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朱元璋厉害在哪里? 第1页

        

user avatar   tang-ji-ke-de-54-1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施政能力、制度建设和改革手腕远胜张居正

道德情操、自律能力堪比海瑞

哲学涵养比肩王守仁

军事才能胜过李定国

对民族的千秋功绩更是郑和、于谦、戚继光和郑成功加在一起都不能比的


user avatar   li-yan-58-5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补充一点:剥皮填草。如果属实。


中国历史上有几个皇帝能做到这点 ?多数皇帝不是睁只眼/闭只眼/默许臣下适当贪腐/以分肥共治天下吗 ?


以至因此得罪了文人精英利益集团、官僚精英利益集团(在中国古代,两者是两块牌子,同一群人),被利益集团的生理和精神传人兼 “民族良心” 们天天在课堂上、微博上骂 “朱八暴戾!国家机器的严刑峻法是个坏东西!治理腐败的真正解决之道是(我们文人/官僚精英集团俱乐部来掌权统治的)' 精英代议制度' !”


也许下一堂课,你就会有惊喜。


user avatar   gong-ke-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洪武创制—清承明制—中体西用—西体中用。


user avatar   you-guan-niu-na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洪武十八年,有个兵痞叫唐闰山,他大哥小时候订过一门娃娃亲,对象叫史灵芝。没过几年他大哥就夭折了。史灵芝长大后嫁给了洪洞县的姚小五,和他生了三个孩子。

而昔日元朝有个少数民族的陋俗,那就是哥哥死了,弟弟可以“继承”嫂子。

唐闰山就咬死了这条陋俗,去兵部折腾。然后兵部相关领导脑子一抽,就下了道堪合给洪洞县,要求县里把史灵芝作为军属送去给唐闰山。史灵芝的丈夫去提告,县令也清楚这里面的事,但他不想得罪兵部,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官官相护的原则,就完全不顾民意,非要执行兵部命令。这事一直闹到刑部,刑部尚书叫王峕,他刻意维护这种陋习,还说了一堆歪理,什么武则天还是李世民的谁谁谁,后来又变成了李治的谁谁谁,古人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

朱元璋表示:老子就TMD不惯你们这帮畜生的臭毛病!

从洪洞县令杀起,一直杀到尚书,一个不落,全部斩首。

“其史灵芝,系人伦纲常之道,乃有司之首务。故违不理,所以有司,尽行处斩。”

大诰中,直接就把这帮所谓的读书人,骂到狗血淋头,一点面子不给。

“朕今所任之人,不才者众,往往蹈袭胡元之弊。临政之时,袖手高坐,谋由吏出,並不周知。纵是文章之士,不异胡人......胡元之治,天下风移俗变,九十三年矣。无志之徒,窃效而为之。虽朕竭语言,尽心力,终岁不能化矣,呜呼艰哉。”

要说朱元璋厉害在哪里,他就厉害在这里。一言一行,让百姓归心。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要论对于子孙后代的思虑,千古以来唯有一人让我钦佩,那便是我的祖宗,朱元璋。

没错,我就是朱元璋的后人。

但是,我粗略的估算了一下,目前朱元璋活着的朱姓直系后人大概有二三十万吧。


先祖朱元璋考虑到后世开枝散叶家大业大,很可能造成同族相见不相识,再加上朱姓取名很是繁琐(取个好听的名字很难),于是他亲自为子孙们制定了一套取名命字的原则和方法,从孙子辈算起各拟定了20个字的后代世系,每个字为一世,

举个简单的例子,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六个儿子,朱桢。朱桢被封楚王,就籓武昌。
先祖给楚王的20个字是:孟季均荣显,英华蕴盛容,宏才升博衍,茂士立全功。

从朱桢之子开始,按字取名。
朱桢的儿子,“孟”字辈,朱孟烷
朱桢的孙子,“季”字辈,朱季堄、朱季埱
朱桢的曾孙,“均”字辈,朱均鈋
朱桢的玄孙,“荣”字辈,朱荣㳦
朱桢的来孙,“显”字辈,朱显榕
……
依次类推。

