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ll
先谢郭嘉。
再谢邀。
题主您这个题目实在太大了……
我保证绝对不会特别详细的跟您说,只挑点扼要跟您大概聊聊。
如果您对这个题目有兴趣想要深度了解……就只能看看大部头专业书了。
首先说明一下啊,打死我也绝对不会涉及政治啦、意识形态啦这些。
所以如果对我的观点不认同,也请不要跟我扯这些。
就事论事,别彼此预设立场。
首先,如果想了解中华民族的起源,不要读外国人写的书。除非你还活在80年代。
在中国考古专业得到发展,学术体系成型后,国外学者对中华研究的进展已经跟不上我们了。
这几十年的考古作业取得的进展已经推翻了许多以前对中华民族起源的推论。
甚至我们自己也经常在推翻自己,对弓形器用途的考证就轮了好几茬。
被推翻的理论最有名的就是所谓的华夏西来说,既所谓传播论,认为中华文明不是独立发展的。
事实证明这理论是错误的,我们把殷墟刨出来后他们大部分都哑巴了。
最早还有质疑殷墟的出现是无源之水,肯定是受外来文明影响产生的观点。
然后咱挨个把兴隆洼到红山,河姆渡到良渚,仰韶到龙山,这一套脉络都拾掇清楚了。
甚至发现了一次史前时期的农业革命。然后世界就清净了,没人再啰嗦了。
在这么多硬梆梆的考古发现和文物资料面前,如果还有人说中华文明西来,那就赶紧叫救护车。
中华文明确确实实,是一个独立发展出来的文明。
还有人说中华文明不符合文明时代标志,这种人肯定没学过地理。
玛雅没冶金,秘鲁没文字,他们又算不算文明?我本来还想吐槽埃及,但肯定有人会挑刺。算了。
华夏民族是怎么来的呢?
太久远好几万年前的事情就不说了,跳过旧石器时代,我们直接看新石器时代。
我们的民族起源地域有这么几个地方,见下:
黄河流域:
上游:前7500年大地湾文化——>前5500年马家窑文化——>前4000年齐家文化
中游:前7500年仰韶文化——>前4500河南龙山文化
下游:前8000年后李文化——>前5500年龙山文化
长江流域:
中游:前6500年大溪文化——>前5000年屈家岭文化——前4000年石家河文化
下游:前6000年河姆渡文化——>前5000年良渚文化
其他:
北方辽河:前8500年兴隆洼文化——>前6000年红山文化
华南:前9000年仙人洞文化—?—前7500年大坌坑文化—?—前3500年卑南文化
西南、西北忘了。
上边这个是根据记忆打的各主要文化起源时间和一个简单的传承关系。
有几家起源时间目前有争议,具体起源时间待议。我的记忆也可能有误差,但不会超过太多。
除了华南卑南一家目前没有考证出具体的传承关系,其他几家都是有很清晰的脉络可寻的。
这些新石器时代文化聚落在发展时有迁徙、交流,甚至扩张、合并。
就在这些原始文化聚落,我们的民族文明开始萌芽。
最重要的就是仰韶一系,起到相当大的影响。
仰韶——>龙山——>二里头——>二里冈——>殷墟
一条非常清晰的传承关系,并与其他文化相互影响融合。
这其中各个文化之间的关系太麻烦我实在懒得说了,咱直接跳到重点。
反正马家窑文化彩陶几何图形的变化这种事儿跟题目关系不大。
华夏民族的起源有这么两个重点,分别是社会组织的减少,与社会中心的扩大。
在仰韶文化后期,与龙山文化前期,我们的民族进入了一个部族联盟的时代。
就是大家很熟悉的炎帝为天下共主的事情。
咱们不多扯关于神话传说的事儿,我只以炎帝这些人物作为符号。
因为神话传说是无法考证的,但可以依据实际存在的远古遗存来梳理。
首先各个远古部族是怎么来的呢?
请允许我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讲述这个事儿。
我姓沃,有一个部族,号称沃族。我们崇拜兔子的大板牙,以板牙为图腾,我们生活在天津市区。
我的部族过了五十年男耕女织的好日子,然后有一天我发现,人口太多,耕地不够养活我们了。
于是我命令我的儿子小沃带三百人去另外开辟一块耕地居住。
小沃带着三百人,跑到天津蓟县住下了,建立了他的部族,依然以大板牙为图腾。
这时候来了个其他部族的人,小沃热情的招待了客人,客人问,你们是哪个部族的呀?
小沃想了想,他离开本家了,就不能再自称沃族,不然会和本家搞混。
这时小沃看到了天上飞的企鹅,他就告诉客人,我们是沃族的企鹅氏。于是企鹅氏就这样有了。
后来按照这个套路,我们沃族又发展出了许多小氏族,分别有煎饼氏、炸糕氏、嘎巴菜氏。
这些氏族以本家为中心辐射至四面八方,塘沽、宝坻、静海,最远有到廊坊的。
因为他们都是从我这个本家分出去的,所以我们结成了一个联盟。
大家都姓沃,本家为了以示区分,号老沃氏。其他氏族以本家老沃氏为共主,全都崇拜大板牙。
而从我开始发展到这个规模,已经过去了三千年了。
好吧,比喻讲完了。不知道您明白了没有。
我们的原始氏族就这样慢慢发展,扩大。然后就在一片迷雾中发现了对方。
扩张到了廊坊的沃族遇到了以北京为活动中心的姬族,双方因为廊坊该作为谁的六环发生了争执。
那个时代为什么会需要有一个炎帝这样的天下共主?
