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何建文帝会输给朱棣? 第1页

     

user avatar   wo-jiu-kan-kan-bu-shuo-hua-58-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伟人评价:“蠢猪式的仁义之师。”


user avatar   duan-wang-ye-3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朱允炆:我有大小王,4个2,4个A,4个K,不可能会输。

黄子澄:皇上说的没错,我们先来个王炸,吓吓对面。

朱允炆:王炸。

朱棣:我好怕。

黄子澄:他怕了。皇上,我们再来4个2,这次他肯定要投降了。

朱允炆:4个2。

朱棣:我没那么怕了。

黄子澄:皇上,他敢说不怕,我们再来4个A,让他见识见识。

朱允炆:4个A。

朱棣:呵呵。

黄子澄:不可能,怎么还不投降。

朱允炆:黄子澄你个傻逼,滚。

……

朱允炆:一个3,要不你让我过几个小的?

朱棣:好啊,一个Q。

……

朱允炆:这4个K要不要拆了呢?拆了吧。一个K。

朱棣:4个4。

朱允炆:要不起。

朱棣:顺子56789。

朱允炆:要不起。

朱棣:顺子8910JQ。

朱允炆:要不起。

朱棣:一个8。只剩一张牌了哦。

朱允炆:哈哈,你死定了。

李景隆:皇上,我知道他手上什么牌了,让我来教训他。

朱允炆:好,你来教训他,过。

李景隆:过。

……

朱允炆,卒。


user avatar   hu-lin-6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们可能不知道只用3年就削掉全部藩是什么概念
我们一般只会用四个字来形容这种人:千古一帝!

我经常说一句话,当年汉景帝他能用3个月平七国之乱,我朱允炆用三年削八藩不是问题。
埋伏他一手,这个燕王先不能削,这个燕王不用抢削,他死定了。
反手先削个周王,闷声发大财。燕王装疯?但是不用怕,他骗不了我。齐泰、黄子澄,两个炸,很牛逼这个阵容,如果把这个李景隆换成徐达,我这个阵容将绝杀,但是换不得。
单走一个世子,傻~逼,直接把齐王也削了。
给你20万大军顶他。九江兄快点,九江兄,九江兄北平空城都不要吗?九江兄你快点啊!九江兄别磨磨蹭蹭的。
湘王 代王 岷王削了。削错了,应该削宁王的。

给九江兄倒杯茶好吧,九江兄给你倒一杯卡布奇诺。

给九江兄倒一杯卡布奇诺!50万大军开始你的平推秀,A他A他。漂亮!

五百骑你能秒我?你能秒杀我?!你今天能五百骑把我朱允炆秒了,我!当!场!就把这个玉玺吃掉!!!


user avatar   yiwen-qian-5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建文:“勿使朕负杀叔之名”

众将:陛下的意思是,不能杀朱棣?

幕僚:陛下的意思是,朱棣是肯定要死的,但大人您杀了朱棣,非但无功,陛下还要杀你

众将:..........


user avatar   alan_zh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两个臭棋篓子比下棋,其中一个赢了而已。造反这事儿不一鼓作气,带休假的唯有永乐大帝。平叛不敢杀人的唯有建文帝,这都是啥啊…


user avatar   yang-si-wen-3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荒木飞吕彦

怪儒家是对的,但不是儒家瞎指挥

而是怪儒家把建文帝忽悠瘸了

勿伤我叔……纯正的孔家千年裹脚布臭味


user avatar   BizarreAdventur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儒家又一次瞎指挥丢了天下然后立刻投降转进到对方那里罢了~明末不是又来了一次么

讲真没有朱棣的话,就建文帝和那群书生,扛得住蒙古才是怪事,无非是提前两百年剃发水太凉头太痒当哈巴狗跪舔而已

讲真,不是你专业的地方,别瞎指挥行不


user avatar   ming-shi-xiao-xia-mi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看笔者此文你就明白 ️

建文帝,名朱允炆,是懿文太子朱标的次子,母亲为吕妃。【1】因为其兄朱雄英于八岁早殇,所以才有了朱允炆承祧大统的可能。【2】众所周知,朱允炆的父亲朱标是一个仁厚之人。【3】

但是大多数不知道另一点,朱标还是一个没有多少城府或者说没有多少机智的人。就举一个例子,有一次蓝玉对朱标说:“燕王在他的封国,阴谋怀有不臣之心。”朱标在知道这件事后,很不以为然,在有一次和燕王朱棣聊天的时候就把这件事告诉了朱棣,结果没过多久,蓝玉大案就兴起了。【4】

通过这件事情我们能够发现什么?细心朋友可能会发现朱标确实没有城府。粗心的朋友可能不会这样觉得。好,在这里我们简单梳理一下朱标和蓝玉的关系,大家就不难理解问题的症结所在了。朱标的原配是常妃,也就是常遇春的女儿。【5】蓝玉又是常遇春什么人?蓝玉是常遇春的小舅子。【6】 所以说蓝玉是和朱标沾亲的。也正是因为这样,蓝玉才会把燕王朱棣的一些动机毫不保留的告诉朱标。

可是反观朱标怎么做的呢?直接泄密,害死了蓝玉,可谓是自翦羽翼。当然这里我不是说一定蓝玉的死是朱棣告密于朱元璋导致的,但这至少是历史的一种可能。从这段叙述我们能发现什么? 首先是朱标没有城府,其实则是燕王朱棣颇有机智了。要知道,能把别人的机密从话里套出来,这就是大智慧,显然朱棣具备这样的大智慧。话不多说,回归主题,再来说建文帝。前面我们讲了朱标是一个仁厚且没有城府,机智的人。那么建文帝是一个什么人呢?一般前辈史家都认为建文帝是一个“仁厚乐善,但英断不足”【7】的人。

笔者认为,此乃大谬。在笔者看来,建文帝是这样一个人,自大,没有原则,用人不明,好面子,没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别着急,一点一点来说。先说为什么说建文帝是一个自大的人?早在建文帝还是皇太孙的时候,他就想治理诸藩。黄子澄跟建文帝说:“诸王的护卫勉强就够自保,一旦有变,大军压境,谁人可挡?汉初七国之乱并非不强,最后灰飞烟灭,大小强弱不同,正义与非正义不一样而已。”建文帝听后,表示很赞同。【8】

