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来填坑。多图慎入。
零零散散的研究中国服饰史也有四年时间了,为太多的人普及过,也见识过太多的奇葩人物和奇葩问题,一些人总以为自己的生活常识或者创见能秒杀专业研究,实在令人疲于应对,我知道我的答案几乎在反对楼上所有人,也必会让大多数读者不爽,但是还请所有没有任何服饰史常识的人谨慎发言。
一,先po结论:
没错,西方服饰是现代社会的主流服饰。(看清楚我说的是主流服饰不是全部服饰,我没排除其余民族服饰的存在,你上班的时候要是穿的是马褂的话请勿参与讨论,直接出门左转)现代服饰是西方文明衍生的产物,清华美院的教材《西洋服饰史》中指出了这一点:
西洋服装史是人类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现代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现代的许多流行现象,包括人们的审美观价值观,以及着装讲究和常识大多来自西方服饰文化。
由于现代工业和交通、通讯手段的发达,使近代以来处于科技和军事优势的西欧文明向全世界蔓延和扩展。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西洋服饰文化也随之在全世界普及。
高赞答案很莫名其妙,现代服饰难道不是西方服饰发展出来的,而是在非洲诞生的不成?现代服装和西方服装是两个不同的属性,一个说的是时代,一个说的是源流,并不是对立的属性。扯到中国人穿汉服更是不知所云。
犯不着用全球一体化当借口,我们穿的就是源自欧洲的西方服饰,这是事实,干嘛要逃避??希望大家都能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简要回答:
1, 为什么现在的主流服饰是以西方服饰为基础演变过来的?
因为西方文明相对于全球其他文明来说,非常强势。
2, 为什么中国的传统服饰没有变成现代生活中的日常服饰呢?
因为中国传统服饰(特指汉族服饰,其他民族的见下文。)经历过一次彻底崩坏和三次大变易。
三,具体回答:
首先说明,要把这个问题讲清楚的思路很简单也很清晰,那就是先把西方服饰史梳理一遍,再把中国服饰史梳理一遍,着眼于相互结合的地方,大家自然能够知道问题到底是怎么回事,但是这样做将会是一个巨大而浩瀚的工程,而且会扯出无数民族问题,历史问题乃至正治问题,因此我不可能在这里说的多么详细,只能提个大概,本答案的目的,还在于启发真正好奇这个问题的人,拿起专业书籍来求索。
其次太多人对服饰史没有概念,先要明白一个问题,那就是当我们在说民族服饰时,到底说的是什么?
民族服饰是指各民族本身文化中独有特色的服饰,基于不同民族生存环境、习俗文化等的差异而产生。我们讲一个民族的民族服饰,或者以地域泛称某地服饰时,都讲的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因为服饰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有的人总是说汉服是什么?汉代的衣服和唐代的衣服,哪个是汉服?感情在这些人眼里,现代和服就是和服,十二单就不是和服了?得叫平安服?然后是不是还得大吼这个世界根本没有和服,只有奈良服,平安服,江户服?
我们所穿的“现代服饰”,几百年后照样是“古装”。以发展的眼光动态的看待服饰史是一个基本要求。
现在再来看问题:
1,为什么现在的主流服饰是以西方服饰为基础演变过来的?
