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八股取士的制度禁锢思想吗?
答案是当然禁锢思想。
明清科举考试,最禁锢文人思想的地方,就是在于考试的八股文题目必须从四书五经里出。明初时规定科举考试中,考试需要做五经题4道,四书题3道,一共是7篇八股文(顺便说一句,京剧《二进宫》里杨波唱道“八月科场、七篇文章,才落得个兵部侍郎”,这所谓“七篇文章”就是这七篇)。
自古以来,读书人读书都是围绕着考试这根指挥棒转的,上面考什么,下面就学什么。既然国家只考四书五经,那读书人当然就只读四书五经了,这自然就是把天下读书人都给限制住了。——然而更加过分的是,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五经文渐渐边缘化,科举考试时只重视那3篇四书文了,这么一来,天下读书人干脆连五经都不读了,只看四书去了。
比如《红楼梦》里贾政问宝玉读书读到什么地方了,当得知宝玉正在读什么“攸攸鹿鸣,荷叶浮萍”的《诗经》时,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齐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你看在贾政这里,连《诗经》都是不务正业了。天可怜见,《诗经》那是孔老夫子钦定的经书,是儒家的根本法典之一,最后却混了这么个待遇。
当全天下的读书人都把精力专注到《四书》那区区几本书上的时候,这思想自然就遭到了禁锢。顾炎武说八股之祸,甚于秦始皇焚书坑儒,就是这个意思。
清代徐灵胎曾有一首《道情》,专讲八股文:
读书人,最不济;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那一朝皇帝?案头放高头讲章,店里买逢时利器。读得来肩背高低,口角嘘唏。甘蔗渣儿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晦气。
所谓“时文”,就是八股文的别称,和“古文”相对的。你看八股文把读书人都弄成了什么模样,不知道三通四史是什么文章,不知道汉祖唐宗是哪朝皇帝,这种人你说他们“思想禁锢”都是一种夸奖,因为对他们来说,根本就没有什么思想可言。如果读《儒林外史》,那里面对这种人真是描摹如画,如周进、范进等人,俱是如此,——当然,还有我们都熟悉的孔乙己,这是被八股毒害到没有任何生存能力的人,真是可怜又可厌。
《儒林外史》开头那句“一代文人有厄”不是虚言。
2、既然八股禁锢思想,那它会对国家社会造成危害吗?
答案是当然会造成危害,否则从古至今不会有那么多的有识之士对它进行批判抨击。读书人在古代社会中,既承担着国家治理的责任,又承担着文化传承的使命。如果他们一个个都成了周进、范进、孔乙己那样的人,你说对国家对社会有没有危害?
但是,话又说回来,天下读书人并不都是周进、范进、孔乙己。
考试的指挥棒,会引导人们怎样读书,但却不可能强制人们去如何思考。社会上的各种思想,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比如经济因素、比如政治因素,它们对人思想的塑造力量往往更加强大。举个例子,八股文的标准答案只能从朱熹的《四书集注》中寻找,换言之八股文只能阐述朱熹的理学思想,但晚明时期反而是王阳明心学成了社会上的主流思潮,王学压倒朱学,自然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原因,这就不是区区八股文所能抵抗的了。
同时还有一点,八股文是做官的“敲门砖”,对这点所有人的认识都非常明确,无论是范进周进,还是王阳明张居正,他们学习八股文的目的就是为了做官,当他们用这块砖敲开了仕途的大门后,他们会立刻把这块砖抛得远远的,——换言之,他们学八股,但却并不真的信八股,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范进周进和张居正之间的区别,仅仅在于范进周进只会八股,除此之外一无所长,而张居正除了八股之外,能力要大得多。
所以说,八股取士确实是禁锢思想,但你要说天下兴亡系于八股一身,那却是高看八股文了。
西班牙设立宗教裁判所的时候,也是世界级的大帝国。文化禁锢的影响是滞后的。
一、八股产生的原因
首先,八股是一种格式,类似于你写报告,要写个一二三,先写事件的情况,再写调查情况然后写处理情况。
第二,八股是一种改卷子的标准,没有这种标准的话,那真的考官敢说某作协主席女儿的诗比李白的诗还好的。
二、为什么骂名被八股背了
其实大家都知道,科举考试,以前是题目是随意的,元朝以后才规定只能从四书五经里出,清朝规定答题也只能从四书五经里回答。
“三场对策,除钦定诸书外,向不准用国朝人所著书籍,更何论同 时见存之人。“
就是你答题的时候,除了四书五经里边的内容,别的一律不准引用
那么为什么罪过成了八股文的了? 可能是XX团结大如天吧
三、清朝科举发展的畸形
