的研究生申请,方向为国际关系,教育,东亚文化研究,公共政策,数据分析,创意文化产业。 收到包括JHU国际关系(半奖录取),Duke公共政策,UCSD国际关系MIA,Georgetown的CCT(小奖),NYU应用统计学,UCL-IOE教育,KCL创意文化产业CCI,Edinburgh教育等硕士录取,拥有丰富的小语种转专业申请及奖学金申请经验。 曾在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WFP,知名公关公司,工程机械公司实习,擅长就业及学术为导向的留学申请。
今天我就结合自己的申请经历,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申请历程。希望看完可以让迷茫的你不再迷茫,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拿到彩票校的offer。
GPA成绩为3.94分,Rank 1/97,GRE成绩为328分(Verbal单项158分,Quantitative单项170分,AW单项3.5分),托福总分为104分(Speaking单项22分),拿到了一份实习公司总监以及两位学校授课老师的推荐信。个人感觉,我的申请背景还是很不错的。
申请的项目都是CS项目,拿到了如下大学的AD
UCLA MSCS、CMU MOB/MSIN/MSIT-Pe/MITS/EBIZ UIUC MCS、UCLA MSCS、Gatech MSCS UCSB MSCS、Chicago MSCS、USC CS-general Rice MCS、Columbia MSCS
收到了如下大学的拒信
UCI MSCS、UPenn SCMP、UCB EECS MEng CMU MIIS/BIC/MSIT-se、Brown MSCS、UT Austin MSCS UCSD MSCS、Stanford MSEE
如下大学给了Pending
Cornell CS MEng、Umich MSCS、CMU SE-sv
最后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我选择了UCLA的CS offer。
各项成绩单,是留学准备的必备材料之一,包括GPA成绩单、GT成绩单。
我们先来说说GPA成绩单,个人认为这是申请中最重要的成绩单。如果你是申请MS项目,一定要注意本科期间的GPA成绩;不过如果申请学术型项目,那对科研背景的要求会更高一点,比如说CMU的MSCV项目以及UIUC的MSCS项目,对GPA成绩的要求并没有其他CS项目要求得那么严格。
我的本科大学是用国内浙江大学GPA计算方法计算的,得出的均分会更加准确一些,有些虚高。虽然别人都感觉我的GPA成绩已经不错了,但在毕业之前,没有把GPA刷到90分以上,应该也算是我的本科期间的一大憾事吧,虽然从录取结果上来看,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GPA成绩越高越好,成绩排名越靠前越好,我的成绩在年级是排第一的,个人感觉这个专排第一的名次在申请中还是有一定加分的。如果你本科是清北复交这种国内一流大学,那么GPA尽可能拿高分就好;如果你的本科大学并不是清北复交,建议跨专业申请的同学把GPA成绩刷到90分以上,CS专业的同学达到88分以上。
托福和GRE这两个考试,一直都会被比较,很多人都说托福会比GRE的重要性会高一些。个人感觉,如果托福成绩在100分以下,会比GRE在320分以下影响更大一些,最好GT考试成绩都可以拿到项目要求的平均录取分数线,那样会更稳妥一些。
如果你的GRE可以考到330+,托福可以考到110+,还是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的。我本身英语水平并不高,在备考GT的时候,真的是很痛苦,那段时间一次又一次地刷分,感觉整个世界都变得黑暗无光。虽然我刷了很多次分,但我感觉没有必要为了刷分而刷分,托福105+,GRE325+差不多就可以了。没有必要为了110分和330分,把所有的时间都耗费在刷分上。至于如何备考GT考试,我可以简单分享一下我的经验,GT备考大神可以直接pass掉这部分的分享。
首先是GRE备考,我是先备考的GRE,然后才考的托福。我的GRE备考经历,还是比较有趣的。大三下学期的时候,学校安排了实习,我就一边实习一遍备考GRE。不得不说,老祖宗说的一心不可二用,绝对不是空穴来风。分心备考GRE,效率真的很差,白天忙着实习,累得要死,晚上回到家只想放松,根本没有学习的心思,3000核心词汇,我一共也会背了一遍多,最后成绩可想而知,肯定不高,只拿到了318分。
大四上学期开学的时候,我又报考了一次GRE,也没有很显著的提升,因为在考场上犯了低血糖,所以只考了319分,不然应该可以320+的吧。不过当时感觉319分这个分数,对申请而言,应该已经够了,于是就开始备考托福了。后续在备考托福的过程中,感觉自己好像已经领悟到了GT考试的精髓,在11月的时候又报了一次名,希望可以刷个不错的成绩。最后一次GRE考前,我并没有好好复习,三个月没碰GRE,应该是属于一种裸考的状态,以前背的3000核心词差不多都忘干净了,考前因为没时间,也没有做过模拟卷。最后成绩出来的时候,我真的愣住了,竟然考了328分???