首先我们要回顾西方服饰的发展史,推荐清华美院的李当岐教授所著的《西洋服装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当然我知道大部分人不会去看的,所以我带大家梳理一遍。
对于现代人来讲,西洋的服饰文化已作为一种国际文化为全世界人民所接受和承认,所以对于这种我们本来陌生的舶来文化,在被动接受的同时,还应主动地去了解它的来龙去脉,以便更好地洋为中用。
——《西洋服饰史》李当岐著,第一版前言
这才叫三观正好吗,试图割裂现代服饰和西方服饰的源流关系是什么心态?这句话为了照顾大家的情绪已经说的很委婉了:你们脑海中的“现代服饰”,其源头是欧洲诸多民族的民族服饰。
接下来我来讲为什么:
欧洲服饰发展也是一个复杂的渐变过程,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所以在历史上有过亚欧非等多种文化元素的注入,并且因为小国寡民的原因,同一时代各民族各国家也会有巨大的地域性差异,这些东西和本题无关,我就不多说了,总之西方服饰的发展不能像中国一样按照朝代划分,需要使用主流艺术风格划分,因此公元十世纪之后的西方服饰的发展顺序可以简单的概括为罗马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巴洛克0.0,洛可可,新古典,浪漫主义等等。
近现代以来,西方服饰初期是以意大利,西班牙,荷兰为中心,然后是路易十四时代的法国,到18世纪末英国的男装就成为主流。而女装从19世纪一直到现代,基本上都以法国为中心展开。20世纪之后,因为全球化的关系,服装设计师成为西方服饰发展的向导。
“从加入国际大循环的角度看,西洋服饰史应当是当今中国服装设计师们的必修课。”
——《西洋服装史》李当岐著,第一版前言
(没耐心者可略过图片只看文字)
上图是罗马式时代服饰,11-12世纪的罗马式时代是中世纪日耳曼人长期接触罗马文化与拜占庭文化的混合物。
上图是13-15世纪的哥特式时代,哥特式是意大利人对于中世纪衣服风格的贬称,有野蛮之意,语源日耳曼哥特族,发源于法国北部,普及到全欧洲。
上图是15-17世纪的文艺复兴式服饰,文艺复兴的原意是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再生,实际上包含的内容更为广阔。这一时期的服饰大体上可以分为意大利风时代,德意志风时代和西班牙风时代。上图即为西班牙风时代典型服饰,可见脖子上的拉夫和把裙子撑得极大的法勤盖尔(Farthingale)。
上图是17世纪巴洛克时期服饰,大体上可以分为荷兰风时代和法国风时代。
上图是18世纪洛可可风格时期服饰,巴洛克服饰以男性为中心,洛可可风则更倾向于女性。时间跨度为1715年-1789年。
新古典主义时期服饰分为1789-1804和1804-1825两个阶段,前者是大革命与大革命后的混乱期,后者是拿破仑第一帝政期。
新古典主义时期服饰。
拿破仑帝国覆灭后的浪漫主义时期男装。
由拿破仑三世的妻子欧仁妮带动起来的新洛可可风女装。
上图是西方男士礼服变迁过程,其中a,b,f是新洛可可时期的男装礼服,作为对浪漫主义的反省,1850年代后实证主义和现实主义思潮直接反映于男装。
上图是1870年以后的巴斯尔时期服饰,巴斯尔就是使女性臀部突起的臀垫。
19世纪后半叶男装变迁。
20世纪上半叶
19世纪后半叶女装变迁。
要在这里说明的是,这一时期羊腿袖和紧身胸衣再度兴起,紧身胸衣与裹脚一样,都是臭名昭著的陋习,束胸对女性的危害有多大有兴趣的可以自己查一下。
在波阿莱(Poiret)和帕康(Paquin)等设计大师的带领下,确立了巴黎作为世界时装中心的国际地位,指导了整个20世纪服饰的发展。
1947年迪奥(Dior)设计的女装。
1950年前后巴伦夏加(Balenciaga)的作品。
20世纪女性裙装的变迁。
1990年欧普风格服饰
1990年波普艺术风格服饰。
至此,西方服饰发展的历史简单的介绍了一遍,让大家看到,欧洲服饰体系是如何一脉相承的。大航海时代之后,欧洲的坚船利炮攻占了无数土地,将欧洲文化洒满全球,欧洲服饰作为其重要的一部分,也在全球普及开来,于是西方服饰成为国际性的服饰体系。这一体系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发展越来越快,衍生出越来越多的款式,但潮流的中心,依然是欧美。日韩设计款式也是一支重要的生力军,但他们的服饰设计,依然是在欧洲服饰体系下进行的。新生的T恤,牛仔裤等等,也都是如此。
我之所以不厌其烦的介绍西方服饰发展过程,目的是要讲清楚,在我们眼里服装有从“传统”到现代的大转变,而在西方人眼里是没有的,他们的服饰史是一段完整进化的过程 ,所谓的“现代化”,只不过是与科技发展相适应的西方服饰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这和我们推翻旧的服饰体系,接纳新的服饰体系完全不同。
2,为什么中国的传统服饰没有变成现代生活中的日常服饰呢?
这里,首先要明确,什么是中国的传统服饰?