可是建文刚一即位,就干出了裁军的举动,让人不得不大跌眼镜。【9】虽然表面上看起来,这算是一种仁政,但事实上把那些发配为军及有特殊情况的士兵放归为民,绝对是对于国防力量的削弱。要知道南军久不习战阵,早已没多少战斗力,眼见都要削藩了,大仗一触即发,建文帝还自翦羽翼,不是自大又是什么? 在自翦羽翼这点上,朱标和建文帝简直就是一个模子立刻出来的。这是建文帝的自大,再来看建文帝的没有原则。在南军接连大败于燕军,燕军打到扬州之后,建文帝马上派庆成郡主出马,请求议和割地。【10】

这是第一次,第二次是在燕军打下镇江之后,建文又派大臣诸王相继请求议和割地,真可谓是丧权辱国。【11】 在气节上面,建文帝简直不像是明朝的皇帝。这是建文帝没有原则的一个例子,再举一个。有一次建文帝在退朝之后,单独留下了陈性善一个,让他坐下,问他怎么治理天下。陈性善畅所欲言,建文帝都听从了,结果陈性善的意见被其他政府机构的官员所排斥。建文帝就改回了原样。陈性善对他说:“陛下不认为我没有才干,向我征求意见,既然答应我一定要执行,结果没过多久给改回了原样,反复无常,拿什么来信于天下?”【12】

这是建文帝的没有原则,再来看建文帝的用人不明。很多人多说建文帝无人可用是因为朱元璋给他留下的班子不好,这套班子也就是:齐泰,黄子澄和方孝孺。其实真正细细考证,只有齐泰能够算是朱元璋留给建文帝的人才。【13】 黄子澄曾经是东宫伴读,和朱标和朱允炆都有过交情,在洪武时期朱元璋对他并没有太大的青睐。至于方孝孺,朱元璋更是说过这样的话:“今非用孝孺时”的话,打发方孝孺去汉中当教授教书去了。【14】

所以说把建文帝重用方孝孺,黄子澄的罪名推给朱元璋是完全不能成立的。为什么这里不说建文帝重用齐泰,因为事实上齐泰还是挺有才能的,只是多次被黄子澄这个小人给耽误了。【15】

事实上,建文帝就是唯黄子澄是从,即使是齐泰和黄子澄有不同的观点,建文帝也往往都是听黄子澄的。我们在这里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第一个例子就是用不用李景隆,齐泰说不用,黄子澄力荐,结果建文就用了。【16】

顺便说一句,最后李景隆被朱棣杀的大败亏输之后,黄子澄还厚颜无耻的让建文帝斩了李景隆,他怎么就不请皇帝斩了他自己呢?【17】 第二例子就是齐泰主张先下手为强,趁燕王朱棣准备不完善的时候直接拿掉燕王朱棣,而黄子澄准备先捏软柿子,拿掉周王。结果建文帝听了黄子澄。【18】

再举第三个例子,燕王请求三位王子回到北平,齐泰主张不放,以制衡燕王,黄子澄主张放人,结果就给放了。【19】 要知道如果扣住三位王子,绝对能够对朱棣起到一定干扰作用的,可黄子澄偏偏自以为是,用了这种人,简直就是悲剧。正是“靖难功臣李景隆,燕军内应黄子澄”,没有李景隆和黄子澄给建文朝廷处处掣肘,靖难之役或许会拖得更久。建文帝千听黄子澄,万听黄子澄,但是就有一件事不听黄子澄的,那就是杀不杀李景隆这件事。其实像李景隆这种嫉妒贤能,背叛主君之人,杀了也就杀了。 要知道,在李景隆将兵期间,就是因为嫉妒瞿能,害的南军失去了攻破北平城的机会。【20】

不仅如此,李景隆还因为嫉妒杨本害的南军失去了一员骁勇善战之将。【21】建文帝饶了李景隆,接下来用盛庸和铁铉来对付燕军,李景隆又开始嫉妒盛庸,屡次进谗言,害的盛庸受建文帝怀疑,处处掣肘,没能使出十分力气。【22】 接下来再说方孝孺,很多人多说方孝孺误国导致南军失利,其实不然。方孝孺并没有做什么太出格的事,也就是复古改制,改改官名。【23】

至于军国重事,更是全是黄子澄说了算,所以要怪,只能怪黄子澄。顺便说句题外话,黄子澄最后好歹还抗辩不屈而死【24】,尽了点臣子的气节,反观李景隆,大开金川门,变节投降,更为可耻。【25】 综上所言,建文帝弃郭英于不用,不能尽用盛庸,可见其用人不明。这是用人不明,再说建文帝好面子。建文帝逼的自己的叔叔湘王朱柏自焚而死,废周王为庶人,迁徙于云南蒙化县这烟瘴之地,本来就够毒辣了。结果靖难烽烟一起,建文帝还假惺惺的下诏说:“别让我背负杀叔父的恶名。”这一行为直接导致了燕军作战时,成祖可以自己殿后保护部队顺利撤退。【26】

我们从建文帝自己的一句话里也不难发现他让诸将不得杀朱棣原因了。这句话是:“朕即位未久,连黜诸王,若又削燕,何以自解于天下?”【27】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建文帝真正关心的根本不是自己的叔叔,而是自己的面子。我们再来看,为什么说建文帝是一个没文化的人。《明史 恭闵帝纪》有记载:“帝生颍慧好学,性至孝。”这让我们很多人觉得,建文帝是个好学,有文化的人。 但是有一次朱元璋曾经让建文帝赋诗,结果建文帝写出来的诗“大不称旨”,结果还是朱棣也跟着写了一首,朱元璋才表示满意。【28】

这是一个例子,再举一个例子。在建文帝刚即位的时候,就有一个大臣,叫高巍上疏请求效法西汉主父偃对待藩国的办法,把南边诸王的世子封到北方,把北方诸王的世子封到南方,这样就可以削弱藩国了。不仅如此,如果还想表示天子和皇室成员的亲密,可以在过节的时候使人馈问,做的好的皇室成员予以旌扬,做的差的皇室成员第一次犯事容纳,第二次犯事赦免,第三次犯事,就把他废为庶人,这样就没有不顺服的藩王了。【29】