后来冷静下来之后,我思考了一下,为什么最后可以达到328的高分,个人感觉,应该是语感和以前相比有所提升,因为在备考托福的时候,我很注重语感的培养。GRE这座大山,虽然难翻,尤其是3000核心词,背单词真的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但我相信只要你愿意耐下性子,把3000核心词多背几遍,好好培养语感,还是有机会拿到高分的。
接下来,说一下托福的备考。我的托福刷分历程更为痛苦,前前后后我一共刷了5次托福。第三次托福刷分,当时在考场上感觉发挥还不错,认为最低也能拿到100分吧,不过成绩出来的时候,只有98分,那时候已经是10月份了(是我最后一次刷GRE成绩之前),还是没有拿到理想的成绩,其实心态已经崩了。在11月份的时候,我又报了一次名,这次已经是第四次考托福,在第四次托福成绩出来之前,我心里还是没什么底的,又报了一次,也就是第五次。不过第四次托福成绩上了100分,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了。第四次成绩出来后,我想着反正也交完钱了,就当是去在体验一下好了,心态也比较放松,参加了第五次的托福考试。因为有100分的成绩作为兜底,考前也没怎么复习,听力都没有进行单项训练,最后出来的成绩竟然有104分,也算是出乎我的意料。
我的GT备考过程还是很坎坷的,个人感觉考试前的心态很重要,心态越好,越放松地去考,越容易考出好成绩。还有就是,不要最后绝对不要放弃,就像我,我也不知道随便“裸考”的一次GRE,竟然拿到了328的好成绩,人生的旅途中,还是会有很多小惊喜的。紧要关头不放弃,绝望就会变成希望。
选校这个问题,是每个留学生都要面临的问题,重要程度我想应该不需要我再多说什么了吧。
我在申请季的选校标准就是,感兴趣的彩票校一定都要申,但可以不要保底,因为我感觉保底大学之所以成为是保底,就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选择。既然我要出国深造,我为什么要选择一个自己不是特别心仪的大学呢?从我刚开篇的录取和拒信介绍,各位应该都能看到,我还是申请了蛮多大学的,为了保证可以成功留学,美国Top30的大学,我基本上都申请了一遍。
在最初列选校清单的时候,我先把地理位置不太好的大学pass掉了(我家里人的意思是,da lan te ya的大学都不要选,不过我本人还是申了Gatech),没有MS项目的pass掉了,差不多其他项目都申请了一遍。CMU是我的女神校,光是这所大学的项目,我就申请了9个。其实我本来也有保底大学list的,一个OSU一个NEU,但后续感觉申请了太多项目了,应该冲刺和主申的大学中,总有一个会中的吧,索性就直接放弃申请保底大学了。
我请教了一些上届的学长学姐和老师,据我了解,上届的申请情况并不是很理想,申请了加州的大学的同学收到的基本上都是拒信,有几个申请CMU的学长学姐,但拿到offer的项目都不是自己心仪的项目。我当时感觉UC系应该并不是很喜欢我们大学出来的申请者的。
我一个朋友之前问我打不打算申请UCI,其实我最开始没想着申,因为感觉虽然UCI也还可以,但并不是完全符合我的申请需求。不过我朋友后来跟我说,上届有个学长,GPA 90,三维也过得去,申请的大学基本上都是UC系,最后一个offer都没有拿到...