如果我在武汉地区碰到一个土生土长的朱姓同胞,名为朱立X,其父名为朱士X,其爷名为朱茂X,那么他就很大可能是楚王宗祠的人,意味着也是朱元璋的直系后人。

目前来说,后人里面混得最好的,是朱元璋第18子岷王朱楩家族,当年先祖封的20个字是:
徽音膺彦誉,定干个禋雍,崇理原谘访,宽镕喜贲从。
朱元璋第14世孙:朱谘桂
朱元璋第15世孙:朱访绪
朱元璋第16世孙:朱宽澍
朱元璋第17世孙:朱镕基

岷王宗祠氏族为官之道:“十五世诸祖均取朝廷功名,为官清正,世励清操,为民办实事,戒奢糜,崇俭约,忠厚孝友,和宗族,睦乡邻。醇风美德,世代相传。


一般人都不太会知道自己的太爷爷辈姓甚名谁,祖上也更无从考证,主要和中国历史上几次动荡、战争、迁移、天灾人祸有关,一般的大姓,为了延续香火、集合同宗,便会设立宗祠、制定家谱,代代相传,家族中的一些秘闻轶事,通过父辈口口相传。我正是我这一脉嫡系中最小的一个,我爷爷(1992年逝世)去世前将族谱托与我保管,且千叮万嘱不可弄脏、不可弄丢、不可数典忘祖,添丁老人记得增减。因为我父辈收到红色思潮的影响,反传统破四旧,觉得这些东西都是封建的、落后的、愚昧的,所以在我这一脉的父辈有很多改名朱拥军、朱建军、朱爱国、朱爱武……

虽然是名人之后,但是时间早已将历史的痕迹洗刷得一干二净,皇室血脉终究被稀释成凡夫俗子,如今我也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罢了,于官场于职场,都没有多大的建树,先祖的20个字还没取完,虽然我希望后人可以根据这字辈来,但我也尊重他们自由取名的权利(毕竟朱姓,有的族名非常的不方便)。
哦对了,光我这一脉的直系朱姓大约有三千人,有几次和别的宗祠交流认祖归宗,又得知安王府后人亦有几千人,伊王府后人有几万人。所以我才会在文章开头说,估摸还有二三十万的后人,这还不谈慢慢繁衍路里面生的女儿,嫁的姑娘,算上婆婆妈妈的牵扯,估计沾亲带故的还有五六十万人吧。


===========以上为原答案,以下为补充============


看到了两个很有意思的评论,所以补充说明一下。

针对 @零落仙千寻 说的假透了20个字,看他的签名还是一个热爱历史的文艺青年……明太祖20个字有据可查、史书有载,不知道假透了从何说起。

诚然,至今已有700年余,有一些字辈的是取到头了,更多的事在清初的屠杀中许多字辈都没来得及传承下来。但目前来说,仍有一些字辈是没有取完的,比如岷王后人朱镕基这一脉。长沙棠坡多福堂了解一下?


还有 @小仙女挠痒痒 说的。

虽然有时候作为后人很无奈,名字在几百年前就被祖宗取好了,当然太祖还是留了点自由发挥的空间,当然也真的只是一点。他规定,朱家子孙名字的第一个字按辈分取,第二个字则要遵循五行相生以“木火土金水”的顺序取。比如说,他听刘伯温算出自己命中带水,后来他的二十多个儿子虽然没有按照辈分取名,但名字也全都是带木字旁的。

朱标、朱樉、朱棡、朱棣、朱橚、朱桢、朱榑、朱梓、朱杞、朱檀、朱椿、朱柏、朱桂、朱楧、朱植、朱栴、朱权、朱楩、朱橞、朱松、朱模、朱楹、朱桱、朱栋、朱㰘、朱楠

朱元璋这一规矩影响深远,尽管朱家人只掌控着自己名字中半个字的自由,但他们在太祖逝世后依旧默默遵循着。

可是没多久问题就来了,字不够用了!尤其是火字旁和金字旁的,人家就算只能选半个字也要力求个性啊,总不能和自己的远房亲戚一个名字吧。于是他们翻遍了各种旧书古籍,把那些生僻的字全都挖出来了,甚至还造出了不少奇奇怪怪的字。

眼熟不?