结果怎么样,建文帝表面上应付的挺好,但是实际操作根本就不这样做,还是黄子澄那套“临以六师”的办法。其实黄子澄的办法,也就是西汉时晁错的办法,结果怎么样,害的汉景帝差点丢了江山,黄子澄还这样生搬硬套,简直是不合事宜。建文帝如果读书真的很多的话,怎么会不知道晁错后来是什么下场,晁错的办法又会带来怎样的局面? 所以说建文帝和黄子澄肯定读书不多,至少《汉书》和《史记》没怎么读过,想过。

几百年后,我们以现代人的角度来看,确确实实,对付藩国,就得用主父偃,高巍的办法。就算一定要用晁错,黄子澄的办法,那也得有周亚夫才行,没有周亚夫,汉景帝保不齐江山都丢了。有趣的是,黄子澄可能觉得,周亚夫是二世祖,李景隆也是二世祖,所以觉得李景隆一定能行,结果没想到李景隆就是一个蠢货。 综上所言,建文帝确确实实不怎么样,后世史家多言其为“守文令主”,依笔者之见,建文帝恐怕还是称不上守成之主的。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在李景隆开启金川门的时候,御史连楹凭着一腔赤诚之学,独自行刺燕王,最终告寝。【30】其实,只要有建文帝这样的皇帝在,就算有十个连楹又有什么用?什么叫烂泥糊不上墙,看看建文帝就知道了。有这样的皇帝,也是该让比他强上百倍的燕王朱棣替他承祧大任,接管江山。

【1】《明史 恭闵帝本纪》:恭闵惠皇帝讳允炆。太祖孙,懿文太子第二子也。母妃吕氏。

【2】《明史 诸王三》:虞懷王雄英,興宗長子,太祖嫡長孫也。洪武十五年五月薨,年八歲,追加封諡。

《山西通志》卷六十三:虞王雄英,懿文太子長子。洪武十五年五月朔卒,追封諡懷。 另,据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七十《谥法纪六》载明代谥“怀”者有虞王雄英。 郭良翰《明諡記彙編》卷十亦载太祖嫡长孙雄英谥“怀”。

《明史 兴宗本传》:生子五:长雄英,次建文皇帝,次允熥,次允熞,次允熙。 《明史 诸王三》:興宗五子,后常氏生虞懷王雄英,吳王允熥。呂后生惠帝,衡王允熞,徐王允熙。

案:据此则可知吳王允熥亦太祖嫡孙,建文年长故,是以立其为皇太孙。

【3】《明史 兴宗本传》:太子为人友爱。秦、周诸王数有过,辄调护之,得返国。有告晋王异谋者,太子为涕泣请,帝乃感悟。

《御批厯代通鉴辑览》卷一百一:太子初师事宋濂,通经史大义。帝命裁决庶务,寛仁明敏,于刑狱多所减省。天性友爱,秦周诸王数有过,辄调获之,使归国。或告晋王有异谋者,太子陜西还偕之至京,为涕泣以请。帝乃感悟,王亦更以恭慎闻。

【4】《明通鉴》:初玉征纳克楚归,言于皇太子:“燕王在国,阴有不臣之心。”太子殊无意,而语啧啧闻于燕王,不数月而玉祸作。

【5】《明史 兴宗本传》:孝康皇后常氏,开平王遇春女。

【6】《明史 蓝玉传》:蓝玉,定远人。开平王常遇春妇弟也。

【7】孟森《明史讲义》

【8】《明史 黄子澄传》:惠帝为皇太孙时,尝坐东角门谓子澄曰:“诸王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奈何?”对曰:“诸王护卫兵,才足自守。倘有变,临以六师,其谁能支?汉七国非不强,卒底亡灭。大小强弱势不同,而顺逆之理异也。”太孙是其言。

【9】《明史 恭闵帝本纪》:诏兴州、营州、开平诸卫军全家在伍者,免一人。天下卫所军单丁者,放为民。

夏燮 《明通鉴》:诏:“兴州、营州、开平诸卫军全家在伍者,免一人;天下卫所军单丁者,放为民。”

《欽定熱河志》卷一百二《故事四》:建文元年八月,詔興州,營州開平,諸衛軍全家在伍者,免一人。

《欽定續文獻通考》卷一百二十二《兵考》:惠帝即位,詔興州諸衛軍全家在伍者,免一人。天下衛所軍單丁者,放為民。

《明史 恭闵帝本纪》:是月,赐天下明年田租之半,释黥军及囚徒还乡里。

【10】《明史 恭闵帝本纪》:甲辰,遣庆成郡主如燕师,议割地罢兵。

《明会要卷五 帝系五 公主》:庆阳公主,至建文时改封庆成郡主,四年五月,遣主诣燕军,议割地罢兵,棣不奉诏。主盖成祖从姊。或谓福成、庆阳皆太祖从姊者,误也。(《公主传》,《三编》。 )

【11】《明史 恭闵帝本纪》:庚申,燕兵至龙潭。辛酉,命诸王分守都城,遣李景隆及兵部尚书茹瑺、都督王佐如燕军,申前约。壬戌,复遣谷王橞、安王楹往。皆不听。

【12】《明史 陈性善传》:一日,帝退朝,独留性善赐坐,问治天下要道,手书以进。性善尽所言,悉从之。已,为有司所格,性善进曰:“陛下不以臣不肖,猥承顾问。既僭尘圣听,许臣必行。未几辍改,事同反汗。何以信天下?”帝为动容。

案,《明一统志》卷四十五:陈性善,山隂人。洪武末,登进士,授行人歴陞礼部左侍郎。靖难师起,败绩,于白沟河被执以归,悉纵遣之。性善独朝服跃马,入河以死。

《明史 恭闵帝本纪》:庚辰,诸将及燕兵大战于灵璧,败绩,陈晖、平安、礼部侍郎陈性善、大理寺卿彭与明皆被执。

《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六《燕王起兵》:指挥宋垣力战死,何福遁走,副总兵陈晖、平安,参将都督马溥、徐真,都指挥孙晟、王贵等皆被执,参赞军务礼部侍郎陈性善、大理寺丞彭与明,皆死之。

建文轻宦寺可谓昭昭于史册,观其以性善为“监军”是其明证。此一建文之优点,未可诬也。

清 · 嵇璜、刘墉等奉敕撰《皇朝通志》载明一代通谥节愍四十三人有陈性善。

清 · 邹漪《明季遗闻》卷二载明一代谥节愍者有陈性善。


附陈性善荐官史料二则:

《明史 韩宜可传》:惠帝即位,用检讨陈性善荐,起云南参政,入拜左副都御史,卒于官。

《国朝献征录 韩宜可传》:陈性善荐其德行文学,再起为云南参政,寻升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在台以锄奸显忠为巳任,百寮悚惕不敢犯,未几,卒于官。

【13】《明史 齐泰传》:二十八年,以兵部郎中擢左侍郎。太祖尝问边将姓名,泰历数无遗。又问诸图籍,出袖中手册以进,简要详密,大奇之。

夏燮《明通鉴》:泰,溧水人,以洪武二十八年擢兵部侍郎。太祖问边将姓名,泰历数无遗。又问诸图籍,袖中出手册以进,太祖奇之。上为皇太孙,亦雅重泰。

【14】《明史 方孝孺传》:二十五年,又以荐召至。太祖曰:“今非用孝孺时。”除汉中教授,日与诸生讲学不倦。

【15】《明史纪事本末 削夺诸藩》:子澄退,与齐泰谋之。泰曰:“燕握重兵,且素有大志,当先削之。”子澄曰:“不然。燕预备久,卒难图。宜先取周,剪燕手足,即燕可图矣。”

【16】《明史 齐泰传》:子澄荐曹国公李景隆代将,泰极言不可。子澄不听,卒命景隆将。

《明史 黄子澄传》:始帝信任子澄与泰,聚事削藩。两人本书生,兵事非其所长。当耿炳文之败也,子澄谓胜败常事,不足虑。因荐曹国公李景隆可大任,帝遂以景隆代炳文。

夏燮《明通鉴》:上闻真定之败,始有忧色,谓黄子澄曰:“奈何?”对曰:“胜败兵家之常,无足虑。”因荐曹国公李景隆可大任,齐泰极言其不可,竟用之。

《明史 太祖本纪》:辛酉,李景隆为平羌将军,镇甘肃。

《明史 太祖本纪》:甲午,李景隆为征虏大将军,练兵河南。

《明史 冯胜传》:久之,大将军达、左副将军文忠皆卒,而元太尉纳哈出拥众数十万屯金山,数为辽东边害。二十年命胜为征虏大将军,颖国公傅友德、永昌侯蓝玉为左右副将军,帅南雄侯赵庸等以步骑二十万征之。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景隆、申国公邓镇等皆从。

案,合此二条史料观之,李景隆既能于太祖时期继开国宿将冯胜之后为征虏大将军,放乎建文朝自然为时之“名将”无疑。于此,似建文信子澄而用景隆不为之过。此皆世事不明之过。太祖与三国曹孟德颇似,早年英雄,中年枭雄,晚年则奸雄。当太祖末季,北元名存实亡,已非须悍将卫边之时,宵小如景隆得志,一因大势,次因亲情尔。

补证:《明史 铁铉传》:李景隆之北伐也,铉督饷无乏。

【17】《明史 黄子澄传》:子澄恸哭,请正其罪。帝不听。子澄拊膺曰:“大事去矣,荐景隆误国,万死不足赎罪!”

【18】《明史 黄子澄传》:退而与泰谋,泰欲先图燕。子澄曰:“不然,周、齐、湘、代、岷诸王,在先帝时,尚多不法,削之有名。今欲问罪,宜先周。周王,燕之母弟,削周是剪燕手足也。”谋定,明日入白帝。

【19】《明史 黄子澄传》:时燕王忧惧,以三子皆在京师,称病笃,乞三子归。泰欲遂收之,子澄曰:“不若遣归,示彼不疑,乃可袭而取也。”竟遣还。

【20】《明史 瞿能传》:燕师起,从李景隆北征。攻北平,与其子帅精骑千余攻張掖門,垂克。景隆忌之,令候大军同进。于是燕人夜汲水沃城。方大寒,冰凝不可登,景隆卒致大败。

《明史 李景隆传》:都督瞿能攻張掖門,垂破,景隆忌能功,止之。 清臣方煒按掖門,瞿能傳亦載之。但考遼金史明四史《地理志》及《春明夢餘錄》,《日下舊聞》均無此門名。惟查《金史》燕京西門有名彰意者。雖由元至明已非其舊,或當時猶沿呼其名。而方言土語音轉多訛,遂呼為張掖。耳謹考訂而仍其舊。

【21】《明史 瞿能传》:又中牟杨本,初为太学生,通禽遁术,应募授锦衣镇抚。从景隆讨燕有功,景隆忌之,不以闻。寻劾景隆丧师辱国,遂以孤军独出,被擒,系北平狱,后被杀。

《国朝献征录 锦衣卫镇抚杨本传》:杨本,河南中牟人。或曰浙江处州人......太学生......于遁法。建文初,募才略士。本应募试兵部,授锦衣卫镇抚......本常持一铁棒重三十斤,临阵驰突,北兵披靡不敢前,遂破之。自南北交战,诸将皆败,惟本与平安有功。李景隆忌本,不以闻。巳而本约日出战,诸军后继。景隆谓诸将曰:"今日譬之一园,我辈种熟,乃他人采去耶?"竟拥兵不救。本上疏略曰:“刑属三千,罪莫大于不孝。人伦有五,德莫大于尽忠。忘君虐民者,不可以不惩。丧师失律者,不可以不罪。今都督袁宇与耿怲文征讨,丧军士二十万于燕地。皇上怜其太祖故旧,不忍加刑。又魏国公徐辉祖,征燕私存姊妹之情,亏丧士马。皇上召回京师,命大教场操练军士。又曹国公李景隆,四月进兵,丧失军马无限。皇上责问,乃归罪臣下。乞假臣大总兵,用一能官,召募义勇,招抚军伍。凡先锋,参谋,军政,稽考等官,臣自当保举。仍特命亲王监军,疾驰燕师.....免生民于涂炭,奠宗社于太山矣。”本遂帅孤军独出,被擒不屈,系北平狱。后文皇攻济南,失利。赵王奔还北平,恐人心摇动,索本杀之。文皇大怒,以本有才略,且欲用之也。

《名山藏 臣林外记》:杨本,中年人,或曰处人,精遁法。建文初,以太学生应募授锦衣卫镇抚。建文君使弟吴王为抚军,本试其水遁以观吴王。既列军阶下,请吴王登台观之。忽水至平阶,阶下之军皆失所在。王奇之,还白建文,使从军。常自操铁棒皷之阵中,所向披靡。李景隆妒其功,不与上。白沟之战请为阵首,景隆阳许之,而阴尼诸将不继,竟无功。本乃疏劾耿炳文李景隆不足将。请自将以行卒,不用,赴燕军死之。燕人擒焉,王使系北平。赵王高燧恐为内应,则杀本。燕王归北平,太息曰:“吾直困之耳,奈不为我储良将?”