听完这个故事,我立刻开始慌了,立刻决定申请UCI,还专门注册了个邮箱,同时申请了MCS和MSCS两个项目,不过后续真的申请了,我才发现都是坑...不过自己挖的坑,也只能自己受着了。
根据录取结果来看,其实我是个偏保守型的选手,担心没有学上,所以申请了太多项目,有些大学虽然在Top30的行列中,但申请的项目并不是我特别感兴趣的,可能就算我申请到了,我也不会去读。不过不可否认的是,后边陆续来了一堆AD,这些邮件还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你的躁动和不安的,不过付出的代价有点高,那都是白花花的银子啊,如果你感觉不值,建议你还是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项目会更好,不要像我一样申请这么多。
在选校的时候,还是要有梦想的。只要是你感兴趣的大学和项目,就算申请成功的概率不大,我也建议你去尝试一下。失败了也没有关系,至少我们尝试过,人生不就是在失败中前进吗?我还是那个原则:保底院校可以pass,但彩票院校一定要申。
有些学弟学妹可能会对本科背景有一定的疑问,因为高考失利,没有报考到国内一流大学,非清北复交的背景会影响到名校和好项目的申请吗?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影响肯定是有的,毕竟本科背景也是招生官在审核时,所参考的因素之一,但重要程度会低于GPA成绩。我认识那种清北复交毕业,GPA3.0分,什么好的offer都没有拿到的同学;也认识那种虽然是国内双非大学背景,但三维很高,实习科研经验丰富,最后拿到女神校offer的同学。我之前看到过一位前辈说,虽然我的本科和清北复交这些国内主流大学比不了,但随便拿出来一个985高校,还是相差无几的。本科背景这种事情,在高考结束的时候就变成既定事实了,我们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提升三维和其他软性背景,从而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选择offer这个事情,应该是一个幸福的烦恼了。如果你已经到了选择offer这个阶段,那么你的申请季已经接近尾声了。因为每所大学的AD不会固定在一段时间内全部发给你,很可能你刚犹豫完选择哪个大学,又突然蹦出来一个新的AD,你又要重新开始纠结,所以还是比较耗费时间的。
我当时纠结的院校和项目主要就UCLA、CMU的MSIN项目以及Yale。
最开始我很想选择Yale,毕竟Yale的名号在国内是真的很不错,如果这次放弃Yale的offer,可能后边真的会很后悔很后悔。不过后来还是理智占了上风,Yale的确很好,但并不是特别适合我。我是陆本,本身就没有海本的优势,虽然个人背景还可以,但和外边那些学霸级别的人物相比,肯定就是个小透明。而且我本身是个工科生,Yale并不是纯理工的学校。
其实那段时间一直在犹豫到底是选择Yale还是CMU,从白天想到晚上,重新审视自己以及未来规划,最后综合衡量了多方面的因素,还是感觉CMU更适合一些,毕竟CMU是偏技术型的教学,更适合我这种有情怀的工科生。
刚在我决定选择CMU的时候,UCLA的offer突然蹦了出来(UCLA的CS项目申请成功的难度真的很高,我在申请的时候,完全是当成彩票校申请的)。收到UCLA的offer之后,那颗坚定想去CMU的心开始动摇了。
我咨询了很多前辈和老师,也问了家里人的意见,大家都说CMU MSIN和UCLA的项目其实不管是综排和专排都差不多,属于一个水平的项目,到底选择哪个,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
加州的天气是大家公认的好,我还是很向往加州温暖的阳光的,虽然后来就选择UCLA。不得不说,放弃CMU的时候,我还是很纠结,毕竟CMU的课程质量是真的很不错,不过既然已经选择了UCLA,那么就要一心一意地走下去,我相信UCLA的课程应该也不会让我失望。
个人感觉,在选择offer这件事情上,最重要的是你对未来的态度,不是单纯的选个offer。其实offer还是很好选的,无非就是选个最贴近你的申请需求的而已。就像我,我本身喜欢技术型的大学,UCLA一样可以教给我技术方面的只是。我最初想要出国,无非就是丰富一下自己的阅历,让自己更加博学和有趣一点,其实UCLA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比CMU会更加适合我。