后来,徐寿和傅兰雅(英国人,在华翻译了相当多的西方书籍,此处他主要负责向徐寿口述书中原意)合著的《化学鉴原》一书中,当时他创造性地使用了偏旁部首表元素的状态,而另一半表首音节读音的方法,实现了用一个汉字就能指代化学元素的壮举。

而他所使用的就不少朱元璋的“遗产”,例如钠、钾、钙、镍等。虽然这些字也不全是在明朝被生造出来的,但的确是明朝的皇族们重新将它挖出来,比方说钾字,在北宋修订的《广韵》中就有记录,但现在它早已失去了本意,成为了专职的元素名称。

包括后来有机化合物统称也是受了徐雪村这种翻译法的影响,当然也有朱元璋的功劳,例如烃、烯、炔,以及后来的碳氧化合为羰,氢氧化合为羟。与其说这是国人翻译史上的神来之笔,不如说是智慧前人的伟大创造,尤其是有机化学的名词创造,都可以写成一本小说了。


相关参考资料:


user avatar   liu-fan-yu-5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家都说他军事、政治如何如何,我就抖个机灵,老朱享年70高龄这个年纪的皇帝有很多,但是老朱没有丞相啥的内阁,皇权高度集中,天天自己批奏章还能活70还熬死了太子(虽然他自己不想)。华夏历史上这么工作狂的皇帝出名的只有祖龙,名臣只有诸葛丞相,这俩人都50来岁就死了,怎么死的?累死的!

老朱他儿子朱老四牛逼吧?抽的蒙元朝廷要上吊,几百人起家造反成功,比不上唐太宗也差不了多少,一开始也跟他爹一样这么干,结果干了没多少年就受不了了,组织了内阁……我只想说老朱这种皇帝中国史上就这一份儿。更别说历朝历代泥腿子起家的就只有他跟刘邦,刘邦是个游侠头子手下有一票小弟起事的时候好歹还是大秦官员(亭长)。老朱呢,开局一个破碗要饭(可能连碗都没有)起事前还当着和尚呢(估计没有度牒,非法的)小弟更是几乎没有,两者相比就是一个困难难度一个史诗加地狱难度,这种皇帝不厉害谁厉害?


user avatar   xiang-xiao-bo-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无论是南京明孝陵博物馆还是北京的国家博物朱元璋的“标准相”都是那张著名的鞋拔子脸;历史就如同这张假相成了“标准照”一样。一个出身起点历代帝王最低,创业条件最难,面对的问题最多的明太祖在清人修的明史里面成了嗜血暴君,似乎汉人光复自己的国土成了一件不能言谈不能骄傲的事情。无论如何,在神州陆沉百年,幽云丢失四百载之后,朱元璋率领着他的子弟兵从长江下游打到大都,向天下宣告中国的北方平定,汉人完成了翻盘。就凭这点,这个名字就是诛灭元朝利器的人就获得了无上光荣。怎么黑都黑不掉的。在哪个时代,陈友谅和朱元璋是最能成就事业的人。朱元璋在鄱阳湖以少胜多击败了陈友谅,本身就说明了一些问题,不仅仅是运气能解释的。战略战术,团队管理,上下一心,将士用命这些方面就完胜陈友谅。至于“先取山东撤其屏障,旋师河洛据其户枢,拔潼关而守之断其退路”就是很了不起的北伐战略和方针;一个人的出身,没有限制他的思维和眼光;一个人的奋斗,没有局限于他的地盘和官位;一个人的成就,没有困守于他的时代和历史;一个人的情怀,没有葬送于他的来路和初心;朱元璋,字国瑞,中华民族历史上大统一王朝里最出色的君主;汉民族精气神的恢复者;无愧于他的天下,无愧于他的大明。他是圣贤,也是豪杰,是英雄; 太祖以聪明神武之资,抱济世安民之志,乘时应运,豪杰景从,戡乱摧强,十五载而成帝业。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汉以后所未有也。


user avatar   he-yun-sheng-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朱元璋真正厉害之处,很多人都没说,是解决了中国几千年皇权不下乡的政治难题。