《大清一统志 开封府五》:中牟人,初为太学生。建文中以才畧应募,授锦衣镇抚。从李景隆北伐有功,景隆忌不以闻。寻以孤军独出,破擒,系北平狱后被杀。


《御定资治通鉴纲目三编》卷四:杨本,中牟人,或曰处州人。通禽遁术,本朝乾隆四十一年,追諡杨本烈愍。

清 · 王士俊等监修《河南通志》卷六十三:杨本,中牟人。通易学,晓兵法。建文时为镇抚,靖难兵起,本从李景隆往御之。本持三十觔铁棒,临阵屡胜,景隆忌本,不上其功。后以孤军无继,战败被执,不屈死。邑有褒忠五公祠,本与焉。 清 · 嵇璜、刘墉等奉敕撰《皇朝通志》载明一代通谥烈愍二十五人有杨本。

【22】《明史 王度传》:景隆征还,赦不诛,反用事。忌庸等功,谗间之,度亦见疏。论者以其用有未尽,惜之。

【23】《明史 方孝孺传》:更定官制,孝孺改文学博士。

【24】《明史 黄子澄传》:子澄至,成祖亲诘之。抗辨不屈,磔死。

【25】《明史 成祖本纪》:乙丑,至金川门,谷王橞、李景隆等开门纳王,都城遂陷。

【26】《明史 恭闵帝本纪》:诸将以天子有诏,毋使负杀叔父名,仓卒相顾愕贻,不敢发一矢。

黎东方《细说明朝》四十七《建文帝》

《皇明经世文编》卷四百四十《为恳举禋祀惇重典以光圣孝以慰羣情疏》:建文命将北征,辄戒曰:“毋使朕负杀叔父名。”此一念也。天地鬼神鉴之。

《明神宗实录》卷三百七十四:建文命将,輙戒曰:“毋使朕负杀叔父名。”此一念也,天地鬼神鉴之,成祖亦信之。

王圻《续文献通考》卷八十:故建文命将北征,輙戒曰:“毋使朕负杀叔父之名。”此一念也,天地鬼神鉴之,成祖亦信之。


《御批厯代通鉴辑览》卷一百一:日暮各敛兵,棣以十余骑逼庸营,野宿。及明起,视以在围中,乃从容引马鸣角穿营而去。庸与诸将皆以帝有诏,毋使朕负杀叔父名,仓卒相顾愕眙,不敢发一矢。


【27】《明史 黄子澄传》:明日又入言曰:“今所虑者独燕王耳,宜因其称病袭之。”帝犹豫曰;“朕即位未久,连黜诸王,若又削燕,何以自解于天下?”

【28】《明史纪事本末 燕王起兵》:性聪颖,善读书,然仁柔少断。太祖每令赋诗,多不喜。一日,令之属对,大不称旨;复以命燕王,语乃佳。

【29】《明史 高巍传》:略曰:“高皇帝分封诸王,此之古制。既皆过当,诸王又率多骄逸不法,违犯朝制。不削,朝廷纲纪不立;削之,则伤亲亲之恩。贾谊曰:‘欲天下治安,莫如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今盍师其意,勿行晁错削夺之谋,而效主父偃推恩之策。在北诸王,子弟分封于南;在南,子弟分封于北。如此则籓王之权,不削而自削矣。臣又愿益隆亲亲之礼,岁时伏腊使人馈问。贤者下诏褒赏之。骄逸不法者,初犯容之,再犯赦之,三犯不改,则告太庙废处之。岂有不顺服者哉!”书奏,帝颔之。

《明史纪事本末 削夺诸藩》:十一月,代王居藩,有贪虐状,方孝孺请以德化道之。帝遣之入蜀,使与蜀王居,时蜀王素以贤闻故也。十二月,前军都督府断事高巍上书论时政曰:“我高皇帝上法三

代之公,下洗嬴秦之陋,封建诸王,凡以护中国,屏四裔,为圣子神孙计至远也。夫何地大兵强,易以生乱。今诸藩骄逸违制,不削则废法,削之则伤恩。贾谊曰:‘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臣愚谓今宜师其意,勿施晁错削夺之策。效主父偃推恩之令,西北诸王子弟分封于东南,东南诸王子弟分封于西北,小其地,大其城,以分其力。如此,则藩王之权不削自弱矣。臣又愿陛下益隆亲亲之礼,岁时伏腊,使问不绝。贤如河间、东平者,下诏褒赏,不法如淮南、济北者,始犯则容,再犯则赦,三犯而不改,则告庙削地而废处之,宁有不服顺者哉!”上嘉之,然不能用。

案,此处史文《纪事本末》所载优于明史。


《明史 高巍传》:已而燕兵起,命从李景隆出师参赞军务。巍复上书,言:“臣愿使燕。披忠胆,陈义礼,晓以祸福,感以亲亲之谊,令休兵归藩。”帝壮其言,许之。巍至燕,自称:

国朝处士高巍再拜上书燕王殿下:太祖上宾,天子嗣位,布维新之政,天下爱戴,皆曰“内有圣明,外有藩翰,成、康之治,再见于今矣。”不谓大王显与朝廷绝,张三军,抗六师,臣不知大王何意也。今在朝诸臣,文者智辏,武者勇奋,执言仗义,以顺讨逆。胜败之机明于指掌。皆云大王“藉口诛左班文臣,实则吴王濞故智,其心路人所共知。”巍窃恐奸雄无赖,乘隙奋击,万一有失,大王得罪先帝矣。今大王据北平,取密云,下永平,袭雄县,掩真定。虽易若建瓴,然自兵兴以来,业经数月,尚不能出蕞尔一隅地。且大王所统将士,计不过三十万。以一国有限之众应天下之师,亦易罢矣。大王与天子义则君臣,亲则骨肉,尚生离间。况三十万异姓之士能保其同心协力,效死于殿下乎?巍每念至此,未始不为大王氵丽泣流涕也。

愿大王信巍言:上表谢罪,再修亲好。朝廷鉴大王无他,必蒙宽宥。太祖在天之灵亦安矣。倘执迷不悟,舍千乘之尊,捐一国之富,恃小胜,忘大义,以寡抗众,为侥幸不可成之悖事,巍不知大王所税驾也。况大丧未终,毒兴师旅,其与泰伯、夷、齐求仁让国之义不大迳庭乎?虽大王有肃清朝廷之心,天下不无篡夺嫡统之议。即幸而不败,谓大王何如人?