真的建议各位在选择offer的时候,不要太过纠结。纠结几个选项,浪费大量的时间,倒不如想想如何入学之后,好好利用学校资源,怎样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学校只是你提升的一个平台而已,最重要的还是要靠你自己。未来的路还有很长,绝对不会因为一个offer的选择,从而影响到你的未来走向。
还有很多学弟学妹在选择offer的时候,可能会考虑学校和项目的就业前景。我感觉,就业前景和就业率这些数据可以作为参考因素,但不能作为主要的参考因素,毕竟能不能找到好工作,其实看的还是你的个人能力,如果你的个人能力很强,肯定会有不错的公司来找你。而且说实话,每届毕业生的能力和水平都参差不齐,有的年级学霸多,自然毕业后入职的公司都是名企,可以作为参考,但实际意义其实并不是特别大。举个例子吧,Yale CS项目之前的就业数据特别好看,但到底是学霸去了Yale,本身人家就比较厉害,还是一般的同学去了Yale,Yale把他培养得这么厉害,我们根本不得而知。
有些同学会关注起薪点,其实起薪点只是个数字,并不能代表长远的规划和发展。就拿法律这行来说吧,刚毕业的律师助理,每个月工资室友3k多,但是长远来看,年薪百万的律师并不是凤毛麟角。如果你在选择offer的时候,把就业当成唯一的参考因素,有些过于片面了。
你要选择的,并非是那种单纯有就业数据漂亮的项目,而是那种课程质量高,学校资源丰富,可以让你有机会提升自己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的项目。对于CS领域来说,就算你凭着刷题进了Flag,如果你的能力一般,也无法长远地走下去。而且我个人感觉,没必要看一个项目有多少个毕业生进了Flag,很多CS大神都不会投Flag,因为在他们眼里,公司的名号其实并不是特别重要,他们更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就像我,对Flag的执念就没有那么多,我最后还是要回国的,打算在美国呆个3年到5年,多积累一些实务经验,然后回国回报我的中国母亲,我还是很喜欢我的祖国的,希望可以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让她变得更好。
写了这么多,差不多也要接近尾声了。
最后我想提一个很有趣的事情,就是玄学。我感觉申请这件事,还是比较玄学的,因为我们虽然可以知道大学往年的平均录取分数,但每年的录取标准我们是无法完全掌握的。我们能做的,就是通过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对项目有一个整体的了解,然后按部就班地准备各项材料,争取把每步都做到完美。
在申请中最忌讳的就是侥幸心理,有些同学感觉自己的GT成绩很高,所以GPA低一点也没关系,GT成绩的优势反正可以弥补GPA的劣势。这种想法是万万不行的,你的任何骄傲和自满,都可能会让你在后续的申请中直接错失offer。
申请还是比较看运气的,也就是玄学,其实在申请的时候,我也没想过我能拿这么多彩票校的offer。申请的时候,还是多做好事多积德,让自己时刻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情和放松的心态。虽然这种玄学并不能完全保证你拿到心仪的offer,但每天都心情愉快,未尝也不是件好事。
不得不说,通过这个申请季,我有了很大变化,我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给自己制定目标,并通过努力,一步步朝着目标走去。现在的我和一年前的我还是有很大差别的,我发现我变得更加成熟,更加稳重,更加自信了,也开始变得愿意去尝试,虽然成功的概率不大,但也愿意勇敢地去挑战。
在留学准备期间,我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我发现,那些原本不认识的小伙伴,竟然跟我的三观是如此地契合,有人理解是这么幸福的事情。其实结果真的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过程,只要你努力的过程中有所改变,有很多收获,那么你就是成功的。就算你现在没有拿到女神校的offer,我相信,只是时间问题,所有的努力都会有所回报。
希望各位学弟学妹,可以跟着自己的初心走,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路。去你感兴趣的大学,学习你感兴趣的知识,感受一种新的生活和学习体验,丰富你的人生阅历。留学这段旅程,肯定不会让你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