如果你只看到剥皮填草,却没有看到他为什么可以有恃无恐的剥皮填草,那只能说你没看到他的另一个身份-----政治家。

朱元璋最厉害的地方,就是重新设计了一套如何越过官僚基层,中央直接掌控各地方的人口和土地资源的政治制度。

他的办法就是慢慢磨,磨到你怀疑人生。

首先,是得培养足够的技术官僚,从洪武二年开始,朱元璋就开始培养清贫家子弟读书。并且贡生入监,国子监开始培育和提供大量的技术官僚,建立只听命皇帝本人的政治势力。

其次,朱元璋明白,要突破大量利益集团的阻碍直接皇权下乡,势必引起大地主和富农的反对。

他的办法是磨,一年不行,那就两年,两年不行那就十年。

第一个十年他很忙,先是统一战争,又是清洗,但是他知道有些事还是得做,因此第一个十年他首先让大家都习惯了户帖。

户帖就在于户,主要是摸清王朝人口的记录。再加上户帖的独特设计,以及朱元璋用军队纠察。户帖可以追查到最早经手一手资料的书办人员,因此户帖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非常高。

等户帖在全国实行的差不多了,朱元璋看着全国汇集而来的户帖,便开始了下一步行动。

建立黄册

黄册的基本单元是图,一百户为一图,每十户人家编成一甲,从中选出一户甲首,一百户十个甲首。再设置一位里长,负责掌管这十个甲首,直接向县级衙门汇报。

这就里甲制度,朱元璋知道一个政策在好,也得实行开才算是好政策。他还是用老办法,一年不行,那就两年,两年不行那就十年。

洪武三年,朱元璋首先在湖州试行,然后在东南几个省推广,等东南已经普及和适应,才在洪武十四年全国开始推广。

你看,整好又十年。

里甲制的毒辣之处有两点:

1.它越过了官僚阶层,直接可以使用技术官员管理基层,也就是皇权延伸至基层。

2.它分化了基层势力,让其难以形成豪强集团,使得基层势力互相争斗。

里甲制度的成功,大量节省了国家行政支出,又能够把控基层,瓦解分化基层势力。这换在任何朝代,都够吹几百年了。

但朱元璋不满足,朱元璋知道,不论是百官还是百姓。他们都害怕一点,他们都害怕皇帝知道他们手里到底有多少田。最重要的是,朱元璋真不知道天下到底有多少田,不知道就睡不踏实。

很多人不明白了,难道皇帝不知道天下有多少田吗?

还真不知道。

田是百姓自己申报的,由当地官员审核,递交给国家存档。

那么问题就来了,申报的田究竟是肥沃还是贫瘠,究竟是多了还是少了,究竟有没有人没来申报。别说皇帝了,当地官员都摸不清楚。

问题在哪呢?

1.丈量田地是一个非常高的技术活,古代又没有测量工具,全靠人力。这也就意味着,会这项技术的人非常少,以及会非常耗费人力物力。

2.一个县官员有限,不可能挨家挨户去审核。再加上,如果皇帝弄清楚了,官僚阶层就失去了最大的作用,因此百官自然是抵制的。。

3.在面对这件事上,基层官员同百姓的利益是一致的,他们都会弄虚作假,百姓也会抵制。

所以,官员不愿意推行,百姓不愿意如实。那么天下到底有多少田,都只是一个大概数。因此,也就需要官僚阶层来进行间接统治。

因此,朱元璋想要把全国田地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可以是触碰到了所有人的利益底线。其难度不可谓不大,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但朱元璋还是老办法,一年不行,那就两年,两年不行那就十年。这一次,有了里甲制的成功,朱元璋没用十年,用了六年。

《明史食货志》里记载:“洪武二十年,命国子生武淳等,分行州县,随粮定区。区设粮长四人,量度田亩方圆,次以字号,悉书主名及田之丈尺,编类为册,状如鱼鳞,号曰鱼鳞图册。”

建造鱼鳞册,是朱元璋为了将天下钱粮尽手己手大手笔。

洪武二年就培养技术官员,到洪武二十年,国子监生不仅要学习还需要实习,培养了大量技术官僚。

技术官僚解决了,又通过全国版本的黄册,中央可直接派人同基层势力接触。

因此,这样关系到王朝安危的重大举措,朱元璋准备六年之久,最后居然让国子监学生+地方粮长去推行。成功绕开了官僚阶层和地方势力,谁也没想到。

即使这样万无一失的情况,朱元璋还是按耐住自己,也只慢慢推行在两浙直隶实行。

先等等,朱元璋只相信事情成功的那一刻,就算食物到嘴里还没咽下去,他都会怀疑有人来夺食。

只是,老天不想让他在等。活了七十一岁的他,在洪武三十一年去世,我想在他心里一定还有下一个十年,他想鱼鳞还没有全国实行,还差一个十年,可惜上天不会再给你下一个十年了。