巍白发书生,蜉蝣微命,性不畏死。洪武十七年蒙太祖高皇帝旌臣孝行。巍窃自负:既为孝子,当为忠臣。死忠死孝,巍至愿也。如蒙赐死,获见太祖在天之灵,巍亦可以无愧矣。

书数上,皆不报。

已而景隆兵败,巍自拔南归。至临邑,遇参政铁铉,相持痛哭。奔济南,誓死拒守,屡败燕兵。及京城破,巍自经死驿舍。


又,《明史》赞曰:高巍一介布衣,慷慨上书,请归藩服。其持论甚伟,又能超然远引,晦迹自全,可称奇士。


姜清《姜氏秘史》:诏贵州都司军士高巍参赞李景隆军务。


【30】《明史 景清传》:金川门之启,御史连楹叩马欲刺成祖,被杀,尸植立不仆。

《御批历代通鉴辑览》:景隆守金川门,登城望见棣麾盖,开门迎降。御史连楹【襄垣人】叩马欲刺棣,被杀。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
《大清一统志》卷一百四:连楹,字子聪,襄垣人。性至孝,刻厉进修。洪武中,官翰林改御史,纠弹无所避。靖难兵破南都,楹叩马欲犯成祖,被杀,植立不仆。后追赠詹事,谥刚烈。

《明太祖实录》:以前赞读连楹等五人为监察御史。
案,连楹任御史时为洪武十二年七月。

《明太祖实录》:丙子,监察御史连楹等,劾奏应天府尹曾朝佐祭历代忠臣不具祭服,有乖典礼。 上顾问廷臣吏部尚书阮畯,言:“祭前代之臣,不具祭服,相承已久。”上命翰林院考证以闻。翼日,翰林院奏,祭前代忠臣,便服行礼为宜。遂诏应天府以为常式。
余继登《皇明典故纪闻》卷四:洪武间,御史连楹劾应天府尹曾朝佐祭历代忠臣不具祭服有乖典礼。太祖顾问廷臣,吏部尚书阮畯言:“祭前代之臣,不具祭服,相承已久。”乃命翰林院考证以闻。翌日,翰林院奏,祭前代忠臣,便服行礼为宜。遂诏以为常式。
《江苏省通志稿大事志》卷二十一《明洪武二》:丙子,监察御史连楹等劾奏应天府尹曾朝佐祭历代忠臣不具祭服,有乖典礼。上顾问廷臣、吏部尚书阮畯言:“祭前代之臣,不具祭服,相承已久。上命翰林院考证似闻。翌日,翰林院奏:“祭前代忠臣,便服行礼为宜。”遂诏应天府以为常式。

案,孟森先生曾言太祖“与群下争意气而不争是非”,观此三条史料,予深信焉。今人辄言太祖摧折士气,予反认太祖作养士气尔。


《山西通志》卷一百十三:连楹,字子聪,襄垣人。肇孙,幼孤,性极孝奉母训。读书山中,日炊米一杓,刻厉进修。举洪武甲子乡试,授翰林检讨,转春坊,改御史,纠弹无所避。因专其任,厯六七考不调。靖难兵起,与同列姚镛相誓纠察大小臣工有怀二心者,露章弹之。及金川门不守,犹以大义抗谏,遂就死。当时死节诸臣多遭夷族,其亲族皆变姓名隐匿去,逮禁弛,稍稍复业。敛衣冠而葬之,及查录其后,始明着其事,入乡贤,树碑道左。
《山西通志》卷一百七十二:明御史连楹墓,在县西三里东畛村。楹殉靖难,以衣冠葬。

《名山藏》:连楹,襄垣人。洪武中,以太学生授翰林院左春坊,太子赞善,启沃甚多。高帝美其刚正,改为御史,久任之十余年。靖难兵起,与御史姚镛相誓死,廷臣有二者辄露章弹奏。立金川门下,自马首数成祖,词色不屈,命收之。引颈受刃,有白气冲天,尸僵立不仆。
案,此太祖遗爱惠及建文,惜乎,太祖!惜乎,建文!惜乎,大明!


user avatar   li-yin-qi-11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堪一击的燕王为何能最终逆天改命创造历史,原因可能比较唯心主义:建文帝蠢以及运气好。

朱棣八辈子也没想过自己能赢,以朱棣常年带兵的经验,起兵之时,他必然就知道这次是百死一生。

至于题目说的燕军30万,你在逗我?燕军如果真的有30万,以燕王对建文帝的绝对碾压,不用一年就能打进南京城过年了,不可能打了三年还在北平周边晃悠,最后破釜沉舟、孤注一掷渡江直取南京。

当是时,王称兵三年矣。亲战阵,冒矢石,以身先士卒,常乘胜逐北,然亦屡濒于危。所克城邑,兵去旋复为朝胤廷守,仅据有北平、保定、永平三府而已。无何,中官被黜者来奔,具言京师空胤虚可取状。王乃慨然曰:“频年用兵,何时已平?要当临江一决,不复返顾矣。

这还是燕王打了三年,自身实力已经极大增强的情况下。但是燕王明显对于自己渡江之后的战况依旧很不看好,可以体会一下“要当临江一决,不复返顾矣。”的悲壮。

以诸侯起兵夺取天下,三代以下,朱棣可以算得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汉初七王之乱,何等不可一世、何等煊赫!最终依旧兵败身死。并且,汉初的诸侯王是真正意义上的裂土封疆,自己封地之内财政军一把抓,要钱有钱,要人有人,当初吴王刘濞起兵时,壕无人性,直接宣称:

敝国虽狭,地方三千里;人虽少,精兵可具五十万。寡人素事南越三十馀年,其王君皆不辞分其卒以随寡人,又可得三十馀万。
敝国虽贫,寡人节衣食之用,积金钱,脩兵革,聚穀食,夜以继日,三十馀年矣。凡为此,原诸王勉用之。能斩捕大将者,赐金五千斤,封万户;列将,三千斤,封五千户;裨将,二千斤,封二千户;二千石,千斤,封千户;千石,五百斤,封五百户:皆为列侯。其以军若城邑降者,卒万人,邑万户,如得大将;人户五千,如得列将;人户三千,如得裨将;人户千,如得二千石;其小吏皆以差次受爵金。佗封赐皆倍军法。其有故爵邑者,更益勿因。原诸王明以令士大夫,弗敢欺也。寡人金钱在天下者往往而有,非必取於吴,诸王日夜用之弗能尽。有当赐者告寡人,寡人且往遗之。敬以闻。

当然,所谓的精兵五十万再加上外援三十万啥的,肯定是吹逼的,但吴国一国再加上诸越援军,凑起来十几二十万还是可以的。重点欣赏一下第二段最后几句寡人金钱在天下者往往而有,非必取於吴,诸王日夜用之弗能尽”感受一下什么叫真正的诸侯王。

那明初时,朱棣他们这种诸侯王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呢?在出征之时,若有朝廷支持,可以节制部分兵马,但是诸王手中真正的班底少得可怜。以燕王为例,燕王在自己的封地之内,财政军这三个最为重要的权柄,没有一个能掌握。即使在燕王的大本营北平,和朝廷相比,燕王依旧是弱势。在建文帝刚即位的时候,为了削弱燕王,便

即位之年,冬十一月,工部侍郎张张昺为北平布政使,谢贵、张信掌北平都指挥使司,察燕阴事

布政使掌一省之政,都指挥使掌一省之兵。所以,朱棣在起事之初的基本盘有什么?在张昺、谢贵等准备拿下燕王这种最危急的时刻,燕王也只能

令护卫指挥张玉、朱能等帅壮士八百人入卫

对于后世宁王朱宸濠起兵,很多人为了贬低王阳明的功绩,说宁王只不过一伙乌合之众。但是和燕王起兵时的凄凄惨惨戚戚相比,宁王真的算得上是兵强马壮(但是自身和将领水平比燕王集团差了不止一个等级)。

所以,在建文帝磨刀霍霍这么久了之后,燕王依旧只有这么点可怜的班底,再有汉初七王之乱为参考,燕王起兵之时,基本已经报了必死之心了,“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这句话,也比较符合燕王的心境。

这也是为什么明知道建文帝志在削藩,但依旧在朱元璋死后第一时间去建文帝的大本营奔丧(但是被朱元璋在遗诏中无情制止了);为什么在太祖驾崩之后,依旧派自己的全部子嗣“世子朱高炽及其弟高熙、高燧入临”;为什么一道诏书责备,燕王便“佯狂称疾,走呼市中,夺酒食,语多妄乱,或卧土壤,弥日不苏”。因为朱棣知道自己这点兵马,别说和朝廷抗衡,只要有诏书,北平布政使和都指挥使都能很快将自己拿下。若不是万不得已,朱棣怎么可能把自己的全部子嗣交到对自己磨刀霍霍的建文帝手中?

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建文帝,以全国之力、百万之师攻打燕王北平一隅、八百将士,本来应该是狮子搏兔之势,可谁能想到三年多的时间里建文帝就落得个百万之师丧尽,国都被破,自己生死不明的地步?靖难之役的失败,有人归咎于黄子澄、齐泰的书生误国,有人归咎于李景隆的无能无耻,但是究其根本,懦弱犹豫、视军事为儿戏的建文帝责无旁贷,建文帝在靖难之役中,向我们呈现了典范式的将一副好牌打烂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建文帝之失有二:一、浪漫幼稚,毫无决断;二、不识军旅,以杀伐之事为儿戏。

作为帝王,建文帝的犹豫反复,毫无决断让本来弹指可灭的燕王终成滔天大患。建文帝靖难之役的失败不在于削藩,而在于削藩的方式。削藩之事势在必行,太祖在位的时候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史窃》记载:太孙曰:“虏不靖,诸王御之;诸王不靖,孰御之?”太祖默然,良久曰:“汝意如何?”太孙曰:“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变置其人,又其甚则举兵伐之。”太祖曰:“是也,无以易此矣。”太祖晚年时,之所以不削藩,我认为有两点考虑:一、以人父而打压诸子,晚年的太祖于心不忍;二、削藩之事是太祖特意留给太孙巩固自身权威的,诸王身份尊贵,若能借削藩之事使其臣服于太孙,太孙的皇位将固若金汤,并且太祖不认为区区诸王不可能有反抗之力,太孙继承大统,天时地利人和且自己余威犹在,偏安一隅诸王不可能有反抗的实力。但事实证明,在猪队友手里,没有什么不可能。

削藩之事虽然势在必行,但是削藩的方法却有不同。第一种为主父偃的推恩策,汉武帝时已经实行过的成功的典范,《高巍传》记载,高巍已经向建文帝建议过明朝版推恩策的具体实施方法:将北边诸王的子弟分封在南方,南方诸王的子弟分封在北方;对于诸王,恩荣要更胜前朝,逢年过节派使者嘘寒问暖,赠与赏赐,有贤能的人下诏书褒奖,为非作歹之人,初犯时不追究,再犯时赦免他,多次触犯不知悔改,上告太庙废除之。高巍的推恩策实在深得厚黑学之精髓,以恩及子孙的名义堂堂正正的下死手,又在明面上对诸王恩宠备至,既占大义,又得实利,实在是削藩的上上之策。但是建文帝的反应是:上颔之。颔之即不知可否之意。初继大统的建文帝有政治浪漫主义的倾向,将削藩之事想得太过简单,对于这种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做法不屑一顾,深得帝心的是精于文书工作却从无外出为官经历的黄子澄,春风得意的黄子澄建议为:诸王的兵力仅仅够自守,如果敢起兵,王师一至,谁敢抵挡?