元朝以后,科举考题是首先四书五经,然后是策论和公文写作
清朝开始,只看前边的四书题,连五经题都很少看了
“近时考官专取头场首艺,二三篇但能通顺,二三场苟可敷衍,均得取中。”
有个答主提到了红楼梦里贾政让宝玉只看四书,其实就是这个原因:
贾政问宝玉读书读到什么地方了,当得知宝玉正在读什么“攸攸鹿鸣,荷叶浮萍”的《诗经》时,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齐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就是因为,科举第一道四书题,已经是最重要的了。
所以才有夏曾佑:“汉、魏 、 隋、唐,不知为何朝,但知有朱子;礼、乐、兵、刑 ,不知为何事 ,但知有时文”
一直到清朝取消科举前几年修改科举考题,有了什么论希腊教育、项羽和拿破仑的梗
但是考生答题仍然是:“尤以兴孝兴弟兴奖廉励耻为纲领”
至于清朝为什么这么干
元清这两个少数统治多数的国家都这么喜欢朱熹,谁知道呢
郑振铎说:“到了清代,蒙童读的史学书,几乎一部也没有。元明二代的那些史籍,也都几成为罕见的东西。亡人国的,必须灭其历史。这手段是很恶辣可怕的·····
八股文禁锢思想的说法纯粹是让八股文背锅,实际上它背不起。
八股文本身是一种高效的议论文体,在行政工作中十分方便,用最少的话把事情讲明白。
当年朱元璋看官员递上来的奏折,发现上面唧唧歪歪写一堆就没几句和正题有关的,气的大骂。
用八股文格式写的官文不会出现这种问题,因此八股文的出现是必然的,是行政需求。
八股文主要被人诟病的地方是出题范围太小,只在四书五经出。但以古代的教育条件,必须这么做。
科举其实就是考试,为了追求公平性必须限定范围,否则对偏远落后地区极不公平。并不是人人家中能藏书万卷的,而且范围大了,对教书先生的要求也高。
八股文在明朝发展到顶点的时候是明朝中后期,而那个时期恰好是思潮最汹涌的时候。王阳明徐光启就写的一手好八股文,他们思想有被禁锢吗?
而且明朝科举不是只考八股文,科举是选公务员而不是选书呆子。
科举考试内容包括水利财务后勤,甚至考过天文,不是常人以为的死读四书五经就能考的。
朱元璋在位时给科举添加了骑射考试,考生还得文武双全才能有好名次。
明朝民风彪悍,地方上的社学往往还教刀枪棍棒。明末穿越文常讽刺明朝学子软弱无力,实际上人家可能出门就提着大砍刀。
哪怕是现代社会,大部分人也是不重视考试和工作以外的内容。即便是考试内容,也往往是学了就忘。
现实社会许多人对于历史相关的知识一问三不知,就连常识性的历史朝代都会记错。大多数人只会凭主观印象张口胡说,只有极少数会去翻史料。
哪怕从小到大都有政治课,大部分人依然是政治小白,唯物主义辩证法一点都不会用。
哪怕在知乎上你都能碰到一堆能让你怀疑这人小学中学大学的历史和政治课究竟是怎么上的人。
但凡有点政治和历史常识的人,就不会成为精资、精美、精日、田园女权,可偏偏这四种人特别多啊!
这能说是因为他们的思想被考试禁锢吗?
禁锢思想这种东西贻害万年,但刚开始的时候,都是盛世年华。
皇帝本人会对这种盛世繁华沉迷。
你看秦始皇就特别欣赏自己能焚书坑儒,车同轨书同文,然后二世而亡。
他老刘家没有搞这套,怎么治天下呢?没法子了,封皇亲国戚吧,然后死于封臣。
后来,隋朝给劲啊,大运河,搞科举,集中天下之力,把自己两代干翻。
老李家又学乖了,不搞这套,又死于封臣。
宋太祖一看老李这么惨,就特别喜欢自己的收天下之兵。
然后弱宋一朝,大优局面,被蒙元蛮夷吊打,断送汉族文明的未来几千年……
蒙元更不得了了,大一统欧亚大陆,然后分给几个儿子,自个儿就没了……
明朝拿回大统,想了一下,觉得不想死于封臣,还是要大一统,要禁锢思想,要片板不下海。
不和蛮夷做生意(日本),蛮夷就发展不起来……
最后的结局,是被满清这种蛮夷小国吊起来打……
不过开头就说了,刚开始的时候,恶果是看不到的,都是盛世年华。
等发现禁锢思想导致生产力被框死,人心不古的时候,往往已经在被人吊打,来不及了。
所以朱元璋本人还是被后人称为能干的明君,但其实灭亡的种子,早已种下。
只是他自己,哪用得着为死后的滔天巨浪背锅呢?
我朝不用八股吗?
这种问题其实你不应该来这里问,因为知乎不是一个单纯的查询回复软件,其中各式各样派别的人都有,单纯回复你问题的人不会太多。你要想知道查查百度或者翻翻历史书就就可以了,要是你实在信不过这些东西,去博物馆看一下也行。要是你做了上述调查还是得不出结论,那你就看看别的民族的服饰,特别是他们的服饰发展史,看看他们以前穿的和今天穿的差距多大,看看他们今天穿的到底有几年历史,然后再对比一下汉族的,我相信你会得出正常正确的答案的。
————————————
另外我也说一句,任何民族在他没达到工业化阶段的时候,总会有一部分底层人穿不起能把全身盖满的衣服的,汉族有,和族有,韩族有,藏人有,蒙古人有,白人也有,但是如果有人拿这群人穿不起衣服来论证汉族或者其他民族所认同的民族服饰不存在,那么要么这个人没脑子,要么他蓄意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