户帖的普及和适应,使得黄册顺利进行,黄册的顺利推广,又为最后的鱼鳞册奠定了基础。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天下百官,天下百姓,均被一人玩弄股掌之中。

这样的气魄,和耗费一生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韧毅力,又毫无骄横急功近利之心。只有一刀毙命的机会,他才会露出獠牙,杀刘是,杀蓝玉也是。

他的厉害,就在于他有雄才大略却又隐而不发。先让你浪,然后在磨到你怀疑人生,最后一刀毙命。

-------------------------------------------------------------------

《咏菊》

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

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朱元璋


user avatar   jing-dian-yue-du-3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一直认为明亡于朱元璋和朱棣。

朱元璋属于小时明白大事糊涂型,譬如赋税政策完全开历史的倒车,很多说明朝有资本主义的萌芽,但是相反明朝和资本主义萌芽相差万里,单纯从经济说,分工明确和经济政策,尤其是有点现代货币金融雏形的经济发展到朱元璋时代彻底打断,税负全部实物征收,这是巨大的历史倒退,包括闭关锁国,片帆不得入海,都是他搞的。隆庆开关一来太晚了,二来范围有限,三来还有反复,

宋元的海外贸易是极其繁荣的对外交流是极其频繁的,并没有落后国际,但是近代的落后始自明朝,朱元璋因为出身问题小农意识极其强烈,又容易把道德上升到一定的高度,这很符合底层的逻辑。

如果是理工类学科学史的尤其是物理和数学的发展史,就会清楚,和西方的全面落后就开始在明初,明末清初西方科技的大爆发是经过二百来年的理论积累的,这个积累恰恰就是明初开始的。牛顿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个巨人往上推一步是伽利略,伽利略是嘉靖到崇祯年间的人,他的《论重力》解释清楚了 运动基本概念,包括重心、速度、加速度等 ,完成了万有引力的理论基础,崇祯年间他又写了《关于两门新科学的谈话和数学证明》详细工学、力学,初步奠定了材料力学阐述了关于梁的弯曲试验的理论分析他断定的梁的抗弯能力和几何尺寸的力学相似关系和长度相似的圆柱形梁,抗弯力矩和半径立方成比例至今还在沿用。

伽利略再往前推,推来推去就会发现欧洲对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的怀疑就是朱元璋和朱棣开始的,但是这两朝不会怀疑孔子儒学,欧洲怀疑托勒密开启了后来的宗教改革,因为基督教的地心说被彻底否定了。传统的基督教必须改革,这个改革不仅仅是对神学,对人性的解放意义重大,把教士阶级从神坛上拉了下来,要是真心上帝我自己祈祷就行了,我心理有上帝就行了,用不着通过教士和上帝沟通。在这之前,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没什么区别,甚至比伊斯兰更黑暗,但是宗教改革之后,基督教几乎脱离了神性,人性解放出来,紧接着是依托在神权下的君权被继续批判,但是明初对儒学是前所未有的强化,对孟子节文的不友好恰恰是孟子提倡民权,这不是朱元璋能容忍的,他不能接受民为贵君为轻。

所以明朝从最开始就强化了儒学和君权,尽管大家能举出很多例子朱元璋对官员不好的事情,但是明朝的官员恰恰又是历朝历代最好做的,因为个例不能说事儿,从整体上看,明朝的科举制度是最僵化的,底层百姓很难走科举这一条路,即便考上了出路也不好,类似首辅这类大权越来越难以落到普通人身上。也许一个首辅代表不了什么,但是你们要想到一个平民百姓能通过考试位极人臣,说了走这条路出人头地的必然不仅仅是这几个走上顶端的。

纵观北宋,范仲淹属于读不起书的,寄身寺庙喝粥识字中举的,欧阳修属于破落户,父亲死得早,母亲属于书香家庭,但是到她这一代彻底落魄,买不起纸笔,他娘在沙滩上用树枝教他写字,而类似范仲淹和欧阳修这种中底层出身的宰相数不胜数,这从客观说明,没有家族背景是可以升迁的,一直到南宋依旧可以。