于是建文帝听从了浪漫主义思想荡漾的诸位书生的建议,强行削藩!汉景帝用晁错的《削藩策》引起了七国之乱,山河破碎。强行削藩的后果,相信饱读诗书的建文帝和诸位书生都明白,但是他们都浪漫的认为:临以六师,谁能支之?其实,强行削藩虽是下策,但是以建文帝桌面上的筹码,即使是下策,建文帝也能用实力强行碾压燕王,毕竟燕王虽受封北平,但是北平军政皆在朝廷之手,燕王能依靠的只有自己的府兵,以天下大势猝然临一府之兵,怎么算都没有失败的可能。但是在削掉了周、齐、湘、代、岷王,正待一鼓作气拿下威胁最大的燕王时,建文帝看到了燕王给自己的自解书信,恻然良久,感叹到事情要不就到此为止吧!他开始犹豫了:我即位还没多长时间,就连着罢黜了诸位王爷,如果今天在削掉燕王的话,我怎么向天下交代呢?此时,建文帝的幼稚和优柔寡断暴露无遗。削藩是一场战争,一场人头滚滚尸横遍野的战争,不是游戏,在战争中,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杀死敌人是最高的也是唯一的目的,哪里还能考虑何以自解于天下?若想怀柔,刚开始就推行推恩策,若干年后再效仿汉武帝的酎金夺爵案一举加强中央集权,对于诸王,这是无懈可击之策;若想毕其功于一役,就效仿汉景帝《削藩策》,明朝诸王无法染指封地军政,与汉初诸王的煊赫权柄相比,是云泥之别。强行削藩当快刀斩乱麻,大兵压境宣削藩旨意,臣服者削职为民,不服者就地格杀。焉能削藩到一半自己觉得于心不忍又不削了?此时朝廷和诸王已经是不死不休的地步了,就算朝廷此时想罢手,剩下的诸王定然也兴兵作乱。

建文帝的浪漫幼稚,犹豫反复直接导致了一北平布政使和北平都指挥使可帅兵平之的燕王府,从容布置,诱杀北平布政使与都指挥使,一夜占领北平,兴兵南下。此时,燕王之势虽有所增长,但亦是以卵击石,但生于深宫、不识兵旅的建文帝,以杀伐之事为儿戏,在将士出征时,告诫将士:毋使朕有杀叔之名。其幼稚迂腐,竟一至如斯。晋惠帝以“何不食肉糜?”贻笑天下,以其不知民生;建文帝的“无使朕有杀叔之名”实可匹敌“何不食肉糜”,后者不知民生,前者不知军事。正因为有建文帝迂阔可笑的命令,史书记载,在靖难之役的战场上,常常会出现可笑的一幕:燕王数危矣,诸将奉帝诏,莫敢加刃,王知之,每奔北,独以一骑殿后,迫者不敢追。这可能是古今中外的战争史上最为神奇的一幕,两兵交战,失败的一方主将亲自殿后,来往奔驰掩护己方撤退,敌方连靠近都不敢靠近,唯恐伤到败军主将。这到底是战争,还是游戏?如果是战争,哪里有不伤主将的做法?如果是游戏,我的兄弟袍泽为何尸横遍野?可以想见,此时朝廷将士的悲伤沮丧,敌军杀我兄弟,我却不敢伤敌军主将分毫,难道我们就活该送死吗?建文帝的荒谬命令甚至导致了,燕王以十余骑视察敌营被大军围困,燕王从容引马,鸣角穿营而去,诸将仓卒相顾愕眙,不敢发一矢。建文帝以仁义慈悲闻名后世,可是此种以一己名誉之私,而累数十万忠于朝廷之将士无辜惨死的做法,与穷兵黩武之暴君有何不同?死于穷兵黩武的将士,死后依然可享烈士之名;死于建文帝愚昧昏庸的将士们,生前舍命卫国,死后却被视为逆乱之士,妻子家产没灭殆尽,以此观之,建文帝之假仁义伪慈悲比残暴嗜杀的永乐大帝更面目可憎。

一得之愚,各位见笑了,心理脆弱,若有不妥之处,求轻拍。


user avatar   shi-tan-qiu 网友的相关建议: 
      

2010年之后,南方媒体和ngo组织下,有些地方看东北就跟欧美看中国一样。带着一些东北人自己都贬低东北,何必呢?

东北由于时代的原因,建国初期没把财富留下来进行产业升级。但80,90后的城市东北人应该都是挺幸福的,城镇化早,父母基本都是双职工,重视教育,物质生活基本不愁吃穿,高考也不难,普遍大学都考的不错。东北没有互联网企业,又不是金融中心,重工业设备比人贵,自然人才回来的少。

东北轻工业建国初期还有些保留,后来因为地理位置不便出口,再加上税率比南方中基本走的走破产的破产。吃的用的基本都是长三角和珠三角造的,叠加现在物流这么方便,财富的转移更加明显。

最大的就是人口问题,三四线东北城市人口还不如南方县城人口。没有高端产业留下人才,密集型制造业又没有那么大的人口基数,产业升级错过了最佳时期。国企逐渐衰败,10年之后的四万亿跟东北基本没啥关系,东北的城建08年左右就完成了。

政策没有倾斜情况下,只能自救呗,不求回来工作支援家乡。但有创业需求首先考虑东北,快递优先考虑东北商家,多在本地消费,在外不诋毁家乡。




     

相关话题

  看过《大明风华》1 - 2 集,你的感受是什么? 
  如果你赶上了朱元璋这样的老板,正和元朝进行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怎么才能避免狡兔死,走狗烹? 
  中国历史上和亲的情况很多,汉朝,唐朝都有,为什么宋朝宁可送钱也绝不和亲? 
  元世祖忽必烈与明太宗朱棣比如何? 
  「江阴八十一日」的具体细节是怎样的? 
  丰臣秀吉哪来的钱和大明还有朝鲜打仗? 
  鄱阳湖水战 陈友谅究竟怎么败的? 
  为什么说「明实亡于万历」? 
  明朝对汉文化传承起了多大的作用? 
  明朝时期蒙古瓦剌部的宗教信仰状况是怎样的,能否介绍一下演变的情况?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三星电子 2019 第二季度利润同比暴降 56%?反映出哪些问题?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大家看不起手机的LCD屏幕?





© 2024-05-20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20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