为了清晰直观,不涉及不相干的讨论,在此处我建议不要用“中国的传统服饰”这一概念来看,容易引起误会,因为在现代含义中,中国是一个多名族国家。日本只有和族,因此可以说和服是日本的传统服饰而不会有人有异议,但是中国不行,要照顾到少数名族。
因此希望诸位在脑海中存在的是“汉族的传统服饰”,“满族的传统服饰”,“蒙古族的传统服饰”,“维吾尔族的传统服饰”,“壮族的传统服饰”,“藏族的传统服饰”,“苗族的传统服饰”等等的各民族传统服饰这样的概念。
也就是在此处定义“中国的传统服饰”为“中国境内各名族的传统服饰”,希望以此能够最大程度上避免名族问题的讨论。
先说少数民族的民族服饰,最大的问题是文化地位不够强势,从西方服饰的发展史你可以轻易看到,文化的传播基础是经济、军事等综合国力的强势。
其次,再说汉族的民族服饰,汉服已经彻底消散于三百年前了,当代所称的汉服只是2006年以后的新生事物,是一部分考古复原结合一部分创新设计的结果,自然不存在成为现代生活日常服饰的可能。所以国内的服饰发展现状源流如下:
一次彻底崩坏:1645年剃发易服,汉服体系崩坏,满族民族服饰(旗装、石青褂、长袍、马褂等等,就是你们看到的清末老照片中的那种)普及。
三次大变易:
清政府倒台之后服饰体系就陷入了混乱,有的人长袍马褂不愿意脱,有的人西装革履,有的人设计旗袍中山装,有的人改良旗装,民国时期服饰长期处于纷乱的状态,这是汉服体系崩溃后第一次服饰大变易。
第二次大变易是新中国成立,结束了民国时期服饰体系混乱的问题,向苏联靠拢,中山装,旧制军装是主流,黑蓝灰色为主体,女性除旧军装之外,一定程度上承袭清朝-民国风格,厂领系扣或对襟系扣。这些东西大家见得多了,各种老干部的形象都很熟。
第三次大变易是改革开放,从赵zy首先穿西装开始,霸占国际服饰体系的欧美服饰全面取代旧军装,直到现在。
以上对西方服饰史和中国服饰史的简单介绍,相信已经可以让大家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完】
我们穿的是现代服装,不是西方服装。
中国人穿汉服的时候,西方人穿的也不是现在这样儿。
有一说一,其实性价比最高的4K蓝光播放设备很可能是二手xbox
我努力工作,年收入突破百万。我楼下小卖部老板眼红了。
他说他每天7点开店,晚上10点关店,工作时间比我长,收入却比我低,这不公平。为此,他甚至发展出了一套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要求将卖给我的可乐从一瓶2块钱涨到100块钱。
他说之前他受太多委屈了,等他觉得委屈弥补回来了,他会把价钱降到一瓶4块钱的。但想像原来一样2块钱一瓶那是永远不可能的。
我默默想了一下,走多一百米,用2块钱在另一家店买了一瓶可乐。
这件事被小卖部老板知道了,他生气了,他跑去骂另一家小卖部老板,骂他不尊重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并且在我家楼下贴大字报隐晦地骂我。
你说我为啥讨厌他?
我不只讨厌他,我甚至想报警呢。可惜警察说这事他们管不了。
……
这件事还有后续。
后来,小卖部老板人权组织找到了我,跟我说我楼下的小卖部老板的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不是正宗的,他们才是正宗的。
我说,那你们的是怎么样的?
他们说,我们卖3块。
这是两种产品定位产生的不同运营方法:
快餐:面向的是“凑活吃一顿饭”的人群,因此运营目标是薄利多销,毛利率低(相比较餐馆而言),周转率高。在品质可接受情况下,降低菜品成本和管理成本。
降低菜品成本:(不讨论歪门邪道),定点采购,菜式固定,提供相对有限的选择,以批量降低采购价格,反复估计用量,优化运营。
降低管理成本:提前收费,减少点单复杂度,产品套餐化,减少点单的人员服务成本。缩短客人的就餐时间,提高桌椅等固定资产利用率。一般后端都有强大的中央厨房和物流做基础,食品在进入餐厅以前就是半成品了,没有真正的厨师,节省厨师和现场的场地成本,在现场只是加热加工。
客户体验目标:干净卫生,快捷简便,但不适宜长坐,还要刻意降低“闲坐,闲聊者的体验”,达到“吃完就走,还没有什么不满意”客户行为目标。提前收费有时候还刻意制造一种心理暗示:饭吃完了单买了,你还坐在这儿干嘛?
饭馆:面向“享受口味,服务型消费”,与快餐相比,要现做现卖。毛利率高,厨子要有一定水平。要制造菜市多样性和新鲜感。
菜品库存有一定报废率存在。……
简单的说,运营目标上面,一个重在“节流”,一个重在“开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