虽然宋朝士大夫有特权,但是士大夫不能世袭,底层可以通过科举做到士大夫,这本身不能单纯说士大夫的特权,毕竟士大夫是不能传代的,但是明朝士大夫成为了一个固定的阶级,不好跨越。

归根结底是朱元璋不允许农民流动,农村必须和蔬菜一样种在农村,这在客观上造成了阶层的流动和信息的闭塞。

所以读宋朝的一些文人笔记,包括写民间生活的,都很平和,到明朝不行了,全是戾气,金瓶梅是最典型的代表,虽然作者很平和,看起来毫无心结,可是通篇看下来都是戾气,西门庆一个县城土财主可以只手遮天了,法律毫无意义,官员审案先看门户,这都不用事先给钱,西门庆不用事先给钱,官员自动帮他颠倒黑白,事成之后,他请吃个饭送送礼这个事儿就结束了。所以老百姓不敢打官司,他们被欺负也不会打官司,反而恰恰是欺负他们的人喜欢拉他们去打官司,譬如宋惠莲的老公,西门庆霸占了宋惠莲,然后找个借口拉她老公去打官司,给打个半死,然后发配。

宋朝又反过来,宋人好讼,越是底层老百姓越喜欢打官司,在宋人里是个显著的特点,这客观说明司法的公正能有所体现,因为宋朝的司法系统很先进,就是事实审和法律审是分开的,然后有很严格的复核。

再一个读明朝的笔记,不单单是晚明,中明也时如此,就是道德沦丧,没有什么道德。

那么压垮明朝社会道德的罪魁祸首是谁,我认为是朱棣。

很简单,自古最大的道德莫过于忠君爱国,很多王朝更迭虽然成王败寇,自古以来哪怕是敌对势力可是忠臣良将都受人尊重,读三国这一点就很明显,哪怕是满清,也知道假惺惺的褒奖一下史可法等人,但是朱棣则不同,建文忠臣都受到什么样的侮辱,灭族的灭族,侥幸活下来的全部没为贱藉,受到世代侮辱,自古以来,改朝换代的忠臣良将什么时候受过这个?周朝尚且分封前朝遗老,秦汉元,对,包括元朝乃至五胡乱华的南北朝,对敌对势力的忠臣良将虽然肉体消灭,但是对其精神和家属还是褒奖的,唯独明朝斯文丧尽。导致整个道德体系的崩塌,成王败寇这种完全功利性的思潮成为主流,什么道德,什么良心在明朝文学作品完全看不到。


user avatar   xi-nan-da-hu-y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朱元璋的屠杀是一种艺术,一种杀人的艺术,一种数百年后看起来依然让人不寒而栗的艺术。他盯上你之后,无论是骄兵悍将,还是文臣儒士,都难逃一死。

朱元璋此人:政治第一、军事第二、经济第三。

作为天生的政治大师,他是不会让政治事件演变为军事事件的,那样的玩法,太没有水准,不符合朱元璋的段位。

在杀人方面,朱元璋是永远的大师。

政治上的屠杀,从来不是攻城略地时屠城,而是首先拉一派、稳一派、杀一派,然后拉一派、杀一派,最后杀仅剩的一派。

政治上的屠杀,是有计划的“勋贵清除计划”,这一“清除”计划大概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杀新锐高官

第二阶段:杀旧勋贵(洪武三年封爵者)

第三阶段:杀新勋贵(洪武三年之后封爵者)

第一阶段:杀新锐高官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爆发,先杀中书省、御史台、大都督府这三大政府及军队的最高层次的负责人(只有右御史安然逃过一劫),被杀的胡惟庸、毛骧、陈宁等人,并非勋贵,而是依仗朱元璋宠幸而上位的新锐官员,他们在朝中并无很深的根基,与勋贵们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他们被杀,勋贵集团实际是利益获得者。胡惟庸被杀后,勋贵集团之首(李善长与徐达)李善长就出山执掌御史台;