因为没有他就活不下去。
原始农业社会的条件跟现在没法比,耕种是一件非常需要掌握时候的事儿。
在没有发达资讯手段的原始社会,各个部族每年的农业劳作是需要集体安排的。
甚至种植的作物种类也需要大家交流。
“炎帝,我们部族的耕地去年遭遇了大雪,恐怕不能种植煎饼果子了。”
“好吧,你们去种麻花。我会叫你们的邻居多种一批煎饼果子,换你们的麻花。”
“炎帝,我们的部族今年缺水,无法种植茶汤了。”
“好吧,你们去种耐旱的炸糕,我会叫五家部族拿他们的茶汤跟你换炸糕。”
“炎帝,我们的部族遭遇了蝗灾,我们今年什么都种不了啦。”
“好吧,我跟大家商量,看看都谁能救济你们。先去洗个澡,送几个奴隶来,我带你去祭天。”
凡此种种。作为天下共主,或者部族联盟名义上的首脑,炎帝要处理的事物很多。
最重要的一件事儿,就是协调各部族之间的关系。
我们的文化起源都是依托着黄河与长江的,而这两条母亲河又经常发生自然灾害。
为了在恶劣的自然环境里活下去,需要有人统筹规划资源,这就是最早的部族联盟。
但是这种联盟是有局限性的。
在涉及到一些非常严重的问题时,缺乏解决的能力。
“企鹅氏,隔壁浣熊氏遭灾了,需要一批糖葫芦救命。”
“没门,炎帝。我们也快过不下去了,一个山楂都不会给他们的。”
“田园犬氏,我听说你在抢占海豹氏的耕地,并且虏掠他们的女人,快停止这种恶行。”
“没门,炎帝。我们的人多,而且还能磨制切糕一样大的石斧。想阻止我就用武力吧。”
“大黄鸭氏,猫头鹰氏的耕地被水泡了,请你把渔网的编制方法教给他们吧。”
“呵呵。”
于是这时候开始我们的第一个重点,社会组织的减少。
随着青铜器冶炼技术的发展,这时候也进入了铜石并用时期。这是正式达到青铜时代前的一步。
这个时候发生的事情,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炎黄大战。
黄帝战胜了炎帝和蚩尤,成为了天下共主。
而他这个共主的含金量要高于炎帝,实际上他成就了一个邦国时代。
这个邦国将诸多小部族合并,将崇拜其他图腾的部族都纳入自己崇拜龙图腾的信仰下。
当然你们要理解,我所说的炎黄并非一定就是传说中的人物,而是那个时期里的符号。
这种邦国制度的建立非常重要。
解决了部族联盟在面对技术交流以及抵抗天灾等等问题时的缺陷。
将华夏大地上的文化聚落团结在一起,因为有这种凝聚力,我们才能渡过大禹时期的洪水。
各个部族的减少,实际上都是在同化融合为同一个大部族。这就是华夏民族起源的开端。
为了在原始社会取得更大的农业劳动效益,以及加速技术交流发展,而产生的文化合体。
当然还有为了在抵抗天灾和外族入侵时能够有更强大的力量。
在那个时期华夏周边还是有很多尚未加入华夏的部族存在。
譬如黄帝的次子昌意,入赘蜀山氏。这时候的四川是否加入了中原文明,是一件需要考证的事。
禹时万国,周初三千,春秋八百,战国七雄,秦汉一统。
大禹时期还是邦国林立,历史证明我们的社会组织以减少并融合的方式,成为一个大共同体。
就是今天的中华民族。
所谓社会中心的扩大,就是由最早的部族聚落,发展成城市。
城市的规模一点点扩大,成为能够辐射一整块大地区的中心。
这种发展是严重依靠工业技术的进步才能成立的。
城墙的铸造技术和金属的冶炼,甚至包括农业技术的一次次革新。
为什么社会中心的扩大会很重要呢?
这代表了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将手工业者与农业者彻底分离。
交易活动越来越频繁,有了集市等交易场所,甚至有了传授知识的场合。这些是城市的经济基础。
当然还有特权阶层的因素在里面,需要有效施行统治的阶级,也需要更有效率的环境。
而原始的散落乡村居住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时社会的需求了。
再其次,有国才有华夏,华夏的夏就是大国之意。没有城又哪来的国。
在这种原始的邦国制度中,我们有了城市,有了人口,有了技术。
然后一件必需品就是礼制,这是为了维持社会秩序。
礼制的核心就是严谨的等级制度,这种等级制度能够有效利用社会资源,保证稳定。
礼制的有无以及她的复杂程度,是衡量一个社会完善程度的标杆。
礼制又恰恰是华夏文明的内涵。
简短截说吧。
由散落部族凝聚成成规模的邦国,而邦国的管理需要严格分明的等级制维持秩序。
由此诞生了礼制和国家。
蛮夷与华夏的区别就是,蛮夷还是部族制,华夏是邦国制度。
蛮夷没有严格的等级制度维持社会秩序,华夏有严格的等级制度维持社会秩序。
礼制为华,国家为夏。合称华夏。
华夏人,既为文明开化的大国之人。
从裴李岗到仰韶再到龙山,以半坡晚期的原始文化聚落为奠基。
所有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融入这套改革的部族,就是华夏起源的祖先。
而这个融合过程的中心,按照现在的考古发掘,应该就是以河南偃师二里头为主。
那里应该就是我们民族诞生的地方。