洪武十三年之后,朱元璋开始对勋贵集团拉一批、杀一批。要注意,勋贵集团内部同样是泾渭分明的。康茂才、朱亮祖、胡美都是元军或者陈友谅部下归附的,并非土生土长的濠州红军,更不是“渡江旧人”。因此,除康茂才自然病故以外,朱亮祖因在镇不法被杀,胡美因“乱宫”被杀,朱、胡两人的被杀毫无波澜,作为“渡江旧人”们的另一批勋贵并不会有兔死狐悲之感;

更绝的是,杀了胡惟庸、朱亮祖等人之后,朱元璋有陆续新封了一批实权勋贵,如颖国公傅友德、凉国公蓝玉、武定侯郭英、东川侯胡海等。这一大批公侯,傅友德、蓝玉都是因为建国之后南征北战的赫赫功勋,无需多说,而封侯者,绝大多数都是濠州红军旧人或者其后代。

如果现在的你,是朱元璋手下那一批最资深的“开国元勋”(也就是濠州旧人们),你会觉得兔死狐悲吗?可能并不会。说不定看着这一批因胡惟庸案被杀之人,还会很开心的说:

你看,皇上的心还是向着我们濠州旧人的,就知道那些后来攀龙附凤的不是好东西!

第二阶段:杀旧勋贵

随着洪武二十一年后,北元的有生力量已经基本被消灭。朱元璋开始真正的对他的老兄弟“濠州旧人”勋贵们动手,也就是洪武三年封公侯的那一批老勋贵。

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再次旧时重提,开始了“胡惟庸案”的第二次屠杀,杀李善长、唐胜宗、陆仲亨、费聚、赵庸、陆聚等,胡党案牵连勋贵二十二家,其中二十家为洪武三年封的旧勋贵或者其子孙。这次屠杀,针对的是老勋贵,而洪武三年之后因功封公侯的二十家新勋贵,基本完好无损。

如果你是新勋贵,你会兔死狐悲吗?估计也不会,因为本身就是两个团体。说不定你还会觉得,这些老家伙都死光了,正是我们大展拳脚的时候。

第三阶段:杀新勋贵

但是好景不长,洪武二十五年,杀新勋贵叶升(洪武十四年封侯),洪武二十六年,蓝玉案爆发,洪武三年之后被封公侯的新勋贵们基本被一网打尽,十七家新勋贵被屠杀一空。

洪武二十七年,杀功勋卓著但是又与朱元璋私人关系并不特别亲密的冯胜、傅友德。

经过三个批次的有计划杀戮之后,勋贵家族还有八个:徐达、李文忠、汤和、耿炳文、吴良、沐英、吴复、郭英。

李文忠、沐英、汤和就不必多说了,三人是拿了朱元璋金水的,只要不是像朱文正一样不作死不舒服,基本死不了;

徐达功成身退,自身又听话;

郭英是朱元璋的大舅子。

从此,开国元勋的势力基本被消除殆尽,这一切,朱元璋花了十四年时间才基本完成。

但是,并不是说一开始朱元璋就下定决心杀完大多数勋贵,而是随着自身思想的变化以及太子朱标之死等事件的发生,有些事情不得不行,也不能不做。

其实,朱元璋以政治手段清除异己远在其尚未濠州红军三把手时就已经开始,其在岳父死后开始着手清除郭家势力的几步走战略,也是艺术式的杀戮,只不过与题无涉,不再展开。

PS:对历史感兴趣者,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寒泉书斋”,让我们一起成长!

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有两本书不容错过。




        

相关话题

  如果苏联不输出革命,美国会不会选择抵制这个国家? 
  满清入关人口那么少为何能取得明朝的天下,是不是完全靠智谋骗来的天下? 
  清代詹事府主要职能是什么? 
  如何评价「世界前六条长河里两条都在中国,中国在古代却曾闹过饥荒」? 
  明朝的火器领先在哪里? 
  明朝不是有朱元璋的八股取士制度禁锢思想吗?为什么明朝还成为当时的世界大国? 
  周朝的爵位制度是怎样的?公、侯、君对应什么爵位? 
  朱元璋到底有多牛逼? 
  为何英国重视一战甚于二战? 
  1948 年存入 50 万法币,现在取出该是多少钱(新人民币)?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纽约州长说新冠肺炎患者80%都能自愈,没必要去医院?
下一个讨论
杨超越如果抽烟的话,粉丝会脱粉吗?





© 2024-05-0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0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